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吳中區(qū)浦莊中學(xué) 陳新
2001年11月號《語文學(xué)習(xí)》有侯立雙的《“驚閨”到底是用來做什么的》一文,文章主要參考了1999年4月號《文史知識》上易嚴(yán)(目錄作“易炎”)先生《古代的聲響廣告種種》中有關(guān)“驚閨”的介紹,另以生活中磨剪子、搶菜刀者的吆喝聲為證,說汪曾祺先生《胡同文化》中“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敘述有誤。然細(xì)讀之后,覺侯文的觀點(diǎn)未免有點(diǎn)“睹駱駝言馬腫背”之嫌。
“驚閨”,一作“驚閨葉”。清陸鳳藻《小知錄)卷九引《齊東野語》:“驚閨,磨鏡匠所持鐵數(shù)片,長五寸許,作聲使閨閣聞之。”清厲荃《事物異名錄》卷十八:“《齊東野語》(按,當(dāng)作《齊民野語》--陸鳳藻《小知錄》引沿誤):用鐵板數(shù)片,如拍板樣,磨鏡匠手持作聲,使閨閣聞之,名曰:驚閨’!睓z《齊民野語》原文,作:“用鐵數(shù)片,長五寸許,闊兩寸五分,如拍板樣,磨鏡匠手持作聲,使傳閨閣知之,名之曰‘驚閨。據(jù)此,“驚閨”之形狀特點(diǎn),大致可知。明清詩文中寫到“驚閨”的,時有所見,易嚴(yán)先生已征引三例,再引寡味。茲增一暗用例:明陳鐸散曲[北中呂.紅繡鞋](磨鏡):“慘鸞影塵蒙垢污,飾苔花歲久年多。正佳人春困倚妝閣,聽幾聲銅片響,用一點(diǎn)水銀磨,與你治昏迷都是我!(謝伯陽編《全明散曲》,齊魯書社551頁。)此曲未點(diǎn)出“驚閨”之名,但那“幾聲銅片響”寫的正是拍打“驚閨”之聲。
這幾條資料似乎為侯文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證據(jù),但問題并不這么簡單,“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民俗民風(fēng)因時因地而異,十分復(fù)雜;舊時小商販、手藝人招徠顧客的“貨聲”亦十分復(fù)雜;虿煌∩特、手藝人使用同一種“響器”,或同一類小商販、手藝人使用不同的“響器”;同類小商販、手藝人或用“響器”,或不用“響器”而僅“吆喝”;同一“響器”或又有不同名目。周作人《藥味集.賣糖》有云:“賣糖大率用擔(dān),但并非是肩挑,實(shí)只一筐,俗名橋籃!撟笫殖忠恍¤,右手執(zhí)木片如笏狀,擊之聲鏜鏜然,此即賣糖之信號也,小兒聞之,驚心動魄,殆不下于貨郎之驚閨與喚嬌娘焉!焙髞碓凇敦浝蓳(dān)》一文中感嘆道:“北京也有同樣的職業(yè),不過是用車推而不是用擔(dān)了,所使用的響器也不一樣,乃是有柄的一面小銅鑼,繩系一小疙瘩,手一搖便發(fā)出聲響。這有很漂亮的名稱,叫作‘驚閨’,還叫作‘喚嬌娘’,不過這是一是二,有點(diǎn)不大清楚了。”(見1958年5月1日《新民晚報》)連周作人先生這樣于民風(fēng)民俗極為關(guān)注的學(xué)者也甚感模糊,可見這些如今已很難見到的物件實(shí)在是不容易說清楚的。
話說“驚閨”,其一,“驚閨”并非磨鏡匠所專用。即如易嚴(yán)先生所舉《金瓶梅》第90回及《醒世恒言》第13卷兩個例子,前一例正說明“那時賣脂粉、花翠生活,磨鏡子都搖驚閨”--西門大姐令平安兒叫進(jìn)來的那個“搖驚閨的”只是個貨郎,其實(shí)并不會磨鏡子;后例中的冉貴雖也“搖驚閨”,但也只是個賣雜貨的貨郎;周作人先生的文章也說明了這點(diǎn)。
其二,磨鏡匠也并非只用“驚閨”,有的也使用別種響器。清褚維塏《燕京雜詠》:“烏金尺八口橫吹、磨鏡人來女伴知;攜得青銅舊塵鏡,門前立待幾多時!弊髡咦宰ⅲ骸澳ョR者吹以喇叭!(按,烏金,即吹金,亦即銅角,一種銅制的小喇叭
)
又,賣小兒女閨閣雜貨者,也有搖銅鈴,搖小鼓的。清太素生(沈陽百詠)之十:“逢時花樣要新裁,門向金鈴響處開;旖旎誰家小兒女,春風(fēng)聽喚貨郎來。”作者注:“土俗,小兒女于正月間喜買絨線雜貨,彼貨郎亦喜暗揣其意,沿街溜巷搖鈴而來。彼美人開門一喚,春風(fēng)到耳,有如黃鶯嚦嚦向花外鳴也!
