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李白的婚姻和子女下落之謎

        時間:2023-03-29 23:14:22 李白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白的婚姻和子女下落之謎

          李白在四川生活了近二十年,遍游蜀中山川。唐玄宗開元十二年,二十四歲的李白走出巴蜀,開始了游歷天下、施展抱負的路途。李白沿長江水路東下,從今四川樂山清溪出發(fā),經渝州(今重慶市),經荊門東下,過今湖北江陵、湘南洞庭、江西廬山,到達金陵(今江蘇南京),又到廣陵(今江蘇揚州),最后落腳在今浙江紹興地區(qū)。

        李白的婚姻和子女下落之謎

          兩年的時間里,他幾乎游遍了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qū)。在揚州,他“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花了三十多萬塊錢,這說明他出川的時候帶了一大筆錢?墒沁@個錢再多也有花完的時候,所以等到他從浙東地區(qū)返回時,身上的錢財已所剩無幾。在《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一詩中,他說:

          吳會一浮云,飄如遠行客。

          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

          良圖俄棄捐,衰疾乃綿劇。

          古琴藏虛匣,長劍掛空壁。

          楚冠懷鐘儀,越吟比莊。

          國門遙天外,鄉(xiāng)路遠山隔。

          朝憶相如臺,夜夢子云宅。

          旅情初結緝,秋氣方寂歷。

          風入松下清,露出草間白。

          故人不可見,幽夢誰與適。

          寄書西飛鴻,贈爾慰離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詩中慨嘆光陰易逝,功業(yè)難成,并抒發(fā)了自己病中思鄉(xiāng)的情懷。這個詩的格調非常蕭瑟,神情落魄,正是他精神上、經濟上陷入窘境的寫照。也就是在這一年,二十六歲的李白來到安州(今湖北安陸),在這里,他娶妻生子,結束了單身生活。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跟許氏結婚,許氏的祖父叫許師,是當年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許師的父親許紹曾與唐高祖李淵為少年同學,是高祖、太宗朝的重臣。開元十五年前后,許師已經去世多年。但是不管怎樣講,許氏家族算是一個權貴之后,相門之后。

          李白跟許氏的結合符合當時唐代的知識分子一般的擇偶觀念。唐代知識分子在政治生活當中有兩個重要的主題:一個是婚;一個是宦,就是做官。對于唐代知識分子而言,迎娶的妻子最好是名門之女,不然會被人看不起。當時知識分子結婚娶妻,主要是瞄準五大望族:清河、博陵崔氏,范陽盧氏,趙郡、隴西李氏,河南陽鄭氏,還有太原王氏。如果能與豪門望族攀上親戚,會對以后的政治發(fā)展有很大的推動力。許氏當然不是豪門望族,只不過因為她爺爺做過宰相,算是一個權貴之門。但是對李白來講,這也行。看起來在注重姻親和仕途的時代氛圍下,李白也不能免俗。

          然而李白并非將許氏迎娶回家,他是入贅到許家,做倒插門的女婿:“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上安州裴長史書》)這在當時是不尋常的舉動,一般的知識分子不會這么做,但是李白這么做了。我們推測,李白這么做可能是受到了西域地區(qū)突文化的影響,也許在異族文化觀念中,對于男方入贅女方的行為并不介意。而且反過來再一想,連武則天都能當皇帝,李白做回倒插門女婿也沒什么了不起。如此看來,一方面有他自身深受異族文化思想影響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整個唐代的社會觀念比較開放。而李白當時的經濟處境的確也是較為窘困,必須依靠許家這樣的大家族才能繼續(xù)宦游的生涯。

          婚后他們住在哪兒呢?住在安陸的白兆山桃花巖,這名字很浪漫。結婚后許氏給他生了一兒一女,兒子叫伯禽,女兒叫平陽。在安陸,他的家庭生活看來很不錯——“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贈內》)他在詩中使用了一個典故:東漢太常卿周澤病臥齋宮,妻子去看望他,他卻認為妻子冒犯了齋禁,將其投入監(jiān)獄。當時的人認為周澤不懂得維護夫妻感情,作歌說:“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李白這首詩無非是說自己開懷暢飲,不免冷落了妻子,但詩意的重心在于暢飲,而并非冷落。題目本是《贈內》,可見是順手拈來周澤的典故與妻子開小小的玩笑,這恰恰說明他們夫妻之間感情深厚,關系融洽。

