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岑參詩中的輪臺

        時間:2024-09-01 02:40:36 岑參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岑參詩中的輪臺

          漢輪臺在《史記》、《漢書》中均有記載,唯《史記》不稱“輪臺”而稱“侖頭”,岑參詩作中也有提及。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有兩次從軍西域的經(jīng)歷。第一次是天寶八載(749 )至十載(751),在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職;第二次是天寶十三載(754)至至德元載(756),在北庭都護、伊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中先后任判官及支度副使。 第二次從軍西域期間,岑參寫了十余首涉及輪臺的詩(下文稱之為“輪臺詩”),他的邊塞詩代表作幾乎都在其中。這些詩作一向被人關(guān)注,但對這些詩作的解讀仍待作進一步的討論。

          首先,是輪臺與北庭的關(guān)系。

          人們看到的實際情況是:“輪臺詩”中,詩人在說著北庭的時候,總是用輪臺來指稱它,有時詩題中分明標(biāo)出“北庭”字樣,詩句卻說成輪臺。比如,《北庭貽宗學(xué)士道別》,貽詩之地毫無疑問在北庭,但詩中卻寫道:“忽來輪臺下,相見披心胸。飲酒對春草,彈棋夜聞鐘。今且還龜茲,臂上懸角弓。平沙向旅館,匹馬隨飛鴻。孤城倚大磧,海氣迎邊空。四月猶自寒,天山雪濛濛。”道別的地點又成了輪臺,而且把當(dāng)時的季節(jié)、天氣以及道別的情景描寫得非常具體、真切。聞一多先生在《岑嘉州系年考證》中頗惑于此,曰:“詩曰見宗于輪臺,而題曰北庭,何哉?”轉(zhuǎn)而解釋說:“蓋春晤宗于輪臺,旋同至北庭,四月宗又自北庭歸龜茲,公因作此詩以道別耳。”隨之勾畫詩人行跡,屢有“自北庭至輪臺”、“爾后居輪臺時多”、“在輪臺,間至北庭”等說法。

          陳鐵民、侯忠義《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明白地看出了這一點,在附錄《岑參年譜》中論及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時,有一段按語,曰:“北庭節(jié)度使治庭州,輪臺為庭州屬縣。岑集中既有北庭詩,又有輪臺詩,疑其時岑屢往返于北庭、輪臺之間。又岑詩中常將輪臺與北庭同用,如《赴北庭度隴思家》:‘西向輪臺萬里余。’《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聞?wù)f輪臺路,連年見雪飛。’《臨洮泛舟趙仙舟自北庭罷使還京》:‘白發(fā)輪臺使,邊功竟不成。’《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輪臺征馬肥。’《北庭貽宗學(xué)士道別》:‘忽來輪臺下,相見披心胸。’故把居北庭與居輪臺截然分開,似無必要。”這段按語持有兩個觀點:一方面說“岑集中既有北庭詩,又有輪臺詩,疑其時岑屢往返于北庭、輪臺之間”,一方面說“岑詩中常將輪臺與北庭同用……把居北庭與居輪臺截然分開,似無必要”。前一點同于聞一多的說法,后一點提出一種頗為通達的處理意見,但仍認為詩人有“居北庭”與“居輪臺”兩種情況。

          《岑參集校注》對岑參“輪臺詩”中以輪臺指稱北庭還有一種解釋,即“北庭瀚海軍或駐輪臺”(見《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王永興先生也充分關(guān)注這一問題,他列舉并分析了岑參六首“輪臺詩”:

         、佟侗蓖ノ鹘己蚍獯蠓蚴芙祷剀姭I上》:“胡地苜蓿美,輪臺征馬肥。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甲兵未得戰(zhàn),降虜來如歸。西郊候中軍,平沙懸落暉。”曰:“合詩題詩句并觀之,北庭西郊即輪臺西郊也。‘前月西出師’,出自輪臺之騎士也。出自輪臺,回到輪臺,故于輪臺西郊候節(jié)度使凱旋歸來。”

         、凇兜潜蓖ケ睒浅誓恢兄T公》:“嘗讀西域傳,漢家得輪臺。日暮上北樓,殺氣凝不開。上將新破胡,西郊絕塵埃。”曰:“合詩題詩句并觀之,北庭北樓即輪臺北樓也。‘上將新破胡,西郊絕塵埃’,即前詩所詠之事。西郊乃輪臺之西郊,亦即北庭之西郊。”

