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再別康橋(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4-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 體味《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 品味語言,感悟徐志摩詩歌的獨特風格。

        二、 教學步驟:

        1、引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多年以前,當我們聽到這首《再別康橋》時,內心總會涌起莫名溫柔的感動,我們也許會想象那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詩人,揣摩他當時的心緒:是不屑,是不舍?是灑脫,還是無奈?一首離別時牽動了多少讀者的心。今天讓我們再讀這首詩,走進康橋,領略美景,走進詩人的內心,品讀人生。

        2、學生朗讀。

        3、課件: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是新詩的詩魂,中國詩壇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暫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經歷,但他始終未放棄對愛的執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愛,內心純凈,詩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愛情上是一個“情種”,在政治上亦是一位愛國赤子,許多散文揭露社會黑暗,表現了一個資產階級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義情感。不論是他的師輩、同輩還是晚輩,都贊美他,崇敬他,足見他的人格魅力。

        4、引出“康橋”

        康橋,即為劍橋。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國留學,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作者在康橋上看云,在綠陰下讀書,在草地上仰臥,在康河里劃船。。。。。。康橋就學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經自陳道:在24 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樂論。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

        [注:插加“康橋情結”幻燈片]

        所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5、《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見幻燈片)

        本詩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國返國途中。由于作者舊地重游,重訪昔日留下美好回憶的學府所在地--康橋,故為“再別康橋”。作者于1922年首次告別康橋時曾寫下題為“別了康橋”一詩,其后又寫過《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這些詩文均抒發了作者對曾經撫育過他的康橋無限眷戀之情。如今,又要和它告別,往日物事涌上心頭,自然難舍難分,惆悵莫名。

        (6、有感情的朗讀(邊讀邊想象)

        先討論明確本詩基調:含有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對康橋風景的贊美和深情。

        7、詩的鑒賞:

        問:此詩美在那里?(討論)

        注: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歸納提煉為詩歌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音節和諧,節奏感強。③回環復沓。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建筑美,指的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音樂美與建筑美可以直觀感受到,可簡單分析。最重要的是對詩歌繪畫美的鑒賞,對意境的鑒賞,要走進作者的精心選擇的物象文字,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所謂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繪畫美”僅供參考的分析: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那么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部分意象分析:

        1、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于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欣賞品味

        詩的第一節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但值得注意的是,從第二節起,直到第五節,都是寫作者對康橋的美好的回憶,以及由此產生的“尋夢”的幻想;第六、七兩節,從美麗的幻想中跌回現實,呼應開頭,抒發別離的惆悵與哀愁。可見本詩的感情經歷了“愁-樂-愁”三步曲。

        第一節寫久違的學生作別母校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節至第六節,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是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只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

        第五、六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 “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終未成就,一切歸于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

        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回環對應,詩意也有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深摯的感情。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我覺得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凄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金柳、青荇與清泉,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著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里去。

        8、聆聽課件朗讀(按喇叭鍵)

        9、徐志摩的信仰:

        胡適: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說他的心境是“一個曾經有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這句話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

        (十)小結:

        1、導:如果說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著陶淵明的動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著徐志摩的美好理想,這是他現實中的桃花源。

        2、小結:康橋--詩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征。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這首優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

        也是詩人執著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10、詩歌拓展,作業選做。

        ○1、鑒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2、背誦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再別康橋(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

        2.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春》教案設計

        3.人教版七年級上《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4.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5.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6.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

        7.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

        8.人教版匆匆教案設計

        9.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案設計

        10.人教版《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五月天 |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在线看 |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自拍 | 午夜在线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一、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 體味《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 品味語言,感悟徐志摩詩歌的獨特風格。

            二、 教學步驟:

            1、引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多年以前,當我們聽到這首《再別康橋》時,內心總會涌起莫名溫柔的感動,我們也許會想象那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詩人,揣摩他當時的心緒:是不屑,是不舍?是灑脫,還是無奈?一首離別時牽動了多少讀者的心。今天讓我們再讀這首詩,走進康橋,領略美景,走進詩人的內心,品讀人生。

            2、學生朗讀。

            3、課件: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是新詩的詩魂,中國詩壇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暫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經歷,但他始終未放棄對愛的執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愛,內心純凈,詩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愛情上是一個“情種”,在政治上亦是一位愛國赤子,許多散文揭露社會黑暗,表現了一個資產階級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義情感。不論是他的師輩、同輩還是晚輩,都贊美他,崇敬他,足見他的人格魅力。

            4、引出“康橋”

            康橋,即為劍橋。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國留學,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作者在康橋上看云,在綠陰下讀書,在草地上仰臥,在康河里劃船。。。。。。康橋就學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經自陳道:在24 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樂論。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

            [注:插加“康橋情結”幻燈片]

            所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5、《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見幻燈片)

            本詩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國返國途中。由于作者舊地重游,重訪昔日留下美好回憶的學府所在地--康橋,故為“再別康橋”。作者于1922年首次告別康橋時曾寫下題為“別了康橋”一詩,其后又寫過《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這些詩文均抒發了作者對曾經撫育過他的康橋無限眷戀之情。如今,又要和它告別,往日物事涌上心頭,自然難舍難分,惆悵莫名。

            (6、有感情的朗讀(邊讀邊想象)

            先討論明確本詩基調:含有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對康橋風景的贊美和深情。

            7、詩的鑒賞:

            問:此詩美在那里?(討論)

            注: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歸納提煉為詩歌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音節和諧,節奏感強。③回環復沓。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建筑美,指的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音樂美與建筑美可以直觀感受到,可簡單分析。最重要的是對詩歌繪畫美的鑒賞,對意境的鑒賞,要走進作者的精心選擇的物象文字,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所謂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繪畫美”僅供參考的分析: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那么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部分意象分析:

            1、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于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欣賞品味

            詩的第一節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但值得注意的是,從第二節起,直到第五節,都是寫作者對康橋的美好的回憶,以及由此產生的“尋夢”的幻想;第六、七兩節,從美麗的幻想中跌回現實,呼應開頭,抒發別離的惆悵與哀愁。可見本詩的感情經歷了“愁-樂-愁”三步曲。

            第一節寫久違的學生作別母校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節至第六節,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是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只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

            第五、六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 “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終未成就,一切歸于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

            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回環對應,詩意也有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深摯的感情。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我覺得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凄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金柳、青荇與清泉,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著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里去。

            8、聆聽課件朗讀(按喇叭鍵)

            9、徐志摩的信仰:

            胡適: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說他的心境是“一個曾經有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這句話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

            (十)小結:

            1、導:如果說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著陶淵明的動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著徐志摩的美好理想,這是他現實中的桃花源。

            2、小結:康橋--詩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征。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這首優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

            也是詩人執著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10、詩歌拓展,作業選做。

            ○1、鑒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2、背誦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再別康橋(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

            2.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春》教案設計

            3.人教版七年級上《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4.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5.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6.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

            7.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

            8.人教版匆匆教案設計

            9.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案設計

            10.人教版《山中訪友》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