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詩歌教學設計

        時間:2023-01-10 08:42:55 詩歌 我要投稿

        詩歌教學設計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詩歌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詩歌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歌教學設計5篇

          詩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及詞語,認識新筆畫“撇點“。

          2、朗讀課文,了解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習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學內容:

          1、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2、朗讀課文,品讀感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年有幾個月嗎?

          2. 聽學生回答,繼續問:你們最喜歡那個月,為什么?

          3. 這里有一首小詩,把你們喜歡的月份都寫進去了(板書課題:十二月歌)。帶領學生齊讀課題。

          自由回答,齊讀課題。

          從學生熟悉的常識入手,讓他們簡單說說自己喜歡的月份,再帶著興趣學文。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 自己先試著利用拼音讀讀詩歌。

          2. 老師范讀,你們仔細地當小觀眾,再想想是否能讀準確。

          3. 聽了老師讀得,說說你學會了哪些字。讓學生通過聽讀,說自己學會的字音。再教同學們讀兩遍。

          4. 你們聽得真認真,下面再和你的同桌讀讀,把字音讀準,讀通句子。

          5. 小組開火車讀句子。

          6. 師出示詞語,誰能來當小老師,教教我們?指名學生教讀詞語。

          7. 出示生字,你能和你的同桌一起把這些生字寶寶記住嗎?同桌互考生字。

          8. 做游戲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聽老師范讀,識記生字。

          同桌互讀生字。

          開火車讀句子。

          指名認讀詞語。

          同桌互考生字,

          游戲檢查生字。

          讓學生從聽老師讀中糾正自己的讀音,也是學習識字的一種方式。以小組開火車的形式來檢測讀書的情況,學生興趣頗高。

          三、朗讀課文,品讀感悟。

          1. 先自己讀讀課文,你喜歡哪個月,就把這一行詩讀一讀。

          學生自己練讀。

          2. 在小組內交流。讀你喜歡的一行詩,說說為什么喜歡。

          3. 在全班匯報。教師相機指導,學生讀一行,就出示帶這行師的圖片。

          (1)“正月新春舞龍燈”:讓學生讀后說原因。一年一度的春節可熱鬧了,過年你高興嗎?帶著這種高興的勁頭讀讀這行。

          (2)“二月郊外放風箏”:喜歡放風箏嗎?喜歡的孩子讀一讀這行。

          (3)“三月清明楊柳綠”、“四月牡丹花正紅”:你知道“清明”是什么意思嗎?(聽學生說)三、四月正值春季,花紅柳綠非常美麗,誰能美美地讀一讀?指名讀后全班齊讀。

          (4)“五月端午賽龍舟”:每年端午節時都有賽龍舟,你見過賽龍舟嗎?給我們介紹 。

          (5)“六月荷花滿池塘”:喜歡荷花的孩子一起來讀這行。

          (6)“七月牛郎會織女”:聽過這個故事嗎?誰來簡單地給我們說說?

          (7)“八月中秋桂花香”:讓學生自己說對這行詩的理解。中秋節是什么時候?八月正是桂花飄香之時,多美呀,我好像都聞到了桂花的香味了。喜歡的孩子讀這行。

          (8)“九月登高過重陽”:“重陽”是什么時候?

          (9)“十月滿園橘子黃”: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除了橘子熟了,還有什么要收獲的?

          (10)“冬月大雪壓青松”、“臘月梅花傲冰霜”:為什么喜歡這兩行?(聽學生說)寒冷的冬天,百花凋謝,只有青松和梅花才傲霜斗雪,用自己的語言夸夸它們。

          4. 我們把這十二個月連起來讀一讀吧,全班再次齊讀全詩。

          自由練習讀文。

          小組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

          全班交流,讀中感悟句子。在交流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一句一句的讀。

          齊讀課文。

          每個月都有不同的特點,都有值得喜愛之處,但考慮到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想法,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月份進行學習,更能激起他們的興趣。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每個月都是那么的美好,值得我們好好去珍惜。

          四、教師小結。

          1. 你學了《十二月歌》之后,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說。

          2. 師總結:今天我們一起感受了十二個月的景致,老師才發現,原來每個月都那么可愛,春有繁花似錦,夏有荷花池塘,秋有金橘滿枝,冬有梅花傲雪。老師和孩子們一樣,喜歡每個月。那我們就一起珍惜我們的美好時光,快快樂樂地度過每個月、每一天吧!

          談自己的感受。

          讓學生自己談讀了詩歌后的感受,自己學了詩歌后感受到的美。教師的適時總結,升華了這首詩歌的含義。

          詩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全面了解考綱要求。

          2、掌握詩歌語言鑒賞的技巧。

          教學重點:

          含義深刻的詞語的鑒賞技巧。

          教學難點:

          1、對詩歌意境的理解。

          2、語言鑒賞題答案的整合。

          教學方法:

          導析法

          教學設備:多媒體

          教學時數:一課時

          授課人:定州實驗中學 盧思彤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在上一階段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大量古詩詞,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詩經的現實,楚辭的浪漫,樂府的敘事,漢魏的風骨,并初步領略了唐詩、宋詞的高遠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王維的恬淡優美,柳永得纏綿悱惻,清照的婉約凄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就從高考角度的角度,對古詩鑒賞做一個全面的了解。

          二、展示教學目標:(幻燈片1)

          1、全面了解考綱要求

          2、掌握詩歌語言的鑒賞技巧

          三、展示04年考試說明:(幻燈片2)

          1、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3、分析:在古詩文閱讀板塊,04年的要求和03年相比,有一處改動即,將03年的“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改為“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是今年語文科《考試說明》八個變動點之一,這一修改是基于以下考慮:在古詩文閱讀方面,鑒賞能力的考查是通過古代詩歌的閱讀來進行的,而評價能力的考查則是通過文言文的考查進行的,這一修改,使命題的這一指向更加明確,而考綱的要求,也為我們平常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在鑒賞古代詩歌的時候,我們要特別關注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節課我們重點講一下詩歌的語言鑒賞。(說明:通過此環節讓學生及時了解考試方向,做到心中有數,減少學習的盲目性。)

          四、出示“語言鑒賞” (幻燈片3)

          五、推敲字詞 (幻燈片4)

          詩貴含蓄,語言的凝煉性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所以古人很重視煉字,賈島“推敲”的典故,千古傳為美談,唐代詩人陸延讓亦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感慨。

          詩僧齊己曾寫過《早梅》詩,其中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幻燈片5)

          其友鄭谷將“數”改為“一”哪個好?為什么?

          生討論,并回答

          師總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麗的雪中梅花圖,圖中,雪掩孤村,苔枝綴玉,白雪皚皚,孤梅怒放,極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僅好在暗合題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皚皚白雪之中,愈發顯得梅花是那樣的清奇,香絕,孤艷,更富于意境美;而從情感上,“昨夜一枝開”則能表現出詩人突然發現梅花時的驚喜之情。

          可見,古詩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異。在許多古詩中都有一些關鍵的字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為詩眼,而這些字詞也正是高考的熱點,那么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字詞呢?

          (說明:設計此環節,讓學生初度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練性,為下面的教學重點張本。)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10分鐘)

          六、關注高考熱點:四種含義深刻的詞語(幻燈片6)

          1、動詞[鏈接至幻7]

          2、修飾詞[鏈接至幻12]

          3、特殊詞[鏈接至幻15]

          4、意向組合的名詞[鏈接至幻19]

          (一)動詞(幻燈片7)

          首先要特別關注動詞,動詞的提煉是古詩煉字的主要內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綠”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沙上并禽池上鳴,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謂是盡人皆知。

          例1:(幻燈片8)

          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孔尚任《哀江南》)

          問:“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見”,為何作者獨獨選擇了“剩”字?

