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赤壁賦教案

        時間:2024-10-21 17:18:09 赤壁賦 我要投稿

        赤壁賦教案(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xué)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赤壁賦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赤壁賦教案(15篇)

        赤壁賦教案1

          教學(xué)目標(biāo)

          1.了解蘇軾的有關(guān)情況。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zhàn)》。

          3.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xué)重點

          1.學(xué)習(xí)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xué)過程

          導(dǎo)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rèn)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fēng)收住了勁,湍急的細(xì)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引導(dǎo)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昔日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jǐn)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枕還酹江月。

          寫作背景——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zhuǎn),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jié)黨營私,傾軋報復(fù),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銜怨懷怒,恣行丑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dāng)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jié)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xué)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nóng)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xiàn)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介紹賦的有關(guān)知識。

          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以鋪陳為能事。賦體經(jīng)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題解

          (1)關(guān)于蘇軾

          蘇軾,北宋文學(xué)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dāng)時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diào)杭州通判,轉(zhuǎn)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兆诩次缓,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2)蘇軾的文章如波瀾迭出,變化無窮,無論什么樣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都表達得新鮮貼切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冻啾谫x》用古代散文的筆調(diào)寫賦,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象豐富,哲理深邃,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我們的課文所選是他的《前赤壁賦》。

         。3)介紹賦的有關(guān)知識。

          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以鋪陳為能事。賦體經(jīng)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課文正音——

          屬(zhǔ)客窈窕(yǎotiǎo)斗(dǒu)馮(píng)虛御風(fēng)棹(zHào)和(hè)歌愀(qiǎo)然扁(piān)舟無盡藏(zàng)相藉(jiè)

          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fēng)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fēng)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fēng)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fēng)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yīng)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yīng)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jié)尾意味深長,既照應(yīng)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課文落實——

         。1)學(xué)習(xí)第一節(jié)

         、僦攸c字詞

         、褚辉~多義

         。1)如

          A.縱一葦之所如(往)

          B.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好象)

          C.孰視之,自以為不如(比得上)

          D.如期完成(按照)

          (2)屬

          A.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通“囑”,勸酒)

          B.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

          C.十三學(xué)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親屬)

          E.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酒)

          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蛲僮

         。1)舉酒屬客(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通“憑”)

         、筇厥饩涫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

         、趦(nèi)容分析

          第一段,寫了蘇軾游歷赤壁的時間、地點,并寫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時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點: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風(fēng)——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露——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舟——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蘇軾這寥寥幾筆,就寫出了長江赤壁風(fēng)月露舟的絢麗景色,請同學(xué)們邊讀邊體會作者的豪邁雄渾的氣魄、簡潔明快的文筆、朗朗上口的節(jié)奏。

         、壅b讀指導(dǎo):要求讀出停頓、延長,掌握其中的節(jié)奏。注意:敘述的句子——平緩;描寫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體感受的基礎(chǔ)上進行誦讀;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要讀出這種情感來。

          ダ如:下列句子誦讀時哪些地方需要延長?請同學(xué)找出來。

          明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保ㄟ@兩句話,是意境的基礎(chǔ),與下文一致的語氣應(yīng)該是平靜的。)“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保ㄕb讀,體會延長的作用,感受欣賞美景后的興奮。)“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保ㄕb讀時,應(yīng)體會延長所表現(xiàn)出的壯闊激蕩的情感。)

         、軓恼b讀中導(dǎo)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可以邊誦讀,邊體會內(nèi)容,邊醞釀感情。例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月亮從東山后面露出了臉,到斗宿和牛宿之間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寫得多么生動形象!月亮就好像是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行動遲緩,常常在那里駐足,俯瞰人間。

          縱一葉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一個“縱”把一葉扁舟在長江上順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隨江勢漂流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在船上隨江而行的激動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壓抑的心,在這大江里終于得到了解放,你隨意前行,愛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樣,那個“凌”字用得也是非常巧妙的,它既是客觀的描述,寫出了小船在萬頃無邊的水面上騰越前進,也寫出了作者當(dāng)時的主觀心情: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惱和煩悶都讓它見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飛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壯美的。

          ピ詰級林校仔細(xì)理解作者此時的主觀感情色彩,誦讀時可用重讀或延長讀音等方法加以突出。

         。2)學(xué)習(xí)第2節(jié)

          ①重點字詞

         、裨~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

          Ⅱ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②教師引導(dǎo):如此幽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作者寫了飲酒放歌之樂后,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并分別組詞。明確: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歌是歡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yīng)該怎樣解決?請大家認(rèn)真思考之后討論,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jié)合提示中“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tǒng)手法”這一句話思考。最后,引導(dǎo)學(xué)生認(rèn)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就在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zhuǎn)悲了。

         、壅b讀提示

          第2節(jié),注意這個樂極生悲的轉(zhuǎn)折點。(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一位客人吹起洞簫,悲戚的簫聲使大家“樂甚”的心情陡轉(zhuǎn),一下跌落到情緒的低谷,都隨著簫聲悲傷、痛苦。誦讀時,注意三個階段:第一,讀“樂甚”句,語速要快一些,這樣可以表達快樂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句,語速可以逐漸放慢,情緒由快樂轉(zhuǎn)為平靜。將這句話作為下文“生悲”的過渡。第三,讀吹簫客人倚歌和之,傳出悲涼曲調(diào)時,語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讀的字。如“可讀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芷鋵,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投影兩詞:《卜算子》和《定風(fēng)波》。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②。時見幽人獨往來③,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⑤。

         。圩ⅲ茛偬K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于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達,初寓居定慧院,五月遷臨皋亭。本詞當(dāng)作于這期間。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黃岡東南。

         、诼⿺啵褐敢股。古代用壺滴漏計算時刻。

         、塾娜耍杭嬗杏木又伺c幽囚之人的意思。此當(dāng)為蘇軾自指。

         、苁。河X察、理解。

          ⑤宋黃庭堅《跋東坡樂府》評本詞云:“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詞中表現(xiàn)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蛞詾殡[射刺時之作,如清張惠方言《詞選》載:“鲖陽居士云:缺月,刺微明也。漏斷,暗時也。幽人,不得志也。獨往來,無助也。驚鴻,賢人不安也;仡^,愛君不忘也。無人省,君不察也,‘揀盡寒枝不肯棲’,不偷安于高位也!拍持蘩洹,非所安也!卑催@是清常州詞派所謂“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譚獻《復(fù)堂詞話》)讀詞方法的先導(dǎo)。其體會發(fā)揮,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定風(fēng)波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④,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⑤。

         。圩ⅲ茛僭S五年(1082)在黃州作。②沙河:蘇軾《書清泉寺》:“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余將買田其間!雹勖⑿翰菪。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⑤瀟灑:指風(fēng)雨。近人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此足微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于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jīng)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fēng)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3)學(xué)習(xí)第3節(jié)

         、僦攸c字詞

          Ⅰ一詞多義:固

          A.固一世之雄也(本來)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險固)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使動,使……穩(wěn)固)

          D.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蛲僮郑

         。1)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酒)

          (2)山川相繆(通“繚”)

         、笤~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作狀)

         。2)順流而東也(名作動)

          (3)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

         、籼厥饩涫剑

          (1)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2)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谡b讀提示

          第3節(jié),客人說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暫,歷史無情。比起氣勢宏大、生命悠長的長江來,人類顯得多么渺小、可悲!誦讀這一段時,第一,讀曹孟德橫槊賦詩,周瑜鏖兵赤壁時,要讀出英雄當(dāng)時的氣勢,同時,也要把對英雄的仰慕之情讀出來?梢赃@樣讀:“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對這兩個反問句要誦出他們當(dāng)年躊躇滿志、英姿勃發(fā)的情感。讀“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橫槊賦詩”句,讀出當(dāng)年英雄的氣魄——“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語速放慢,字字千鈞。第二,讀出轉(zhuǎn)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驟轉(zhuǎn),讀成“而今/安——在——哉”,強調(diào)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悵惘空虛。第三,讀“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羨長江之無窮”這句時,要突出悲哀感嘆的心情。

          (4)學(xué)習(xí)第4節(jié)

         、僦攸c字詞

         、褚辉~多義

         。1)適

          A.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享有)

          B.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

          C.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D.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適合)

          E.適得君府書,明日來臨汝(剛剛,才)

          F.適大病,不能行(適逢)

         。2)逝

          A.逝者如斯,而未嘗為也(流逝)

          B.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通“誓”,發(fā)誓)

          C.淑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去,消失)

          D.時不利兮騅不逝(跑)

         。3)曾

          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B.曾不知老之將近(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4)茍

          A.茍非吾之所有(假如)

          B.欲茍順?biāo)角椋偃纾?/p>

          (5)雖

          A.雖一毫而莫。词梗

          B.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雖然)

         、谡b讀提示

          第4節(jié),蘇軾的一番話表現(xiàn)他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誦讀時要注意感情的轉(zhuǎn)折,語速要平緩。

          (5)學(xué)習(xí)第5節(ji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不知東方之既白”,誦讀要點是經(jīng)過蘇軾的勸導(dǎo),大家轉(zhuǎn)悲為喜,要讀出轉(zhuǎn)折和歡快來。

          7、鑒賞重點

         。1)構(gòu)思精湛、縝密、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jié)合。

          散文貴在以意貫穿全文,本文抒情脈絡(luò)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超脫人生的歡快。整個情緒的轉(zhuǎn)換由喜轉(zhuǎn)悲為樂,線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瀾。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開始的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chǔ),而哲理的簡述,則畫龍點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達了蘇軾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2)善用比喻,語言優(yōu)美形象。

          作者寫上以風(fēng)物之美,給讀者以無盡的藝術(shù)享受,如開篇,作者的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織組成了一個“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讀者陶醉其中,組者還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xì)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報表縣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落淚。

         。3)“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前赤壁賦》是散文和韻文的結(jié)合,既有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zhì)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xiàn),如通篇換了12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采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可以說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chuàng)新和突破。

        赤壁賦教案2

          一、導(dǎo)入

          師:你了解多少關(guān)于蘇軾的事。(2分鐘)

          1、北宋文學(xué)家,號東坡居士,四川人

          2、詩詞文賦書畫樣樣精通

          蘇軾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成就顯著,與黃庭堅齊名,人稱“蘇黃”

          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更加突出,與辛棄疾一同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風(fēng),人稱“蘇辛”