          然而這段婚姻持續(xù)的時間并不算長。在李白與許氏結婚十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四十歲左右的時候,許氏去世了。

          李白作為入贅女婿,不便繼續(xù)在許家養(yǎng)育子女。而且根據李白這一時期所作詩文判斷,他與安州當地官員關系不睦,似乎還得罪了不少人。所有這些原因促使他不得不遷居他鄉(xiāng)。許氏的去世對李白來說是一個家庭悲劇,但也成為他新生活的開始。

          李白決定把家遷到哪兒去呢?遷到東魯州地區(qū),也就是山東州,時間大約是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左右。天寶元年,也就是李白四十歲左右的時候,他接到了唐玄宗召他進京的詔書,所以他不得不趕緊安排、安頓他的一兒一女。李白給兒女寫了一首詩《南陵別兒童入京》,就像留言一樣,說:“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我們能從這首詩里看出當時他的孩子還很小,他要走了,這一雙兒女笑著牽著他的衣服,還不太懂得父親要離開家,不太懂得悲傷。那么許氏去世以后,李白的家庭生活是怎么安排的呢?

          有一段時間,他把兒女安頓在了安的宣州,后來又托人將子女接到東魯州,直至李白在李陽冰家去世之前,他的子女一直在東魯地區(qū)。

          關于他這一段時間的感情生活,魏在《李翰林集序》里談到了這點,這也是我們現在能依據的很重要的一條材料,他說:“白始娶于許,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劉,劉訣。次合于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什么意思呢?李白最初娶許氏,許氏給他生有兒子伯禽,女兒平陽,“明月奴”很可能是伯禽的乳名,這一點后面我們會談到。“合于劉”,是指李白在許氏去世之后,曾與一劉姓女子住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沒有說李白“娶”劉氏,說明李白與劉氏不過是一種準婚姻關系、同居關系。“劉訣”,后來兩個人分手了,劉氏沒有生育子女。“次合于魯一婦人”,李白后來又在東魯與一名女子同居,這位東魯女子給李白生育了一個孩子,取名頗黎。最終,李白娶了第二任正式夫人宗氏。

          我們前面提到李白將子女暫時寄放在宣州南陵,后來又寄放在東魯,F在看起來李白雖然去了長安,但還是一直有女子來照顧他的孩子。只不過李白的情感生活并不順利,那個劉氏看來是跟他感情不和,很快分手了;東魯的女子給他生了一個孩子,也許他們的感情還不錯,但是李白的詩文里并沒有具體說他們到底是怎樣的結果。

          在李白寫給兒女的那首《南陵別兒童入京》中,他用了朱買臣的典故:“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朱買臣是漢武帝時候的一個大臣,他年輕的時候家里很窮,妻子看不起他,最后離開了他,但是后來這個朱買臣做了會稽太守,相當于現在的紹興市市長。詩中這個“會稽愚婦”也許指的就是那個劉氏,那個女子看李白一天到晚在外頭漫游,錢也拿不回來多少,官也沒做上去,可能是看不起他。李白很討厭別人看不起他,尤其讓這女子看不起他!他還看不起別人呢!后來的資料里,再也沒有出現過劉氏和東魯女子的消息。

          李白在長安不到兩年就離開了,后來又繼續(xù)在各地漫游。公元749年,四十九歲的李白在梁園(今河南開封)迎娶宗氏,他的家庭生活又發(fā)生了一次變化,他擁有了第二次正式的婚姻。

          特別有意思的是,宗氏也是一個宰相的孫女,看來李白結婚的對象總是離不開宰相的孫女。宗氏是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楚客是武則天堂姐的兒子,他們兄弟三人都曾是武則天的親信,后來因為奸贓事發(fā),被發(fā)配流放嶺外。宗楚客在武后、中宗時代曾三次被拜為宰相,后來因為依附韋后與武三思,唐玄宗起兵誅滅韋后一黨的時候,也殺了宗楚客。這段經歷雖說不上光彩,但宗氏畢竟是宰相之后,多少有一些政治資本。