          生討論并回答。

          師總結: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典范之作,這段曲詞寫的是長板橋邊的風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詞的意境:長板橋邊,曾經是歌妓聚居,繁華熱鬧,風景優美,而今當年橫跨清溪的半里橋,是舊紅板也沒一條,而且是秋水長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樹柳彎腰,給人一種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殘存殘余”之意,是被動的,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這與全曲意境相協調;從現在只剩一樹柳彎腰,令人想見昔日之繁華,“剩”的時間性,表達一種昔盛今衰的變遷感,表達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國之痛,故國之思。

          (2)同學們在平時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自己頭腦里有,但支離破碎,在做題時不知該如何整合答案,通過對高考試題和大量模擬題的分析,我得出這樣一個經驗:

          (3)詩歌語言鑒賞主觀表述規律:(幻燈片9)

          字義—意境—感情

          師分析:對詩歌的語言鑒賞我們就要首先解釋它的字義,其中既包括字面義,也包括語境義;然后,就指向詩歌的意境,或談這些字詞形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談它對整首詩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詩歌的感情,或談形成了怎樣的感情,或談對詩人感情的作用。

          (4)請同學們據此規律整合“剩”字答案[鏈接并展示正確答案]

          (5)用03年高考試題及答案驗證這一規律(幻燈片10)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問:找出第三聯中的“詩眼”,為什么?

          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的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襯出作者禪寂的心境。(感情)

          例2:(幻燈片11)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評價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境界全出。”請分析其妙處?

          生答

          師總結:

          鬧,熱鬧。當它在詩句中與“紅杏”和“春意”組合在一起時,表現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爛漫之意。表現了春光無限的意境之美,寫出了詩人心頭蓬勃的春意,表達了詩人對明媚春光的喜愛之情。(出示答案)(鏈接至幻6)

          (二)、修飾詞:(幻燈片12)

          例1、(幻燈片13)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問:請分析“潛”字和“細”字的妙處。

          生答

          師總結:

          好雨知時節,好就好在它應時而落,好在它潤物無聲。潛,偷偷的;細,細細的,脈脈綿綿,不僅寫出了自然造化之機,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點;擬人手法的運用,寓春雨以情趣,寫出了春雨只為潤物不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出示答案)

          師提示:規律提供了一種做題的思路,沒必要每題必扣,比如,“數”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詞語特別要注意表達效果。

          例2(幻燈片14)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問題:試分析“忽”字的表達效果。

          師生互動:

          本詩最能表現少婦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覓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縈繞著少婦的心頭呢?不是,從春日凝妝就可看出,因為李清照曾是 “風住塵香花以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而崔鶯鶯亦是“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什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而這位閨中少婦尚有心情將自己“凝妝”一番,可見她當時是興沖沖地上翠樓的,可后來為什么變得哀傷以至于“怨悔”了呢?因為“忽見陌頭楊柳色”,要注意“楊柳“的意象,古詩中”楊柳“已成為離別的象征,詩經中早就有“昔我往復,楊柳依依”的詩句;柳永也曾發出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嘆;所以少婦一見楊柳,就想起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情景,當初是楊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獨上翠樓,盡日凝眸,而凝眸之處,平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交夫婿覓封侯”。所以,一個“忽”字將少婦情緒上的變化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的耐人尋味之處。(出示答案)[鏈接至幻6]

          (三)、特殊詞(幻燈片15)

          詩詞中有一些詞與眾不同,比如,疊詞、擬聲詞、表顏色的詞分析這類詞,我們尤其要關注表達效果。

          (1)疊詞

          說起疊詞,很自然想起李清照,這位才情卓著的女詞人,因她之出現,給森然的中國文學帶來了幾分水氣,幾多溫馨,而她的《聲聲慢》更是極盡疊詞之能事,將一番愁情躍然于紙上。

          例1:(幻燈片16)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分析:讀來就能領悟,疊詞之妙就在于增強詩歌的韻律感,從感情上,抒情主人公從晨起臨風開始,便覺萬般惆悵,百無聊賴。于是尋尋覓覓,希望尋找點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尋覓的結果卻是滿目蕭條,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減的憂愁反更增一層,而變得凄凄慘慘戚戚了,因此疊詞的另外一個效果就在于可加強感情的表達。(出示答案)

          (2)疊詞中的擬聲詞

          例2:(幻燈片17)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詞擬春雨之聲,使讀者如聽春雨之淅瀝,想起乍暖之還寒;冷雨淅瀝,落在簾外,聽在耳邊,冷在心中,而這位亡國之君的家仇國恨便立刻涌上心頭,所以,擬聲詞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詩文生動、形象,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出示答案)

          (3)表顏色的詞

          例3:(幻燈片18)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生討論“紅”字和“綠”字

          師總結:從櫻桃紅了,芭蕉綠了,能感覺到時間的推移,時序的變化,而在這紅了的櫻桃和綠了的芭蕉上,作者不僅要表達的是時序的變化,更有一種青春易逝的'傷感,而這份傷感因了紅、綠而分外生動、鮮明,猶如著色的思緒一般。因此,顏色詞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強描寫的色彩感、畫面感,渲染氣氛。(出示答案)

          (4)古詩中特殊詞的例子:

          師生互動: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齊齊。(姜夔《揚州慢》)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鏈接至幻6]

          (四)、意象組合的名詞(幻燈片19)

          例1:

          出示畫面并讓學生說出畫面所含之詩

          生齊背并展示: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幻燈片20)

          問:這首元曲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枯藤、老樹、昏鴉等等。

          師總結:

          這就是詩歌語言的凝煉性,運用名詞組成意象,可謂是一詞一景,從畫面中我們分明感到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僅是自然之景,因為包含詩人無限情感(生答)是(思鄉之情,羈旅之愁。)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正因為詩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詩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風之中的那匹馬也是瘦的。因此,這些名詞性意象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而景中之人,斷腸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這首曲詞蘊含詩人很復雜的愁緒:既有凄涼無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飄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無奈。

          例2:

          師導入:同學們都知道曹植七步為詩的故事,大家都覺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試想如果用七個字寫出兩人離別之久,和別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詩人黃庭堅做到了,他曾有詩云: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幻燈片21)

          師生互動:

          詩人選擇了江湖、夜雨、十年燈,做了動人的抒寫,江湖讓人想起輾轉和漂泊,杜甫在《夢李白》中曾有“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的詩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鄉之情,李商隱在《夜雨寄北》曾有“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的詩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備感蕭瑟,夜雨之時,需要點燈,所以詩人接下來選擇了燈這個意象,“燈”是個常用字,而十年燈,則是作者的獨創,當它與“江湖、夜雨”組合在一起時,就能激發人一連串的想象:兩個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這種情景已持續了十年之久。

          師點撥:這就是意象組合,它以極其簡省的筆墨,創設了極其豐厚的意蘊,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師提示:意象組合是古詩的一大特點,使用意象組合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

          師生互動: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杜甫)

          更有與馬致遠《秋思》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樸的《秋思》

          秋思(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說明:此環節為這些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古詩語言鑒賞的技巧,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28分鐘)

          七、課堂小結(幻燈片22)

          生回憶,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重點講了詩歌語言鑒賞,關注了高考熱點,即對含義深刻的詞語的分析,重點講了四種詞語:1、動詞2、修飾詞3、特殊詞、4、意象組合的名詞

          這節課我們要特別關注:語言鑒賞主觀表述規律:[鏈接至幻9]

          字義——意境——感情

          同時要特別留意一些詞語的表達效果,如特殊詞。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2分鐘)

