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長恨歌》、《長恨歌序》與《長恨歌傳》的關(guān)系

        時間:2020-10-11 09:38:07 長恨歌 我要投稿

        《長恨歌》、《長恨歌序》與《長恨歌傳》的關(guān)系

          在中國,對《長恨歌》與《長恨歌傳》之間的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界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主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diǎn)。一是《長恨歌》與《長恨歌傳》一體化,以陳寅恪之說為代表。陳寅恪先生從文體方面著眼,先引用宋人趙彥衛(wèi)《云漫鈔》卷8的話說:

          唐之舉人,先借當(dāng)世顯人以姓名達(dá)之主司,然后以所業(yè)投獻(xiàn)。逾數(shù)日又投,謂之溫卷,如《幽怪錄》、《傳奇》等皆是也。蓋此等文備眾體,可以見史才、詩筆、議論。至進(jìn)士則多以詩為贄。今有唐詩數(shù)百種行于世者是也。

          然后根據(jù)此一段文字推論出《長恨歌》與《長恨歌傳》的關(guān)系:

          既明乎此,則知陳氏之《長恨歌傳》與白氏之《長恨歌》非通常序文與本詩之關(guān)系,而為一不可分離之共同機(jī)構(gòu)。趙氏所謂“文備眾體”中,“可以見詩筆”(趙氏所謂詩筆系與史才并舉者。史才指小說中敘事之散文言。詩筆即謂詩之筆法,指韻文而言。其“筆”字與六朝人之以無韻之文筆者不同)之部分,白氏之歌當(dāng)之;其所謂“可以見史才”、“議論”,陳氏之傳當(dāng)之。

          隨后進(jìn)一步推論說:

          總括論之,《長恨歌》為具備眾體體裁之唐代小說中之歌詩部分,與《長恨歌傳》之不可分離獨(dú)立之作品,故必須合并讀之、賞之、評之。

          陳氏的觀點(diǎn)迄今在學(xué)術(shù)界仍具很大的影響,如鄧喬彬、高翠元《〈長恨歌〉與〈長恨歌傳〉》一文,就是在陳說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從體裁的親緣關(guān)系來感受它們同樣為‘不可分離之共同機(jī)構(gòu)’”。

          二是《長恨歌》與《長恨歌傳》疏離。夏承燾先生在《讀〈長恨歌〉:兼評陳寅恪教授之〈箋證〉》中從三個方面對陳寅恪先生的觀點(diǎn)提出商,最后得出結(jié)論說:

          《歌》與《傳》之可以分離獨(dú)立,此即為最自然、最了當(dāng)之解答。元和間人雖好為小說,然白氏此歌,只是一篇故事詩而已,陳君必牽率以入小說之林,又強(qiáng)繩以趙彥衛(wèi)溫卷之體,求之過深,反成失實(shí),是亦不可以已乎!

          后來,吳庚舜發(fā)表了《唐代傳奇榮的原因》一文,對陳寅恪的觀點(diǎn)也提出不同看法:

          所謂一韻一散的結(jié)合,卻根本不是唐傳奇的本來面目。首先,陳寅恪先生和他的贊同者舉出的那些作品,除《長恨傳》在敘述創(chuàng)作過程的部分提到《長恨歌》、《鶯鶯傳》提到《鶯鶯歌》外,互相之間連這一點(diǎn)小小的、外在的聯(lián)系也沒有。也就是說,這些各自獨(dú)立的、完整的詩篇和傳奇,盡管題材相同,但它們是由兩個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體裁寫成的兩個作品,不能生拉活扯硬拼在一起算作一個作品……其次,《太平廣記》把《長恨傳》和《長恨歌》刻在一起,在傳末還有幾句話來鉤連《長恨歌》,似乎可以作為孤證來支持陳先生論點(diǎn),但這個孤證是不足據(jù)的。

          以上所引陳寅恪先生的觀點(diǎn),以及其后學(xué)者無論是沿襲還是反對陳寅恪觀點(diǎn)的文字,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沒有全面利用日本流傳的《長恨歌》資料。我們現(xiàn)在運(yùn)用日本流傳的'《長恨歌序》,對《長恨歌》與《長恨歌傳》加以研究,雖然尚難徹底解決歌與傳的關(guān)系問題,但至少可以為《長恨歌》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并補(bǔ)充新的材料。

          日本流傳的抄本《長恨歌序》,主要有六地藏寺藏本、《正宗敦夫文庫》本、貞享元年刻印的《歌行詩諺解》所收的《長恨歌序》影印本,以及日本京都博物館所藏的慶長古活字版影印本。序文有如下內(nèi)容:

          長恨者,楊貴妃也。既葬馬嵬,玄宗卻復(fù)宮闕,思悼之,致令方士求致,其魂魄升天入地,求之不得,乃于蓬萊山仙室,見素顏慘色。流淚謂使者曰:我本上界諸仙,先與玄宗恩愛之故,謫居于下世,得為夫妻。既死之后,恩愛已絕,今來求我,恩愛又生,不久卻于人世為配偶,以此為長恨耳。使者曰:天子使我至此,既得相見,愿得平生所玩之物,以明不謬。乃授鈿合一扇,金釵一股,與之曰:將以此為驗(yàn)。使者曰:此常用之物也,不足為信。曾與至尊平生有何密契,愿得以聞。答曰: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曾復(fù)記否?使者還以鈿合金釵奏。玄宗笑曰:此世所有,豈得相怡?使者因以貴妃密契以聞。玄宗流淚慟絕,良久語使者曰:方不謬矣!今世猶言玄宗與貴妃處世間為夫妻至矣。

          有關(guān)《長恨歌序》的形成與流傳,是白居易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進(jìn)一步探討下去。根據(jù)序本身的文字,大有這樣兩種可能:

          其一是白居易《長恨歌》原來就有自序,而中國的傳本卻散失了,因?yàn)榘拙右椎脑妭鞯饺毡颈容^早,在白居易生前日本就有傳本了,故而在日本保存了下來。

          其二是日本人由于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欽慕,故而根據(jù)《長恨歌》與《長恨歌傳》的內(nèi)容,寫出這樣一篇序文。

          兩種可能中,我們認(rèn)為第一種可能更接近事實(shí)。下面綜合楊貴妃故事在日本的流傳,與日本古代說話的情節(jié),結(jié)合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

          日本中世以后,有關(guān)《長恨歌》的故事很多,如平安末期《俊懶髓腦》就收有《長恨歌》物語,《今昔物語》卷14有《唐玄宗后楊貴妃依皇寵被殺語》,稍后一點(diǎn)的有《唐物語》與《平家物語》所收的《長恨歌》物語。日本說話集有一本名為《注好選》(東寺觀智院本),產(chǎn)生于11世紀(jì)初期,是較早的說話集,現(xiàn)有東寺貴重資料刊行會編、株式會社東京美術(shù)昭和五十八年(1983)影印的本子。此本是仁平二年(1152)的古寫本。仁平二年,相當(dāng)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1152),是南宋初期的一個寫本。其中《漢皇帝密契》第110有這樣的一段故事,更為重要:

          此漢皇別楊翁女之后,心肝不安,夜天更難明,晝英卻不暮,痛心安息,悲淚彌潤,于方士令魂魄。方士升碧落,入黃泉,適于蓬萊仙宮見索(素),相更問答,貴妃云:為遂宿習(xí),生下界暫為夫婦,使者求吾丁寧得相見,早退依實(shí)可奏。方士云:御宇戀慕甚重,以言為證哉。貴妃授金釵一枝、鈿合一扇云:此皇始幸時所賜物也。是以為證哉。使者云:是世所有物也。未決。猶有何密契?楊貴妃云:有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使者歸報皇,時皇信之泣血流也。

          在這個寫本中,就如此詳細(xì)地敘述了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故事,可見這一故事在日本中世以后流傳非常廣泛。日本學(xué)者新間一美寫了《白居易與〈長恨歌〉》一文,認(rèn)為日本流傳的《長恨歌序》是《注好選》這段故事派生出來的。但是我們仔細(xì)以這一故事與《長恨歌序》對照,則知序文所言的情況較《注好選》記載更為復(fù)雜,《長恨歌序》的語言也較《注好選》所載故事流暢通達(dá),《注好選》所載故事出于日本人之手是無疑的。故而筆者以為《注好選》的文字應(yīng)該是從《長恨歌序》再融合《長恨歌》所敘述的內(nèi)容而成的。

          我們?nèi)绻麑Ξ?dāng)時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就可以了解人們對于楊貴妃是頗為同情的。因而白居易作《長恨歌》,以楊貴妃之死,作為長恨的因緣,也是順理成章的。

          對于安史之亂發(fā)生的主因,唐人的看法往往與后人不同,他們認(rèn)為是李林甫的誤國造成的。即如陳鴻《長恨歌傳》即云:

          開元中,泰階平,四海無事。玄宗在位歲久,倦于食宵衣,政無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聲色自娛。

          這里的“右丞相”就是李林甫。《資治通鑒·唐紀(jì)》“天寶三載”稱:

          初,上自東都還,李林甫知上厭巡幸,乃與牛仙客謀增近道粟賦及和以實(shí)關(guān)中;數(shù)年,蓄積稍豐。上從容謂高力士曰:“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對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敢復(fù)議之者!”上不悅。力士頓首自陳:“臣狂疾,發(fā)妄言,罪當(dāng)死。”上乃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萬歲。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

          周紹良《長恨歌傳箋證》云:“《長恨歌傳》寫楊貴妃故事,而首先提李林甫,主要是當(dāng)時士大夫們認(rèn)為釀成安祿山事變的,追溯源流,還是應(yīng)該推到李林甫身上。”故而周氏引用崔群《論開元天寶諷止皇甫疏》云:

          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盧懷慎、蘇、韓休、張九齡則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為亂之始,臣獨(dú)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用李林甫,此理亂之所分也。

          又《資治通鑒·唐紀(jì)》“天寶十一載”則稱: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fù)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寵;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賢疾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自皇太子以下,畏之側(cè)足。凡在相位十九年,養(yǎng)成天下之亂,而上不之寤也。

          是知玄宗政治腐敗,始于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專權(quán)十九年,將唐朝政治弄得極度敗壞。而楊貴妃受到玄宗的寵幸,是在此數(shù)年之后。故而后人將國家衰亂之責(zé)歸之楊貴妃,是不恰當(dāng)?shù)摹6鴮τ谔菩趤碚f,安史之亂后,有時對自己以前的用人不當(dāng)有所悔悟與譴責(zé),但對于楊貴妃的愛情卻是沒有變化的。因而對馬嵬兵變中楊貴妃之死,只有懷念以至于痛心疾首。從這方面看,《長恨歌序》稱“長恨者,楊貴妃也”,極為切合當(dāng)時的政治背景。當(dāng)然,白居易的《長恨歌》與陳鴻的《長恨歌傳》又是根據(jù)民間傳說而寫成的,因而對于《長恨歌序》中楊貴妃死后成仙事,以及唐玄宗遣方士尋覓事加以說明,也是符合當(dāng)時作詩的情況的。

          至于《長恨歌》與《長恨歌傳》的寫作,則有先后的關(guān)系。根據(jù)《文苑英華》本《長恨歌傳》云:“樂天因?yàn)椤堕L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歌既成,使鴻傳焉。”則《長恨歌》作于前,《長恨歌傳》作于后。而參以白居易《琵琶行》等詩,凡敘述較為復(fù)雜的事情而為詩者,白居易均作序加以說明緣由,故而《長恨歌》本來有序,也是符合情理的。

          但《太平廣記》本《長恨傳》末尾與《文苑英華》本有異:“至憲宗元和元年,縣尉白居易為歌,以言其事,并前秀才陳鴻作傳,冠于歌之前,目為《長恨歌傳》。”對此,汪辟疆加以闡釋說:“嗣從《文苑英華》七百九十四得此文,與舊所者,文句多異。末段敘及鴻與王質(zhì)夫、白樂天相攜至仙游寺,質(zhì)夫舉酒邀樂天作歌一節(jié),為《廣記》本所無,乃知宋初固有詳略兩本;否則《文苑英華》為鴻之本文,《廣記》所采,或經(jīng)刪削者也。”

          由此可以推論,白居易在寫《長恨歌》時,是有序作說明的,后來,這篇序與《長恨歌》一起被傳到日本。中土傳白氏詩者,到了宋初,因?yàn)殛慀櫋堕L恨歌傳》敘述故事始末較詳,故而置于《長恨歌》之前,而原有的《長恨歌序》漸次散失。為了彌補(bǔ)這種缺陷,《太平廣記》、《麗情集》等在引用《長恨歌傳》時,也對其文字加以刪削,并在文中即稱“冠于歌之前”。而從現(xiàn)存的《長恨歌》、《長恨歌序》、《長恨歌傳》的關(guān)系來看,序與歌是一體的,而傳與歌是疏離的。


        更多相關(guān)文章分享閱讀:
        1、白居易長恨歌教案
        2、長恨歌 白居易教案
        3、王安憶長恨歌賞
        4、《長恨歌》白居易教案
        5、長恨歌 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
        6、解讀長恨歌
        7、長恨歌白話譯文
        8、長恨歌作品鑒賞評價

        【《長恨歌》、《長恨歌序》與《長恨歌傳》的關(guān)系】相關(guān)文章:

        長恨歌傳讀后感06-14

        楊玉環(huán)與長恨歌06-28

        《長恨歌》的原文與鑒賞12-29

        《長恨歌》說課稿12-10

        《長恨歌》詩詞12-05

        《長恨歌》背誦10-31

        長恨歌詩歌07-28

        長恨歌散文11-10

        《長恨歌》鑒賞11-10

        《長恨歌》 賞析06-29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