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過秦論》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發布時間:2016-12-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賈誼對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提倡的仁政思想。

        2、學習文言字詞句,掌握通假字,歸納多義詞,了解句式的特點。

        3、背誦課文3、4、5段。

        過程與方法:

        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的鑒賞,指導學生反復讀,品評鑒賞本文廣用排比、對偶,極力渲染夸張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2、學習作者把對歷史的研究與對現實的思考相結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意義。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在讀中體會文章氣勢之磅礴,說理之透徹。

        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的規律。

        【教學方法】誦讀法、比較法、交流式 

        【教學用具】課件、mp3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賈誼及秦統一前后的歷史背景。放錄音范讀,以求學生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由毛澤東的詩《賈誼》導入新課。

        賈 誼    

         毛澤東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

               梁王墜馬尋常事,何需哀傷付一生。

        提示:賈誼懷才不遇,空有抱負,曾深情吟詠出《吊屈原賦》。梁王落馬而死本是尋常之事,賈誼又何必為此自悲自責呢,抑郁而終呢?那么,賈誼“才調”到底如何呢?讓我們從被魯迅稱為“西漢鴻文”的《過秦論》中尋找答案。 

        二、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死時僅33歲。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 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三、背景簡介:

        春秋以來,戰亂頻仍,加之秦統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亂使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

        單音:腴(yú)    軫(zhěn)   鏃(cù)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甕(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斷在具體語境中的讀音)

        孝公既沒(mò) 召滑(shào)   俯首頸系(xì) 踐華為城(huà)勁弩(jìng)    

        中人(zhōng)墨翟(dí)行伍(háng)將數百之眾(jiàng)     度長絜大(duó)(xié)   比權量力(liàng)        萬乘之勢(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難(nàn)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同桌之間對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交流看法,逐段翻譯課文。

        七、思考:《過秦論》全文內容結構是怎樣的?請先畫出全文五個自然段的最大結構層次,再概括每段段意。

           學生交流、思考。教師總結。

        《過秦論》內容結構

        一、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1-4) 興   崛起(1)

        發展(2)

        極盛(3)

        亡 (4)

        二、闡述秦王朝滅亡的原因。(5)

        八、指導學生再讀課文,注意文中廣用排比、對偶,極力渲染夸張的特點。

        九:布置作業

        反復誦讀課文,熟悉文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研習課文1、2、3、4自然段。

        指導學生總結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誦讀課文的情況,抽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固、席、包、囊、內、斗。    河

        教師強調:  

          固:堅固的地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席:像席子一樣地,名詞作狀語,包、囊:用法同上。  

          衡:通"橫"(通假字) 

        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崛起”段是如何分層次論述的。

        地理:  據……固;擁……地;君臣固守

        崛起   雄心:  席卷;包舉;囊括;并吞

         政策:  內……;外……

        成功:  拱手而取

        4、提問:

        從注釋中我們知道,“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內”“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們把課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換成“有吞并天下之心” 似乎也通,但作者為什么要舍簡就繁呢?

        明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國、獨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對諸侯各國虎視耽耽的情態、咄咄逼人的氣勢。同時也為后文寫孝公之后的歷代秦君的赫赫功業張本,為后文寫秦一統天下之后的頃刻覆亡形成對比并作了鋪墊。總之,根據表達的需要,這里的繁筆增加了氣勢;同義短語的疊用,又使敘述生動形象。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二段。

        6、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南、弱、從、亡、北、漂、櫓、利

        教師強調以下詞句: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愛,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北,潰敗的軍隊。  

          因遺策:因,沿襲。  

          因利乘便:因,趁著。  

          開關延敵:延,引。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延,延續。 

        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⑴九國諸侯的強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現出來的?這些內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首先寫出了諸侯們買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縱策略締結了盟約;其次寫出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各有所長;最后寫九國之師軍隊強大,而最后的結果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伏尸百萬,流血漂櫓"。這樣就反襯出秦國的強大。

        ⑵思考:作者在“發 展”段是如何分層次論述的,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秦:南取、西舉、東割、北收--、宰割、分裂

        諸侯:才多、地廣、師眾、慘敗--  、請服,請朝

        8、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三段。

        9、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履、亡、卻、廢、愚、弱、帝王

        教師指出重點字詞 

        奮六世之余烈:烈,功業。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陽:省略介詞"于",應為"聚之于咸陽"。信臣精卒:信,誠信、可靠。  

          以為固:省略句,省略賓語應為"以之為固"。

        句式:省略句、判斷句、

        10、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思考:  

          (1)作者先用哪些話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實質?  

