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前赤壁賦》金圣嘆點評

        時間:2024-08-28 18:31:13 赤壁賦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前赤壁賦》金圣嘆點評

          引導語:《前赤壁賦》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看名家是如何點評的?

          《前赤壁賦》金圣嘆點評

          前赤壁賦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贝朔遣苊系轮姾酰课魍目,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保ü策m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點評】

          說到文章本身,首先應注意到它體裁方面的特點。它是“賦”,不是純粹散文,卻也不是詩,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詩。它是用比較自由的句式來構成的帶有韻腳的散文,卻又飽含著濃厚的詩意。這在當時是一種新文體,是古典散文從駢文的桎梏中沖殺出來取得勝利后的一個新成果?墒沁@種新體的“賦”很難寫,自宋代的歐陽修、蘇軾以后,便不大有人染指了。既然它是“賦”,就應具有賦的特點!段男牡颀堅徺x》:“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碧K軾寫這兩篇賦,沒有按照漢魏六朝時代的作家寫賦時那樣大量堆砌辭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來,文采顯然要多。至于“體物寫志”,則《赤壁賦》以“寫志”為主,“體物”的部分著墨不多,卻也精警凝煉,形象鮮明。作者在賦中所鋪張的內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但作者所講的抽象道理是通過形象、比喻、想象、聯想以及憑吊古人和耽賞風月等方式來完成的,并不顯得空泛或枯燥。這是在古人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的結果。試以歐陽修《秋聲賦》與之相比,歐賦的說理內容就未免過于抽象了,因此不及此賦更為扣人心弦。此外,漢魏的賦一般在開頭結尾都有短幅敘事,中間有主客問答,此文亦具備?梢娮髡卟]有脫離傳統(tǒng)“賦”體的規(guī)格,從體制上講,它仍符合作“賦”的要求。我們說,文學作品要繼承傳統(tǒng)。卻不一定求其必遵循老路。蘇軾正是本著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來寫《赤壁賦》的。

          其次,從貫穿全篇的思想內容看,《赤壁賦》所反映的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同《念奴嬌》的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時機耽賞大自然的江山風月,亦即《念奴嬌》結尾的“一樽還酹江月”。而主導思想乃偏重于后者。但這兩層意思都是從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兩句詩生出來的,這就不難看出蘇軾的立足點和采取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原因。也許有的讀者會說,《赤壁賦》中并沒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進步思想,不過主張“及時行樂”而已。這話當然不錯。但在這篇賦中“及時行樂”的思想并未從文章中正面反映出來,讀者所感受到的乃是作者希望一個人不要發(fā)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卻并不現實的幻想境界;而應該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盡管它是短暫的)環(huán)境里,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而文章的成功處乃在于它有一種魅力,即大自然之美足以使人流連忘返,不得不為之陶醉。這種沉浸于當前的適意的境界中的滿足,正是蘇軾一貫的生活態(tài)度。特別是處于逆境之下。這種生活態(tài)度總比畏首畏尾、憂心忡仲或無所作為、意志消沉顯得樂觀曠達,顯得有生機和情趣。因此,在特定的生活條件下和在常人已無法忍受的處境中,這種生活態(tài)度應該說尚有其可取的一面。而作者在《念奴嬌》的收尾處,雖然說了“一樽還酹江月”的話,卻沒有擺脫掉“人生如夢”(一本作“人間如寄”)的空幻與悲哀。比起這篇賦來,就顯得有些不足了。

          因此看來,《赤壁賦》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作者在篇中馳騁著意氣縱橫的想象力,仿佛“所向無空闊”的“天馬”;同時卻又體現出作者細密的文心,謹嚴的法度,無論遣辭造句,都不是無根據無來歷的脫離傳統(tǒng)藝術淵源的任意胡為。作者戛戛獨造的創(chuàng)新之處無一不建筑在深厚而堅實的功力的基礎之上。清代方苞評此文說:“所見無絕殊者(沒有什么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心地曠達),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調適而鬯(暢)遂也!笨蔀槎ㄔu。蓋表面看去似揮灑自如,仿佛沒有費什么氣力,實際上卻是思路縝密,一絲不茍:這正是蘇軾文章的不可及處。

