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孔子、孟子:天下國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發(fā)布時間:2016-2-15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jī)版

        連云港外國語學(xué)校高三語文備課組 陸洋

        【原文】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1)比其反也,(2)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痹唬骸笆繋煵荒苤问浚(3)則如之何?”王曰:“已之!(4)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5)

        【注釋】(1)托:同“托”,托付。(2)比:及至、等到。(2)士師:朱熹《集注》云:“獄官也。其屬有鄉(xiāng)士、遂士之官,士師皆當(dāng)治之。”按朱熹是據(jù)《周禮》而釋,但(周禮》并非是實際官制的記錄,因為“土”是當(dāng)時低級官員的統(tǒng)稱,故此處的“士師”還是看作一般意義上的長官妥當(dāng)。(2)已:朱熹《集注》云:“罷去也!(5)顧:張望。

        【譯文】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的某個臣屬把妻兒托付給友人而出游楚國,等他回來,妻兒卻在挨凍受餓,那怎么辦呢?”宣玉說:“與此人絕交。”孟子說:“長官不能管理他的屬下,那怎么辦呢?”宣王說:“撤掉他!泵献诱f:“整個國家不能治理好,那怎么辦呢?”宣王左右張望而談?wù)搫e的事情。

        【段意】此章是頗能代表孟子“好辯”的著名章節(jié)。孟子的意思是說,君臣雖然不同等級,但

        都應(yīng)該勤于自己的職守,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這個問題,如果單就臣屬來說,是毫無困難的,但要

        使國君承認(rèn)自己的失職,就不那么容易了。孟子采用了層層設(shè)問、步步緊逼的方式,使宣王先承認(rèn)貌

        似平和的結(jié)論,最后提出“整個國家不能治理好”的問題,顯然,答案是很明確的,但宣王卻無顏對

        答,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了。朱熹說:“及此而王不能苔也,其憚于自責(zé),恥于下問如此,不是與

        有為可知矣。”(《集注》)

        【讀解】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尤其是最后“王顧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動傳神,成為了大家常用的名言。 孟子采用的是層層推進(jìn)的論證法,從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論到中層干部的行為,再推論到高級領(lǐng)導(dǎo)人的身上。逼齊宣王毫無退路尷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顧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齊宣王的洋相,不過是因為他老東推西擋,東扯葫蘆西扯瓜,不肯表態(tài)實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綱治國,作出選擇罷了。

          我們平時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常常有被上司或下屬問得一時之間不知怎樣回答的情況,遇到這種時候,你雖然不是“王”,但是,“顧左右而言他”還是可以用來應(yīng)一應(yīng)急的罷。不過,反過來的情況是,對待你的上司,尤其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你可一定得當(dāng)心,不要把他逼到“王”顧左右而言他的程度。不然的話,他那時尷尬是尷尬,可下來以后就有你夠受的了。孟子不是最終沒有在齊宣王那里呆下去嗎?之所以如此,很難說沒有這些使宣王尷尬的因素在內(nèi)。

          所以,孟子的言談和論辯術(shù)固然厲害,但我們?nèi)绻獙W(xué)習(xí)使用,也有一個運(yùn)用的對象和場合問題需要注意。

        【原文】齊宣王問曰:“湯放桀、(1)武王伐紂,(2)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俺紡s其君,(2)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4)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5)聞?wù)D一夫紂矣,(6)未聞拭君也!

        【注釋】(1)放:流放。染:夏的宋代君主!妒酚浵谋炯o(jì)》記載,夏代未年,“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稌衮持a》云:“成湯放桀于南巢!(2)紂,殷商的末代君主。(3)臣弒其君:因湯、武王相對于桀、紂來說是諸侯,所以宣王稱他們的行為是“臣拭其君”。(4)賊:傷害、毀棄,(5)一夫:朱熹《集注》云:“言眾叛親離,不復(fù)以為君也,《書》曰‘獨夫紂’。”(6)誅:指合乎正義地討伐罪犯。

        【譯文】齊宣王問道:“成湯流放夏桀、武王付伐殷紂,有這回事嗎?”孟子答道:“在典籍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說:“臣屬謀害他的君主,可以嗎?”孟子說:“毀棄仁的人叫做賊,毀棄義的人叫做殘,殘賊之人叫做獨夫。只聽說過誅殺了獨夫殷紂,沒聽說過謀害君主!