          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在書畫方面與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齊名,在當(dāng)時被稱為四大書畫家

          3、此外,蘇軾在農(nóng)田水利、教育、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xué)、金石、美學(xué)、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謂是曠世奇才!今天我們一起來鑒賞這位曠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請兩位學(xué)生分別讀第一、第二段,教師泛讀第三段,全體學(xué)生齊讀第四、五段。(5分鐘)

          三、

          師: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黃州,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這個地方,本文是蘇軾在被貶期間所作。黃州景色優(yōu)美,有詩云:“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fēng)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蘇軾同朋友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寫下了這篇《赤壁賦》。那天夜游赤壁時,蘇軾的心情如何呢?現(xiàn)在,請同學(xué)們速讀課文,尋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時,情感變化的詞語,觸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確:樂甚——愀然——喜笑,喜——悲——喜(3分鐘)

          四、尋風(fēng)月、解風(fēng)月、讀風(fēng)月

          師:作者因何而喜,緣何而悲呢,又為何由悲轉(zhuǎn)喜呢,一切都源于風(fēng)月。

          有名家如此點評《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說風(fēng)月——金圣嘆,《赤壁賦》以江山風(fēng)月作骨——林云銘

          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全文緊扣山水風(fēng)月展開描寫議論,我們不妨以此為切入點,順著“喜——悲——喜”的情感軌跡,走進《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1、瀏覽默讀全文,找出文中寫風(fēng)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15分鐘)

          文字賞析后,可全班朗讀。

          明確:

          第(1)段: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坪坪跞珩T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

          清風(fēng)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薯灐对鲁觥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娑嗝磿邕h(yuǎn)啊,船兒象凌空駕風(fēng)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

          補充: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fēng)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fēng)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yuǎn)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fēng)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2)段: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

          第(3)段: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xiàn)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diào)之中,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吹奏出來。

          第(4)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现屣L(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xí)r圓時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挥薪系那屣L(fēng),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第(5)段: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文中所寫的有關(guān)風(fēng)月的句子有什么不同?(15分鐘)

          舉例比較不同: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分析:

          問:第一句中的月有什么特點,說明作者的心情如何?明確:由景生情。

          問:第二句中的月表明客人怎樣的想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明確:由情入理。

          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陰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在這句話中,作者對月又做了怎樣的思考?得出了什么樣的結(jié)論?明確:水月是不值得人羨慕的。

          總結(jié):本文最大的一個寫作特點就是:情景理交融。

          問:那么作者寫月是這樣的,由景生情,由情入理。那么,寫清風(fēng)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你能不能從文中找出例子來?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明確:

          第一段和第二段關(guān)于風(fēng)月的描寫是純景物描寫,并由景生情。

          在第一段中幾乎都在寫風(fēng)月,展現(xiàn)空闊、瑰奇、壯美的景色,處在如此境界,自然心情舒暢,此處的風(fēng)月描寫乃“樂甚”之由。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興而高歌,故而有了這歌詠風(fēng)月之辭,江水澄明,月光浮動,面對如此浪漫的良辰美景,難怪東坡會聯(lián)想到美人,美人比君,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情感也進而由“樂”轉(zhuǎn)“悲”。不想又引出了一段如怨慕,如泣如訴的裊裊之音。

          第三段風(fēng)月的描寫激發(fā)了聯(lián)想,并由情入理。

          第三段的風(fēng)月是歷史之月,由眼前的風(fēng)月聯(lián)想到曹操當(dāng)年志得意滿,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進而想到江水無窮,人生須臾,自己渺如滄海一粟。抒發(fā)要擺脫現(xiàn)實,渴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人生理想。

          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風(fēng)月引發(fā)了古今人物的.對比,宇宙無窮和人生須臾的感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的嘆息,悲苦和哀怨也便由此引發(fā)。

          第四段風(fēng)月的描寫闡釋哲理。

          先是由水月引發(fā)出變與不變的思考。由此得出結(jié)論,水月是不值得人類羨慕的。

          然后蘇軾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擁抱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寄托。

          蘇軾在被貶的困境中,并沒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并不忘時時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可見他曠達的胸懷,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也正是這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讓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點,而是在原來情感基礎(chǔ)上的一種提升,是大徹大悟的喜悅。

          五、結(jié)語和作業(yè):

          風(fēng)月引發(fā)情思,風(fēng)月觸動心靈,風(fēng)月激發(fā)聯(lián)想,風(fēng)月闡釋哲理,風(fēng)月預(yù)示人生。風(fēng)月讓整篇文章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有悲、有歡、有喜!帮L(fēng)月”在古代文學(xué)作品也是很常見的意象,請同學(xué)課后去查找有關(guān)“風(fēng)月”的古代文學(xué)作品,并想想這些作品中的“風(fēng)月”有什么內(nèi)涵和作用。

          板書

          赤壁賦

          心情變化:樂——悲——樂

          寫作特點:情景理交融

          人生態(tài)度:曠達樂觀

        赤壁賦教案3

          教學(xué)目標(biāo)

          1、學(xué)習(xí)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3、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xué)重難點

          1、學(xué)習(xí)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學(xué)習(xí)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調(diào)在主客問答之間的跌宕起伏。

          教學(xué)課時:

          三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xué)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段話是今年已入選為國家優(yōu)秀經(jīng)典劇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臺詞。我認(rèn)為它同樣可以用來概括蘇軾在黃州期間那段苦難而又不平凡的經(jīng)歷。蘇軾因“烏臺詩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被人押著來到滿目荒涼的黃州,一代名人與魚蝦麋鹿為友,與樵夫漁民為伍,蘇軾感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孤。

          《前赤壁賦》中蘇子論辯策略的分析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擔(dān)任掛名的團練副使。經(jīng)過了這次幾乎遭遇死神的危機,蘇軾的精神處于極大的苦悶中,對于宇宙人生,對于生命也有了新的思索。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的《前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充滿了濃郁人生哲思,又兼具詩情畫意的美文。文章用主客對答的方式,展現(xiàn)了蘇軾思想中對于宇宙人生和生命長短兩種認(rèn)識的斗爭。文章的結(jié)尾,客人在主人的一番解說之下,思想豁然開朗,精神振作起來,顯示了蘇軾思想中積極樂觀的一面戰(zhàn)勝了消極悲觀的一面。這幾乎已成了人們對這篇文章的共識。

          不過,問題是否就到此為止了?還能不能透過文章的表層挖掘出更多的信息?我覺得還是有文章可做的。蘇子(文中人物,并不完全等同作者)是如何說服客人的,客人有沒有被蘇子說服,蘇子的論辯策略是什么,就是一連串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蘇子有沒有說服客人,先要看客人的問題是什么。文中寫道,在一個月白風(fēng)清之夜,主客二人泛舟江面,客人從赤壁舊地聯(lián)想到當(dāng)年叱咤風(fēng)云的曹操,想到像他這樣的大英雄尚且不能違拗自然規(guī)律,更不用說蕓蕓眾生了。面對著亙古長存的浩蕩江水和皎皎明月,他不禁為人生的短促而悲哀。嚴(yán)格說來,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并不是一個問題,因為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客人對此并不懷疑。客人的問題在于,人的愿望對于這殘酷的現(xiàn)實只能徒喚無奈,由此引起的痛苦無法解脫,這就使問題帶上了濃厚的悲劇色彩。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蘇子是用什么方法來解脫客人苦悶的。既然無法改變事實,那就讓我們改變看法吧。我以為,這就是蘇子用來消解客人痛苦的基本方略。我們且看蘇子是怎樣說的:

          蘇子曰:“客亦知乎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這一段話里有兩點特別要注意。

          一是看問題的角度變化了,用的是相對論的方法。客人是從我的角度觀察世界,角度是單一的、不變的,因此看出來的結(jié)果也是固定的。宇宙永恒,而人生短促,二者截然對立,是不會變化的。但是現(xiàn)在蘇子告訴客人,看問題不必執(zhí)著,應(yīng)該圓通,應(yīng)該多角度地看,變化了位置,就會看出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同樣是生命長短的問題,什么是長壽,什么是短壽,原無固定的標(biāo)準(zhǔn),要看從什么角度去看。如果從短壽的角度看,天地萬物時時刻刻都在新陳代謝中。一秒鐘之前的江水月亮并不是一秒鐘之后的江水月亮,宇宙萬物瞬息萬變,沒有片刻的停留,都是短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為何還要為自己生命的短促而悲傷呢?反過來若從長壽的角度講,則萬事萬物永無止境。江水流來流去,還是這個江水,“未嘗往也”,并沒有因此消失。月亮盡管盈虛圓缺,但“卒莫消長也”,依然還是那個月亮。那么人呢,也是一樣。我死了以后還有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我的信息就這樣通過世代綿延,傳遞到永遠(yuǎn),這不是我和江月一樣的萬壽無疆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為什么還要悲傷呢?可見,只要你用相對的方法看問題,對同一對象就會看出不同的結(jié)果,天地也可以是短壽的,我們個人也可以是長生的。很明顯,蘇子在這里用的是莊子相對主義的方法論。“自其變者而觀之”、“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句式都是脫胎于《莊子·德充符》“自其異者視之,則肝膽胡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二是看問題的重點變化了,用的是齊物的方法。在蘇子看來,客人痛苦的根源就在看問題只注重差異,看到的只是物之長存,我之短壽!凹尿蒡鲇谔斓,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如果這樣執(zhí)著于物我的差異,就只會感到我的可悲,造物的不公,心情就永遠(yuǎn)不會好。我們發(fā)現(xiàn),在蘇子的論辯中,他根本沒有把物與我放在對立的位置上,恰好相反,他是打通物我的阻隔,抹平二者的差異,將物與我說成是一樣的。若說是短壽的話,不僅我是短命的,就連天地萬物都是一樣短命的;若說是長生,則不獨江水明月是長壽的,連我也是一樣長壽的。那么物和我還有什么差別呢?按照莊子的觀點,從道的角度來看,差別是不重要的,萬物共有的本質(zhì)才是絕對的,重要的!暗劳橐弧,“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所以正反、高下、美丑、生死、壽夭都可以是齊同的。經(jīng)過這樣的齊物處理,觀察問題的重點不同了,看出來的結(jié)果自然也就不同了。既然我和物是一樣的長壽或短壽,那你還有什么理由郁郁不樂呢?

