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弟子規(guī)的所有故事

        時間:2024-08-06 20:46:24 弟子規(gu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弟子規(guī)的所有故事

          《弟子規(guī)》根據(jù)《論語》等經典,集孔孟等圣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tǒng)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其中有哪些好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guī)的所有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guī)的所有故事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則學文)

          時間: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人們很佩服他。名聲也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并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學習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種空余時間: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斷機(父母教須敬聽)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經)。孟子小的時候,并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出學堂去玩。后來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的樣子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么生氣。母親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yè)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么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fā)奮學習,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郯子鹿乳奉親(親所好力為具)

          郯子,春秋時郯國國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紀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想盡辦法混入鹿群之中,終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帶回家讓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過程中,有一次,一個獵人誤認披著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趕緊大叫,并將實情相告,獵人被他的孝心感動,護送郯子出山,并且將這件事告訴了大家。從此國君鹿乳奉親的孝順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話流傳至今。

          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滿足,更應該考慮到長輩。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長輩一起分享,不能吃“獨食”。(推而廣之:親所惡謹為去)父母親不喜歡的東西,或者我們自身而不好的習慣,都要把它去除掉。

          臥冰求鯉[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晉朝人王祥,幼年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朱氏不喜歡王祥。經常在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連父親也不喜歡他了。雖然失去了父母的慈愛,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繼母病了,想吃新鮮的鯉魚。當時天寒冰凍,河面都結冰了,一般漁民都已經不出去捕魚了。王祥為了捉到活魚,竟然脫掉衣服臥在冰上,希望能用體溫化開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魚。(神話色彩的情節(jié)是)這時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開一條縫,從里面躍出兩只鯉魚,于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動了繼母,以后繼母對他也就格外關心起來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諧起來。

          原文: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并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shù)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于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閔子騫諫父[親有過諫使更 親憎我孝方孝][撻無怨]

          周朝時候,有個孝子,叫做閔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后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后母很厭惡閔損,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給閔損穿的衣裳卻是只裝著蘆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親叫閔子騫推車子出外?墒且驗橐律褑伪,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以為兒子太粗心很生氣,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蘆花,才知道大兒子是穿了蘆花的緣故;丶液,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父親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后母。這時閔子騫 跪下來衰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寒。"母親在家,只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里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閔子騫的孝行是發(fā)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對他是疼愛或是憎惡,他始終都是用心盡孝的,安頓了一家人的心,讓一家人世間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學時,還特別稱贊閔子騫說:"真是難能可貴的孝子啊!"

          解: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利的環(huán)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湯堡壘!

          親嘗湯藥(親有疾……)

          原文:漢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載侍疾,湯藥親嘗

          漢朝時的文帝,叫做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順的,他雖然做了皇帝,每天要處理的公務都很多,但是卻從來沒有忘記到母親的房間進行問候;朝朝夜夜,奉養(yǎng)這位母親,從來沒有懶惰的意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就不分曰夜盡心照顧母后,把侍奉母后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總是殷殷勤勤,看護得精心周到。夜間睡的時候,眼睛也沒有閉好,衣帶并沒有解開過,沒有睡一個安穩(wěn)的覺。對于母后的湯藥,必定親自嘗嘗,確定熱度和甘苦(看看會不會太燙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給母后服用。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個年頭,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體才好轉過來。這件事感動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母的故事成為了千古傳頌的佳話。

          孔融讓梨—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晏嬰使楚(行高者……非貌高)

          晏嬰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但長相很普通。一次,齊王派他出使楚國,楚王聽說晏嬰來了,想羞辱他,于是就在城墻下開了一個又低又小的門。晏嬰知道這是楚國人故意羞辱他,就說:“我是前來訪問的,這是狗洞,不是國門,如果我訪問的是狗國,我就從這個門進去!背䥽艘宦,馬上打開城門讓晏嬰進去了。晏嬰見到楚王,楚王故意問他:“齊國沒有人了嗎?怎么派你來了!标虌牖卮鹫f:“我國派人出訪有一個規(guī)矩,上等國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國來了。”楚王聽后,覺得晏嬰很了不起,對他肅然起敬,并馬上向他致歉。

          紙上談兵[但學文不力行]