“驚閨”形制多樣,有如小鉦,以手提擊的,有以銅片或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響的,有在小鼗上附以小鉦的,還有以帶柄的小木鼓綴以鈴、鑼的!绑@閨”名稱也不一,或稱作“驚繡”,前引(事物異名錄)引(事物紺珠):“驚繡,如小鉦而厚,手提擊!庇纸小皢緥赡铩,清佚名<韻鶴軒雜著):“百工雜技,荷擔(dān)小街,每持器作響,各為記號!u閨房雜貨者所搖,曰‘喚嬌娘’!庇,清沈太侔(東華瑣錄):“尋常器物,無不有名。如賣藥之串鈴,曰‘報君知’,售絨線之搖,曰:喚嬌娘’!
概言之,凡主要以閨閣兒女為顧客對象的磨鏡子、磨剪子、磨刀的手藝人以及販賣針線脂粉等婦幼用品的貨郎所用之可搖動或拍打作聲的響具,均可名作“驚閨”、“驚繡”或“喚嬌娘”。故《漢語大詞典》以“貨郎及磨刀剪的人走街串巷時用來招引女顧客的響器”釋“驚閨”,是比較恰當(dāng)?shù)摹?/p>
話回到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上來,汪老雖是江蘇人,卻長住北京,于北京名物風(fēng)情方音俗語了如指掌,《胡同文化》中所寫的“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實(shí)是其時北京市井街巷中“貨聲”的傳神寫照。
這里,再舉一個例子作為佐證。熟諳京華民俗掌故的著名文史學(xué)家石繼昌先生有一篇《京華遙憶吆喝聲》(見石繼昌著(春明舊事)),文中寫道:“老北京對于種種雜聲,耳熟能詳,倍感親切。不僅小販?zhǔn)沁@樣,一些百工技藝也莫不如此,如修理桌椅板凳的、磨剪子搶菜刀的、鋦盆兒鋦碗兒的、收拾雨傘旱傘的,都各有其貨聲。其中磨剪子搶菜刀的除吆喝外,還用手拍打鐵片:串頭’,以招引顧客(著重號為筆者所加)。粘扇子換扇面的在其肩挎小木箱上綴以銅鈴,行走時起到‘報君知’的作用,是無言的貨聲!笔壬奈恼乱獠辉诳甲C,故寫及“磨剪子搶菜刀的”拍打的鐵片,泛稱曰“串頭”,必也正名乎?當(dāng)以“驚閨”、“喚嬌娘”名之。
磨剪子、磨刀的手藝人也使用“驚閨”這種響器,至少舊時北京是如此。所以汪曾祺先生《胡同文化》中有關(guān)“驚閨”的描寫并沒有錯誤。
摘自《語文學(xué)習(xí)》2002年第4期
[汪曾祺先生沒錯--也說驚閨]相關(guān)文章:
1.汪曾祺的散文
2.《好先生》語錄
4.藤野先生課件
5.藤野先生教案
6.《藤野先生》課件
7.《藤野先生》教案
8.灰灰先生教案
9.受戒汪曾祺語文課件
10.汪曾祺《冬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