          八、課堂鞏固練習。

          1、請同學分析“鋪”的妙處。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這首詩描寫了從夕陽西下,到新月初升這段時間內的兩組景物,前兩句描寫了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夕陽西下,將與地平,落山之陽之于地面,不同于正午之照,用“鋪”字就很形象地寫出了殘陽已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過來的情景;“鋪”字很平緩,給人以安閑、舒適的感覺,寫出了秋日夕陽的柔和,營造了一種和諧、安靜的意境;表達詩人沉浸在自然美景當中的喜悅之情。

          2、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為是“千古壯觀”的絕句。請對這一名句中的修飾詞做一分析。

          生討論

          師總結: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故用“大”;邊塞荒涼,沒有奇觀異景,烽火臺的濃煙更醒目,故稱“孤”,一個“孤”寫出了景物的單調;一個“直”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沒有山巒林木,黃河一覽無余,所以“長”;一個“圓”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五、六句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個“圓”和“直”,把詩人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出示答案

          九、課下作業:

          分析下列兩名詩的語言特點: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說明:本環節針對這節課的重點設置了四道練習題,通過練習讓學生把這節課的內容落到實處。)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5分鐘)

          附一:答案點撥:

          A、詩人仰望是無邊無際,蕭蕭而下的落葉;俯瞰是奔流不盡,滾滾而來的的江水,讓人覺得氣象萬千。

          “蕭蕭”擬落葉之聲,使人如聽落葉之窸窣,“滾滾”擬長江之音,使人如見長江之無窮;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落葉無邊見其廣闊,長江不盡見其深遠,所以詩句形成了廣闊而深遠的意境。

          落葉已下,長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詩人那種韶華不再,壯志難酬的苦痛。

          B、古時旅人為了安全,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這些名詞性意象組合在一起,就很形象地寫出了早行的情景:旅人住在旅店里,聽到雞鳴聲就趕緊起來查看天色,見天上有月就馬上收拾行裝,踏上旅程,詩人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起程,可謂是早行了,沒想到鋪滿寒霜的板橋之上,早已是人跡斑斑,真所謂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呀,所以詩人羈旅之苦、懷鄉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詩歌教學設計 篇3

          詩歌二首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詩歌二首》。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很多詩人寫過描繪田園風光的詩篇,其中有一位詩人被后人視為無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詩的題材上進行了前無古人的開拓,在詩的語言上達到了時代的高度,以至盛唐山水詩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誰呢?他就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今天我們將通過對他的作品《歸園田居》的學習,來感受他獨特的魅力,同時提高我們在詩歌鑒賞方面的能力。

          二、學習《歸園田居》。

          1.回顧作者簡介,背誦有關作品,體會詩人的心境及生活態度。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人,東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他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期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他29歲到41歲(重點指辭去彭澤縣令這件事)。第三時期,歸田時期,歸田后的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詩歌特征:一種是平淡自然、疏散沖淡。主要指那些田園詩,用語質樸自然,清新疏朗,人們常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可謂是此類詩的代表。另一種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詠史擬古之作,用語豪邁剛烈,感情激越。人們所稱道的《詠荊軻》以及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的“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便屬這一類。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思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2.整體感知。

          (1)反復朗讀詩歌,注意讀音:穢、荷、狹、沾、違。

          (2)體會詩人的感情,小組比賽朗讀。

          詩人充滿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回歸田園的志向抱著堅守的態度,所以即使農家艱苦的勞作,也不能磨滅他對于田園生活的喜愛。

          (3)思考: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生活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

          去南山勞作一天的生活圖景。樂觀向上。

          3.賞析詩歌(想象情景,體會意境與感情)。

          (1)前四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都交代了哪些內容?

          勞作的地方,禾苗的長勢,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思考:盡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勞動熱情和心情怎么樣?想象一下夜歸時的圖景。

          熱情高漲,倍加勤勞。歸家的滿足和快樂。內心充實而自由。

          有明月、夜風,詩人扛著鋤頭,在月夜下歸家,有點心急,卻又對這種歸隱田園的生活感到很滿足。

          思考:這四句在煉字上有什么特點?

          “盛”“稀”是對比而用。似乎也暗示了亂臣當道。而“晨”“月”都是時間的代名詞,揭示了勞動的時間跨度。而“理”“荷”又寫出了勤勞和自得其樂的心情。

          齊讀前四句,讀出情感。

          (2)后四句:“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道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后兩句的作用是什么?

          都是農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顯然阻止了歸家的路,且使疲憊不堪的詩人更加艱難。露水沾衣,有幾分涼意,不知詩人心底如何感想。

          而后兩句則點明了全詩的主旨,也點明了詩人心底所想,即使農家勞動艱辛,也會堅守田園。表達了詩人堅定的志趣,全詩的情感也達到了高潮。

          (3)理解了詩的內容和情感后,進一步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達到當堂背誦。

          三、擴展閱讀。

          思考:下面這首詩表現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趣?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地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賞析:淳樸的民風,單純的人際關系,讓詩人的心靈如魚得水,在這里,所擁有的只是愉悅和寧靜。此時的詩人已經不再是文人,而將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農夫,“短褐穿結”。他的所有喜悅與擔心只同自己的農夫生活密切相關,擁有自然,也就擁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四、布置作業。

          背誦詩歌,將此詩擴寫為一篇散文。

          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盛”“稀”暗示了亂臣當道。

          “晨”“月”寫出了勞動的時間跨度。

          勞作生活的情景——愿(返璞歸真)

          “理”“荷”勤勞和自得其樂的心情。

          “狹”“沾”辛苦卻又快樂。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酒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場,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他們或借酒澆愁,或借酒助興,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發情感等。《飲酒》是一組五言古詩,大都表達了陶淵明酒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飲酒》詩中的一篇。

          二、學習《飲酒》。

          1.介紹作者和相關知識。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飲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流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自由讀。注意把握全詩的情感基調。

          3.整體感知。

          (1)反復朗讀詩歌,注意讀音:廬、喧、籬。

          (2)體會詩人的感情,小組比賽朗讀。

          (3)思考: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生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

          遠離塵囂,置身于自然中,清靜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現詩人灑脫、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態度。

          4.賞析詩歌(想象情景,體會意境與感情)。

          (1)前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詩人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為何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為何生活如此安靜,心靈如此安寧?

          詩人身居人世,并非無俗事紛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心境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慕官場榮祿。因而“心遠地自偏”(平和的心態必然擁有平和的生活)。

          (2)賞析后六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神來之筆:寫景。)

          描寫自己采菊東籬時無意偶見南山,南山靜穆超然的勝景與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現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詩人蘇軾贊嘆:“因采菊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超然的南山,這些大自然高潔淳樸的美好景致與結廬人境卻超凡脫俗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這種意境中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脫俗的悠然。這種人與自然合一的詩情畫意、哲理的意境,是“無我之境”。(想象采菊老人悠然自得的神情。)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秋日夕照圖。)

          菊花黃、南山青、夕陽紅、山氣飄、飛鳥還,大自然恬淡飄逸,各有所歸,人與鳥兒知倦而歸,詩人心如止水,如明鏡。大自然的純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從大自然中折射出來。

          聯系:《醉翁亭記》“夕陽在山,人影散亂,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對比:《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真意”既指未受官場污染的淳樸民風,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諦。“真”也可理解為“返璞歸真”,此情此景,心中體會,難以言表。

          5.在充分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朗讀全詩,爭取當堂背誦。

          三、擴展。

          思考:在下面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飲酒(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四、布置作業。

          積累一下與“酒”有關的詩句。

          板書設計

          飲 酒

          陶淵明

          人境而心遠:結、無、喧

          生活之景:采菊、見山、山氣、飛鳥真意:追求之真(自然、恬淡、自由的生活)

          詩歌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感受不同的聲音,增強對聲音的敏感性,并嘗試利用嗓音模擬多種聲音。

          2.利用希沃交互式白板的多種功能,提示幼兒進行詩歌創編。

          3.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嗓音模擬秋天里的聲音,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能根據課件提示進行《秋天的聲音》詩歌創編。

          活動準備

          1.電子交互式白板。

          2.大自然中一些聲音的錄音與秋天相關的照片、圖片。

          3.朔料袋、豆子、礦泉水瓶、廢舊報紙、杯子、一次性筷子

          活動過程

          一、師幼問候

          播放《好朋友問候歌》,互相問候,打招呼。

          二、感受秋天的聲音

          1.師:今天丁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位秋天里的朋友,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聲音。聽(豎起小耳朵)猜猜,他們是誰呢?