          整體感知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弓I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關于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游赤壁,受用現今無邊風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領。卻因平平寫不出來,故特借洞箭嗚咽,忽然從曹公發(fā)議。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陳其胸前一片空闊了悟,妙甚。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如賦序。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先賦風。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關于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指《詩經·陳風·月出》。這首詩寫一個男子在月下懷念美人,情思婉轉,節(jié)奏優(yōu)美,是一首別具風格的雙聲疊韻詩。全詩譯文如下:月出皎形容月光潔白明亮兮,佼人僚兮佼,通姣,美好。僚,通燎,俏麗,舒窈糾兮形容女子舉止嫻雅婀娜。舒,舒緩。窈糾,通窈窕,形容女子體態(tài)苗條,芳心悄兮憂心深重的樣子。勞心,憂心。悄,憂愁的樣子。月出皓兮形容月光明亮,佼人瀏兮美好,舒優(yōu)受兮形容步態(tài)優(yōu)美,勞心蚤兮憂慮不安的樣子。月出照兮明亮的樣子,佼人燎兮光彩照人的樣子,舒夭紹兮形容女子體態(tài)輕盈,勞心慘兮通躁,因憂愁而煩躁不安的樣子。

          譯文:

          月兒東升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體態(tài)苗條姍姍來,惹人相思我心焦。月兒出來多光耀,月下美人眉目嬌,婀娜多姿姍姍來,惹人相思心頭攪。月兒出來光普照,月下美人神采姣,體態(tài)輕盈姍姍來,惹人相思心煩躁。少焉,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此賦通篇只說風月。3次賦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傳列子得風仙之道,能駕風飛行,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晉書·許邁傳》:永和二年,(邁)移入臨安西山,登巖茹芝,眇爾

          自得;有終焉之志。乃改名玄,字遠游。與婦書告別,又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測所終,好道者皆謂之羽化矣。。賦領受此風此月者。

          第一段換韻 間 天 然 仙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 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分析] 第一段從開頭“壬戌之秋”到“羽化而登仙”。這是“賦”的正文以前一段簡短的敘事,這里面又分三小節(jié)。

          第一小節(jié)共四句,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guī)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第二小節(jié)共五句,前兩句寫景,后三句寫事,亦即把客觀的景物和主觀的言行錯綜著、交替著來寫。我在前面曾說,本篇以寫志為主,不強調對景物的描述;因此本篇的景語只有四句,即此處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下一小節(jié)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而已。但這四句極凝煉簡括,“清風”二句寫風與江!鞍茁丁倍鋵懺屡c江?傊拔锩鑼懼粸辄c出“江”和“月”來,作為后文“寫志”時舉例用的。而當前,作者已寫出月下江景,不必更多費筆墨了。

          “誦明月之詩”兩句與下文“月明星稀”兩句同一機杼,蓋文人游山玩水,很容易從客觀景物聯想到昔日所讀的作品,然后再由前人的作品生發(fā)出自己的感想來。此處寫月未出而先用《陳風月出》作引子,“誦明月之詩”兩句是互文見義,但有時這種互文見義的句子不能前后互換。因為“窈窕之章”是在“明月之詩”里面的,內涵大小不同,所以小者不能擺在大者之前。而先“誦”后“歌”,亦合于詩人吟詠時實際情況。人們對景生情,總是感情愈來愈激動,“歌”比“誦”要更牽動感情,故誦在先而歌在后。于此可見作者文心細密之處。

          第三小節(jié)仍是先景后事,由事生情。造語自然生動,然多有所本。用“徘徊”寫月光移動,古詩屢見,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及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鞍茁稒M江”句亦從《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覺飛”化出,“水光接天”句化用趙嘏《江樓感舊》“月光如水水如天”,“一葦”用《詩經河廣》“一葦杭之””“萬頃”用謝惠連《雪賦》及范仲淹《岳陽樓記》,“馮虛御風”用《莊子逍遙游》,“遺世獨立”用李延年歌,“羽化”用《晉書》,“登仙”用《遠游》。其自然生動之妙,在于句偶而文字并不對仗,得古賦之神(如《九歌》中“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即是句偶而文不對仗者)。

