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杜牧
杜牧的《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抒寫了詩人在寺院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時的古今之慨。下面我們來看看《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杜牧,歡迎閱讀。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又名《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注釋
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文物:指禮樂典章。
淡:恬靜。
閑:悠閑。
人歌人哭:詩中借指宛溪兩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
笛風:笛聲隨風飄動。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縣)人,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滅吳,事成后游于齊國,改名鴟夷皮子。
參差:高低不齊的樣子。
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屬的滆湖、洮湖、射湖、貴湖等四個小湖的合稱,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別稱。這里指太湖。
【白話譯文】
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fā)生什么變化。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附近,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深秋時節(jié)的密雨,像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
【賞析】
詩一開始寫登臨覽景,勾起古今聯(lián)想,造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氣氛: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fā)生什么變化。這種感慨固然由登臨引起,但聯(lián)系詩人的經歷看,還有更深刻的內在因素。詩人此次來宣州已經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傳師任宣歙觀察使(治宣州)的時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職。這兩次的變化,如他自己所說:“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重游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這自然要加深他那種人世變易之感。
這種心情滲透在三、四兩句的景色描寫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又和“古”相溝通。飛鳥在山色里出沒,固然是向來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案杩蕖闭Z出《禮記·檀弓》:“晉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歌哭”言喜慶喪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過程!叭烁枞丝匏曋小保鹣獌砂兜娜藗兙褪沁@樣世世代代聚居在水邊。這些都不是詩人一時所見,而是平時積下的印象,在登覽時被觸發(fā)了。
接下去兩句,展現(xiàn)了時間上并不連續(xù)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時節(jié)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一是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在現(xiàn)實中是難以同時出現(xiàn)的。但當詩人面對著開元寺水閣下這片天地時,這種雖非同時,然而卻是屬于同一地方獲得的印象,匯集復合起來了,從而融合成一個對宣城、對宛溪的綜合而長久性的印象。這片天地,在時間的長河里,就是長期保持著這副面貌吧?這樣,與“六朝文物草連空”相映照,那種文物不見、風景依舊的感慨,自然就愈來愈強烈了?陀^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這使詩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詩人的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五湖指太湖及與其相屬的四個小湖,因而也可視作太湖的別名。從方位上看,它們是在宣城之東。春秋時范蠡曾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之后,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歸隱于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為后人所艷羨。詩中把宣城風物,描繪得很美,很值得流連,而又慨嘆六朝文物已成過眼云煙,大有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慨。這樣,游于五湖享受著山水風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詩人懷戀的對象了。
詩人的情緒并不高,但把客觀風物寫得很美,并在其中織入“鳥去鳥來山色里”、“落日樓臺一笛風”這樣一些明麗的景象,詩的節(jié)奏和語調輕快流走,給人爽利的感覺。明朗、健爽的因素與低回惆悵交互作用,在這首詩里體現(xiàn)出了杜牧詩歌的所謂拗峭的特色。
古詩簡介
這首七律寫于唐文宗開成年間。當時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宣城城東有宛溪流過,城東北有秀麗的敬亭山,風景優(yōu)美。南朝詩人謝朓曾在這里做過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詩里稱為“詩人小謝城”。城中開元寺(本名永樂寺),建于東晉時代,是名勝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間經常來開元寺游賞賦詩。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寺院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時的古今之慨。
閱讀試題
13.以下對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六朝文物”和“天淡云閑”是詩人登臨覽景所見,兼具時間和空間的特點。其中“草連空”是作者極目遠眺而得,強調了空間,而“今古同”則是從時間的角度,寄托自然永恒的感慨。
B.頷聯(lián)中,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則是臨河夾居,詩人仿佛聽到水聲中摻合著歌聲與哭聲,在山中久久回蕩,可謂有聲有色。
C.頸聯(lián)中,詩人選取同一時空、剎那間的兩種風景,融合成一個對宣城、對宛溪的綜合而長久的印象,實現(xiàn)了“瞬間”與“永恒”的聯(lián)結。
D.尾聯(lián)借助范蠡典故收尾,詩人的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然而范蠡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全詩在沉吟和低回中收尾,言有盡而意無窮。
14.后世文學家評價此詩“風景秀整,卻充滿惆悵的氣息”。杜牧因何而惆悵?詩人主要通過什么手法來寄托自己惆悵的情緒?請結合詩句試作分析。
答案
13.C.“同一時空剎那間的兩種風景”有誤。兩種風景,一為深秋時節(jié)的密雨,像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一是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在現(xiàn)實中是難以同時出現(xiàn)的。這些都不是詩人一時所見,而是平時積下的印象,在登覽時被觸發(fā)了。
14.①詩人惆悵源自于對“物是人非”的感慨,凸顯了詩人在歷史面前深切的惆悵感和無奈感。(或是“人世易變”、“人物不見、風景依舊”、“歷史變遷無!钡母锌,答出相同意思即可)
、谌娂耐懈星樽畲蟮奶攸c是采用對比,將“美麗恒常的景物”與“業(yè)已逝去的人事”進行對比。
、叟e例1: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fā)生什么變化;然而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兩相對比,更是凸顯出了歷史仿佛是過眼云煙的特點。
舉例2:飛鳥在山色里出沒,宛溪兩岸的人們就是這樣世世代代聚居在水邊,固然是向來如此?陀^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而“歌哭”言喜慶喪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過程。欣賞這一切的人卻早已更迭。物是而人非,這自然要加深他那種人世變易之感。
舉例3:深秋簾幕、落日樓臺、五湖煙樹都尚且還在,對比之下但當年徜徉在大自然山水中的范蠡卻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更令詩人增添了幾分哀傷。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杜牧】相關文章: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杜牧唐詩鑒賞03-11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閱讀答案及解析12-30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閱讀答案及賞析11-17
《題木蘭廟》杜牧04-16
題烏江亭杜牧賞析12-02
杜牧唐詩《題烏江亭》10-19
杜牧《題烏江亭》翻譯11-29
杜牧《題烏江亭》的賞析與譯文11-28
題揚州禪智寺杜牧詩詞賞析04-04
題木蘭廟杜牧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