          李白的這次婚姻很可能還是入贅妻家,為什么呢?有的學者認為,李白的《自代內贈》(清康熙繆曰芑刊本《李太白文集》)一詩透露出一線信息。這首詩是李白模擬宗氏口吻,寫夫人對自己的相思之情。其中有兩句:“曲度入紫云,啼無眼中人。女弟爭笑弄,悲羞淚盈巾。”意思是說,自己(指宗氏)聽到熟悉的樂曲婉轉入云,眼前卻不見心愛的丈夫,禁不住哭哭啼啼。女弟們看到我思夫心切,都爭著前來取笑戲耍,我又難過又害羞,淚水點點滴落手巾。女弟,指宗氏的妹妹。按照當時的風俗,姐姐出嫁后,妹妹不能住在姐夫家中,而此詩描寫的卻是姐姐與妹妹們戲耍取笑的尋常生活場景,因此推測李白也許就與宗氏家人住在一起,也就是入贅宗家?雌饋碓趽衽挤矫妫畎撞幌駝e的士大夫、知識分子有很多的忌諱,只要能夠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妻子就好。

          這位宗氏跟李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都信仰道教。李白曾經在一首詩里說:“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題山逸人元丹丘山居》)這首詩是寫給他的好朋友元丹丘的,詩里說,我們夫妻倆帶著女兒跟你一起煉丹藥,我們準備全家都飛到天上去成仙。宗氏的確是個忠實的道教徒,她曾與唐代宰相李林甫的女兒李騰空一起求仙訪道。對此李白有詩為證:

          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

          水云母,風掃石花。

          若愛幽居好,相邀弄紫。

          多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

          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

          一往屏風疊,乘鸞著玉鞭。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

          宗氏和李白的感情很好,李白常年在外漫游,尋找政治機遇,他也寫詩給自己的妻子:“我今潯陽去,辭家千里余。紅顏愁落盡,白發(fā)不能除。”(《秋浦寄內》)李白還模仿宗氏的口吻寫妻子對丈夫的相思:“妾似井底桃,開花向誰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自代內贈》)詩中用愛妻的口氣絮絮叨叨地撒著嬌,埋怨丈夫久客不歸,字里行間可見夫妻兩人的深厚情意。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帶著妻子逃出梁園,隱居廬山。他派自己的門人武前往東魯接應兒女,但似乎沒有結果。所以“安史之亂”期間,李白一直跟自己的子女是隔絕的,他跟宗氏就待在廬山上。這時候永王李派他的使者韋子春來請李白下山,李白給妻子寫了一首詩告別:“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別內赴征》)這個典故是說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縱橫家蘇秦當年求取功名不得,回家后他的妻子織布不理他,不下織布機,嫂子不給他做飯,父母不跟他說話,都挺討厭他的,覺得這個人沒出息。而李白在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說我哪天要真是佩戴了相國的黃金印回來見你,你可不要嫌我過于庸俗而不理我啊。詩中字里行間充滿了夫妻之間依依不舍的感情和幽默的情趣。從“問我西行幾日歸”一句可以看出宗氏對李白前途的擔憂。

          果真,厄運降臨到李白身上。由于復雜的政治斗爭,永王軍被肅宗擊敗,李白由于參加了永王李的軍隊,遭了罪,被投到監(jiān)獄里。當時李白被關在潯陽,也就是現在的江西九江市。宗氏當時在哪兒呢?在豫章,也就是現在的南昌市。得知李白的情況后,宗氏開始為他四處奔走,疏通關系,想把丈夫救出來,表現了患難夫妻的深情。所以李白在《在潯陽非所寄內》中說:

          聞難知慟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流淚請曹公。

          知登吳章嶺,昔與死無分。

          崎嶇行石道,外折入青云。

          相見若悲嘆,哀聲那可聞。

          在詩中他稱贊妻子像當年的文姬一樣,為了要救她的丈夫在曹操面前求情。李白出獄后,被流放夜郎,宗氏的弟弟宗,對這位姐夫也相當不錯,陪同姐姐送別李白直到潯陽江畔。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覺得李白的最后一次婚姻還是相當幸福的。

          李白的一生瀟灑自在,浪漫逍遙,似乎無牽無掛,其實他也時時刻刻惦念著子女,思念著家人。

          根據現有的材料我們已經知道,李白一生共有三個孩子,第一任妻子許氏生育一男一女,兒子伯禽,女兒平陽,明月奴可能是伯禽的小名兒;東魯女子生育一男,名曰頗黎。

          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離開長安后繼續(xù)在各地漫游,一直都沒顧得上照顧孩子。他有好幾首詩表達了想念子女的心情。天寶六、七載,在《送楊燕之東魯》一詩中,他說:“二子魯門東,別來已經年。因君此中去,不覺淚如泉。”離別子女已經一年了,一想到他們,眼淚就像泉水一樣不斷地流下來。我們不要覺得李白好像一陣風一樣,整天活在飄飄然里,一路走來一路瀟灑,無所留戀,實際上不是。就像魯迅說的,陶淵明在我們的眼中飄飄然得太久了,實際上這影響了我們對具體人物的真實判斷。