          這一小節(jié)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寫成,不容移臵!吧傺伞币韵聦懺鲁,由“出”而“徘徊”!鞍茁丁倍涫窃鲁龊笏,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遠!翱v一葦”句是寫主觀的游者,“凌萬頃”句是寫客觀的江面。“浩浩乎”句寫泛舟江上的現象,“飄飄乎”句則寫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筆勢流暢,宛如信手拈來,詞語皆有出典,卻不著堆砌痕跡。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掉今蘭槳,擊空明今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今天一方。美人,君恩,此先生眷眷不忘朝廷之心也,若言與末段意思不類者,須知末段正即曾點暮盡一副心期。自來真正經綸大手,未有不從此處流出者!翱陀写刀春嵳摺保恢兆。吳匏庵有詩云: “西飛一鶴去何祥?有客吹簫楊世昌。當日賦成誰與注?數行石刻舊曾藏!睋,“客”乃指楊世昌。蘇軾《次孔毅父韻》:“不知西州楊道士,萬里隨身只兩膝!庇衷疲骸皸钌匝宰R音律,洞簫入手且清哀!睏钍啦拼岛嵖芍^蒜植匦挪煌。按,世昌,綿竹道人,字子京。,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忽然賦洞蕭,為生起下文也。不因此一縱,幾無行文處矣。蘇子揪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生起。

          第二段換韻:槳 光 方; 慕 訴 縷 婦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申訴,潛龍舞,嫠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分析] 從“于是飲酒樂甚”至“泣孤舟之嫠婦”是第二段。這里面自然分作兩層,歌詞是一層,蕭聲是又一層。作者描繪簫聲屬于“體物”,但“體物”卻是為了“寫志”。蘇軾在這篇賦中以“哀”“樂”對舉,借主客問答以寫志抒情,其實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兩個方面。最后,“樂”戰(zhàn)勝了“哀”,主客同達于“共適”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借助于簫聲。故作者在這里用全力刻畫它。

          我個人認為,這一篇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懊廊恕北染@兩句寫出了蘇軾的忠君之殷切。忠君誠然是局限,但在蘇軾身上卻應一分為二地對待。忠君思想正是蘇軾思為世用,希望為宋王朝分憂,對功業(yè)有所建樹的動力。這里面含有積極因素。下文“哀吾生之須臾”與“共適”于“無盡藏”的江山風月,都從此生發(fā)出來,妙在并不著痕跡。一個人既出仕做官,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讒謗,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從此消極頹唐,不思振作,那就談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當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便力求胸襟豁達,順乎自然,以適應逆境;同時并不放棄忠君用世的一貫精神,即使在身遭貶謫之際也還要“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正是蘇軾的主要的、始終如一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的歌詞中并沒有“哀”的成分,甚至是在“飲酒樂甚”的情況下無心流露出來的,所謂“渺渺兮予懷”,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現,因此才不得不“望美人兮天一方”。吹簫的“客”是理解歌詞內容的,所以把這一方面的感情加強,用簫聲傾訴出唱歌人內心的哀怨。這樣一來,矛盾就公開亮出來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對話把復雜的思想活動和盤托出,卻又涇渭分明。文章構思之巧妙,竟到了使人不易覺察的程度,這不能不說是蘇軾才華洋溢的體現。

          寫簫聲也是一段精彩文字!霸埂薄澳健薄捌薄霸V”四字抓住了簫聲的特點,也寫出了“哀”的特點。“嗚嗚”寫初吹,字面用《史記李斯列傳》;“怨”“慕”“泣”“訴”化用《孟子》;“舞幽壑”句,暗用《國史補》里吹笛事;“孤舟嫠婦”暗用白居易《琵琶行》!叭缭谷缒健倍洌瑢懞嵚暣等司蕜尤颂,使聽者情不自禁聯想到人的七情六欲!坝嘁簟倍鋵懞嵚暯Y束。然后再加上兩句夸張性的比喻,以摹繪其出神人化。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贝朔遣苊系轮姾酰 先引昔所讀詩。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現指今所遭境。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細讀方其二字,言曹公之為曹公也如此。而今只二字寫盡黯然。安在哉? 一段,借曹公發(fā)端;其傷心,卻在下一段。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無有曹公舳艫千里,旅旗蔽空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承上而今安在。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遐想此事。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終無奈何也,傷心哉 已上擬客發(fā)議,以抒下文。

