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爽遂耽思經(jīng)書,慶吊不行,征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延熹九年,太常趙典舉爽至孝,拜郎中。對策陳便宜曰:“漢制使天下誦《孝經(jīng)》,選吏舉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喪不得奔赴。夫仁義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應乎下。事失宜正,過勿憚改。臣竊聞后宮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稟糧,耗費縑帛,空竭府藏,空賦不辜之民,以供無用之女。臣愚以為諸非禮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曰省財用,實府藏。二曰修禮制,綏眉壽。三曰寬役賦,安黎民。此誠國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弊嗦劊礂壒偃。
后遭黨錮,隱于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余年,以著述為事,遂稱為碩儒。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吊問喪疾者,又私謚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jù)大義,正之經(jīng)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獻帝即位,董卓輔政,復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為光祿勛視事三日進拜司空因從遷都長安。爽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舉皆取才略之士,將共圖之,亦與司徒王允及卓長史何颙等為內謀。會病薨,年六十三。
論曰:董卓當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黃發(fā)矣,獨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蛞善涔匀ど,余竊商其情,以為出處君子之大致①也,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②則濡跡③以匡時。觀其遜言遷都之議,及后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節(jié)選自《后漢書荀爽傳》,有刪改)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趨歸;大致,意即重大選擇。②陵夷:衰頹,衰落。③濡跡:駐足,喻出仕。
翻譯:
荀爽字慈明。他從小好學,十二歲就讀懂了《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了稱贊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經(jīng)書,有喜慶喪吊活動,他都不參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應。潁川流行這樣一句話:“荀家八條龍,慈明世無雙!
(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趙典以“至孝”推舉荀爽,被任命為郎中。他回答策問陳述了他認為國家應辦的事宜說:“漢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誦讀《孝經(jīng)》,選官吏也是推舉孝廉,F(xiàn)在公卿百官都是政治與教化的榜樣,而父母逝世了卻不能回去居喪盡孝。仁義之行,要從上面開始做起,敦實純樸的風俗,才能傳到下面響應。事情做錯了,應該改正,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我聽說后宮宮女有五六千人,使喚服侍的還在這以外。冬夏的衣服,早晚的糧食,耗費著絲綢布帛,使國家府庫空虛,(以至)白白地向無罪百姓征收賦稅,用來供養(yǎng)無用的宮女。我認為那些不是以禮聘娶的且又沒寵幸過的宮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們能夠婚配。一是可以節(jié)省財用,充實府庫;二是可以完善禮制,獲得長壽;三是可以減省賦役,安定百姓。這實在是國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偉大幸福!”奏章呈上之后,他就棄官離開了。
后來,遭到黨錮之禍,荀爽隱居于東海邊,又南逃到漢水邊。這樣過了十多年,在家專門從事寫作,于是被稱為大儒。時人多不為妻子服喪,即使在父母喪期仍有吊喪問疾的,又私自給其長輩及一些名士死后贈謚號。(對于這些做法)荀爽都引經(jīng)據(jù)典申明大義,用經(jīng)典來糾正,雖說沒有全部改變,也很有一些改進了。漢獻帝即位,董卓掌權,又來征聘他。荀爽想逃避任命,來使催迫得很緊,沒法離開,因而被任命為平原相。(上任時)走到宛陵,又被追回任為光祿勛。到任辦事剛三天,又被升任司空。于是跟隨遷都到了長安。荀爽見董卓殘忍暴虐愈益嚴重,必定會危害國家社稷,他所推舉任命的都是一些有才干有智謀的人,準備與他們一起對付董卓,并和司徒王允及董卓府中長史何颙等人為內應。恰遇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歲。
史官評論說:董卓當權,申屠蟠、鄭玄最終不肯屈從而保全了他們的高風亮節(jié)。荀爽已經(jīng)年老了,只有他去應聘,不到百天就取得卿相之位。有人懷疑他違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細斟酌荀爽當時的思想,認為出而用世,退而隱居是君子為人的重大選擇(重大關鍵)。時運平順(天下太平)時,就弘揚大道以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國運衰落(國家危亡)時,就應該投身問世以匡救時難?此粎⑴c關于遷都的朝臣爭議,以及后來暗中圖謀董卓,幾乎能振興國運,這正是所說的“大直若屈”啊。
[《后漢書荀爽傳》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1.張溥傳原文翻譯
3.祖瑩傳原文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