        【段意】此章也是孟子比較引人注目的言論。齊宣王向孟子詢問“湯武革命”的事情,孟子不明白宣王的用意,所以回答得比較審慎:“ 在典籍上有這樣的記載!焙髞砼宄跏钦?wù)摮紝僦\害君主的問題,當(dāng)即予以駁斥,認(rèn)為失去民心的暴君乃是“獨夫民賊、實際上已失去了君上的資格,

        誅殺這種人是正義行為,不能視之為謀害君主。孟子對宣王說這番話是饒有深意的,是要借此警戒宣王:如果成為了“獨夫”就人人得而誅之。從本質(zhì)上說,孟子的主張與傳統(tǒng)的“天命轉(zhuǎn)移”是一脈相承的,只是表述上更為尖銳一點而已。據(jù)說,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見到了《孟子》書中與此類似的對君王“不敬”的言論,曾大為震怒,說:“這老兒要是活到今天,非嚴(yán)辦不可!泵献拥呐湎砼莆唬惨虼艘欢瘸烦隽丝讖R。后來,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組織人重新編定了《孟子》,從中刪去了八十五章他認(rèn)為不妥當(dāng)?shù)难哉摚@一章當(dāng)然也在刪除之列。

        【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1)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3)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堅利也,(5)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6)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敵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固國不以山豁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煮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8)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注釋】 (1)天時不如地利:此處所說的兩個不如,在《荀子》、《尉繚子》及近年出土的《孫臏兵法》中均有引述,有的地方且稱之為“古之圣人”之言。這些人或著作大多與孟子同時代,可見這兩句話當(dāng)是孟子引述前人的成語,并非孟子的自創(chuàng)。天時,古代行軍作戰(zhàn)都要以陰陽時日占卜,《漢書藝文志》之“兵書略”中有兵陰陽家類,班固序云:“陰陽者,順時而發(fā),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泵献哟颂幍摹疤鞎r”即指此而言,這并不等于孟子自己一定相信,《尉繚子》書中對此亦不盡信,其《戰(zhàn)威》篇云:“舉賢任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事吉;貴功養(yǎng)老,不禱祠而福。”(2)七里之郭:郭是指外城,朱熹《集莊》云:“三里、七里,城郭之小者!(3)環(huán):朱熹《集注》云:“圍也,言四面攻圍,曠日持久,必有值天時之善者!(4)池:護(hù)城河。(5)革:此指甲胃。(6)委而去之:朱熹《集注》云:“委,棄也。言不得民心,民不為守也。”(7)域:朱熹《集注》云:“界限也!壁w性云,“不以封疆之界禁之,使民懷德也!币韵聝裳拇罅x與此句相同。(8)親戚:指內(nèi)外親屬,《禮記曲禮》孔疏云:“親捐族內(nèi),戚指族外!迸希和ā芭选。

        【譯文】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方圓三里的城邑,縱橫七里的外城,團(tuán)團(tuán)圍攻卻不能奪取。能團(tuán)團(tuán)圍攻,必定有得天時的地方,但是卻不能奪取,這是天時不如地利。城墻不是不高,護(hù)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好,糧食不是不多,軍民們卻放棄防守而逃散,這是地利不如人和。所以說,制約民眾不要依靠國境的疆界,鞏固國防不要依靠山川的險阻,揚(yáng)威天下不要依靠武器的銳利,擁有道義的人援助多,失去道義的人援助少。援助少到極點,連親戚都反對;援助多到極點,整個天下都順從。以得到整個天下的順從,來攻伐連親戚都反對的人,因此君子除非不戰(zhàn),戰(zhàn)就必定取勝!

        【段意】

        此章主要是說民心向背的重大作用。孟子雖然舉軍事的例子作比喻,其意義和重點決不限于

        軍事斗爭,由此所引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則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激勵著一切為正義

        而斗爭的人們。

        【原文】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1)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注釋】(1)丘民:王念孫《廣雅疏證》釋“丘”為“眾”,焦循《正義》云:“丘民猶言邑民、鄉(xiāng)民、國民也!

        【譯文】孟子說:“民眾最重要,其次是土地神和谷神,國君最輕。因此,贏得了萬民才能成為天子,贏得了天子就成為諸侯,贏得了諸侯就成為大夫。諸侯危及土地神和谷神,就另外改立;犧牲已經(jīng)肥壯了,祭品已經(jīng)潔凈了,祭祀也不失時令,但仍有水旱災(zāi)害,就改立土地神和谷神!

        【段意】此章是《盂子》中最具人道主義色彩的章節(jié)之一,“民貴君輕”的名句也一直為人所傳誦,

        朱蕉對這一句是如此解釋的:“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力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之,故其

        輕重如此!保ā都ⅰ罚

        【讀解】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 以,百姓最為重要。 《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君寧!崩习傩詹攀菄业母 本,根本穩(wěn)固了,國家也就安寧。 改用現(xiàn)代的口號,那就是 “人民萬歲!”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xiàn),“民貴君 輕”成為后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 合的整體是貴的,重于國君的,但“民”當(dāng)中的每一個個體,普 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樣呢?孟子這里沒有說,也就很難說了。 不過,就我們的了解來看,個體的小民是不可能與國君的重要性 相抗衡的,不僅不能抗衡,而且還不知道要輕了多少倍哩。

          或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認(rèn)識也有所局限。其實,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進(jìn)化到兩千多年后的民主時代,我們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氣清除封建主義思想的嚴(yán)重影響和桎梏嗎?

        [孔子、孟子:天下國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相關(guān)文章:

        1.孔子孟子論文

        2.孔子和孟子論文

        3.有關(guān)孔子和孟子的語錄

        4.孟子《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譯

        5.孟子中的名言

        6.孟子名言100句

        7.

        8.孟子的精辟名言

        9.孔子學(xué)院論文

        10.《孔子拜師》課件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