          趙括是戰(zhàn)國時期大將趙奢的兒子,從小熟讀兵法,講起戰(zhàn)術來十分在行,趙奢卻不以為然。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派大將軍廉頗前去抵擋。廉頗很有經驗,他根據(jù)敵強我弱的形勢,采取堅守不出,保存實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國的進攻。秦國見廉頗難付,就采用了反間計,派人散布流言,挑撥趙王和廉頗的關系。趙王中計,派只會空談兵法的趙括代替了廉頗。趙括沒有分析敵情,輕率地改變了老將廉頗的戰(zhàn)略,在泰軍的引誘下出兵迎戰(zhàn),結果使40萬大軍全軍覆沒。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門深入][方讀此勿慕彼]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房室清——筆硯正]

          韋編三絕[有缺壞就補之]

          嚙指痛心

          周朝的曾參夫子,表字叫子輿。他的奉養(yǎng)爺娘,和別人不同,最能夠養(yǎng)他父親母親的志向。每逢吃飯的時候,必定有酒有肉。將要收去的時候,一定問過他父親,這個余下來的酒肉,送給哪個。他的父親生平喜歡吃那羊棗子,后來他的父親死了,曾參就終身不吃羊棗子了。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來了。他的母親因為曾參不在家里,又沒有錢可以備辦供客的東西,不知所措,就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指頭。當時曾參在山里砍柴,忽然心頭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陣,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來。(母子同心,無時不刻將親人的安危放在心里)。曾參在孔子門下受學,孔子傳了他一部《孝經》,內容共總有十八章。

          戲彩娛親[親所好力為具]

          拾椹異器[親所好力為具]蔡順喪父,世亂歲荒。奉母,赤黑分筐

          漢朝有個蔡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服事母親非常孝順。那時候正逢著王莽的變亂,年歲又荒。沒有飯吃了,他就拾了桑樹上結的果子,去供奉母親。用一個器皿裝著黑的桑子,又用另一個器皿裝紅的桑子。赤眉賊見了很奇怪,就問他這是什么緣故。蔡順說,黑的奉養(yǎng)母親,紅的自己吃。赤眉賊聽了,也很可憐他的孝順,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陸績懷橘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在我國東漢時,有一位年紀才六歲的小孩,名字叫陸績。有一次,在九江遇見當時的守袁術,袁太守認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請陸績吃。陸績就多拿兩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告辭回家的時候,橘子突然掉出來。袁太守以為是陸績貪心,就問他原因。陸績回答說:"橘子是我母親吃,并非自已貪心,還請?zhí)卦?"袁太守覺得這孩子太難能可貴了,肯定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同學們!陸績時時想著母親,希望母親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這般孝心,多令人感動!我們對父母親不僅不私藏東西,更要能體貼親心啊!

          學文并且力行:

          對于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分,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求,這樣最容易養(yǎng)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如果只重力行,對于學問卻不肯研求,就容易執(zhí)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tài)度!

          《論語》中提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每一種行業(yè),都有各自的專業(yè)場所辦公經營,才能成就事業(yè);何況是淑世的仁德君子,更應虛心好學,借著師友的指導切磋,才能認清仁德大道,一步下行抵目標?鬃诱f:"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立志自利利人的君子,要廣博地研究各種學問,然后用禮節(jié)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jié)的君子,他的行為就不至于太離譜了。《弟子規(guī)》把禮的內容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guī)》來實踐,兼學各種經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這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達目標。

          《弟子規(guī)》的倫理基礎

          《弟子規(guī)》從"孝"這一倫理源頭出發(fā),將對父母的孝擴充為"信"這一修身立德的倫理支柱,進而升華為對所有人的"愛",成為其最高道德訴求和最終倫理歸宿。

          《弟子規(guī)》是清代李毓秀編著的家庭教育文本,它為青少年確立了很多行為規(guī)范,卻沒有解釋其哲學依據(jù)和倫理基礎。這樣做的原因在于:首先,這是由其時代條件決定的。“五四”運動之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倫理道德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無需證明的。時下流行的平等、自由、民主等思想尚未傳入中國,子女對老師和家長的教導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的叛逆、爭論與質疑,因此無需專門進行“擺事實、講道理”的思想教育。其次,這是由其家庭教育文本的性質決定的。為了適應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記憶規(guī)律,就要避免長篇大論的抽象理論,盡量做到內容簡單精練、語言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背誦和實行。

          但是,今天的某些人不能體會古人的良苦用心,反而對《弟子規(guī)》存在輕視,認為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適應現(xiàn)代的教育環(huán)境等。這是對《弟子規(guī)》的極大誤解!事實上,《弟子規(guī)》在簡單質樸的語言背后,蘊涵著深刻的哲理與智慧。為了正本清源,本文擬從孝、信、愛三個方面,對《弟子規(guī)》的倫理基礎進行嘗試性探討與分析。

