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全詩的意思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下面為大家整理了登鸛雀樓的譯文,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翻譯
站在高樓上,只見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鑒賞
這首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彼哉f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賞析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苯^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痹娋骋埠軌验,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也有說法是這首詩乃朱斌所作。
談王之渙
兩唐書無王之渙傳,《新唐書·藝文志》中無其詩集記錄,唐宋文獻材料中鮮有記載,甚至連包羅萬象的宋代公私書目中也未見其詩集記錄。在作品幾乎不傳世的情況下,詩人之英名竟也一路飄蕩下來。到了清代,曹寅主編的《全唐詩》中收錄他的作品六首。此六首作品夯實了王之渙的文學史地位。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原籍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后遷居絳郡(今山西省新絳縣)。其父王顯,擔任過唐朝的鴻臚主簿、雍州司士等職。王之渙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jīng)典之奧。
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寫詩,多引為歌詞。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韻調(diào)優(yōu)美。留下來的詩非常少,《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王之渙身后有墓志銘: “孝聞于家,義聞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品現(xiàn)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
然而,《登鸛鵲樓》作者的署名卻一直有爭議,F(xiàn)存的古籍中,此詩首次見于中唐時期芮挺章編輯的《國秀集》。據(jù)考證,《國秀集》是芮挺章應秘書監(jiān)陳希烈、國子司業(yè)蘇源明的建議而編。蘇源明盛名于唐代,杜甫與蘇源明相交三十余年,杜甫的《八哀詩》之一即為其所作。韓愈評價為“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薄秶慵烽_編約在天寶十二載,芮挺章大約花了七到十年廣泛搜集各家名詩,“探書禹穴,求珠赤水”,網(wǎng)羅官員、平民、隱士之作品,精選220首所成。其中收錄了王之渙署名的《涼州詞二首》(另一首是“單于北望拂云堆”)和《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而將“白日依山盡”這首詩以《登樓》之名歸于布衣朱斌名下。以地位論,王之渙是官員,朱斌是平民;以詩名論,朱斌籍籍無名,不能與王之渙同日而語;且成書離王之渙去世不遠,王之渙家人健在,高適、王昌齡等健在,蘇源明、杜甫、為詩集作序的樓穎也在世,很難想象他們能允許芮挺章將此佳作張冠李戴。正因歷來有署名爭議,《全唐詩》收錄此詩時兼顧兩位作者,在卷203收入朱斌《登樓》,注明“一作王之渙詩”,在卷253王之渙名下收入《登鸛鵲樓》,注明“一作朱斌詩”。施蟄存亦指出這首詩是登近海的樓臺,不適于鸛雀樓。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登鸛雀樓全詩的意思】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全詩的意思優(yōu)秀09-08
王之渙《登鸛雀樓》意思及全詩賞析03-04
登鸛雀樓全詩12-01
登鸛雀樓全詩意思08-15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詩鑒賞04-24
王之渙《登鸛雀樓》全詩賞析04-26
登鸛雀樓這首詩的意思10-30
登鸛雀樓整首詩的意思03-07
《登鸛雀樓》全詩意思及賞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