          第三段換韻 稀 飛 詩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云散。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分析]第三段是傷時憂國的正面文字,卻從懷古方面落筆,乃見筆力。懷古又先從誦古人詩句寫起,“月明星稀”兩句正從當前江月之景聯想而得,似有意,若無意。從心中的詩句推展開去,然后寫到目中所見之地形,然后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胺狡洹币韵掳司,是推測,是想象,卻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謂“鋪”,乃作賦之正規(guī)寫法。這樣就從勾勒背景進而塑造了曹操的形象!胺狡洹币韵,從曹操兵力的強大和地盤的擴張寫出了聲勢和氣派,然后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八字勾畫出曹操本人的形象,顯得格外飽滿,有立體感。不這樣寫,人物的形象就不易突出。難在“固一世之雄”句的一總,“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見功力。上一句所謂頓挫以蓄勢,下一句所謂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實為千錘百煉而出,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確是千古定評。這是本段的上一節(jié),其實也正是《念奴嬌》中“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意,卻用了另一種手法,便使人應接不暇了。從“況吾與子”以下至“托遺響于悲風”,是第三段的下一節(jié),雖為客語,實反映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意思是說,像曹操那樣的英雄人物,在當時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那么在今天這種逆境之中,還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業(yè)!這一節(jié)只是出世思想和消極情緒的反映,而作者卻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謂的辭采,又不落前人的窠臼,通過形象描寫,還使人不致于產生消沉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力處!皰讹w仙”二句想象奇絕,卻跌入“知不可乎驟得”一層意思中來,于文義為倒裝,于文勢為逆挽,變化無方,起落隨意;以形象、比喻相對比,用意十分醒豁,但又毫無說教者習氣,也沒有抽象的空論,而悲從中來,想超脫塵世又無法逃避現實,真是哀傷到極點了。所以結語“托遺響于悲風”一句寫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文字寫到這里,真疑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用帶有理趣的邏輯思維來反駁這一消極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點意思寫得出人意料之外,這真神奇了。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水?退6磭L往也;客所未知。盈虛者如彼,客所知。而卒莫消長也?退粗Iw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客所知也。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客所未知也。已上先破客之傷心。傷心。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先生此言,豈惟賦赤壁,直賦一生矣。惟江上之清風,風。與山間之明月,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深思此二句,豈復止是風月哉。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深思此是何等境界,先生所到如此,又何人間世之足云。

          第四段換韻 月 色 竭 適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的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分析]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入一層的正面文字,雖與前一段屬于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卻并非平列的。若從其結構看,又與前文不同。這一段本來只有一層意思,卻化作兩層來寫。水和月同為比喻,作用和性質是一樣的,作者乃把它們分作兩層來說;作者在這一段里所要闡明的只是“不變”這一層意思,卻以變與不變兩者相提并論。這就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笆耪摺本溆谩墩撜Z》“子在川上”一章之意,“盈虛”二句用《莊子秋水》“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水雖東流長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斷;月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始,但月亮還是千古不變的那個月亮。所以用“蓋將自其變者”兩句輕輕一駁,便不再照應,卻把重點放在后面兩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所以再反問一句:“而又何羨乎!”不說“而又何哀”,反說“而又何羨”,針對上文“羨長江之無窮”而言,文筆總在不斷變化。蓋有“哀”才有“羨”,無“羨”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哀”了。上文說“吾生須臾”,此則說“物與我皆無盡”。物無盡,人們能理解;“我”亦無盡,就不易分曉。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蘇軾所追求的也正是這個“不朽”。所以其生活態(tài)度歸根結蒂還是積極的。下面“且夫天地之間”四句,看似宿命論,其實作者卻是用來對待功名富貴、得失榮辱的,所以其內在涵義并不錯。接下去從“惟江上之清風”直到“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是作者的正面主張,認為應抓緊時機,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的景物。末句的“吾與子”正好同上文“客”所說的“吾與子”遙相呼應。有人說,這不過是及時行樂的思想,誠然。但其所樂者乃在陶然于自然景物。這就比東漢人所追求的“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要高尚多了?梢娮髡叩木窬辰绮⒉荒敲从顾椎图。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脫而非物質上的享受。他執(zhí)著于不朽的事業(yè),而對功名利祿卻比較看得超脫,這就同一般的及時行樂思想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了。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妙在說來又只是淺淺,不墮宋人五里霧中?驮唬簺r吾與子,此曰而吾與子,一酬一對之間,差卻境界多少。