          強調:"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2)哪幾句寫他的對外政策?  

          強調:"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長城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3)哪幾句是寫他的對內政策?  

          強調:"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⑷思考:作者在“極盛”段是如何分三層論述的? 

        前期:奮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卻匈奴

        后期:焚百家,殺豪杰,弱人民,嚴控制

        設想:據高城;臨深淵;守要害;傳萬世

        ⑸提問:第3自然段講了秦始皇“攻”天下的業績和“守”天下的措施。試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寫其“攻”的,哪些是寫其“守”的?

        明確:“士不敢彎弓以報怨”句之后為“守”,“報怨”句和其前為“攻”。 “南取百越”北“卻匈奴”仍屬其“井吞八荒”之舉。

        ⑹提問:第3自然段在寫秦由“攻”轉為“守”時從哪些方面寫了其“守”的措施,為什么要寫這些?

        提示: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寫其以暴政來作為“守”的措施,寫這些是為中心論點服務的。

        1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四段。

        1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甕、繩、云、響、贏、景、亡   山東

        教師指出重點字詞 

        1.甕牖繩樞:"甕"、"繩",名詞活用作動詞,"甕"用破甕做……,"繩"用繩子系……。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兩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詞"于",為省略句。  

          天下云集響應;"云"、"響"均為名詞作狀語,分別譯為"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狀語后置

        13、思考: 

        讓我們比較探求

        --我們看到陳涉起義時雖然“始皇既沒”, 但“       ”,說明秦當時國勢未衰。從比較中可以看到,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因為陳涉 ,也不是因為秦國的不強大。

        答:余威震于殊俗,力量依然強大

        _--從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賢”可以看出陳涉起義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    ”;從本段對陳涉的地位、出身等敘述看,陳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說的因為秦“      ”和“     ”, 而是因為秦“      ”。

        答: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振長策而御宇內;

        隳名城,殺豪杰;

        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從第2自然段中,知山東諸侯“會盟而謀弱秦”時,招致人才的辦法是“     ”;從本段“天下云集響應,贏穆而景從”來看,“山東豪俊并起而亡秦族” 的原因,并非是陳涉有“    ”之賢、“    ”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    ”“   ”“   ” 等,總之一句話,如下段所說的,是因為秦“   ”。

        答: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土;          仲尼、墨翟;陶朱、猗頓;

        振長策而御宇內;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隳名城、殺豪杰;

        提問:

        (l)、陳涉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明確:  

           出身: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  

           武器:斬木為兵  

         (2)、作者寫陳涉起義突出了什么特點?  

          明確:  

           出身:缺乏號召力  

           才能:缺乏指揮作戰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 不堪一擊  

         (3)、作者寫陳涉,突出了陳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眾竟然一呼百應,仿佛不費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為了什么?  

          明確:  

           強大的九國之師聯合攻秦,結果是一敗涂地;弱小的陳涉之師卻能"亡秦族"。作者通過這些內容.表現出了秦始皇由攻轉守變化的關鍵;仁義不施。失去了仁義,使民心喪盡,失去仁義,就變得不堪一擊,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準備。 

        ⑷思考:作者在“滅亡”段是如何分三層論述的,其中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出身氓隸之人

        陳涉: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數百疲敝

              武器斬木為兵

        結果:天下響應,并起亡秦

        提問:寫陳涉起義,天下響應,迅速滅秦。這和“過秦”有什么關系?作者為什么要評寫陳涉出身之低下、起義的倉猝、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鈍劣以及“天下云集響應”的形勢?