          哦!(原來是秋天的風爺爺吹來的聲音,是秋天雨姑娘的聲音,是秋天的小鳥唱歌的聲音)

          2.播放與聲音相關的圖片

          3.小結:秋天里陣陣秋風為人們趕走夏日里的悶熱,送來了涼爽,陣陣秋雨為成熟的莊稼進行最后的澆灌,農民伯伯豐收啦,小鳥也發出喜悅的叫聲,小朋友們在落葉中高興的玩耍,這些大自然里發出的聲音真是太美妙了。

          4.你能試著模仿發出這些聲音么?

          三、秋天里的小詩人

          1.出示《秋天的聲音》圖示,合奏“秋天的奏鳴曲”。

          師:很好,小朋友們都能掌握它們的聲音啦,老師找到了一首關于秋天的詩,請你們來當“配音員”。

          2.教師出示圖例,幼兒根據圖片創編詩歌。

          例:聽聽,秋天的聲音,嘰嘰喳喳是小鳥的聲音。

          聽聽,秋天的聲音,嘩啦啦嘩啦是秋雨的聲音。

          3.師:小朋友們秋天還有哪些聲音呢?

          4.幼兒創編詩歌,嘗試用嗓音模擬發出秋天里的聲音。

          5.師:剛才小朋友說了一些聲音,像啄木鳥為大樹治病的聲音,可是用我們的嗓音模仿不出來,怎么辦呢?

          6.幼兒想辦法,引導幼兒指尖用敲擊地板發出聲音。

          7.出示老師準備的道具,幼兒嘗試用這些物品發出聲音。

          師: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生活用品,請你們試一試他們能發出什么聲音,然后用“聽聽,秋天的聲音,XXXXXX”表達出來。

          8.師:“我們都是秋天里的小詩人,完成了美妙的秋天奏鳴曲。”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媽媽繼續尋找秋天的聲音,并且嘗試發出它們的聲音。

          附詩歌:

          《秋天的聲音》

          聽聽,秋天的聲音,

          是小鳥在枝頭的對話;

          聽聽,秋天的聲音,

          是秋風在溫暖的叮嚀。

          活動總結

          全面了解幼兒的實際情況,注重個體差異。突破教學難點,本次活動我采用了多媒體輔助法,光靠老師講,幼兒很難弄清楚,讓幼兒通過電子交互式白板進行猜一猜、聽一聽、看一看。實現了教、幼之間的互動。電子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在本節課中還在于興趣的激發,幼兒很容易掌握教學內容。在活動中,我還采用聲音和圖片相結合的方式,給幼兒創編提供靈感。引導幼兒從看圖創編到發揮想象進行創編。層層引導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詩歌教學設計 篇5

          一、 設計意圖:

          友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古往今來,友情曾被無數詩人謳歌,被無數常人惦念。對于每一個小學生,都有各自的友情。教師通過示范朗誦、播放歌曲、等形式引領孩子去感受詩歌的特點,再讓學生回憶珍貴的友情,并學著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讓他們經歷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孩子一定會興趣盎然,這樣的習作課對學生而言也許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無論對習作還是個性的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 體悟友情的珍貴,獲得積極的審美體驗,大膽地說出自己對友情的理解,樂于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2、 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的情趣,體會詩歌的特點,激發想象力,學習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歌的特點,學寫小詩。

          四、 課前準備:

          1、 班級開展以友情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

          2、 課前舉行三分鐘賽詩會,比一比誰積累的詩歌多,誰讀得好。

          3、 輕音樂

          五、 教學過程:

          (一)、揭題談話,激發興趣。

          1、 從剛才的賽詩會可以看出同學們積累了許多的詩歌也很喜歡詩歌,對嗎?大家為什么那么喜歡詩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詩歌的特點:詩歌感情真實,語言簡練,讀起來瑯瑯上口等)

          2、 的確,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的起源比文字還早,差不多和語言同齡.古往今來,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足以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作為每一個炎黃子孫,我們都應熱愛祖國輝煌燦爛的詩文化.

          (二)范文引路,感受詩韻,揣摩寫法

          1、黃老師也和大家一樣很喜歡誦讀詩歌,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很有意思的詩歌,請大家仔細聽。

          到遠方去,

          到遠方去,

          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

          2、看,這就是詩歌,聽了以后有什么想法?

          3、看來詩歌還挺簡單的,是不是也想寫一寫?這堂習作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寫詩歌。(板課題:學寫詩歌。)

          4、 先請同學們讀一讀老師發給大家的這兩首詩歌,看看我們在寫詩時應注意些什么?

          信

          我學會了寫信,

          用筆和紙,

          用手和心。

          我多么想寫啊,

          寫許多許多的信。

          替雛鳥給媽媽寫,

          讓媽媽快回巢,

          天已近黃昏。

          替花朵給蜜蜂寫,

          請快來采蜜,

          花已姹紫嫣紅。

          替大海給小船寫,

          快去航海吧,

          海上風平浪靜。

          替云給云寫,

          愿變成綿綿春雨;

          替樹給樹寫,

          愿連成無邊的森林。

          給自己,

          我也要

          寫一封封信,

          讓自己的心,

          和別人的心,

          貼得緊緊、緊緊……

          如果

          如果你是肥沃的土壤

          我就是一根無名的小草

          搖來搖去

          永遠陪伴著你

          如果你是一棵大樹

          我就是一只唱歌的小鳥

          晴也唱雨也唱

          永遠為你歌唱

          如果你是藍天

          我就是一朵潔白的云

          飄來飄去

          卻總也飄不出您的心靈廣場

          媽媽

          那就是你和我啊

          聚也微笑

          離也微笑

          5、 讀后指名回答。

          6、 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第二首小詩,說說你喜歡哪些詩句?為什么?(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重章疊句,有幾段的格式都是一樣的,只是變換了幾個詞語 )

          7、 集體朗讀這首詩,再來感受小作者的感情以及詩歌的特點。

          三、醞釀感情,學寫小詩,表達真情

          1、“朋友”是我們生命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世間的每一個人無不渴望天空般高遠、大海般深邃的友情。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的詩句可謂友情的絕唱;而現代作家王蒙則說:“友誼不用碰杯,友誼無需禮物,友誼只不過是我們不會忘記。”同學們,孤單時,你會想起朋友;煩悶時,你會想起朋友;高興時,你又會想起朋友……親愛的同學,此時此刻,你又想起了誰?想到了你們之間的什么事?讓我們靜靜地回憶。(播放輕音樂)

          2、能告訴大家剛才你想起了哪位好友嗎?想起了他的什么事?