          第五段換韻 酌 藉 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現代漢語語音來讀,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韻,這是由于語音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演變而變化了的緣故,在北宋時期,它們都是押韻的。至于其間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怎樣,那是音韻學研究的課題。這一點,不必求之過深。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第五段仍用簡短的敘事作為全篇的結尾!翱拖捕Α钡摹跋病焙汀靶Α,與前文“飲酒樂甚”的“樂”,以及“怨”“慕”“泣”“訴”“愀然”“哀”“羨”等描寫感情變化的詞語是聯屬一氣的。這是全文情感發(fā)展的線索,直貫通篇。以下的描寫與“飲酒樂甚”句相輝映,而最后兩句則寫盡“適”字之趣,文章亦搖曳生姿,得“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之妙。

          鑒賞

          1.寫景聲韻之美、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仝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暋⑶,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前赤壁賦賞析

          歷來稱《前赤壁賦》有《莊》《騷》文法,所謂瀟灑神奇,出塵絕俗,此論固然不錯?墒,文章留名千古,歲月遺芳,不僅僅是蘇軾的文筆,還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肚俺啾谫x》體現了作者什么思想和哲理呢

          有人認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感嘆人生短暫,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還會說,蘇軾可是是在此文中主張“及時行樂”而已。我們認為此論有誤。蘇軾詩文浩繁,可是,象《前赤壁賦》這樣充滿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應當說亦不算多!肚俺啾谫x》以“風”“月”為主景,則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風”“月”之中。我們明白,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舟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蘇軾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悶與迷惘,這對一個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是很自然的。可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給他帶來了舒暢心境,酒酣耳熟后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使他從水的流逝、月的盈虛中領悟到物的變與不變。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虛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虛,是變;可是前浪雖去,后浪再來,流水仍在,月也始終沒有盈虧,這又是不變,也沒有變。而隨著水與月的長存無窮,每個以往伴著長江與明月的生命也一樣都會長存,都屬無窮。這就是所謂的“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讀文至此,我們難道不覺得文章的意蘊是進取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達觀的么

          雖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等語,但這對一個壯志未酬、歲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來說,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從這一點再去看“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就能夠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時行樂”啊,雖絕無驚世豪情,卻乃尋常生活。諧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熔社會、人生、自然于一爐,俯察人與宇宙,充滿人事滄桑與吾生有涯的感嘆,凡此種種,皆為《前赤壁賦》使人們歷久彌新愛讀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絕之魅力。

          內容簡介

          行楷,紙本?v23.9厘米,橫258厘米。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補書。

          1082年(神宗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游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zhàn),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寫了一篇《后赤壁賦》,兩文后世傳誦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杰作。蘇軾書法初學蘭亭,中年學顏真卿、楊凝式,結體穩(wěn)密,筆勢圓勁有韻。此卷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其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書法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前赤壁賦》金圣嘆點評】相關文章:

        《赤壁賦》課文點評06-05

        《前赤壁賦》鑒賞10-18

        《前赤壁賦》鑒賞02-23

        《前赤壁賦》賞析06-27

        前赤壁賦譯文09-09

        《前赤壁賦》經典賞析10-10

        《前赤壁賦》教案10-16

        前赤壁賦教案09-24

        《前赤壁賦》原文09-12

        前赤壁賦原文03-2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