        三、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3、4段。

        2、課后練習3.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檢查背誦。

        對課文進一步分析,品評文章的獨到之處,分類歸納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集體背誦或滾動式背誦。

        二、分析理解課文。

        1、學生齊讀第五段。

        教師指出重點字詞 

        崤函之固: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固的地勢。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度""絜",對文,都是度量的 意思;

        比""量"對文,都是比較的意思。兩句話譯為:度量一下長短大小,比較一下權勢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有序;"朝"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萬乘之勢:"致"達到。 

        2、提問:作者進行比較的前提是什么(哪句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排除秦亡是由于國家變小變弱的原因,是對前文敘述事實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斷。

        第1段中的事實語句:

        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第2段中的事實語句:  南取……要害之郡;爭割地而賂秦;宰割天下,分裂……入朝;

        第3段中的事實語句:     吞二周……而報怨;踐華為城……誰何;

        第4段中的事實語句:    余威震于殊俗。

        3、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實質上仍是以秦之今與秦之昔的比較,找找文中的對比,看作者怎樣層層推進,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過失。

        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

        (1)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的對比; 1-3段與4段對比

        (2)秦與六國的對比; 2段內比

        (3)秦與陳涉的對比;

        (4)陳涉與六國的對比。 5段內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

        總結全文。

        秦創業--雄心勃勃

        秦日盛--所向披靡

        秦統一--勢如破竹

        秦滅亡--一敗涂地

        (敘事)                   (議論)

        三、賈誼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西漢初期,經歷了春秋戰亂到楚漢戰爭,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土地荒蕪,人民流亡,人口減少,經濟凋敝。賈誼的《過秦論》借古諷今,他希望漢統治者能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實行暴政而迅速滅亡的覆轍。

        四、學生誦讀課文,感受并分析語言特色。

        1.本文結構特點采用逐層推進法。

        前用四段敘述秦國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實后,在篇末點明論點。論點的出現不僅水到渠成,勢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實的對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2.用敘事來說理。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 

        3.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

        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

        (1)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的對比; 1-3段與4段對比

        (2)秦與六國的對比; 2段內比

        (3)秦與陳涉的對比;

        (4)陳涉與六國的對比。 5段內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

        4.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

        通篇都采用鋪張和夸大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既有排比又有對仗,所謂“鋪張揚厲”,氣勢自然就充沛了,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有說服力。 

        五、知識點總結。

        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

        六、布置作業:

        熟練背誦并默寫3、4、5段

        教學反思:

         

        陳春霞

        [《過秦論》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

        5.《過秦論》的教案

        6.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7.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8.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9.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10.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57 | 理论片久久网站 |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精品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专区 | 亚洲欧美日韩午夜福利 |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賈誼對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提倡的仁政思想。

            2、學習文言字詞句,掌握通假字,歸納多義詞,了解句式的特點。

            3、背誦課文3、4、5段。

            過程與方法:

            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的鑒賞,指導學生反復讀,品評鑒賞本文廣用排比、對偶,極力渲染夸張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2、學習作者把對歷史的研究與對現實的思考相結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意義。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在讀中體會文章氣勢之磅礴,說理之透徹。

            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的規律。

            【教學方法】誦讀法、比較法、交流式 

            【教學用具】課件、mp3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賈誼及秦統一前后的歷史背景。放錄音范讀,以求學生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由毛澤東的詩《賈誼》導入新課。

            賈 誼    

             毛澤東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

                   梁王墜馬尋常事,何需哀傷付一生。

            提示:賈誼懷才不遇,空有抱負,曾深情吟詠出《吊屈原賦》。梁王落馬而死本是尋常之事,賈誼又何必為此自悲自責呢,抑郁而終呢?那么,賈誼“才調”到底如何呢?讓我們從被魯迅稱為“西漢鴻文”的《過秦論》中尋找答案。 

            二、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死時僅33歲。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 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三、背景簡介:

            春秋以來,戰亂頻仍,加之秦統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亂使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

            單音:腴(yú)    軫(zhěn)   鏃(cù)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甕(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斷在具體語境中的讀音)

            孝公既沒(mò) 召滑(shào)   俯首頸系(xì) 踐華為城(huà)勁弩(jìng)    

            中人(zhōng)墨翟(dí)行伍(háng)將數百之眾(jiàng)     度長絜大(duó)(xié)   比權量力(liàng)        萬乘之勢(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難(nàn)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同桌之間對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交流看法,逐段翻譯課文。

            七、思考:《過秦論》全文內容結構是怎樣的?請先畫出全文五個自然段的最大結構層次,再概括每段段意。

               學生交流、思考。教師總結。

            《過秦論》內容結構

            一、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1-4) 興   崛起(1)

            發展(2)

            極盛(3)

            亡 (4)