          可見,蘇子用來說服客人的思想武器就是莊子的相對論和齊物論?陀^事實雖然沒有改變,但如何看問題的方法卻是可以改變的。用不同的方法看問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經(jīng)過蘇子的這一番解說,客人的苦惱似乎一掃而空,精神豁然開朗了。他歡飲達旦,沉醉在喜悅之中,看來蘇子是成功地說服客人了。

          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只是一種可能性,也許還有另一種可能。因為客人的痛苦來源于事實,既然事實是不可改變的,那么要把物之長存、人生短暫說成是一回事,要把這個不可更改的事實說圓通,就不能不在論辯策略上動一點腦筋,使用一些技巧。下面我們不妨從形式邏輯的角度來看看蘇子是如何說服客人的,看看他有沒有解答了客人的疑問。

          先看第一層!吧w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闭堊⒁,客人講的是不同生命體的壽命差異問題,現(xiàn)在卻變成了所有生命體最小單位的新陳代謝問題。講的雖然都是壽命(新陳代謝也是壽命問題),但生命的單位卻是不同的。生命最小單位的新陳代謝當(dāng)然時刻發(fā)生,不會有剎那的停留,但個體生命的生死變化并不是時刻發(fā)生的;生命最小單位的壽命可以是相同的,但個體生命的壽數(shù)卻是千差萬別的。個體生命的壽命和生命最小單位的壽命雖有聯(lián)系,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F(xiàn)在蘇子利用了二者的相似,把客人的問題悄悄地轉(zhuǎn)換成蘇子的問題。只要轉(zhuǎn)換是成功的,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容易了。既然所有的生命都有新陳代謝,都時時刻刻在變化中,都是短命的,那么不僅你我是短命的,就是天地、明月、江水這些向來被認(rèn)為是萬古長存的事物也無一不是短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為什么還要獨獨為自己的短命而悲傷呢?論證的確很嚴(yán)密,只要你接受了他的前提,你就不能不接受這個結(jié)論。但問題是,現(xiàn)在蘇子講得頭頭是道的問題,是不是就是客人的問題?客人難道是為生命元素的短命而悲哀嗎?沒有呀。那問題出在哪里呢?問題就在客人的論題已被蘇子巧妙的偷換過了。因為二者講的都是壽命,所以就很容易迷惑對方,就可以在不知不覺間把對方引導(dǎo)到自己需要的結(jié)論上去,而且對方在被迫接受之后還一時難以反駁。

          再看第二層!白云洳蛔冋叨^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边@是從長壽的角度說的,意思是宇宙萬物和我一樣都是長壽的。說宇宙長壽很好理解,但說我也是長壽的,就有些費解了。我怎么會是長壽的呢?原來,這里的“我”已經(jīng)不是客人理解的“我”了。當(dāng)客人為“吾生之須臾”而悲哀,渴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而不得的時候,這里的“吾生”(也就是“我”),指的是個體的生命,僅限于一己從生到死的周期,可以說是狹義的“我”。但現(xiàn)在蘇子所講的“我”,是不是客人語境中的“我”呢?不是了。他已經(jīng)把“我”的外延擴展到子孫萬代,由個體生命變成了群體生命,已經(jīng)變成廣義之“我”了。試問引起客人悲感的難道是群體之“我”的生命短促嗎?對于人類的生生不息,綿延久長,客人從來沒有發(fā)生過問題,從來沒有為群體生命延續(xù)的中斷傷感過。那么蘇子為何還要用一個同名卻不同實的概念來取代客人的概念呢?沒有其他理由,這只能說明蘇子在無可更改的事實面前,陷入了論辯的困境,他無法自圓其說,無法正面解決問題,因此只能用偷換概念的方法來誘導(dǎo)客人。

          這樣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蘇子所談的問題其實不是客人的問題,客人的問題他并沒有回答。他只是用偷換論題和概念的詭辯手法,作了一場語言(也是思辨)的游戲。不妨設(shè)想一下,假如這個客人是執(zhí)著的,認(rèn)真的,深思的,那么當(dāng)他酒醒之后,獨自思索之時,會不會意識到蘇子實際只是做了一場語言游戲呢?游戲過后會不會有問題依然如舊的感覺呢?當(dāng)他在又一個清風(fēng)明月之夜,再次泛舟江面的時候,原先的問題會不會重新浮現(xiàn)腦際,悲愴會不會再次襲上心頭呢?我想這種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按照流行的說法,《前赤壁賦》中的主客對答,代表了蘇軾思想中兩個矛盾側(cè)面的斗爭,而文章的結(jié)尾則意味著,蘇軾內(nèi)心中積極樂觀的一面最終戰(zhàn)勝了悲觀消極的一面,F(xiàn)在看來,這樣的結(jié)論可能下得過于匆忙了,事情似乎不那么簡單。我們發(fā)現(xiàn),客人的感慨不是來自理性的思考,而是來自對生命的一種直覺體驗。這是人類的根本性的困惑,在一般情況下,可能潛藏埋伏于人心深處,不一定意識到。可是一旦遇到外物的觸發(fā),便會不由自主地滋生出來。事實上,每當(dāng)我們傾聽客人的議論時,總會深切地感受到內(nèi)中充滿著的深沉嘆息,會讓千載之下的我們心靈受到強烈的撞擊,引起深深的共鳴。相比之下,蘇子的解說卻讓人感到只是一種理性的機巧,是一種人工的編織,顯得何等的勉強,何等的煞費苦心。在品讀蘇子的解說時,我甚至有這樣的感覺,他為什么要如此苦心孤詣地自圓其說呢?是不是因為他被這個問題折磨得太痛苦了,以至迫不及待地要尋找一種理由來自我安慰呢?蘇子表面上的達觀是不是恰恰透露了作者無力化解內(nèi)心苦悶的焦慮呢?“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v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保ㄌ諟Y明《形影神》)這是陶淵明的詩,是陶淵明面對同一問題的態(tài)度,顯得如此的坦然,豁達、心無掛礙——盡管也可能只是紙面的?墒恰肚俺啾谫x》中表現(xiàn)出來卻是糾結(jié),是矛盾,是多慮。這樣來看,我們就不免會有這樣的疑問:

          蘇子真的說服了客人嗎?

          蘇軾的思想矛盾真的解決了嗎?

          博主書后:

          這篇文章的觀點,我在課上給同學(xué)講過,自以為有些新意。不知道有沒有人這樣說過,井底之蛙,我是常常要鬧笑話的。自以為獨得之密,卻早已是人所皆知的舊聞,這已經(jīng)是多次的經(jīng)驗了。初時還覺得無地自容,經(jīng)歷多了,臉皮就有點增厚,不以為意了。可是啊,難道我真的是厚臉紳士嗎?厚乎哉?不厚也。我這大半生的路走得跌跌撞撞,四處碰壁,端在于臉不厚,心太軟,才太拙,人太笨也。真是: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前赤壁賦》賞析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其間,他縱情山水,兩賦赤壁。世人稱夏歷七月十六所作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所作為《后赤壁賦》,是為一時名篇,千古力作。

          主客問答的辭賦結(jié)構(gòu)

          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自荀子《賦篇》創(chuàng)其名后,歷史上先后有鴻篇巨制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賦、格律嚴(yán)謹(jǐn)?shù)穆少x。至唐,科舉考試中仍要按聲律平仄寫賦。杜牧的《阿房宮賦》可稱濫觴,宋歐陽修《秋聲賦》已趨成熟。蘇軾才華橫溢,他擺脫了堆砌典故、拘守聲律的束縛,在句法自由、結(jié)構(gòu)自由、韻律自由中,既保持賦的形體,又含詩味的濃郁,且與散文亦迥乎有別。因此,《前赤壁賦》行走自由、似詩如畫,可以說是散賦中杰出的代表作。

          歷來游記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大多用記游寫景抒情為常法。蘇軾游記赤壁,推陳出新。首先,他記敘之體是虛擬的主客對答的結(jié)構(gòu)形式。主客對答是賦體中的傳統(tǒng)手法,主與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賦》中,客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的日常感受和苦惱,而主人蘇子所抒發(fā)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的領(lǐng)悟,而這一切則是通過嗚嗚洞簫、主客設(shè)問引起。其次,辭賦行文多用排比、對偶,即所謂韻文,此亦是賦的主要特點。但《前赤壁賦》每段首句或開頭幾句又多為散句。如首段“舉酒屬客”“少焉”為散句,第二段開頭“于是飲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則以散句為主?梢,全文散句成份多處。但是,既然是賦,則應(yīng)該用駢句或近乎駢句為主!肚俺啾谫x》以四字六字為多,幾同于“四六文”。讀之于整飭中見參差,整齊中顯自由。這樣既顯示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特質(zhì)和情韻,卻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講究又不為束縛。最后,辭賦講究聲韻美。《前赤壁賦》多處押韻,卻換韻較快。每段一韻或幾韻不等,而且換韻處往往是文義的一個段落。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訴”“縷”“婦”,第四段的“鹿”“屬”、“粟”“窮”“終”“風(fēng)”,以及末段的“主”“取”與“色”“竭”“適”等。總之,《前赤壁賦》以文為賦,藏韻于不覺;借客設(shè)問,嘆人生之如寄。用辭賦之語言形式,卻又棄尋常之套路,以至象“若夫”“爾乃”“是以”等等也拋而不用。這是大家的蘇軾兼取散文和辭賦的優(yōu)點、手法作賦,是蘇軾此賦出新處,亦是絕妙處。

          詩化的景情融合

          讀《前赤壁賦》,我們感到蘇軾寫的景美。你看,一葉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與天宇合一。以至于江動還是船移,御風(fēng)還是乘云,是實景還是虛象,說是又不是了。然而,文章寫得卻是常景,正如清代文學(xué)家方苞所說,“所見無絕殊者(沒有什么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文章寫的是常景,是山水,是風(fēng)月。但是,為什么又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呢?答曰:它的景是詩化的景情融合所致。

          文章通篇以景貫串,“風(fēng)”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輔之。首段“風(fēng)”和“月”開卷!扒屣L(fēng)徐來,水波不興”和“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幾句,極凝練簡潔點出風(fēng)月,寫出江景。接著,文章反復(fù)再現(xiàn)“風(fēng)”和“月”形象。如歌中的“擊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fēng)”,蘇軾答對的“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都緊緊扣住了“風(fēng)”和“月”。這種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文渾然一體,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luò)。你看,秋江的清風(fēng),澄凈的星空,月移船行。無邊的風(fēng)月渺渺入懷,人好像在仙界飄。正當(dāng)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個“樂”字時,扣舷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zhuǎn)向了莫名的惆悵。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觀;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內(nèi)涵。文章接著下來,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句,再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抒發(fā)感情。當(dāng)然,這中間,蘇軾是借景物、地點的關(guān)合。最后,仍從眼前的明月、清風(fēng)引出議論,即人們常見的山川、風(fēng)月的變與不變、有窮無窮來感嘆人生?梢,“風(fēng)”“月”這慣常的景色,起始寫來又極似閑筆,在《前赤壁賦》中卻因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樂甚”“愀然”之情,而讀者則是在不知不覺中為這常景打動,為這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因為,這景這情,有歷史人物的業(yè)績,有古戰(zhàn)場的空寂,有作者的曠達和惆悵。文章正是這樣由于景物的反復(fù)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斷消長,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納,使景情融合達到完美統(tǒng)一,使常景產(chǎn)生如此感人的魅力。

          達觀的人生境界

          歷來稱《前赤壁賦》有《莊》《騷》文法,所謂瀟灑神奇,出塵絕俗,此論固然不錯。但是,文章留名千古,歲月遺芳,不僅僅是蘇軾的文筆,還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肚俺啾谫x》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思想和哲理呢?