          

        《{首页主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詩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詩歌教學設計11-03

        詩歌教學設計01-09

        詩歌教學設計11-03

        詩歌木葉教學設計06-11

        詩歌《梅花》教學設計06-29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08-03

        中國詩歌教學設計11-22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詩歌《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0-2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在线a亚洲视频播放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州欧美中文字幕 |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久久好看免费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进入 |

            詩歌教學設計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詩歌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詩歌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歌教學設計5篇

              詩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及詞語,認識新筆畫“撇點“。

              2、朗讀課文,了解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習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學內容:

              1、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2、朗讀課文,品讀感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年有幾個月嗎?

              2. 聽學生回答,繼續問:你們最喜歡那個月,為什么?

              3. 這里有一首小詩,把你們喜歡的月份都寫進去了(板書課題:十二月歌)。帶領學生齊讀課題。

              自由回答,齊讀課題。

              從學生熟悉的常識入手,讓他們簡單說說自己喜歡的月份,再帶著興趣學文。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 自己先試著利用拼音讀讀詩歌。

              2. 老師范讀,你們仔細地當小觀眾,再想想是否能讀準確。

              3. 聽了老師讀得,說說你學會了哪些字。讓學生通過聽讀,說自己學會的字音。再教同學們讀兩遍。

              4. 你們聽得真認真,下面再和你的同桌讀讀,把字音讀準,讀通句子。

              5. 小組開火車讀句子。

              6. 師出示詞語,誰能來當小老師,教教我們?指名學生教讀詞語。

              7. 出示生字,你能和你的同桌一起把這些生字寶寶記住嗎?同桌互考生字。

              8. 做游戲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聽老師范讀,識記生字。

              同桌互讀生字。

              開火車讀句子。

              指名認讀詞語。

              同桌互考生字,

              游戲檢查生字。

              讓學生從聽老師讀中糾正自己的讀音,也是學習識字的一種方式。以小組開火車的形式來檢測讀書的情況,學生興趣頗高。

              三、朗讀課文,品讀感悟。

              1. 先自己讀讀課文,你喜歡哪個月,就把這一行詩讀一讀。

              學生自己練讀。

              2. 在小組內交流。讀你喜歡的一行詩,說說為什么喜歡。

              3. 在全班匯報。教師相機指導,學生讀一行,就出示帶這行師的圖片。

              (1)“正月新春舞龍燈”:讓學生讀后說原因。一年一度的春節可熱鬧了,過年你高興嗎?帶著這種高興的勁頭讀讀這行。

              (2)“二月郊外放風箏”:喜歡放風箏嗎?喜歡的孩子讀一讀這行。

              (3)“三月清明楊柳綠”、“四月牡丹花正紅”:你知道“清明”是什么意思嗎?(聽學生說)三、四月正值春季,花紅柳綠非常美麗,誰能美美地讀一讀?指名讀后全班齊讀。

              (4)“五月端午賽龍舟”:每年端午節時都有賽龍舟,你見過賽龍舟嗎?給我們介紹 。

              (5)“六月荷花滿池塘”:喜歡荷花的孩子一起來讀這行。

              (6)“七月牛郎會織女”:聽過這個故事嗎?誰來簡單地給我們說說?

              (7)“八月中秋桂花香”:讓學生自己說對這行詩的理解。中秋節是什么時候?八月正是桂花飄香之時,多美呀,我好像都聞到了桂花的香味了。喜歡的孩子讀這行。

              (8)“九月登高過重陽”:“重陽”是什么時候?

              (9)“十月滿園橘子黃”: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除了橘子熟了,還有什么要收獲的?

              (10)“冬月大雪壓青松”、“臘月梅花傲冰霜”:為什么喜歡這兩行?(聽學生說)寒冷的冬天,百花凋謝,只有青松和梅花才傲霜斗雪,用自己的語言夸夸它們。

              4. 我們把這十二個月連起來讀一讀吧,全班再次齊讀全詩。

              自由練習讀文。

              小組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

              全班交流,讀中感悟句子。在交流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一句一句的讀。

              齊讀課文。

              每個月都有不同的特點,都有值得喜愛之處,但考慮到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想法,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月份進行學習,更能激起他們的興趣。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每個月都是那么的美好,值得我們好好去珍惜。

              四、教師小結。

              1. 你學了《十二月歌》之后,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說。

              2. 師總結:今天我們一起感受了十二個月的景致,老師才發現,原來每個月都那么可愛,春有繁花似錦,夏有荷花池塘,秋有金橘滿枝,冬有梅花傲雪。老師和孩子們一樣,喜歡每個月。那我們就一起珍惜我們的美好時光,快快樂樂地度過每個月、每一天吧!

              談自己的感受。

              讓學生自己談讀了詩歌后的感受,自己學了詩歌后感受到的美。教師的適時總結,升華了這首詩歌的含義。

              詩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全面了解考綱要求。

              2、掌握詩歌語言鑒賞的技巧。

              教學重點:

              含義深刻的詞語的鑒賞技巧。

              教學難點:

              1、對詩歌意境的理解。

              2、語言鑒賞題答案的整合。

              教學方法:

              導析法

              教學設備:多媒體

              教學時數:一課時

              授課人:定州實驗中學 盧思彤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在上一階段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大量古詩詞,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詩經的現實,楚辭的浪漫,樂府的敘事,漢魏的風骨,并初步領略了唐詩、宋詞的高遠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王維的恬淡優美,柳永得纏綿悱惻,清照的婉約凄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就從高考角度的角度,對古詩鑒賞做一個全面的了解。

              二、展示教學目標:(幻燈片1)

              1、全面了解考綱要求

              2、掌握詩歌語言的鑒賞技巧

              三、展示04年考試說明:(幻燈片2)

              1、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3、分析:在古詩文閱讀板塊,04年的要求和03年相比,有一處改動即,將03年的“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改為“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是今年語文科《考試說明》八個變動點之一,這一修改是基于以下考慮:在古詩文閱讀方面,鑒賞能力的考查是通過古代詩歌的閱讀來進行的,而評價能力的考查則是通過文言文的考查進行的,這一修改,使命題的這一指向更加明確,而考綱的要求,也為我們平常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在鑒賞古代詩歌的時候,我們要特別關注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節課我們重點講一下詩歌的語言鑒賞。(說明:通過此環節讓學生及時了解考試方向,做到心中有數,減少學習的盲目性。)

              四、出示“語言鑒賞” (幻燈片3)

              五、推敲字詞 (幻燈片4)

              詩貴含蓄,語言的凝煉性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所以古人很重視煉字,賈島“推敲”的典故,千古傳為美談,唐代詩人陸延讓亦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感慨。

              詩僧齊己曾寫過《早梅》詩,其中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幻燈片5)

              其友鄭谷將“數”改為“一”哪個好?為什么?

              生討論,并回答

              師總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麗的雪中梅花圖,圖中,雪掩孤村,苔枝綴玉,白雪皚皚,孤梅怒放,極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僅好在暗合題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皚皚白雪之中,愈發顯得梅花是那樣的清奇,香絕,孤艷,更富于意境美;而從情感上,“昨夜一枝開”則能表現出詩人突然發現梅花時的驚喜之情。

              可見,古詩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異。在許多古詩中都有一些關鍵的字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為詩眼,而這些字詞也正是高考的熱點,那么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字詞呢?

              (說明:設計此環節,讓學生初度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練性,為下面的教學重點張本。)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10分鐘)

              六、關注高考熱點:四種含義深刻的詞語(幻燈片6)

              1、動詞[鏈接至幻7]

              2、修飾詞[鏈接至幻12]

              3、特殊詞[鏈接至幻15]

              4、意向組合的名詞[鏈接至幻19]

              (一)動詞(幻燈片7)

              首先要特別關注動詞,動詞的提煉是古詩煉字的主要內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綠”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沙上并禽池上鳴,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謂是盡人皆知。

              例1:(幻燈片8)

              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孔尚任《哀江南》)

              問:“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見”,為何作者獨獨選擇了“剩”字?