            二、闡述秦王朝滅亡的原因。(5)

            八、指導學生再讀課文,注意文中廣用排比、對偶,極力渲染夸張的特點。

            九:布置作業

            反復誦讀課文,熟悉文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研習課文1、2、3、4自然段。

            指導學生總結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誦讀課文的情況,抽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固、席、包、囊、內、斗。    河

            教師強調:  

              固:堅固的地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席:像席子一樣地,名詞作狀語,包、囊:用法同上。  

              衡:通"橫"(通假字) 

            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崛起”段是如何分層次論述的。

            地理:  據……固;擁……地;君臣固守

            崛起   雄心:  席卷;包舉;囊括;并吞

             政策:  內……;外……

            成功:  拱手而取

            4、提問:

            從注釋中我們知道,“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內”“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們把課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換成“有吞并天下之心” 似乎也通,但作者為什么要舍簡就繁呢?

            明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國、獨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對諸侯各國虎視耽耽的情態、咄咄逼人的氣勢。同時也為后文寫孝公之后的歷代秦君的赫赫功業張本,為后文寫秦一統天下之后的頃刻覆亡形成對比并作了鋪墊。總之,根據表達的需要,這里的繁筆增加了氣勢;同義短語的疊用,又使敘述生動形象。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二段。

            6、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南、弱、從、亡、北、漂、櫓、利

            教師強調以下詞句: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愛,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北,潰敗的軍隊。  

              因遺策:因,沿襲。  

              因利乘便:因,趁著。  

              開關延敵:延,引。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延,延續。 

            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⑴九國諸侯的強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現出來的?這些內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首先寫出了諸侯們買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縱策略締結了盟約;其次寫出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各有所長;最后寫九國之師軍隊強大,而最后的結果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伏尸百萬,流血漂櫓"。這樣就反襯出秦國的強大。

            ⑵思考:作者在“發 展”段是如何分層次論述的,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秦:南取、西舉、東割、北收--、宰割、分裂

            諸侯:才多、地廣、師眾、慘敗--  、請服,請朝

            8、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三段。

            9、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履、亡、卻、廢、愚、弱、帝王

            教師指出重點字詞 

            奮六世之余烈:烈,功業。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陽:省略介詞"于",應為"聚之于咸陽"。信臣精卒:信,誠信、可靠。  

              以為固:省略句,省略賓語應為"以之為固"。

            句式:省略句、判斷句、

            10、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思考:  

              (1)作者先用哪些話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實質?  

              強調:"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2)哪幾句寫他的對外政策?  

              強調:"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長城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3)哪幾句是寫他的對內政策?  

              強調:"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⑷思考:作者在“極盛”段是如何分三層論述的? 

            前期:奮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卻匈奴

            后期:焚百家,殺豪杰,弱人民,嚴控制

            設想:據高城;臨深淵;守要害;傳萬世

            ⑸提問:第3自然段講了秦始皇“攻”天下的業績和“守”天下的措施。試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寫其“攻”的,哪些是寫其“守”的?

            明確:“士不敢彎弓以報怨”句之后為“守”,“報怨”句和其前為“攻”。 “南取百越”北“卻匈奴”仍屬其“井吞八荒”之舉。

            ⑹提問:第3自然段在寫秦由“攻”轉為“守”時從哪些方面寫了其“守”的措施,為什么要寫這些?

            提示: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寫其以暴政來作為“守”的措施,寫這些是為中心論點服務的。

            1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四段。

            1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甕、繩、云、響、贏、景、亡   山東

            教師指出重點字詞 

            1.甕牖繩樞:"甕"、"繩",名詞活用作動詞,"甕"用破甕做……,"繩"用繩子系……。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兩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詞"于",為省略句。  

              天下云集響應;"云"、"響"均為名詞作狀語,分別譯為"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狀語后置

            13、思考: 

            讓我們比較探求

            --我們看到陳涉起義時雖然“始皇既沒”, 但“       ”,說明秦當時國勢未衰。從比較中可以看到,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因為陳涉 ,也不是因為秦國的不強大。

            答:余威震于殊俗,力量依然強大

            _--從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賢”可以看出陳涉起義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    ”;從本段對陳涉的地位、出身等敘述看,陳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說的因為秦“      ”和“     ”, 而是因為秦“      ”。