          有人認(rèn)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感嘆人生短暫,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還會說,蘇軾不過是在此文中主張“及時行樂”而已。我們認(rèn)為此論有誤。蘇軾詩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賦》這樣充滿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應(yīng)該說亦不算多!肚俺啾谫x》以“風(fēng)”“月”為主景,則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風(fēng)”“月”之中。我們知道,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舟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蘇軾當(dāng)時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悶與迷惘,這對一個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是很自然的。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給他帶來了舒暢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使他從水的流逝、月的盈虛中領(lǐng)悟到物的變與不變!笆耪呷缢梗磭L往也;虛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虛,是變;但是前浪雖去,后浪再來,流水仍在,月也始終沒有盈虧,這又是不變,也沒有變。而隨著水與月的長存無窮,每個曾經(jīng)伴著長江與明月的生命也一樣都會長存,都屬無窮。這就是所謂的“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讀文至此,我們難道不覺得文章的意蘊是積極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達觀的么?

          雖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等語,但這對一個壯志未酬、歲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來說,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從這一點再去看“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就可以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時行樂”啊,雖絕無驚世豪情,卻乃尋常生活。諧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熔社會、人生、自然于一爐,俯察人與宇宙,充滿人事滄桑與吾生有涯的感嘆,凡此種種,皆為《前赤壁賦》使人們歷久彌新愛讀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絕之魅力。

        赤壁賦教案4

          [定位]

          體會蘇軾豁達樂觀的情懷,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鑒賞寫景、抒情、議論相交融的藝術(shù)特點。

          本單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學(xué)性很強的散文,抒情色彩濃烈。這需要學(xué)生從語言入手,品味語言,理解文意,欣賞玩味作品的語言特色。

          [切入]

          1.怎樣了解蘇軾,讀懂蘇軾?

          課前布置問題“你所了解的蘇軾”。本文意蘊深遠(yuǎn),哲理與詩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dāng)時的處境,就很難感受到他那種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難理解他矛盾痛苦、聽任自然而又樂觀曠達的復(fù)雜的思想情感。

          2.我們剛學(xué)過《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和本文有何一致之處?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本文是作者的同時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當(dāng)時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冻啾谫x》所反映的有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同《念奴嬌》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時機欣賞江山風(fēng)月,這亦同《念奴嬌》的“一樽還酹江月”。在寫法上,兩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將二者進行比較閱讀,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語言特色,深層次地把握作者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3.讀了《赤壁賦》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緒有沒有變化?作者的心緒變化在文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nèi)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線索,直貫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導(dǎo)學(xué)生整體感知在學(xué)生初步感覺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探究]

          1.了解蘇軾

          A.學(xué)生陳述搜集的材料。蘇軾仕途失意,命運多舛,生活上顛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釋。文學(xué)上開一代詞風(fēng)之先,在詩詞文賦上有輝煌成就。同時具有旁通書法繪畫、知音律、喜平話、懂園林藝術(shù)、精金石的曠世才華。

          B.背景材料。蘇軾被貶黃州。

          2.誦讀課文,疏通字詞,在此基礎(chǔ)上解讀課文。

          可圍繞作者情緒的變化展開剖析。

          A.作者開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當(dāng)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fēng)徐徐,景象澄沏,如夢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fēng)賞月。

          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C.第三段感情如何?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寫主客問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客通過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yōu)橄矏。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yīng)該輕物質(zhì)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E.結(jié)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跋捕Α薄跋嗯c枕藉”。

          3.如何認(rèn)識文中的“主”與“客”?

          A.結(jié)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爸鳌薄翱汀睂崬橐惑w,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guān)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fù)雜心情。

          B.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采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dǎo),學(xué)生誦讀體味。

          4.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jié)合。

          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shù)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chǔ)。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仡

          [探究]

          結(jié)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biāo)志情、景、理三者轉(zhuǎn)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拓展]

          閱讀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古》,思考、討論作者的時空觀照。

          人生到處知何處?

          應(yīng)是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fù)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注]①此詩是作者和其弟蘇轍的《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②作者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實踐要點]

          對作品的進一步認(rèn)識:《赤壁賦》很難說是一篇完全記實的游記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覽赤壁后所獲得的強烈審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濃縮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現(xiàn)實的深刻體悟,是對生命和宇宙真諦的大徹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觀最生動的寫照。

        赤壁賦教案5

          【三維目標(biāo)】

          一、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相關(guān)的文言知識,流暢地翻譯全文。

          二、過程與方法誦讀法;總結(jié)歸納法;比較法,通過前后兩賦比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并與《赤壁賦》比較,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復(fù)雜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xué)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xué)重點】

          歸納積累文言知識;與《赤壁賦》比較講解,通過抓關(guān)鍵字句加深對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認(rèn)識。

          【教學(xué)難點】

          蘇軾儒、佛、道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教學(xué)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云:“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游!蓖跏镭憽肚俺啾诙住贰百x是雙珠可夜明!笨磥碇挥袃善啾谫x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dāng)年的所思所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

          二、走近作者,說說你對蘇軾的認(rèn)識。

          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xué)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由發(fā)奮讀書而入仕的影響下,早年便“學(xué)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經(jīng)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xué)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黨失勢,舊黨執(zhí)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xué)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處,并在實際中實施,當(dāng)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后,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至嶺南惠州,再貶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于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

          三、寫作背景介紹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nèi)心郁悶,他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后,重游赤壁,寫下了《后赤壁賦》。四、溫故知新,熟悉課文。1、高一時我們學(xué)過蘇軾的《赤壁賦》,請同學(xué)們回憶一下,文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色,由此又引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嘆?明確:該文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fēng)、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有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曾經(jīng)在赤壁出現(xiàn)過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文中有“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憑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嘆。)

          四、聽錄音欣賞課文

          五、朗讀并分析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

          2、結(jié)合注釋串譯第一段

          重點字詞提示:

          步:出發(fā)既:已經(jīng)盡:全部顧①:環(huán)顧已而:過了一會兒顧②:可是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明確:第一自然段:描寫夜游黃泥坂的時間及同行者為游赤壁做準(zhǔn)備。

          4、“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睂懗隽嗽鯓拥姆諊,有什么作用?

          明確: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寫出初冬月夜靜謐溫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并背誦課文,結(jié)合《第二教材》進一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

         。ㄒ唬┭辛(xí)第二段

          1、齊讀,口譯。

          重點字詞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過。巉:險峻。披:撥開。危:高。震動:使震動。反:通“返”。放:放任。聽:聽任。

          句式:復(fù)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

          2、來到赤壁首先進入詩人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四句寫景句子,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先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而后學(xué)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師小結(jié)。)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狀景寫情,字字如畫。景色清冷峭拔。它不僅展現(xiàn)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tài),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歷史情緒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3、由此詩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明確: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詩人由此生發(fā)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和而為一的沖動。

          4、學(xué)生翻譯“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

          目的在于訓(xùn)練學(xué)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會該語段句式參差所造成的特殊表達效果。

          該語段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攝”、“履”、“披”、“踞”、“登”、“攀”、“俯”,寫登山以六字句開頭,間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節(jié)奏呈“緩→急→緩”的變化。節(jié)奏由急而緩,暗示著登頂行為已結(jié)束,也預(yù)示著詩人情感的進一步變化。

          5、詩人為何會“劃然長嘯”?

          明確:融入自然后情緒轉(zhuǎn)為激昂(平靜的樂→激昂的樂),以嘯聲抒發(fā)內(nèi)心感慨。

          6、詩人又為何會“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見景物“巉巖”、“蒙茸”、“虎豹”、“虬龍”、“危巢”、“幽宮”,色彩是陰暗的,“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云涌”營造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與自然和而為一后,詩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zhuǎn)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7、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xiàn)出詩人什么樣情感變化?