              生討論并回答。

              師總結: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典范之作,這段曲詞寫的是長板橋邊的風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詞的意境:長板橋邊,曾經是歌妓聚居,繁華熱鬧,風景優美,而今當年橫跨清溪的半里橋,是舊紅板也沒一條,而且是秋水長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樹柳彎腰,給人一種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殘存殘余”之意,是被動的,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這與全曲意境相協調;從現在只剩一樹柳彎腰,令人想見昔日之繁華,“剩”的時間性,表達一種昔盛今衰的變遷感,表達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國之痛,故國之思。

              (2)同學們在平時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自己頭腦里有,但支離破碎,在做題時不知該如何整合答案,通過對高考試題和大量模擬題的分析,我得出這樣一個經驗:

              (3)詩歌語言鑒賞主觀表述規律:(幻燈片9)

              字義—意境—感情

              師分析:對詩歌的語言鑒賞我們就要首先解釋它的字義,其中既包括字面義,也包括語境義;然后,就指向詩歌的意境,或談這些字詞形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談它對整首詩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詩歌的感情,或談形成了怎樣的感情,或談對詩人感情的作用。

              (4)請同學們據此規律整合“剩”字答案[鏈接并展示正確答案]

              (5)用03年高考試題及答案驗證這一規律(幻燈片10)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問:找出第三聯中的“詩眼”,為什么?

              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的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襯出作者禪寂的心境。(感情)

              例2:(幻燈片11)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評價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境界全出。”請分析其妙處?

              生答

              師總結:

              鬧,熱鬧。當它在詩句中與“紅杏”和“春意”組合在一起時,表現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爛漫之意。表現了春光無限的意境之美,寫出了詩人心頭蓬勃的春意,表達了詩人對明媚春光的喜愛之情。(出示答案)(鏈接至幻6)

              (二)、修飾詞:(幻燈片12)

              例1、(幻燈片13)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問:請分析“潛”字和“細”字的妙處。

              生答

              師總結:

              好雨知時節,好就好在它應時而落,好在它潤物無聲。潛,偷偷的;細,細細的,脈脈綿綿,不僅寫出了自然造化之機,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點;擬人手法的運用,寓春雨以情趣,寫出了春雨只為潤物不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出示答案)

              師提示:規律提供了一種做題的思路,沒必要每題必扣,比如,“數”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詞語特別要注意表達效果。

              例2(幻燈片14)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問題:試分析“忽”字的表達效果。

              師生互動:

              本詩最能表現少婦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覓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縈繞著少婦的心頭呢?不是,從春日凝妝就可看出,因為李清照曾是 “風住塵香花以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而崔鶯鶯亦是“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什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而這位閨中少婦尚有心情將自己“凝妝”一番,可見她當時是興沖沖地上翠樓的,可后來為什么變得哀傷以至于“怨悔”了呢?因為“忽見陌頭楊柳色”,要注意“楊柳“的意象,古詩中”楊柳“已成為離別的象征,詩經中早就有“昔我往復,楊柳依依”的詩句;柳永也曾發出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嘆;所以少婦一見楊柳,就想起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情景,當初是楊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獨上翠樓,盡日凝眸,而凝眸之處,平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交夫婿覓封侯”。所以,一個“忽”字將少婦情緒上的變化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的耐人尋味之處。(出示答案)[鏈接至幻6]

              (三)、特殊詞(幻燈片15)

              詩詞中有一些詞與眾不同,比如,疊詞、擬聲詞、表顏色的詞分析這類詞,我們尤其要關注表達效果。

              (1)疊詞

              說起疊詞,很自然想起李清照,這位才情卓著的女詞人,因她之出現,給森然的中國文學帶來了幾分水氣,幾多溫馨,而她的《聲聲慢》更是極盡疊詞之能事,將一番愁情躍然于紙上。

              例1:(幻燈片16)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分析:讀來就能領悟,疊詞之妙就在于增強詩歌的韻律感,從感情上,抒情主人公從晨起臨風開始,便覺萬般惆悵,百無聊賴。于是尋尋覓覓,希望尋找點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尋覓的結果卻是滿目蕭條,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減的憂愁反更增一層,而變得凄凄慘慘戚戚了,因此疊詞的另外一個效果就在于可加強感情的表達。(出示答案)

              (2)疊詞中的擬聲詞

              例2:(幻燈片17)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詞擬春雨之聲,使讀者如聽春雨之淅瀝,想起乍暖之還寒;冷雨淅瀝,落在簾外,聽在耳邊,冷在心中,而這位亡國之君的家仇國恨便立刻涌上心頭,所以,擬聲詞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詩文生動、形象,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出示答案)

              (3)表顏色的詞

              例3:(幻燈片18)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生討論“紅”字和“綠”字

              師總結:從櫻桃紅了,芭蕉綠了,能感覺到時間的推移,時序的變化,而在這紅了的櫻桃和綠了的芭蕉上,作者不僅要表達的是時序的變化,更有一種青春易逝的'傷感,而這份傷感因了紅、綠而分外生動、鮮明,猶如著色的思緒一般。因此,顏色詞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強描寫的色彩感、畫面感,渲染氣氛。(出示答案)

              (4)古詩中特殊詞的例子:

              師生互動: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齊齊。(姜夔《揚州慢》)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鏈接至幻6]

              (四)、意象組合的名詞(幻燈片19)

              例1:

              出示畫面并讓學生說出畫面所含之詩

              生齊背并展示: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幻燈片20)

              問:這首元曲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枯藤、老樹、昏鴉等等。

              師總結:

              這就是詩歌語言的凝煉性,運用名詞組成意象,可謂是一詞一景,從畫面中我們分明感到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僅是自然之景,因為包含詩人無限情感(生答)是(思鄉之情,羈旅之愁。)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正因為詩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詩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風之中的那匹馬也是瘦的。因此,這些名詞性意象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而景中之人,斷腸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這首曲詞蘊含詩人很復雜的愁緒:既有凄涼無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飄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無奈。

              例2:

              師導入:同學們都知道曹植七步為詩的故事,大家都覺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試想如果用七個字寫出兩人離別之久,和別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詩人黃庭堅做到了,他曾有詩云: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幻燈片21)

              師生互動:

              詩人選擇了江湖、夜雨、十年燈,做了動人的抒寫,江湖讓人想起輾轉和漂泊,杜甫在《夢李白》中曾有“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的詩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鄉之情,李商隱在《夜雨寄北》曾有“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的詩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備感蕭瑟,夜雨之時,需要點燈,所以詩人接下來選擇了燈這個意象,“燈”是個常用字,而十年燈,則是作者的獨創,當它與“江湖、夜雨”組合在一起時,就能激發人一連串的想象:兩個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這種情景已持續了十年之久。

              師點撥:這就是意象組合,它以極其簡省的筆墨,創設了極其豐厚的意蘊,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師提示:意象組合是古詩的一大特點,使用意象組合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

              師生互動: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杜甫)

              更有與馬致遠《秋思》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樸的《秋思》

              秋思(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說明:此環節為這些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古詩語言鑒賞的技巧,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28分鐘)

              七、課堂小結(幻燈片22)

              生回憶,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重點講了詩歌語言鑒賞,關注了高考熱點,即對含義深刻的詞語的分析,重點講了四種詞語:1、動詞2、修飾詞3、特殊詞、4、意象組合的名詞

              這節課我們要特別關注:語言鑒賞主觀表述規律:[鏈接至幻9]