            答: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振長策而御宇內;

            隳名城,殺豪杰;

            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從第2自然段中,知山東諸侯“會盟而謀弱秦”時,招致人才的辦法是“     ”;從本段“天下云集響應,贏穆而景從”來看,“山東豪俊并起而亡秦族” 的原因,并非是陳涉有“    ”之賢、“    ”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    ”“   ”“   ” 等,總之一句話,如下段所說的,是因為秦“   ”。

            答: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土;          仲尼、墨翟;陶朱、猗頓;

            振長策而御宇內;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隳名城、殺豪杰;

            提問:

            (l)、陳涉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明確:  

               出身: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  

               武器:斬木為兵  

             (2)、作者寫陳涉起義突出了什么特點?  

              明確:  

               出身:缺乏號召力  

               才能:缺乏指揮作戰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 不堪一擊  

             (3)、作者寫陳涉,突出了陳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眾竟然一呼百應,仿佛不費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為了什么?  

              明確:  

               強大的九國之師聯合攻秦,結果是一敗涂地;弱小的陳涉之師卻能"亡秦族"。作者通過這些內容.表現出了秦始皇由攻轉守變化的關鍵;仁義不施。失去了仁義,使民心喪盡,失去仁義,就變得不堪一擊,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準備。 

            ⑷思考:作者在“滅亡”段是如何分三層論述的,其中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出身氓隸之人

            陳涉: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數百疲敝

                  武器斬木為兵

            結果:天下響應,并起亡秦

            提問:寫陳涉起義,天下響應,迅速滅秦。這和“過秦”有什么關系?作者為什么要評寫陳涉出身之低下、起義的倉猝、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鈍劣以及“天下云集響應”的形勢?

            三、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3、4段。

            2、課后練習3.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檢查背誦。

            對課文進一步分析,品評文章的獨到之處,分類歸納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集體背誦或滾動式背誦。

            二、分析理解課文。

            1、學生齊讀第五段。

            教師指出重點字詞 

            崤函之固: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固的地勢。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度""絜",對文,都是度量的 意思;

            比""量"對文,都是比較的意思。兩句話譯為:度量一下長短大小,比較一下權勢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有序;"朝"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萬乘之勢:"致"達到。 

            2、提問:作者進行比較的前提是什么(哪句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排除秦亡是由于國家變小變弱的原因,是對前文敘述事實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斷。

            第1段中的事實語句:

            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第2段中的事實語句:  南取……要害之郡;爭割地而賂秦;宰割天下,分裂……入朝;

            第3段中的事實語句:     吞二周……而報怨;踐華為城……誰何;

            第4段中的事實語句:    余威震于殊俗。

            3、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實質上仍是以秦之今與秦之昔的比較,找找文中的對比,看作者怎樣層層推進,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過失。

            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

            (1)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的對比; 1-3段與4段對比

            (2)秦與六國的對比; 2段內比

            (3)秦與陳涉的對比;

            (4)陳涉與六國的對比。 5段內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

            總結全文。

            秦創業--雄心勃勃

            秦日盛--所向披靡

            秦統一--勢如破竹

            秦滅亡--一敗涂地

            (敘事)                   (議論)

            三、賈誼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西漢初期,經歷了春秋戰亂到楚漢戰爭,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土地荒蕪,人民流亡,人口減少,經濟凋敝。賈誼的《過秦論》借古諷今,他希望漢統治者能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實行暴政而迅速滅亡的覆轍。

            四、學生誦讀課文,感受并分析語言特色。

            1.本文結構特點采用逐層推進法。

            前用四段敘述秦國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實后,在篇末點明論點。論點的出現不僅水到渠成,勢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實的對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2.用敘事來說理。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 

            3.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

            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

            (1)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的對比; 1-3段與4段對比

            (2)秦與六國的對比; 2段內比

            (3)秦與陳涉的對比;

            (4)陳涉與六國的對比。 5段內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

            4.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

            通篇都采用鋪張和夸大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既有排比又有對仗,所謂“鋪張揚厲”,氣勢自然就充沛了,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有說服力。 

            五、知識點總結。

            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

            六、布置作業:

            熟練背誦并默寫3、4、5段

            教學反思:

             

            陳春霞

            [《過秦論》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

            5.《過秦論》的教案

            6.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7.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8.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9.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10.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