          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感情又轉(zhuǎn)為平靜。

          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

          拓展延伸

          一、閱讀《前赤壁賦》試從寫景、抒情兩方面比較《赤壁賦》與《后赤壁賦》的不同之處。

          提示:

          1、找出兩篇文章中寫景的句子。

          明確:《赤壁賦》:“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分析景與情是怎樣融合起來的。

          明確:

          《赤壁賦》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fēng)、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引發(fā)了作者和朋友對于歷史和人生的感慨;由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最后以“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脫達到豁達超脫的境界。(樂—悲—樂)

          《后赤壁賦》蘇軾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長嘯,長嘯后的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的平靜心情作為過渡,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于空。(樂—悲—空)

          7、小結(jié):詩人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jīng)歷的變化:江山不可復(fù)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二、知識鏈接

          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tǒng)意義:

          猿猴:它讓人感覺到哀傷,凄厲。

          如:“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鸥Α兜歉摺烦o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畎住对绨l(fā)白帝城》

          寒蟬: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xù)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如: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薄樫e王《詠蟬》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

          雁:是一種候鳥,它要隨季節(jié)遷徙,它又是古人傳遞消息的`一種方式,于是就象征著孤獨、思鄉(xiāng)、思親、音信、消息等意義。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薄钋逭铡堵暵暵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馬(鐵馬):馬打上鐵掌,就意味著要上戰(zhàn)場,所以鐵馬就是戰(zhàn)爭,英雄氣概的代名詞了。如:“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陸游《書憤》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R致遠(yuǎn)《天凈沙秋思》

          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古代神話中,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xì)w的心情。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

          如: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薄畎住堵勍醪g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薄钌屉[《錦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拙右住杜眯小

          魚:自由、愜意。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yè)的成功。

          如:“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薄珴蓶|《沁園春長沙》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如:“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陶淵明《歸園田居》

          第三課時

          三、齊讀第三段,正音、釋義

          裳cháng縞gǎo戛jiá翩piān躚xiān揖yī俛fǔ東:名詞作狀語,向東裳:古人穿的下衣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疇昔:過去,以前寤:睡醒,與“寐”相對戶:泛指門

          1、該段共三層:①、江中見鶴②、夢中道士化鶴③、不見其處

          2、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所傳達的詩人的情感?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正如金圣嘆所說:“前賦特地發(fā)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xiàn)身現(xiàn)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要讀懂此段,應(yīng)引導(dǎo)學(xué)生對前后二賦進行一個比較,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zhuǎn)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那夜半飛鳴而過的孤鶴,那夢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為方外之禽,一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鶴化道士抑或鶴本道士所化?如莊周夢蝶,一片迷離恍惚。見鶴本為生活真實,在《為楊道士書帖》中,蘇軾曾追憶此事:“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西南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祥也?”而見道士則在夢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實生虛,虛虛實實,營造出一種恍惚奇幻的氣氛,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tài)。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某天與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說話,不覺已經(jīng)入夜,看江天一色,風(fēng)露浩然,他有所觸動,填了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下闋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fēng)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保ㄉ祥牉椋阂癸嫋|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寫完之后,與客人們高聲唱了幾遍,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傳,很多人就嚷嚷:蘇東坡已經(jīng)把冠服掛在江邊,坐一條小舟長嘯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隱居去啦!郡守徐君猷聽了是又驚又怕,擔(dān)心真的走失了這個罪人,急急忙忙趕到蘇宅察看,卻見大蘇先生還酣睡未醒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時興起說說罷了。然而這事傳得非常邪乎,連遠(yuǎn)在東京汴梁的宋神宗都聽說了,也將信將疑的。)

          3、學(xué)生乙朗讀第三段

          四、朗讀全文

          五、小結(jié)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zhuǎn)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鮮明地表現(xiàn)出視覺、聽覺、動態(tài)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zhuǎn)換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達到這樣的境地。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xiàn),可見蘇軾文學(xué)修養(yǎng)的不凡。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yuǎn)遠(yuǎn)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fēng)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fēng)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赤壁賦教案6

          一、復(fù)習(xí)目標(biāo):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基本篇目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的含義。

          3、掌握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

          4、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二、重點:

          文言知識復(fù)習(xí)

          三、難點:

          體會作者心情的變化,理解作者對人生的態(tài)度。

          四、復(fù)習(xí)步驟:

          1、導(dǎo)入

          由課前歌曲《赤壁賦》導(dǎo)入本課。

          2、回憶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xué)藝術(shù)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xué)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3、重溫作背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zhuǎn),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jié)黨營私,傾軋報復(fù),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的犧牲品。這年年底,結(jié)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在這里年近半百的他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fù)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3、朗讀欣賞,檢查背誦

          4、分組復(fù)習(xí)

          一組找出多義字并為重點字注音,二組找出通假字和詞類活用,三組找出文言句式和分析課文結(jié)構(gòu),四組找出本文的線索和分析蘇軾對人生的態(tài)度。

          5、分組展示討論結(jié)果。

          6、本課小結(jié)

          本文是一篇千古傳誦的文賦,作者以優(yōu)美的文筆描述了主客泛舟江上,觀賞赤壁美景,飲酒放歌及探討人生態(tài)度的生動場面,文中的'抒情、寫景、說理揮灑自如,自然融合。

          7、課后練習(xí)

          8、課堂贈言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他認(rèn)為蘇軾在黃州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fēng)收住了勁,湍急的細(xì)流匯成了湖”

          9、板書設(shè)計:樂—悲—樂

        赤壁賦教案7

          學(xué)法建議:

          1、 掌握本文一些重點詞語的意義

          2、 討論理解:賞析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語言運用的妙處

          3、 識記強化:背誦名句,體會詩人所表現(xiàn)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關(guān)于“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zhuǎn)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

          課文導(dǎo)入:

          學(xué)生背蘇軾詞《念奴嬌 赤壁懷古》

          正 音: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fēng)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愀qiǎo然 舳zhú艫lú 山川相繆liáo 釃shī酒

          橫槊shu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課文注釋補充:

          泛舟:蕩舟,劃著船。泛,浮行,漂浮。

          白露橫江:白茫茫的水氣橫鋪在江面上。橫,橫鋪,覆蓋,籠罩。

          浩浩乎:廣闊的樣子。

          飲酒樂甚:喝著酒,快樂極了。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能使?jié)摬卦谏顪Y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哭泣。舞、泣,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拉著飛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著明月長久存在下去。挾,夾持。以,連詞,同“而”。長終,指與明月相終,即永遠(yuǎn)存在。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

          洗盞更酌:洗凈杯子,重新斟酒。

          一詞多義:

          長 抱明月而長終 副詞,永遠(yuǎn)

          而卒莫消長也 動詞,增長

          屬 神情與蘇黃不屬 關(guān)聯(lián)

          屬予作文以記之 囑托

          舉酒屬客 勸酒

          于 月出于東山之上 介詞,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 介詞,在

          困于周郎者乎 介詞,表被動

          賞析本文景、情、理的'交融:

          蘇軾的《題西林壁》,詩只有四句,但景、情、理三者兼?zhèn)。第一句是寫景,第二句是對景下評,表達了作者看山時的驚喜之情。最后兩句就是對主客觀的關(guān)系抒發(fā)哲理性的感情。

          本文第一段寫景,第二段是過渡,第三和第四段用主客問答的形式,把寫景、抒情與議論緊密結(jié)合起來。要注意的是,主人與客人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腿说挠^點和感情是蘇軾日常的感受和苦惱,而主人所抒發(fā)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之后哲學(xué)的領(lǐng)悟。前者消沉悲涼,后者豁達開朗,前者充滿人生短暫、變化無常的感慨,后者則表現(xiàn)了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心靈凈化的境界,表達了作者一種樂觀曠達的情懷。

          精妙優(yōu)美的語言:

          文中多用對偶句和對稱句,讀來節(jié)奏鮮明、聲韻優(yōu)美。

          用了不少四字句或四字短語,顯得句式整齊,語言精練,形象優(yōu)美,讀來瑯瑯上口。還有不少疊音詞語等。

          背誦重點句子:

          1、 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2、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3、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4、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赤壁賦教案8

          教學(xué)目的:賞析蘇東坡的《前赤壁賦》。

          教學(xué)設(shè)想:在落實字詞的基礎(chǔ)上,運用朗讀、涵詠、探究的方法賞析這篇經(jīng)典賦文,解讀蘇軾。

          教學(xué)過程:

          1、放錄音(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學(xué)生聽,談?wù)劇冻啾谫x》有什么感覺?

          2、整體感知(附板書)

          ⑴ 景 情 理

          樂 悲 喜

         、茖W(xué)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

          3、賞析要點

         、刨p景:學(xué)生用散文化的筆調(diào)改寫第一自然段。

          參考: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fēng)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飄然世外。

         、破非椋罕瘡暮蝸恚

          參考:a樂極生悲為人之常情;

          b悲從“歌”中來;

          明確:賞析歌詞的內(nèi)容(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fā)出來!傲鞴狻敝附嫔祥W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fēng)悵惘 ,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

          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 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寫作背景,烏臺詩案)

          C悲從“簫聲”中來;

          明確:賞析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聯(lián)想音樂傳情的篇章,例如《琵琶行》)

          d、悲從“懷古”中來;

          明確:賞析曹操橫槊賦詩和赤壁之戰(zhàn)的情景(“月明星稀”的詩是由眼前的明月聯(lián)想而起的,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 蘇軾的感嘆實乃千古一嘆,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墩撜Z》);“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保ㄇf子《南華經(jīng)》)“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尤不能不以之為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保ㄍ豸酥短m亭集序》)“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敲骼恚河钪孀兓芾

          明確:(用水與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叭∨c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rèn)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纫浴跋病弊鹘Y(ji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tài)度?

          明確:(呼應(yīng)開頭,如“舟中”呼應(yīng)“泛舟”;“東方之既白”呼 應(yīng)“月出東山”。結(jié)構(gòu)渾然一體。最后寫“客喜而笑”,情感轉(zhuǎn)悲為喜。是分外欣慰和輕松,蘇軾通過自我調(diào)節(jié)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nèi)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補充作結(jié):……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于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jié)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fēng)收住了勁,湍急的細(xì)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引導(dǎo)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余秋雨《東坡突圍》)

        赤壁賦教案9

          一、教材分析:

          《赤壁賦》一文屬文賦,文質(zhì)兼美,音韻和諧,乃蘇軾之傳世名篇。盡管文章抒發(fā)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奧,但文章在誦讀、鑒賞、審美等各方面,均可視作古代散文的經(jīng)典。同時,體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對培養(yǎng)學(xué)生學(xué)習(xí)文言文的興趣,體會作者豁達的胸襟,提升學(xué)生的文學(xué)素養(yǎng)乃至綜合素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

          二、學(xué)情分析:

          高一的學(xué)生,經(jīng)過了較長時間的文言文學(xué)習(xí),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chǔ)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同時,由于前面已經(jīng)學(xué)習(xí)過《阿房宮賦》,對賦體文章的特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強調(diào)文言基礎(chǔ)知識的內(nèi)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xué)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rèn)知和情感體悟,所以要在這些方面加以強化。

          三﹑設(shè)計思想:

          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要重視學(xué)生的自主閱讀,因此,應(yīng)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文言文教學(xué)過程之中,讓學(xué)生在這一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加深對作者情感的體悟。文言文教學(xué)要重視文言字詞的積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xué)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體驗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與之產(chǎn)生共鳴。調(diào)動學(xué)生積極性,讓學(xué)生參與到教學(xué)活動過程中,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這篇賦文質(zhì)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蘊含著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在教學(xué)過程中應(yīng)引導(dǎo)學(xué)生積極思考,結(jié)合文本深入探討,以競賽﹑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xué)生對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四、教學(xué)目標(biāo):

