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詩歌鑒賞之表現手法--動與靜

        發布時間:2017-12-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王霞(原創作品)

        近幾年高考試題中,詩歌鑒賞題的分數由6分到8分,比重越來越大,除了對作品的形象、語言、思想情感等考點進行考查外,對藝術手法的判斷與賞析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其中,對表達技巧中的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的考查,也成為詩歌鑒賞中的重要內容。

        所謂“動與靜”,是對事物特征做動態或靜態的描寫,兩者互相映襯,形成一種情趣。在運用時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化靜為動,或化動為靜,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下面我們可結合具體詩歌略做分析。

        一、 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指在詩歌中既有對動態的描繪,又有對靜態的刻畫,這兩者結合,往往是作者筆下的景物顯得豐富多彩,而且對比輝映,相得益彰。如2005年高考全國卷Ⅲ考查了《雨后池上》一詩: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詩中要求考生從動與靜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詩歌前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靜迷人的靜態;后兩句用“忽起”“垂楊舞”以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又如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的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三句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寧靜。

        二、 以動襯靜

        以動襯靜,屬反襯手法的一種,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也就是在動態描寫里顯出靜態。如王維的《鳥鳴澗》一詩: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以動襯靜,以有聲寫無聲,使人聯想到春山的空曠,桂花的清新,月光的明朗,鳥鳴的悅耳,從而體會大自然的靜美。

        又如05年高考全國卷Ⅰ考查的唐詩《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草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這是唐代詩人李華的一首景物小詩。作者春天經過宜陽時,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詩前兩句直接寫景,為下文鋪墊,后兩句更進一層,“花自落”“鳥空啼”表面上刻畫了“花落”“鳥啼”的熱鬧景象。但是“自”和“空”卻透出了無人欣賞之意,從而顯出了山中的寧靜、荒蕪,以動襯靜,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三、 化動為靜

        化動為靜,是將動態之景化為靜止之狀,從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2005年普招統一考試上海卷考查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考題要求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此題實際考查煉字。一個“掛”字,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在李白的另一首詩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類似的意境。詩歌的第三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前一句化靜為動,使人可聯想到隨山岡徐徐移動的云霧,不斷從野竹梢頭飄過的情景。后一句化動為靜,使人聯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四、 化靜為動

        化靜為動,將本來是靜止的景物加以刻畫,使之具有動態感,靜物寫活,從而使作品富有生氣,充滿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個“綠”字,將靜態的視覺形象動態化,寫出了春風的氣勢,力量和作用,境界開闊,色彩鮮明,給人以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感。

        又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考查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一詩: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這首詩寫于乾元二年,當時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詩中第二聯“山銜好月來”一句,十分巧妙。它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句詩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化靜為動,與上句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愁去喜來,互相映襯,使詩人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更加突出,且富有新意,耐人尋味。

             總之,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在詩歌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靈活的結合在一起,從而生動地表現事物的特征,突出詩人的情感。

         

        [詩歌鑒賞之表現手法--動與靜]相關文章:

        1.詩歌鑒賞表現手法試題

        2.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3.詩歌鑒賞表現手法歸納

        4.詩歌鑒賞答的表現手法

        5.詩歌鑒賞之煉句學案

        6.詩歌鑒賞表現手法題型知識點歸納

        7.高中詩歌的表現手法

        8.詩歌常見表現手法

        9.詩歌中的表現手法

        10.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亚洲国产高清自产拍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 久综合在线观看精品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看 |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视频二区一区国产精品天天 |

            王霞(原創作品)

            近幾年高考試題中,詩歌鑒賞題的分數由6分到8分,比重越來越大,除了對作品的形象、語言、思想情感等考點進行考查外,對藝術手法的判斷與賞析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其中,對表達技巧中的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的考查,也成為詩歌鑒賞中的重要內容。

            所謂“動與靜”,是對事物特征做動態或靜態的描寫,兩者互相映襯,形成一種情趣。在運用時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化靜為動,或化動為靜,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下面我們可結合具體詩歌略做分析。

            一、 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指在詩歌中既有對動態的描繪,又有對靜態的刻畫,這兩者結合,往往是作者筆下的景物顯得豐富多彩,而且對比輝映,相得益彰。如2005年高考全國卷Ⅲ考查了《雨后池上》一詩: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詩中要求考生從動與靜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詩歌前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靜迷人的靜態;后兩句用“忽起”“垂楊舞”以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又如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的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三句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寧靜。

            二、 以動襯靜

            以動襯靜,屬反襯手法的一種,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也就是在動態描寫里顯出靜態。如王維的《鳥鳴澗》一詩: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以動襯靜,以有聲寫無聲,使人聯想到春山的空曠,桂花的清新,月光的明朗,鳥鳴的悅耳,從而體會大自然的靜美。

            又如05年高考全國卷Ⅰ考查的唐詩《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草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這是唐代詩人李華的一首景物小詩。作者春天經過宜陽時,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詩前兩句直接寫景,為下文鋪墊,后兩句更進一層,“花自落”“鳥空啼”表面上刻畫了“花落”“鳥啼”的熱鬧景象。但是“自”和“空”卻透出了無人欣賞之意,從而顯出了山中的寧靜、荒蕪,以動襯靜,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三、 化動為靜

            化動為靜,是將動態之景化為靜止之狀,從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2005年普招統一考試上海卷考查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考題要求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此題實際考查煉字。一個“掛”字,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在李白的另一首詩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類似的意境。詩歌的第三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前一句化靜為動,使人可聯想到隨山岡徐徐移動的云霧,不斷從野竹梢頭飄過的情景。后一句化動為靜,使人聯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四、 化靜為動

            化靜為動,將本來是靜止的景物加以刻畫,使之具有動態感,靜物寫活,從而使作品富有生氣,充滿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個“綠”字,將靜態的視覺形象動態化,寫出了春風的氣勢,力量和作用,境界開闊,色彩鮮明,給人以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感。

            又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考查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一詩: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這首詩寫于乾元二年,當時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詩中第二聯“山銜好月來”一句,十分巧妙。它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句詩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化靜為動,與上句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愁去喜來,互相映襯,使詩人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更加突出,且富有新意,耐人尋味。

                 總之,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在詩歌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靈活的結合在一起,從而生動地表現事物的特征,突出詩人的情感。

             

            [詩歌鑒賞之表現手法--動與靜]相關文章:

            1.詩歌鑒賞表現手法試題

            2.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3.詩歌鑒賞表現手法歸納

            4.詩歌鑒賞答的表現手法

            5.詩歌鑒賞之煉句學案

            6.詩歌鑒賞表現手法題型知識點歸納

            7.高中詩歌的表現手法

            8.詩歌常見表現手法

            9.詩歌中的表現手法

            10.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