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教案
導語: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此文章的教案,希望大家認真學習。
教學目標
1、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懷及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2、學習蘇軾在人生失意時豁達的心胸。
3、體會蘇軾由樂轉(zhuǎn)悲再轉(zhuǎn)喜的情感歷程, 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點
品味感悟蘇軾“樂”與“悲”矛盾的情感世界,感受蘇軾豁達的心胸;
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難點
“變“與“不變”的哲理
教學方法:誦讀品味法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二 、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jié)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作者介紹: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中了進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后又因?qū)懺娭S刺而被以“誹謗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zhí)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王安石、司馬光死后,他又因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學藝術領域里,蘇軾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論畫主張神似,擅長畫竹。
在思想上,蘇軾博通經(jīng)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賈誼、諸葛亮等經(jīng)世濟時的人物。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長期擔任地方官期間,在“仁政愛民”的思想指導下,做了許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愛陶淵明,喜讀《莊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經(jīng)歷了兩次沉重的打擊,對莊子的思想容易產(chǎn)生共鳴,表現(xiàn)在:一是曠達超脫,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極出世。這也是形成蘇軾世界觀復雜化、經(jīng)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觀必然會影響到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從而形成自身的藝術個性和藝術風格。在蘇軾的文學作品中就明顯地留下了莊子影響的痕跡。莊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義色彩,而蘇軾散文也具有縱橫捭闔、揮灑自如的氣勢,他的《前赤壁賦》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蘇軾散文還在《孟子》、《戰(zhàn)國策》以及賈誼、陸贄等人作品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論政、論史的散文,大多筆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勢,因而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歐陽修領導的復興古文運動的主將。
四、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 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五、簡介“賦”和本文題解:
賦是漢代形成的文體。賦講究文采、對仗、韻律,兼具詩與散文的性質(zhì),形式鋪張揚厲、夸飾,有大量的描述。
漢初的賦,繼承騷體傳統(tǒng),并逐漸向新賦轉(zhuǎn)化。賈誼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枚乘的《七發(fā)》標志著新體文賦的形成。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體現(xiàn)了新體賦的成熟。東漢后期出現(xiàn)了抒情小賦。魏晉六朝賦朝駢文方向發(fā)展,稱為駢賦或律賦;接近散文的叫“文賦”。
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游覽城西北的赤壁(又名赤鼻磯),對景抒情,前后寫了兩篇《赤壁賦》。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通過玩游赤壁時的所見所感及主客的不同見解,反映了作者由曠達到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表現(xiàn)了蘇軾身處逆境時超脫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精神。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更是詩化的,美文化了的哲學。文學是其形式,哲學是其靈魂。他將自己融會儒道、釋哲學而形成的自由主義人生哲學通過優(yōu)美的文學形式加以闡發(fā),表現(xiàn)了宋代文人的精神特質(zhì)。
六、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蘇軾在赤壁的創(chuàng)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七、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jié)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八、小結(jié)
蘇軾的心中是悲苦的,但卻表現(xiàn)出豁達樂觀,這在中國文人身上比比皆是,如以前的李白、杜甫,后來的陸游、辛棄疾等。這種痛苦來自于傳統(tǒng)思想中儒道兩家的斗爭:一方面是兼濟天下、建功立業(yè)的儒家入世抱負;另一方面是在人生失意時追求精神超脫、遺世獨立的道家人格理想。但儒道又有互補的一面,二者相互調(diào)和、補充,共同構(gòu)成了蘇軾既心懷蒼生兼濟天下又善于自我調(diào)節(jié)、胸懷豁達的偉大人格。
【《前赤壁賦》教案】相關文章:
《前赤壁賦》教案01-04
《前赤壁賦》教案03-26
前赤壁賦教案03-23
《前赤壁賦》優(yōu)秀教案03-30
《前赤壁賦》教案8篇01-04
《前赤壁賦》教案(8篇)01-06
《前赤壁賦》原文01-25
蘇軾:前赤壁賦04-17
《前赤壁賦》賞析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