          知識與技能目標(biāo)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jié)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biāo)

          1.培養(yǎng)學(xué)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lǐng)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xué)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五、學(xué)習(xí)難點和重點:

          重點

          1.品味、鑒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2.背誦課文

          難點

          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xiàn)的曠達的情懷。

          六、教學(xué)方法:講解法、誦讀法、討論法

          七、教學(xué)手段:多媒體課件

          八、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設(shè)計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過一位古人:“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信仰佛教,巨儒教育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蘇東坡傳·序》(投影展示)

          這里描述的是誰?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就是蘇軾,一個曾自嘲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黃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學(xué)上“成熟”了。在這里,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作者簡介及創(chuàng)作背景

          文“三蘇”“八大家”“歐蘇”,詩“蘇黃”,詞“蘇辛”,書“宋四家”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可對中國文藝來說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這段時間蘇軾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巔峰!赌钆珛沙啾趹压拧,前后《赤壁賦》。

          三、回顧“賦”的文體知識

         。S機請學(xué)生回答相關(guān)問題) 關(guān)于“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zhuǎn)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fēng),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chuàng)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yōu)美自然,抒發(fā)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chuàng)作風(fēng)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四、檢查預(yù)習(xí)效果:(各組間比賽,男女生比賽,激發(fā)學(xué)生積極性)

         、虐凑n本段落,要求四個自然組的學(xué)生分別齊聲朗讀課文,看哪個小組讀音準(zhǔn),情感變化把握得好。

         。犂首x示范錄音,正字音,指導(dǎo)學(xué)生注意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快慢﹑情感變化) ⑵檢查男生對文言字詞句知識的把握。

          (通假字﹑多義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文言句式)

         、菣z查女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明確各段內(nèi)容,概括各段段意:(按《優(yōu)化》提示,可將課本最后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 明確:

          第一段,寫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fēng)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fēng)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 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五、分析第一段:

         、徘榫霸O(shè)置:配樂,展示蘇子泛赤壁的畫面;學(xué)生朗讀課文。

          (說明:文章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幅優(yōu)美的秋江夜游圖。將學(xué)生的思維帶進泛舟游赤壁的優(yōu)美意境之中)

         、票径我詫懢盀橹,請學(xué)生找出寫景的句子并朗讀。 寫景的三組對偶句——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撬娜诵〗M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用優(yōu)美的語言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請一個學(xué)生描述。

         、冗@樣的美景使泛舟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朗讀出來)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樂) ⑸教師指導(dǎo)學(xué)生運用抓重點句子法和想象畫面法背誦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學(xué)生在誦讀中加深體驗)

        赤壁賦教案10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積累文言知識。

          3、從寫景狀物中讀出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期復(fù)雜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學(xué)習(xí)重難點

          重點: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

          難點:體會景、情、理有機結(jié)合的特點。

          學(xué)習(xí)過程

          一、預(yù)習(xí)新課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荒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轉(zhuǎn)移到關(guān)于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xiàn)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xiàn)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fēng)貌之下。

          二、導(dǎo)學(xué)基礎(chǔ)知識

         。ㄒ唬⿲懽鞅尘埃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到赤鼻磯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這里。這時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fù)尚未實現(xiàn),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泛舟游覽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ǘ┳髡吆喗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偉大的文學(xué)家,書畫家,開詞中豪放派,對后代有深遠(yuǎn)影響。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創(chuàng)行的新法被貶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職。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諷諭詩中的詩句,證陷他以詩誹謗朝廷,被捕下獄(烏臺詩案)。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三、總體感知

          文章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泛舟赤壁。

          第二部分:放歌奏蕭。

          第三部分:主客問答。

          第四部分:主客喜笑。

          四、導(dǎo)讀理解

          學(xué)習(xí)第一段:

          1、這是“賦”正文前一段簡短的敘事,可分幾層?

          可分三層:

         、俚谝痪,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guī)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诘诙⑷,前句寫景,后句敘事,為月出之前的情況。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為先寫景后敘事,為月出之后的情況。

          2、本段展示了怎樣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fēng)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學(xué)習(xí)第二段:

          3、本段可分幾層?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可分兩層:①寫作者的歌聲②寫客人的蕭聲,本段營造了一種主客之間蕭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4、本段的“喜”從何體現(xiàn),與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這樣寫可為下層轉(zhuǎn)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5、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guān)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6、本段的“悲”從何體現(xiàn)?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本段“悲”從客人悲涼的蕭存。體現(xiàn)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xì)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7、本段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轉(zhuǎn)折過渡。

          學(xué)習(xí)第三段:

          8、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

          9、“客”是如何聞發(fā)當(dāng)時的情懷的?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jié)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dāng)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曾、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一般的人,在憂患于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么做?

          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眾生齊念)唯有杜康!”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后,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rèn)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y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xué)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diào),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xué)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zhuǎn)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fēng)格并不矛盾。

          學(xué)習(xí)第四段:

          10、本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變?yōu)橄矏。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11、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蘇子的回答照應(yīng)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yīng)該輕物質(zhì)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12、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fā)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xiàn)實防幻想境界;而應(yīng)適應(yīng)現(xiàn)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huán)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guān)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xué),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rèn)衡量事物的客觀標(biāo)準(zhǔn),抹殺事物質(zhì)與量的實際界限?傊诋(dāng)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學(xué)習(xí)第五段:

          13、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本段感情色彩為”呂”照應(yīng)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c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14、這樣結(jié)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這樣結(jié)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15、結(jié)合全文,應(yīng)如何認(rèn)識文中的“主”與“客”?

          “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

        赤壁賦教案11

          教學(xué)目標(biāo)

          1.把握文章的感情變化,理解作者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fā)的情思,體會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xiàn)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2.熟讀課文,學(xué)習(xí)景、情、理交融的手法。

          教學(xué)重難點

          蘇軾因宇宙無窮與人生有限的對比而產(chǎn)生了對功業(yè)、生命的迷惘,這也是古代哲人與詩人共同的困惑。但蘇軾卻能辯證地看待“變”與“不變”,耽賞于大自然的江山風(fēng)月,而獲得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只有真正理解了蘇軾的心路歷程,才能真正把握《赤壁賦》的精髓。

          教學(xué)方法

          誦讀與探究相結(jié)合的方式。

          資料搜集

          1.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2.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3.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代著名文學(xué)家評傳》。

          教學(xué)設(shè)計

          一、導(dǎo)入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烏臺詩案”后,他像一只凄惶的孤鴻飄零到黃州。但在經(jīng)歷了宦海沉浮和人生挫折后,他并未被災(zāi)難擊倒,而是完成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他的藝術(shù)才情更是“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為歷史奉獻了著名的“一詞二賦”。蘇軾究竟是以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這一切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品讀《赤壁賦》,去觸摸他那段不尋常的心路歷程吧!

          二、整體感知

          1.欣賞鮑國安的錄音朗誦(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聆聽體悟,進人意境。

          2.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樂一悲一喜。

          明確:文中作者情感變化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nèi)在原因,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3.觀景抒情。

          第1段情景交融,歷來為人稱道,故以誦讀為主,力求人其意境。

          (1)誦讀指導(dǎo):注意節(jié)奏、停頓、重音,特別是通過某些地方的延長,展現(xiàn)出作者“遺世”、“羽化”之樂。同時,輔以《平湖秋月》古曲,營造氣氛。

          如:白露一橫江,水光一接天,縱一一葦一之所如,凌一萬頃一之茫然。

          (2)品讀:引導(dǎo)學(xué)生品味“縱”、“凌”、“接”、“橫”、“徘徊”等詞寫景傳情的妙處。

          明確:景— — “美”。皓月當(dāng)空,碧波萬頃,月光朗朗,清風(fēng)徐徐,澄徹空靈,如夢似幻。

          情— — “樂”。舒暢飄逸,超然物外,令人陶醉于良辰美景;寧謐空闊,如臨仙境,撇開俗情,遂入空靈之境。

          4.聽音辨情。

          作者情感由此而轉(zhuǎn),歌簫之聲,當(dāng)細(xì)細(xì)辨之。

          (1)歌中有悲意嗎?

          討論:“望關(guān)人兮天一方”讓人聯(lián)想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美人”是渴慕的圣主,還是伸手難及的美好理想?

          (2)背景音樂,簫聲響起,齊讀描寫簫聲的句子,低緩深沉。作者如何將簫聲之悲傳達給讀者?

          明確:哀怨、思慕、哭泣、傾訴、潛龍舞、嫠婦泣,渲染出簫聲的悲涼,轉(zhuǎn)樂為悲。

          5.隨思悟情。

          3、4兩段,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悟理,把握其思路是理解文意的關(guān)鍵。

          (1)悲從何而來?

          明確: 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飄飛, 想到曾孟德當(dāng)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無限悵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 思及自身,悲從中來。況宇宙無限人生須臾,怎奈這份空幻之感?欲超脫塵世,尋求寄托,卻“知不可乎驟得”,只能“托遺響于悲風(fēng)”。

          提示:此處可通過誦讀,利用聲調(diào)高低、語速快慢體現(xiàn)出作者情感的變化。

          (2)探究:蘇子之悲實乃古代哲人和詩人共同的困惑。他們在徹悟了天地宇宙的無窮后產(chǎn)生了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在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此類思索比比皆是,如: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論語》

          △ 人生天地之間, 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 莊子《南華經(jīng)》

          △天地?zé)o終極,人命若朝露! — 曹植《送應(yīng)氏》

          △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 王羲之《蘭亭集序》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李白《把酒問月》

          面對此種困惑,有人欲挽住時間的流水,有人想延長生命的長度,有人及時行樂,有人珍惜寸陰。而蘇軾又是如何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的呢?

          明確:蘇軾由眼前的水與月,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客”只知其變而不知其不變,空生“哀”與“羨”;蘇軾能辯證地看待問題,知其不變,物我無盡,且于無限自然之中擷清風(fēng)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而能超然獨立。曠達樂觀。

          三、拓展比較

          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宋代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fēng)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yīng)念嶺表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疏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xì)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四、審態(tài)察情

          寥寥數(shù)語,盡現(xiàn)人物情懷,值得品味。

          此“喜”與前“樂”有何不同?