          李白還有一首詩表現了他對兒女的思念之情,就是作于金陵的《寄東魯二稚子》: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家中的一棵桃樹是他走的時候種下的,如今已經三年過去了,該是枝葉茂,與樓齊高了吧?女兒平陽長得跟桃樹差不多高了,靠在桃樹邊上摘桃花;弟弟伯禽,長得跟他姐姐也一般高了。他的一雙兒女因為沒有親人的照顧,沒有親生父母的照顧,“撫背復誰憐”,他想到這里心亂如麻,愁腸百結。這首詩沒有李白式的狂放不和縱酒高歌,沒有奇特的想象、驚人的夸張,有的只是嘮家常一般的娓娓道來。這時的李白只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思念著遠方的兒女……

          我們現在再來看一看這幾個孩子的名字,他們的名字都起得挺奇怪的。

          伯禽本是周公旦長子的名字。有的人就說李白也太狂了,這不是拿自己比周公嗎?實際上這是種誤解。李白再狂,也沒必要自比周公,李白也不會拿周公這樣一個儒家圣人的長子來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字。根據有的專家考證,周公的長子伯禽的名字叫鯉,它的諧音是“理”或“李”。在古代,理、李通用。李白之所以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伯禽,實際上是在名字中暗含李姓。

          但是,“明月奴”又該怎么解釋呢?有的學者認為明月奴應該算是伯禽的小名。有人說奴隸的“奴”,那不是蔑稱嗎?實際上這也是種誤解。從魏晉南北朝以來,人們起名字特別是起小名,特別愛用“奴”這個字。比如說,東晉皇帝晉明帝,他母親是少數民族,他本人長得很像一個外國人,胡須是黃黃的,所以有人就叫他黃須鮮卑奴,這并不是蔑稱他,他是皇帝,怎么能蔑稱他呢?還有南朝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他小時候寄養(yǎng)在南方,所以他的小名叫寄奴。所以我們說這個“奴”,它更像是一個愛稱、昵稱,有點兒類似于“小家伙”的意思。那為什么叫明月奴呢?

          我們知道李白的詩里明月的意象和白云的意象特別多,尤其是明月的意象,比如 “我寄愁心于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要舉例子多極了。在李白的詩歌中,明月是一個美麗、深情的意象。既然李白這么喜歡明月,也許伯禽小的時候長得很白凈,看上去非?蓯,他就給孩子起了這么一個“明月奴”的小名。這當然是我們的一個推測,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推測聽上去好像也還比較合理。

          至于他的另一個兒子頗黎,也挺奇怪的。“頗黎”這兩個字實際上諧音為“璃”,這個“璃”不是現在我們家里鑲的“璃”,在古代,它是一種天然的水晶石,產于波斯,像韓愈、李賀,還有溫庭這些唐代很有名的詩人,他們詩里邊都提到過“璃”這樣一種水晶石,可見頗黎在當時為人們所熟知,并受到人們的喜愛。而頗黎與明月都是明亮、光明的形象,也許這正是李白取這個名字的原因吧。由于缺乏確鑿的證據,我們現在只能間接地進行一些推測了。

          李白的女兒取名叫平陽,這個就更奇怪了。有人說,平陽是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這個平陽公主家里邊原來有一個歌伎叫衛(wèi)子夫,被漢武帝看中了,喜歡看她跳舞,后來衛(wèi)子夫漸漸得寵,并做了皇后。李白給自己女兒起名叫平陽,會讓人聯想到衛(wèi)子夫低賤的出身。但也許李白根本不在乎這個,因為李白的觀念里面就沒有那么多的禁忌,他只需關心他的女兒夠漂亮,希望他的女兒能歌善舞、活潑可愛就行了,所以就給這個女兒起名平陽。也有學者認為,平陽是唐高祖女兒的名字,在隋末唐初的征戰(zhàn)中,平陽曾立過不朽功勛,是一位載入正史的巾幗英雄。李白取這個名字其實是希望自己的女兒也能成為一名巾幗英雄。這些都只是我們的推測,因為李白自己沒有寫過任何說明性的文章,告訴我們他為什么給自己的子女起這些名字,我們進行這些推測,實際上是想還原李白的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的深層內涵。

          那么,李白子女的結局究竟如何呢?

