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葆初心本色七一黨課演講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本色季羨林
季羨林,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我所認識的季羨林,執(zhí)著于記憶中的每一樁珍貴往事。他曾對我講過魯迅,講過胡適,講過他的恩師陳寅恪,其神情謙恭無比,如師長猶在前。他說,他們都非常愛護年輕人。北大的郝斌曾跟我講過他陪季老去臺灣的事。他說,當時邀請一來,季老馬上就答應了。說明他心里有事,想去。到了臺灣,季老就提出要去謁胡適墓。那天,郝斌跟在他后面。季老上前就恭敬地朝著胡先生的墓三鞠躬,然后回頭對跟在后面的郝斌說:“鞠躬!”語氣很嚴厲,容不得半點商量。這在季老平時是很少有的。郝斌于是趕緊鞠躬。后來郝斌跟我說:“他不叫。我也是要鞠躬的。因為他在我前頭,我意思得等他行禮退下,我再上前行禮。不料季老那么性急。他怕我不行禮。”情之急切,可以想見;貋碇,季老寫了“在胡適墓前”的文字。這埋藏在他心中已久的感情終于宣泄。可見,季老是一個有心靈底線的人。面對多少年來對胡適的謾罵,季老只能沉默不語,但該守望的東西,他沒有丟掉。
季羨林是認真的人。學者的嚴謹個性也體現(xiàn)于平素的處世中。我在拍攝《西南聯(lián)大啟示錄》時,提出要采訪他。季老先是拒絕,以為不合適。他還從來沒有拒絕過我什么事。但這一次,因為他本人不是西南聯(lián)大的,抗戰(zhàn)時期他正留學德國。我說,我采訪他是因為這部片子需要談談陳寅恪,而國內(nèi)能夠談陳的人不多了,季老才答應了。他著重地給我講了陳寅恪一家“三世愛國”的傳統(tǒng)。他說:“愛國,也是遺傳。”他們是唯一的三代人進入《辭!返氖兰。采訪時,也請他談西南聯(lián)大,他談得非常審慎,自己的身份也擺得很恰當。我當時曾暗想,今后我也要這樣,不能什么都插一杠子。季羨林不是圣人,作為一個從建國后各種“運動”中走出的知識分子,他的腳步不可能是筆直的。也有過若干的徘徊,而一旦猛醒,便不隨大流。鐵肩擔道義,衰軀護犢子。這是我由衷敬佩季老和愿意一生追隨他的原因。他愛引用的一句話是:“任重而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他一生致力于東方文化的研究。這在他的《學海泛槎》一書中一 一作了交代,而近年來人們瞎給他稱號,其實有損他的學者風范。
“什么‘一代宗師’,好像聽著不入耳。”季羨林這樣反映。
再問他:“如果給您下一個定義,應該是什么?”
他說:“我是北大教授,東方學者,足夠了。”他還說:“對一個人,要給他名符其實的定義,他自己心安理得。如果不名符其實,他自己也吃睡不安。好多事情不是這么出來的。什么是‘國學大師’?先得把這概念搞清楚。”在他心中,王國維夠稱做“國學大師”。
最后一次到他家中,是在臥室中見他的。他于半坐臥中對我說:“夠本了,就這樣吧。”神情非常恬靜。季老很多方面不像他的先師陳寅恪。但有一點絕同,這就是九死而無悔,將生命和進了中國泥土,一輩子沒有離開中國的大學。(選自《都市文萃》)
品讀:
季羨林,堪稱一代“國學大師”,可是,他從不接受這樣一個稱號,其高風亮節(jié)的胸懷,虛懷若谷的人品,令人肅然起敬!文章緊緊圍繞季羨林的“本色”行文,他尊敬師長,神情謙恭;他處事嚴謹,不隨大流;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這就是曾經(jīng)感動中國的北大教授——季羨林!
季羨林學術成就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
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nèi)有開拓性貢獻。
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nèi)外為數(shù)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guī)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jīng)典的產(chǎn)生、演變、流傳過程,借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chǎn)生、流傳過程。
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jīng)〉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的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發(fā)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fā)現(xiàn)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并且吐火羅文在世界上僅有不到30人會翻譯
的《校注前言》,是國內(nèi)數(shù)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qū)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印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jīng)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于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8、東方文化研究:從80年代后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0余,800余冊,預計15年完成。
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0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
10、散文創(chuàng)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余萬字之多,鐘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本色季羨林】相關文章:
季羨林散文朗誦10-31
季羨林的名句12-28
季羨林語錄語句12-01
季羨林語錄大全11-22
季羨林語錄精選11-06
季羨林簡介資料11-06
季羨林生平介紹11-04
季羨林名言匯總11-01
季羨林《黃昏》賞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