          明確:“肴核既盡, 杯盤狼籍”, 足見興盡后的酣暢;“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顯徹悟后的忘我與超脫。抓住描寫情態(tài)的詞語。就能感受出兩者的差異。前者是欣賞美景而“樂”,后者是忘懷一切之“喜”。

          五、結(jié)語

          春去秋來不縈于懷,成功失敗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礙于眼,于自然中獲取人生的樂趣與力量,這就是蘇軾的成熟與曠達!俺墒焓且环N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觀照人生,回首蕭瑟處,“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備教手記

          對于相當(dāng)一部分學(xué)生來說,文言文這扇大門只打開了一道縫。他們在門外逡巡眺望,卻難以真正邁步而進,去盡情領(lǐng)略其中的無限風(fēng)光。也許是因為古今語言的流變,遮蔽了探尋的雙眼;也許是因為時空的阻隔,淡漠了作者與讀者靈魂的交流。可是,若缺少x,l心靈的叩問,又怎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閱讀呢?

          在教學(xué)《赤壁賦》時,筆者思慮再三,還是將教學(xué)設(shè)計定位在“體悟蘇軾的心路歷程”之上。以“情”為線索,以“讀”為方式,讓誦讀與探究相結(jié)合,力求引導(dǎo)學(xué)生領(lǐng)悟這佳作的妙處。

          讀文就是讀人。蘇軾一生三起三落,命途多舛。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寫道:“他,真正地成熟了— — 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在黃州,他躬耕農(nóng)事,與田父野老交往,感受了溫暖,增強了信心,又從老莊佛學(xué)中求得解脫,形成了曠達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而《赤壁賦》正是他這段心路歷程的見證。要想識其心,必先識其人。課前資料的收集,正是希望學(xué)生能在鍛煉搜尋信息能力的同時,走進蘇軾的心靈,為賞讀《赤壁賦》作好鋪墊。

          蘇子之文,可謂“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東坡題跋》),文筆開合,隨意而至。景能抒情,聲能傳情,思能蘊情,態(tài)能顯情。加上“賦”文體本身講究聲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結(jié)合在一起,借助于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形式,顯得謹(jǐn)嚴(yán)而又自由。只有心臨其境的誦讀才能再現(xiàn)文章語言的無盡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礎(chǔ)上把握住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人理”的思路。

          而全文的難點就在于對蘇軾辯證的哲學(xué)觀及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因為不僅僅是蘇軾個人的展現(xiàn),更是古代文人對功業(yè)、命運的深沉思索。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赤壁賦》是咀嚼古代文化人格和的最佳藍本。教學(xué)中,筆者適當(dāng)?shù)匾肓艘恍┰娋洌瑤椭鷮W(xué)生從共性上探討人性,并引領(lǐng)學(xué)生作更深層的探究,在比較中認(rèn)識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與宇宙意識。同時,也引導(dǎo)學(xué)生觀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從而培養(yǎng)其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

        赤壁賦教案12

          教學(xué)目標(biāo)

          1.學(xué)習(x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鑒技巧之美。

          3.體會作者投身自然并從中尋找到精神慰藉,進而擺脫現(xiàn)世苦難的旨趣。

          教學(xué)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在蘇軾第一處貶所——黃州,此時他45歲。三年前,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變法派、實權(quán)派李定等從詩作中斷章取義,摘出一些諷刺性詩句,以便掃除舊黨,送御史臺,即“烏臺”受審,所以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后被貶黃州擔(dān)任團練副使,相當(dāng)于縣武裝部部長,還無權(quán)簽署公文,不準(zhǔn)擅離此地,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大學(xué)士、禮部尚書(相當(dāng)于國務(wù)院禮賓司司長)啊,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xué)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chuàng)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170多篇散文,尤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作家作品: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是豪放派詞風(fēng)的創(chuàng)始人。他和南宋辛棄疾同為豪放派詞人,并稱“蘇辛”;散文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擅長行書、楷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

          賦是一種文學(xué)體裁,漢代以后,演變?yōu)槁少x、駢賦和文賦。律賦、駢賦注重對偶工整和平仄協(xié)調(diào),押韻也很嚴(yán)格,而文賦則突破了聲律的種種限制,較多吸收了散文筆法,清新流暢。

          二、讀課文,疏通字詞。

          三、整體把握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表達游賞之樂。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第4段,是蘇軾陳述見解,寬解對方。第5段,主客暢飲,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總體思想感情的變化可以濃縮為樂——樂極生悲——悲——悟——樂。

          朗讀全文,把握語氣。

          1段超然、歡快,2段前歡快,后凄清,3段讀出悲愴,4段雄辯的語氣,慷慨陳詞,5段喜悅超然。

          四、文章第一段。

          1、作者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是什么樣的景?看到這樣的景主客有了怎樣的心情?

          景:風(fēng)——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水——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fēng)和明月交織,天光和水色相接,浩瀚蒼茫,寧靜朦朧,空明澄澈,游者心懷灑脫,超然獨立,如同飛升仙境,泛舟之樂,溢于言表。這段因景生情,融情入景。

          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水、月、風(fēng)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體意象,空靈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边@幾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是在結(jié)構(gòu)上引出了后文的“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對話的情節(jié),二是為下文定下了得失兩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調(diào),并且與結(jié)尾相呼應(yīng)。

          朗讀體會。

          五、第二段講析

          1、“空明”與“流光”,一為月下之水,一為水上之光。歌詞也緊扣住水與月這兩個意象。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美人是指君主或美好理想。

          3、作者是如何描寫簫聲之悲的?

          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xì)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嗚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朗讀體會。

          六、學(xué)習(xí)第三段

          1、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其中先發(fā)歷史興亡之感,再寫現(xiàn)實苦悶之悲。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dāng)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2、本段是如何巧妙運用主體意象的?

          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fēng)”扣住風(fēng);于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現(xiàn)的具體、現(xiàn)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

          朗讀體會

          板書

          樂——樂極生悲——悲

          風(fēng)——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水——空明水——羨長江之無窮

          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月——流光月——抱明月而長終

          水——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風(fēng)——托遺響于悲風(fēng)

          因景生情以歌抒情以景抒情

          借物喻理(消極虛無)

          現(xiàn)實中的“水月”——空靈之美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

          哲理中的“水月”——睿智之理

          第二課時

          一、第三段補講:

          1、聽本段朗讀。2:10——3:50、

          2、本段是如何巧妙運用主體意象的?

          第三段中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fēng)”扣住風(fēng);于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借助具體、現(xiàn)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板書)

          3、本段是怎樣將寫景、抒情、議論結(jié)合的?

          通過“客曰”,“西望夏口”到“郁乎蒼蒼”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以曹操和自身作對比);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板書:悲嘆

          水——羨長江之無窮

          月——抱明月而長終

          風(fēng)——托遺響于悲風(fēng)

          以景抒情、借物喻理(消極虛無)

          二、導(dǎo)入

          余秋雨的《山居筆記》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rèn)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边@成熟,在課文當(dāng)中體現(xiàn)得最充分的莫過于第四段主對客的一段勸慰,它體現(xiàn)了蘇軾獨有的人生觀。

          三、研習(xí)第四段:

         。R讀)

          1、針對客人人生無常的感慨,蘇子陳述己見以寬慰對方,他的觀點闡發(fā)分為哪兩步?他在論述時是怎樣運用“水”、“月”、“風(fēng)”這三個主體意象的?本段表現(xiàn)了蘇軾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

         。ǚ中〗M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第一步——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以此類推,人生得意與失意,人的禍福、得失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現(xiàn)在得志的人將來也可能失意,這樣一想,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tài)。(蘇軾當(dāng)然不懂得什么是物質(zhì)不滅定律,但這樣一說倒還挺吻合的,萬物最終歸于一種基本平衡)總之,以水與月為載體,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板書:變與不變

          豁達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這種觀點,本質(zhì)上就是莊子“萬物齊一”的思想,即齊得失,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莊子的相對論并非科學(xué),它是否定差別,否認(rèn)衡量事物的客觀標(biāo)準(zhǔn)的。變換角度來“齊物”,本會致人至懷疑主義的怪圈,但蘇軾卻用得恰到好處。

          第二步——以“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說明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找到精神寄托。板書:可取和莫取

          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是豁達,樂觀,超脫,隨緣自適(隨遇而安),返歸自然的。

          2、你知道蘇軾的人生觀受哪三家哲學(xué)的影響嗎?

          除上面說到的莊子觀點外,佛家說與世無爭、隨緣,道家說要順其自然。所以,蘇軾用以自我解脫的藥方,主要是佛道兩家的哲學(xué)。佛道思想使他觀察問題時比較圓融通達,常能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tài)度來解脫人生的憂患和苦惱;同時,原有的儒家思想又能使他堅持理想,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赤壁賦創(chuàng)作于一場人生的大災(zāi)難后,然而在人世的苦難和艱難的煉獄中,東坡卻獲得了一次完整意義上的脫胎換骨。這時獲得的樂是真正的樂。

          讀結(jié)尾段。照應(yīng)開頭,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由悲而喜,照應(yīng)首段。

          四、“客”是真實存在的嗎?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客,不確指某人,主客雙方,其實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shè)的兩個思想對立方面,是作者內(nèi)心矛盾斗爭的獨白,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苦悶的過程。最終主說服客,表明積極的一面戰(zhàn)勝了消極的一面,瀟灑達觀、返歸自然的情懷取代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從結(jié)構(gòu)上說,使情節(jié)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五、小結(jié):景、情、理三者融為一體

          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水、月、風(fēng)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體意象,空靈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第三段中客的一番議論,扣住水、月、風(fēng)表達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四段,蘇子反駁,以水與月譬喻,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再信手拈來,以“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全篇文章,議論賦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內(nèi)蘊,寫景使哲理呈現(xiàn)了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nèi)在脈絡(luò),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呈現(xiàn)出理趣之美。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達到了寫景、抒情、說理的統(tǒng)一。與上文相同,是一篇寫出理趣的山水散文。

          五、文言知識梳理

          詞類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

          東望武昌——名作狀

          特殊句式:

          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何為其然也——倒裝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被動句

          通假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一詞多義:

          望:七月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遠(yuǎn)處看)

          長:抱明月而長終(永遠(yuǎn))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太空)盈虛者如彼(月缺)

          然: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何為其然也(這樣)

          六、練習(xí)四

          所謂“窮而后工”之“窮”,不單單指生活條件惡劣,貧困,仕途坎坷等物質(zhì)的“窮”,更深的是指有志難酬,對國家命運的擔(dān)憂等心理上的“窮”。而所謂“工”的文學(xué),都是能夠傳世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較高的文章。這些文章,幾乎都是作者經(jīng)歷了艱難的人生之路后誕生的。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shu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抉R遷《報仁安書》

          就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窮困是作家的不幸,卻是文學(xué)的萬幸。恰恰是因為“窮困”,才能激發(fā)人的心靈,激活人內(nèi)在隱藏的潛能,從而爆發(fā)激昂悲慨的創(chuàng)作力,寫成千古傳頌的奇文。所以說“窮而后工,工源于窮!