         、邸侗蓖ベO宗學(xué)士道別》,曰:“詩題‘北庭貽宗學(xué)士道別’,詩句內(nèi)容:宗學(xué)士自輪臺去龜茲,與岑嘉州相別;亦即自北庭赴安西,故岑參賦詩道別。則北庭即輪臺明矣。”

         、堋妒菇缓涌たぴ诨鹕綎|(緯按:東字衍)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奉使按胡俗,平明發(fā)輪臺。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曰:“岑參以判官的身份,奉北庭都護封常清之命,出使交河郡,‘平明發(fā)輪臺’,自輪臺始發(fā),則輪臺之為北庭都護府的治所,似不應(yīng)有疑問也。”

          ⑤《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曰:“此詩最重要的一句,為‘輪臺東門送君去’。岑參與武判官同在北庭都護封常清幕府,幕府當(dāng)然應(yīng)在北庭都護府的治所,治所為輪臺,故岑參送別武判官于輪臺東門也。詩中‘都護鐵衣’、‘中軍置酒’、‘轅門’,都是輪臺為北庭都護府治所之襯托。”

         、蕖遁喤_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曰:“上將指北庭都護封常清,北庭都護當(dāng)然居住于其治所,也當(dāng)然從其治所出發(fā)西征。詩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大軍出發(fā)及出發(fā)前后輪臺的情景,因輪臺為北庭都護府治所也。”最后的結(jié)論是:“據(jù)詩的內(nèi)容,似可證明天寶十三十四載時,北庭都護府的治所在輪臺,不在金滿。”

          以上聞一多、陳鐵民、王永興諸家在解讀岑參“輪臺詩”時,都看到了詩人本在北庭軍幕任職,但詩中所寫卻總是身居輪臺這一事實;同時,又都將輪臺理解為輪臺縣。這樣一來,矛盾就凸現(xiàn)了出來:岑參何以供職于北庭都護府(即節(jié)度使軍幕)為判官,卻身處四百余里外的輪臺縣?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諸家提出了多種說法,只是這些說法都難于成立。如說“北庭瀚海軍或駐輪臺”,這顯然與《元和郡縣圖志》及《舊唐書》的記載不符,這兩種史籍都明確地說,瀚海軍在西域都護府城內(nèi)(城中),而不是在輪臺縣。況且據(jù)《新唐書》的記載,大歷六年曾在輪臺縣置靜塞軍,則此前輪臺縣斷不可能駐瀚海軍。又如說“天寶十三十四載時,北庭都護府的治所在輪臺,不在金滿”,這也有背于史籍記載,因為《通典》明言庭州“今理金滿縣”,而庭州又于長安二年改置為北庭都護府,則北庭都護府治所在金滿縣是確定無疑的,實不可移往輪臺縣。至于說岑參有“居北庭”和“居輪臺”兩種情況,又說他“居輪臺時多”,又說他“屢往返于北庭、輪臺之間”,實在是論者面對岑參詩既自道供職北庭又總言身處輪臺這一事實時,所作出的勉為其難的解釋。那么,矛盾到底應(yīng)該怎樣解決呢?在我看來,這就像人們常說的“捅破一層窗戶紙”一樣地簡單明白,即岑參“輪臺詩”中乃是以輪臺指稱北庭;或者說,北庭既可稱北庭,也可稱輪臺。上節(jié)已說到,在岑參之前,唐人已形成了以輪臺指稱北庭都護府轄地,即庭州、西州一帶的語言表達方式。岑參供職于北庭軍幕的三年間,北庭正是唐王朝在天山東段以北的指揮中樞所在,因此,以輪臺指稱北庭都護府所在地,就更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稱北庭都護府治所為輪臺,實包含有漢輪臺的用典意義,岑參登北庭北樓而賦詩曰“嘗讀西域傳,漢家得輪臺”,此刻詩人的思維活動中明顯是以漢輪臺比擬唐北庭。將唐王朝在西域的戰(zhàn)略要地北庭稱作輪臺,不僅是身在西域軍中的人們的語言表達習(xí)慣,而且是朝廷上下的語言表達習(xí)慣。岑參在赴北庭的途中,作《赴北庭度隴思家》:“西向輪臺萬里余,也知鄉(xiāng)信日應(yīng)疏。隴山鸚鵡能言語,為報家人數(shù)寄書。”作《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聞?wù)f輪臺路,連年見雪飛。春風(fēng)曾不到,漢使亦應(yīng)稀。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又作《臨洮泛舟趙仙舟自北庭罷使還京》:“白發(fā)輪臺使,邊功竟不成。云沙萬里地,孤負一書生。池上風(fēng)回舫,橋西雨過城。醉眠鄉(xiāng)夢罷,東望羨歸程。”三首詩無一例外地題目稱“北庭”,而詩句稱“輪臺”。當(dāng)時詩人還沒有到達北庭軍中,他實際上是根據(jù)長安人們的語言表達習(xí)慣,把北庭都護府所在地稱作輪臺。及至到了北庭軍中,岑參先后擔(dān)任的判官和支度副使都是節(jié)度軍幕之要職(王永興先生引《通典·職官》的記載,謂“判官乃節(jié)度使下地位相當(dāng)高有要權(quán)之官員也”;聞一多先生引《新唐書·百官志》相關(guān)記載,謂“副使位在判官上”,“支度副使乃后此升遷之職也”),他日常理應(yīng)居于節(jié)度使幕中,而不可能“居輪臺(緯按:應(yīng)讀為輪臺縣)時多”。王永興先生所開列的岑參那些重要的“輪臺詩”,確實如其所判斷的那樣,應(yīng)該寫于都護(節(jié)度)治所,而不應(yīng)在治所以外的地方。只是先生徑謂北庭都護府的治所就在輪臺而不在金滿,則不免突兀。前引《通典》明載庭州理金滿縣,金滿即今吉木薩爾縣,縣城北十一公里處有“北庭故城遺址”,系國務(wù)院第三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城規(guī)制宏大,氣勢雄偉,斷壁頹垣間依稀可見當(dāng)年作為軍事重鎮(zhèn)的面目。這里應(yīng)該就是岑參當(dāng)年供職和作詩的地方。岑參在北庭軍幕任職期間,是否到過輪臺縣,其詩中沒有如《使交河郡……》那樣的明確記敘,不好斷言,但將岑參“輪臺詩”總體上視為作于北庭,則是不錯的。岑參說到他在北庭軍幕的生活,概括為“輪臺萬里地,無事歷三年”(《首秋輪臺》),在北庭的三年也就是在輪臺的三年,輪臺實指北庭都護府駐地。