              字義——意境——感情

              同時要特別留意一些詞語的表達效果,如特殊詞。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2分鐘)

              八、課堂鞏固練習。

              1、請同學分析“鋪”的妙處。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這首詩描寫了從夕陽西下,到新月初升這段時間內的兩組景物,前兩句描寫了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夕陽西下,將與地平,落山之陽之于地面,不同于正午之照,用“鋪”字就很形象地寫出了殘陽已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過來的情景;“鋪”字很平緩,給人以安閑、舒適的感覺,寫出了秋日夕陽的柔和,營造了一種和諧、安靜的意境;表達詩人沉浸在自然美景當中的喜悅之情。

              2、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為是“千古壯觀”的絕句。請對這一名句中的修飾詞做一分析。

              生討論

              師總結: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故用“大”;邊塞荒涼,沒有奇觀異景,烽火臺的濃煙更醒目,故稱“孤”,一個“孤”寫出了景物的單調;一個“直”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沒有山巒林木,黃河一覽無余,所以“長”;一個“圓”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五、六句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個“圓”和“直”,把詩人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出示答案

              九、課下作業:

              分析下列兩名詩的語言特點: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說明:本環節針對這節課的重點設置了四道練習題,通過練習讓學生把這節課的內容落到實處。)

              (完成以上步驟約需5分鐘)

              附一:答案點撥:

              A、詩人仰望是無邊無際,蕭蕭而下的落葉;俯瞰是奔流不盡,滾滾而來的的江水,讓人覺得氣象萬千。

              “蕭蕭”擬落葉之聲,使人如聽落葉之窸窣,“滾滾”擬長江之音,使人如見長江之無窮;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落葉無邊見其廣闊,長江不盡見其深遠,所以詩句形成了廣闊而深遠的意境。

              落葉已下,長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詩人那種韶華不再,壯志難酬的苦痛。

              B、古時旅人為了安全,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這些名詞性意象組合在一起,就很形象地寫出了早行的情景:旅人住在旅店里,聽到雞鳴聲就趕緊起來查看天色,見天上有月就馬上收拾行裝,踏上旅程,詩人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起程,可謂是早行了,沒想到鋪滿寒霜的板橋之上,早已是人跡斑斑,真所謂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呀,所以詩人羈旅之苦、懷鄉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詩歌教學設計 篇3

              詩歌二首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詩歌二首》。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很多詩人寫過描繪田園風光的詩篇,其中有一位詩人被后人視為無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詩的題材上進行了前無古人的開拓,在詩的語言上達到了時代的高度,以至盛唐山水詩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誰呢?他就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今天我們將通過對他的作品《歸園田居》的學習,來感受他獨特的魅力,同時提高我們在詩歌鑒賞方面的能力。

              二、學習《歸園田居》。

              1.回顧作者簡介,背誦有關作品,體會詩人的心境及生活態度。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人,東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他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期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他29歲到41歲(重點指辭去彭澤縣令這件事)。第三時期,歸田時期,歸田后的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詩歌特征:一種是平淡自然、疏散沖淡。主要指那些田園詩,用語質樸自然,清新疏朗,人們常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可謂是此類詩的代表。另一種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詠史擬古之作,用語豪邁剛烈,感情激越。人們所稱道的《詠荊軻》以及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的“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便屬這一類。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思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2.整體感知。

              (1)反復朗讀詩歌,注意讀音:穢、荷、狹、沾、違。

              (2)體會詩人的感情,小組比賽朗讀。

              詩人充滿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回歸田園的志向抱著堅守的態度,所以即使農家艱苦的勞作,也不能磨滅他對于田園生活的喜愛。

              (3)思考: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生活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

              去南山勞作一天的生活圖景。樂觀向上。

              3.賞析詩歌(想象情景,體會意境與感情)。

              (1)前四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都交代了哪些內容?

              勞作的地方,禾苗的長勢,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思考:盡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勞動熱情和心情怎么樣?想象一下夜歸時的圖景。

              熱情高漲,倍加勤勞。歸家的滿足和快樂。內心充實而自由。

              有明月、夜風,詩人扛著鋤頭,在月夜下歸家,有點心急,卻又對這種歸隱田園的生活感到很滿足。

              思考:這四句在煉字上有什么特點?

              “盛”“稀”是對比而用。似乎也暗示了亂臣當道。而“晨”“月”都是時間的代名詞,揭示了勞動的時間跨度。而“理”“荷”又寫出了勤勞和自得其樂的心情。

              齊讀前四句,讀出情感。

              (2)后四句:“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道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后兩句的作用是什么?

              都是農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顯然阻止了歸家的路,且使疲憊不堪的詩人更加艱難。露水沾衣,有幾分涼意,不知詩人心底如何感想。

              而后兩句則點明了全詩的主旨,也點明了詩人心底所想,即使農家勞動艱辛,也會堅守田園。表達了詩人堅定的志趣,全詩的情感也達到了高潮。

              (3)理解了詩的內容和情感后,進一步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達到當堂背誦。

              三、擴展閱讀。

              思考:下面這首詩表現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趣?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地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賞析:淳樸的民風,單純的人際關系,讓詩人的心靈如魚得水,在這里,所擁有的只是愉悅和寧靜。此時的詩人已經不再是文人,而將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農夫,“短褐穿結”。他的所有喜悅與擔心只同自己的農夫生活密切相關,擁有自然,也就擁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四、布置作業。

              背誦詩歌,將此詩擴寫為一篇散文。

              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盛”“稀”暗示了亂臣當道。

              “晨”“月”寫出了勞動的時間跨度。

              勞作生活的情景——愿(返璞歸真)

              “理”“荷”勤勞和自得其樂的心情。

              “狹”“沾”辛苦卻又快樂。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酒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場,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他們或借酒澆愁,或借酒助興,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發情感等。《飲酒》是一組五言古詩,大都表達了陶淵明酒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飲酒》詩中的一篇。

              二、學習《飲酒》。

              1.介紹作者和相關知識。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飲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流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自由讀。注意把握全詩的情感基調。

              3.整體感知。

              (1)反復朗讀詩歌,注意讀音:廬、喧、籬。

              (2)體會詩人的感情,小組比賽朗讀。

              (3)思考: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生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

              遠離塵囂,置身于自然中,清靜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現詩人灑脫、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態度。

              4.賞析詩歌(想象情景,體會意境與感情)。

              (1)前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詩人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為何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為何生活如此安靜,心靈如此安寧?

              詩人身居人世,并非無俗事紛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心境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慕官場榮祿。因而“心遠地自偏”(平和的心態必然擁有平和的生活)。

              (2)賞析后六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神來之筆:寫景。)

              描寫自己采菊東籬時無意偶見南山,南山靜穆超然的勝景與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現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詩人蘇軾贊嘆:“因采菊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超然的南山,這些大自然高潔淳樸的美好景致與結廬人境卻超凡脫俗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這種意境中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脫俗的悠然。這種人與自然合一的詩情畫意、哲理的意境,是“無我之境”。(想象采菊老人悠然自得的神情。)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秋日夕照圖。)

              菊花黃、南山青、夕陽紅、山氣飄、飛鳥還,大自然恬淡飄逸,各有所歸,人與鳥兒知倦而歸,詩人心如止水,如明鏡。大自然的純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從大自然中折射出來。

              聯系:《醉翁亭記》“夕陽在山,人影散亂,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對比:《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真意”既指未受官場污染的淳樸民風,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諦。“真”也可理解為“返璞歸真”,此情此景,心中體會,難以言表。

              5.在充分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朗讀全詩,爭取當堂背誦。

              三、擴展。

              思考:在下面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飲酒(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四、布置作業。

              積累一下與“酒”有關的詩句。

              板書設計

              飲 酒

              陶淵明

              人境而心遠:結、無、喧

              生活之景:采菊、見山、山氣、飛鳥真意:追求之真(自然、恬淡、自由的生活)

              詩歌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感受不同的聲音,增強對聲音的敏感性,并嘗試利用嗓音模擬多種聲音。

              2.利用希沃交互式白板的多種功能,提示幼兒進行詩歌創編。

              3.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嗓音模擬秋天里的聲音,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能根據課件提示進行《秋天的聲音》詩歌創編。

              活動準備

              1.電子交互式白板。

              2.大自然中一些聲音的錄音與秋天相關的照片、圖片。

              3.朔料袋、豆子、礦泉水瓶、廢舊報紙、杯子、一次性筷子

              活動過程

              一、師幼問候

              播放《好朋友問候歌》,互相問候,打招呼。

              二、感受秋天的聲音

              1.師:今天丁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位秋天里的朋友,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聲音。聽(豎起小耳朵)猜猜,他們是誰呢?