          一、孝乃百善之先——《弟子規(guī)》的倫理源頭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視孝道,認為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的基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薄敖堂裼H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薄兜茏右(guī)》作為傳統(tǒng)文化啟蒙讀本,對于孝道的重視與弘揚是自然而然的。孝作為《弟子規(guī)》的倫理源頭,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在修學次第上,孝被排在其他道德修養(yǎng)的前面!兜茏右(guī)》開篇即講:“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边@里包含了兩個重要原則:在道德修養(yǎng)和文化學習的關系上,堅持以德為先;在各項倫理道德中,堅持以孝為先。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經地義、不證自明的;“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綱常倫理中最重要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孝是個人改變命運、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途徑。基于這樣的認識,《弟子規(guī)》從日常生活起居入手,詳細規(guī)定了子女盡孝應遵循的原則和規(guī)范,涵蓋了養(yǎng)父母之身、悅父母之心和厚父母之德等三個層次。

          在邏輯關系上,孝被當作其他倫理道德的基礎。除去孝之外,《弟子規(guī)》還著重論述了悌、謹、信、愛眾、親仁等五個方面的倫理道德。其中,悌建立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孝親思想上,是孝道的自然流露;謹和信源于對“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的畏懼,是孝道的內涵拓展;愛眾基于“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的思想認識,是孝道的情感遷移;親仁追求的是“德日進,過日少”和“圣與賢,可馴致”的道德理想,其終極目標是“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道的境界升華?梢,孝是這五個方面共同的倫理源頭。

          二、信為修身之本——《弟子規(guī)》的倫理支柱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講究“修齊治平”,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的根本原則是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弟子規(guī)》秉承了這一傳統(tǒng),它把信詳細分解為兩個層次、八個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從而構建了自己的倫理支柱。

          從信的外在表現(xiàn)看,主要是以誠敬心對人,做到四個不:第一,不妄言。即以誠對人,不說大話、空話、假話,做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第二,不綺語。即以禮待人,不說粗話、臟話、誨淫誨盜的話,做到“刻薄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第三,不惡口。即以敬事人,不說攻擊、詆毀人的話,做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第四,不兩舌。即以和奉人,不說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話,做到“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從信的內在屬性看,主要是以誠敬心對己,做到四個正確對待:第一,正確對待他人的成績與不足。對他人取得的成績要努力學習,做到“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對他人存在的不足要保持清醒頭腦,做到“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第二,正確對待與他人的差距。對于道德修養(yǎng)、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差距,要勇猛精進、奮起直追,做到“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對于物質生活方面的差距,要安貧樂道、淡然處之,做到“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第三,正確對待他人的表揚與批評。如果“聞過怒,聞譽樂”,就會招致“損友來,益友卻”的惡果;只有“聞譽恐,聞過欣”,才能收到“直諒士,漸相親”的良效。第四,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失。首先要按照“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的標準,區(qū)分過失的性質,找出過失的原因;其次要勇于承認和改正過失,做到“過能改,歸于無”,防止“倘掩飾,增一辜”。

          三、愛是建德之境——《弟子規(guī)》的倫理歸宿

          《弟子規(guī)》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仁者愛人”思想,并將其作為道德建設的最高境界加以弘揚。在內容編排上,《弟子規(guī)》有關倫理道德的論述,是按照“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的順序進行的,仁愛是其最終的倫理歸宿。在邏輯順序上,《弟子規(guī)》所追求的道德境界,從對父母的孝開始,逐步擴充到兄弟之間的悌、朋友之間的信,進而按照“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的原則,最終升華為對所有人的愛,仁愛是其最高的道德訴求。

          《弟子規(guī)》的仁愛思想,包含了相互聯(lián)系的四方面內容:第一,仁愛的對象完全平等,“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種愛不因貧富貴賤而有所不同,而是要“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即使對待地位低下的奴仆或傭人,也要“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第二,仁愛的前提是知恩報恩,要對國家、社會、父母、師長及所有人常懷感恩之心,并且努力做到“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第三,仁愛的基礎是彼此尊重,“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在這種換位思考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第四,仁愛的方式是相互幫助,在學問技能上“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在物質財富上“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在道德修養(yǎng)上“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

        【弟子規(guī)的所有故事】相關文章:

        弟子規(guī)的故事03-13

        弟子規(guī)孝的故事07-21

        弟子規(guī)里的故事03-25

        弟子規(guī)小故事10-29

        弟子規(guī)全文加故事12-29

        《弟子規(guī)》中的小故事07-03

        現(xiàn)代弟子規(guī)故事大全05-12

        弟子規(guī)中的小故事08-1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