          其次,是岑參詩所反映的唐輪臺風(fēng)貌。

          總觀岑參“輪臺詩”,在寫法上有這樣的特點,即:言及主將及其軍事行動,往往用唐詩中常見的“以漢代唐”的表達習(xí)慣,旨在述德頌功,約略記事,詩句較少寫實性。如“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大夫討匈奴”,“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車師西門佇獻捷”(《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等,所用多為漢代詞語。除此以外,岑參“輪臺詩”重在寫實。詩人憑借自己的經(jīng)歷與聞見,用第一手材料,真實地描繪、記敘了輪臺風(fēng)物及軍旅生活,構(gòu)成唐詩中獨具風(fēng)貌的一道壯麗的“風(fēng)景線”。其對于輪臺(實為北庭)的描寫,從多方面展現(xiàn)了這個軍事重鎮(zhèn)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特色,使后世讀者由此獲得對于輪臺(即北庭)真切的感性認識。如:

          孤城倚大磧,海氣迎邊空。四月猶自寒,天山雪濛濛。(《北庭貽宗學(xué)士道別》)

          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同上)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fēng)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fēng)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異域陰山外,孤城雪海邊。秋來唯有雁,夏盡不聞蟬。雨拂氈墻濕,風(fēng)搖毳幕膻。(《首秋輪臺》)

          輪臺風(fēng)物異,地是古單于。三月無青草,千家盡白榆。蕃書文字別,胡俗語音殊。愁見流沙北,天西海一隅。(《輪臺即事》)

          詩中描寫輪臺,兩次說到這是一座大磧、雪海邊的“孤城”。岑參又有《北庭作》一詩,亦稱北庭為“孤城”,曰:“孤城天北畔,絕域海西頭。秋雪春仍下,朝風(fēng)夜不休。”這正可說明在岑參詩中,輪臺、北庭本指同一座“孤城”。這里春、秋兩季都會下雪,而且秋季多大風(fēng)。由“千家盡白榆”一句可知,當(dāng)?shù)鼐用褫^密集,而且,這里歷來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之所,詩中謂“地是古單于”以及“氈墻”、“毳幕”、“蕃書”、“胡俗”的描寫,與史書“歷代為胡虜所居”、“其俗帳居”的記載是一致的。