          七、書目推薦:林語堂《蘇東坡傳》

          余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突圍》

          韓小惠《讀人記微笑著面對》

          《康震評說蘇東坡》

          板書:悟

          水月——變與不變議論

          可取和莫取

          借物喻理形象抒情內(nèi)涵

        赤壁賦教案13

          15. 赤壁賦

          ◎課前自主

          【走進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xiàn)在陜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晉杜預(yù),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從十五六歲起,博讀經(jīng)史,關(guān)心時政。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黃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剛直,屢受 排擠,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縱情聲色,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 杜牧的詩、賦、古文都負(fù)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大,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其詩 風(fēng)格俊爽清麗,獨樹一幟。尤其長于七言律詩和絕句。

          【識記積累】

          字音:

          屬(zhǚ) 窈窕(yǎo tiǎo) 少(shǎo)

          焉釃(shī) 馮(píng) 倚歌而和(hè)之

          裊裊(niǎo) 嫠(lí)婦 愀(qiǎo)然

          繆(liáo) 舳(zhú)艫(lú) 槊(shu)

          糜(mí) 扁(piān)舟 渚(zhǔ)

          通假字:

          1.舉酒屬客 :“屬”通“囑”,這里指勸人飲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御,駕。

          3.山川相繆:“繆”通通“繚”,盤繞

          詞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

          2.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走。

          4.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5.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使動用法,使……正。

          特殊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狀語后置

          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

          3.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4.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5.何為其然也 :賓語前置

          6.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課文初探】

          1. 作者在這一段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緒?抒情方式是什么?

          2. 作者在這四段中闡述的哲理是什么?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堂上演練

          1.寫出下列加點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扣舷而歌之( ) 蘇子愀然( )

          舳艫千里( )( ) 釃酒臨江( )

          舉匏尊以相屬( ) 挾飛仙以遨游( )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義

          七月既望( ) 舉酒屬客( )

          白露橫江( ) 縱一葦之所如( )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

          倚歌而和之( ) 山川相繆( )

          正襟危坐( ) 固一世之雄也 ( )

          哀吾生之須臾( )

          知不可乎驟得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相與枕藉乎舟中( )

          山川相繆( )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劃線詞與例句中的加點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賦》( )

          A.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C.歲賦其二。 D.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跊r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B.趙嘗五戰(zhàn)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勢弱于秦。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與畫線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何為其然也?( )

          A.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B.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以戰(zhàn)?

          5.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項是( )

          A.而又何羨乎? B.而今安在哉?

          C.何為其然也? 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文段精析】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1.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徘徊于斗牛之間

         、谙嗯c枕藉乎舟中

          ③扣弦而歌之

         、芤懈瓒椭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2.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逝者如斯。 逝:往。

          B.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適應(yīng)。

          C.方其破荊州。 方:當(dāng)。

          D.固一世之雄也。 固:固然。

          3.下列各句中沒有活用詞的一項是……………………( )

          A.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B.順流而東也。

          C.侶魚蝦而友麋鹿。

          D.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4.下列對于這段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第一段“方其”以下八句,先從曹操兵力的強大和地盤的.擴張寫出了聲勢和氣派,然后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八字勾畫出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從文意看,這八句都是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勢。

          B.選文第一段緊承上段的泛舟賞景之“樂”展開,突顯一個“悲”字。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

          C.選文第二段中作者以“變”與“不變”兩者相提并論,注意到事物相輔相成的辯證關(guān)系,但實際上作者要闡明的主要是“不變”這一層意思,并以此表現(xiàn)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

          D.選文第二段,作者結(jié)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觀點。但仔細(xì)看來,作者所闡述的“不變”只是宇宙萬物無窮無盡,并未涵蓋人生,以此來駁“客”的觀點,稍顯牽強。

          5.翻譯下列句子。

          (1)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2)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赤壁賦教案14

          一、教學(xué)目的:

          1 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 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 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xué)重難點:

          1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2 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教學(xué)課時:

          三課時

          四、對本單元的整體思考:

          本單元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賦》文學(xué)色彩最為濃厚, 又在全單元甚至全書的最后。無論從單元編排的角度還是從三冊為“文學(xué)作品”的角度來看,我認(rèn)為教材編寫者建議用三課時教讀都是非常合理的。

          對于古代文學(xué)作品的學(xué)習(xí),我認(rèn)為既要考慮文學(xué)作品的本質(zhì)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征。文學(xué)即人學(xué),是人的感情、思想與自然(絕非僅僅是自然景物)、社會和諧共處,相互激活,相互欣賞,相互提高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對文學(xué)作品的欣賞必須要結(jié)合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結(jié)合創(chuàng)作時具體的時間、地點來進行。對于這篇課文而言,則還需把握作者從1080年初貶黃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創(chuàng)作此賦期間情感思想起伏變化的心路歷程,把課文當(dāng)作這條線上的一個點來理解。再一個,就是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從編排上看,這也是整個單元的教學(xué)重點,起到收束整個單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學(xué)作品一般都是適合朗讀的,這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積累是新教材、新大綱一個突出的重點,因此應(yīng)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教學(xué)過程之中完成,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學(xué)過程

          (一)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rèn)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fēng)收住了勁,湍急的細(xì)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引導(dǎo)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板書課文題目

          (二) 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zhǔn)字音,聽出節(jié)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 投影展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xué)任務(wù):

          1 著重體會景與情及內(nèi)在聯(lián)系。

          2 熟讀并背誦一、二段。

          (四) 學(xué)習(xí)第一段

          1 抽讀第一段,正音。

          2 全體朗讀一遍。

          3 劃出寫景的句子,兩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遠(yuǎn)及近的順序,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梢源蚋垢,也可以擬個簡單的提綱,目的在于通過想象再現(xiàn)東坡先生的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同學(xué)描述。

          4 投影一幅畫面小結(jié)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 學(xué)習(xí)第二段

          1 抽讀第二段,其他同學(xué)默讀并正音。

          2 教師引導(dǎo)。如此幽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

          3 作者寫了飲酒放歌之樂后,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并分別組詞。(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4 歌是歡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yīng)該怎樣解決?請大家認(rèn)真思考之后討論,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jié)合提示中“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tǒng)手法”這一句話思考。最后,引導(dǎo)學(xué)生認(rèn)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 就在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zhuǎn)悲了。

          5 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投影兩詞:《卜算子》和《定風(fēng)波》。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于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jīng)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fēng)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六) 小結(jié)兩段

          (七) 下面我們利用剩余的時間背誦一、二段

          1 對于古文,我們一定要做到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自然成誦。

          2 組織朗讀。

         、 全體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 分成兩組,各讀一段,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默讀。

         、 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④ 學(xué)生自讀三遍。

          3 組織背誦。

         、 教師投影背誦提示一,學(xué)生根據(jù)提示自背一遍,再齊背一遍。

         、 投影背誦提示二,全體齊背一遍。

         、 抽兩位同學(xué)檢查背誦情況。

          ④ 總結(jié)背誦方法:重點詞提示法;層理思路法;韻腳法;句式法;想象畫面法等。

        赤壁賦教案15

          教學(xué)目標(biāo):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賦”的文體特點。

          2、了解課文內(nèi)容。疏通文意。

          3、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xué)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教學(xué)重點:

          1、讀準(zhǔn)課文的字音、句讀,讀出感情。體悟典雅、精美的語言。

          2、準(zhǔn)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xué)難點:

          讀準(zhǔn)課文的字音、句讀,讀出感情

          教學(xué)方法:

          指導(dǎo)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xué)設(shè)計:

          個性設(shè)計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語:

          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在蘇軾第一處貶所——黃州,此時他45歲。三年前,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變法派、實權(quán)派李定等從詩作中斷章取義,摘出一些諷刺性詩句,以便掃除舊黨,送御史臺,即“烏臺”受審,所以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后被貶黃州擔(dān)任團練副使,還無權(quán)簽署公文,不準(zhǔn)擅離此地,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xué)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chuàng)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170多篇散文,尤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二、引導(dǎo)自學(xué)(自學(xué)內(nèi)容見學(xué)生所用《學(xué)案》)

          1、自學(xué)關(guān)于賦的知識。

          2、學(xué)習(xí)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3、自學(xué)本課的生字、生詞。

          三、朗讀課文(要求讀準(zhǔn)字音、句讀,讀出感情。)

          1、教師配樂朗誦課文,要求學(xué)生聽準(zhǔn)字音、節(jié)奏、感情變化

          壬rén戌xū屬zhǔ客窈yǎo窕tiǎo馮píng虛御風(fēng)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愀qiǎo然舳zhú艫lú山川相繆liáo釃shī酒橫槊shuò漁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2、學(xué)生練習(xí)朗讀、朗誦課文,要求讀準(zhǔn)字音、節(jié)奏,讀出感情變化

          四、學(xué)習(xí)重點文言詞句,疏通文意。

         。ㄒ唬⿲W(xué)生自學(xué)

          1、試口譯課文成現(xiàn)代漢語。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3、找出課文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一詞多義等句子。

          五、布置作業(yè):

          1、朗讀并背誦課文。2、課外閱讀有關(guān)作者蘇軾和本文的資料。

        【赤壁賦教案】相關(guān)文章:

        《赤壁賦》教案07-15

        《赤壁賦》教案11-17

        赤壁賦獲獎教案04-20

        《前赤壁賦》教案01-04

        高中教案《赤壁賦》01-22

        《赤壁賦》優(yōu)秀教案04-27

        赤壁賦高中教案04-19

        《赤壁賦》優(yōu)秀教案03-30

        赤壁賦 蘇軾 教案01-04

        《前赤壁賦》教案04-1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