              哦!(原來是秋天的風爺爺吹來的聲音,是秋天雨姑娘的聲音,是秋天的小鳥唱歌的聲音)

              2.播放與聲音相關的圖片

              3.小結:秋天里陣陣秋風為人們趕走夏日里的悶熱,送來了涼爽,陣陣秋雨為成熟的莊稼進行最后的澆灌,農民伯伯豐收啦,小鳥也發出喜悅的叫聲,小朋友們在落葉中高興的玩耍,這些大自然里發出的聲音真是太美妙了。

              4.你能試著模仿發出這些聲音么?

              三、秋天里的小詩人

              1.出示《秋天的聲音》圖示,合奏“秋天的奏鳴曲”。

              師:很好,小朋友們都能掌握它們的聲音啦,老師找到了一首關于秋天的詩,請你們來當“配音員”。

              2.教師出示圖例,幼兒根據圖片創編詩歌。

              例:聽聽,秋天的聲音,嘰嘰喳喳是小鳥的聲音。

              聽聽,秋天的聲音,嘩啦啦嘩啦是秋雨的聲音。

              3.師:小朋友們秋天還有哪些聲音呢?

              4.幼兒創編詩歌,嘗試用嗓音模擬發出秋天里的聲音。

              5.師:剛才小朋友說了一些聲音,像啄木鳥為大樹治病的聲音,可是用我們的嗓音模仿不出來,怎么辦呢?

              6.幼兒想辦法,引導幼兒指尖用敲擊地板發出聲音。

              7.出示老師準備的道具,幼兒嘗試用這些物品發出聲音。

              師: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生活用品,請你們試一試他們能發出什么聲音,然后用“聽聽,秋天的聲音,XXXXXX”表達出來。

              8.師:“我們都是秋天里的小詩人,完成了美妙的秋天奏鳴曲。”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媽媽繼續尋找秋天的聲音,并且嘗試發出它們的聲音。

              附詩歌:

              《秋天的聲音》

              聽聽,秋天的聲音,

              是小鳥在枝頭的對話;

              聽聽,秋天的聲音,

              是秋風在溫暖的叮嚀。

              活動總結

              全面了解幼兒的實際情況,注重個體差異。突破教學難點,本次活動我采用了多媒體輔助法,光靠老師講,幼兒很難弄清楚,讓幼兒通過電子交互式白板進行猜一猜、聽一聽、看一看。實現了教、幼之間的互動。電子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在本節課中還在于興趣的激發,幼兒很容易掌握教學內容。在活動中,我還采用聲音和圖片相結合的方式,給幼兒創編提供靈感。引導幼兒從看圖創編到發揮想象進行創編。層層引導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詩歌教學設計 篇5

              一、 設計意圖:

              友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古往今來,友情曾被無數詩人謳歌,被無數常人惦念。對于每一個小學生,都有各自的友情。教師通過示范朗誦、播放歌曲、等形式引領孩子去感受詩歌的特點,再讓學生回憶珍貴的友情,并學著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讓他們經歷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孩子一定會興趣盎然,這樣的習作課對學生而言也許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無論對習作還是個性的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 體悟友情的珍貴,獲得積極的審美體驗,大膽地說出自己對友情的理解,樂于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2、 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的情趣,體會詩歌的特點,激發想象力,學習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歌的特點,學寫小詩。

              四、 課前準備:

              1、 班級開展以友情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

              2、 課前舉行三分鐘賽詩會,比一比誰積累的詩歌多,誰讀得好。

              3、 輕音樂

              五、 教學過程:

              (一)、揭題談話,激發興趣。

              1、 從剛才的賽詩會可以看出同學們積累了許多的詩歌也很喜歡詩歌,對嗎?大家為什么那么喜歡詩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詩歌的特點:詩歌感情真實,語言簡練,讀起來瑯瑯上口等)

              2、 的確,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的起源比文字還早,差不多和語言同齡.古往今來,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足以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作為每一個炎黃子孫,我們都應熱愛祖國輝煌燦爛的詩文化.

              (二)范文引路,感受詩韻,揣摩寫法

              1、黃老師也和大家一樣很喜歡誦讀詩歌,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很有意思的詩歌,請大家仔細聽。

              到遠方去,

              到遠方去,

              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

              2、看,這就是詩歌,聽了以后有什么想法?

              3、看來詩歌還挺簡單的,是不是也想寫一寫?這堂習作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寫詩歌。(板課題:學寫詩歌。)

              4、 先請同學們讀一讀老師發給大家的這兩首詩歌,看看我們在寫詩時應注意些什么?

              信

              我學會了寫信,

              用筆和紙,

              用手和心。

              我多么想寫啊,

              寫許多許多的信。

              替雛鳥給媽媽寫,

              讓媽媽快回巢,

              天已近黃昏。

              替花朵給蜜蜂寫,

              請快來采蜜,

              花已姹紫嫣紅。

              替大海給小船寫,

              快去航海吧,

              海上風平浪靜。

              替云給云寫,

              愿變成綿綿春雨;

              替樹給樹寫,

              愿連成無邊的森林。

              給自己,

              我也要

              寫一封封信,

              讓自己的心,

              和別人的心,

              貼得緊緊、緊緊……

              如果

              如果你是肥沃的土壤

              我就是一根無名的小草

              搖來搖去

              永遠陪伴著你

              如果你是一棵大樹

              我就是一只唱歌的小鳥

              晴也唱雨也唱

              永遠為你歌唱

              如果你是藍天

              我就是一朵潔白的云

              飄來飄去

              卻總也飄不出您的心靈廣場

              媽媽

              那就是你和我啊

              聚也微笑

              離也微笑

              5、 讀后指名回答。

              6、 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第二首小詩,說說你喜歡哪些詩句?為什么?(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重章疊句,有幾段的格式都是一樣的,只是變換了幾個詞語 )

              7、 集體朗讀這首詩,再來感受小作者的感情以及詩歌的特點。

              三、醞釀感情,學寫小詩,表達真情

              1、“朋友”是我們生命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世間的每一個人無不渴望天空般高遠、大海般深邃的友情。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的詩句可謂友情的絕唱;而現代作家王蒙則說:“友誼不用碰杯,友誼無需禮物,友誼只不過是我們不會忘記。”同學們,孤單時,你會想起朋友;煩悶時,你會想起朋友;高興時,你又會想起朋友……親愛的同學,此時此刻,你又想起了誰?想到了你們之間的什么事?讓我們靜靜地回憶。(播放輕音樂)

              2、能告訴大家剛才你想起了哪位好友嗎?想起了他的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