          就寫實性而言,尤應(yīng)關(guān)注的一個問題,是輪臺(北庭)與西州的交通。岑參《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詩開首數(shù)句曰:“奉使按胡俗,平明發(fā)輪臺。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風(fēng)吹沙埃。何事陰陽工,不遣雨雪來。”詩句純?yōu)閷憣。西州交河郡,駐有天山軍,在軍事上歸北庭節(jié)度使管轄。岑參以判官之職,由節(jié)度使駐地北庭(即輪臺)出發(fā),前往西州之交河城公干,他所經(jīng)行的路線,即穿越天山的“他地道”。這條道路又稱作車師古道或金嶺道,是連接山北之北庭與山南之西州的最便捷的通道。《新唐書·地理志》于西州“交河”縣下曰:“自縣北八十里有龍泉館,又北入谷百三十里,經(jīng)柳谷,渡金沙嶺,百六十里,經(jīng)石會漢戍,至北庭都護府城。”所記總里程為三百七十里,渡越的金沙嶺,即天山南北的分水嶺,亦庭州與西州的分界線。古道猶存,這些年正成為旅游者注目的熱線。筆者讀過兩篇今人的游記:一篇是歷史學(xué)家薛宗正的《翻越天山——他地道考察記》(載《中國西部文學(xué)》1998年第2期),作者是由南而北穿越, 黎明進山,經(jīng)過“十四個半小時的步行勞頓”到達山北之三道橋,此處距北端山口僅數(shù)公里之遙。另一篇是方志工作者王秉誠的《車師古道見聞錄》(載《北庭文史》第4輯),作者是騎馬由北而南穿越,早飯后入北端山口,下午四點二十分登上金沙嶺,六點五十五分到達南端山口。兩篇游記告訴我們,無論騎馬或步行,一日之內(nèi)即可翻越天山。翻越天山的路程約五十公里,北端山口距北庭城四十公里,南端山口距交河城約七十公里,由北庭到交河的全程約一百六十公里。據(jù)陳夢家《畝制與里制》(載《考古》1966年第1期,科學(xué)出版社),唐一小里約等于442.5米,《新唐書》記載的三百七十里折合為一百六十四公里,與上述實際里程大體相合。岑參當(dāng)年騎乘快馬,平明由輪臺(即北庭)首途,暮投交河,按九月天氣的晝長計算,恰是一天路程。

          岑參“輪臺詩”還反映了當(dāng)時從北庭入長安所取的道路。唐代,絲綢之路由長安西來,于敦煌分為三條路線:其南道緣塔里木盆地南沿而行,與本文內(nèi)容無涉;其北道(亦稱中道)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沿而行,經(jīng)高昌、交河,迤邐西去;其新北道沿天山北麓,經(jīng)伊吾、北庭西去。北道與新北道之間,隔著天山,上文所說的他地道,正是連接北道與新北道的跨越天山的通道。岑參有《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詩曰:

          天山有雪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北風(fēng)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漢月照銀山,復(fù)逐胡風(fēng)過鐵關(guān)。交河城邊飛鳥絕,輪臺路上馬蹄滑。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將軍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

          詩中“交河”、“輪臺”二句,說明了蕭治歸京所取的路線,即由北庭至交河,進入絲綢之路的北道(即中道),而后東行。“輪臺路”即他地道,“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二句寫的正是經(jīng)他地道翻越天山的情景。第三句的“赤亭口”亦北道地名!缎绿茣·地理志》:伊州納職縣“自縣西……三百九十里有羅護守捉,又西南經(jīng)達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與伊西路合”。結(jié)尾四句寫贈別,亦切天山風(fēng)物。

          構(gòu)思及內(nèi)容與《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極為相似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兩首詩都是先寫下雪及雪景,而后寫雪天氣氛,渲染嚴(yán)寒,《白雪歌》“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四句,與《天山雪歌》中“晻靄”四句連造語都基本相同。《白雪歌》的結(jié)尾四句也像《天山雪歌》的結(jié)尾一樣,寫送別,曰:“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此“天山路”亦他地道。據(jù)《舊唐書·職官志》,節(jié)度使屬下有“判官二人”,則《白雪歌》中的武判官與詩人為職位相同之同僚,交情宜深,故而送別之際,出輪臺東門而直至天山腳下。

        【岑參詩中的輪臺】相關(guān)文章: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10-09

        岑參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08-13

        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賞析09-06

        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譯文09-17

        岑參唐詩《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賞析09-09

        岑參經(jīng)典名詩05-20

        岑參作品09-20

        岑參的資料08-31

        岑參生平10-23

        岑參走馬10-3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