          根據現在我們所掌握的材料,李白被捕入獄以及長流夜郎的時候,伯禽和平陽這倆孩子還都在東魯。李白被關進潯陽監(jiān)獄時,有《百憂草》一詩說:“星離一門,草擲二孩。”是說他遭遇流放上路之時,子女還在東魯。后來李白遇赦回到江夏,在《門有車馬客》中說:“呼兒掃中堂,坐客論悲辛。”讓兒子打掃院落、中堂,便于同客人說話,這個兒子也許就是伯禽。

          李白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他在《游謝氏山亭》一詩中提到:“醉罷弄歸月,遙欣稚子迎。”意思是說大醉之后乘著月色回家,遠遠看到兒子在家門口等我,心里感到無比的欣慰?梢娫诶畎兹ナ狼,伯禽一直都陪伴著他。

          平陽的結局似乎比較明確,魏在《李翰林集序》里邊說了,“女既嫁而卒”,看來平陽出嫁以后就去世了。但是頗黎一直再沒有消息。

          唐人李華在李白的墓志文中談到伯禽其人,說他“天然長能持,幼能辯,數梯公之德,必將大其名也已矣。”(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什么意思呢?是說他性格很隨和,很孝敬,侍奉老人很周到,對于自己的晚輩也非常的友善。李白是在當涂去世的,伯禽也許一直就隨侍在李白的身邊,后來也就定居在了當涂。唐德宗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李白去世三十年后,伯禽也在當涂去世了。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即李白去世五十年后,宣池等州觀察使范傳正打算重修李白墓地。范傳正的父親范倫與李白交情不錯,范傳正讀父親留下來的詩文,發(fā)現其中一首詩記敘了他與李白在潯陽飲酒。范傳正覺得自己有責任為這位偉大的詩人做些什么。于是就開始尋訪李白的后代,找了三四年,找到了李白的兩個孫女,也就是伯禽的兩個女兒。這兩個孫女都在當涂嫁給了當地的農民,她們的丈夫一個叫陳云,一個叫劉勸。

          范傳正就與這兩個孫女交談。她們都是農婦的打扮,非常的樸素甚至破舊,但是進退、應對非常閑雅,頗見其祖父的風范——“儒風宛然”。范傳正問起她們的身世家道,這才知道伯禽早已去世。這姐妹倆還有個哥哥:“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哥哥出游十二年,不知道去了哪里,至今杳無音訊。也就是說,李白的后代中有一個孫兒、兩個孫女。由于伯禽本人只是一介布衣百姓,不可能為子女提供更好的環(huán)境與機會,所以這兩姐妹只能嫁給當地農夫,沒有田地、桑蠶謀生,生活非常窘困。雖然祖父李白有很高的盛譽,但是以她們目前的身份、地位、境況,實在羞于向當地官員求告:“久不敢聞于縣官,懼辱祖考”,擔心辱沒了祖上聲譽。

          范傳正聽了這姐妹倆的陳述,心中非常難過。他想給李白重修墓碑,重墓志,希望這兩位孫女能夠提供一些李白家族的資料。她們箱倒柜,僅找出幾頁殘破不全的紙張,上面有伯禽留下的數十行潦草的家族紀錄,這成為范傳正重新寫墓志文的重要依據。

          李白去世的時候,埋葬在當涂縣的龍山。但是李白一直非常向往當涂縣的另外一座青山,這個青山就是李白非常仰慕的南朝詩人謝曾經讀書的地方。所以范傳正問他這兩個孫女,你們有什么要求啊?這兩個孫女說,我們沒有錢,無權無勢,只是希望能夠滿足我們祖父生前的愿望,把他遷葬到青山。于是在范傳正的主持下,李白墓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二十三日,從龍山遷葬到青山腳下。

          范傳正很同情李白的這兩個孫女,想幫助她們改嫁給當地的士族。她們說:“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夫妻之道由天命所致,兩個人結成夫妻,這是上天所命,也是一種緣分。“在孤窮既失身于下俚,仗威力乃求援于他門。生縱偷安,死何面目見大父于于地下?欲敗其類,所不忍聞。”我們在貧困的時候,不得已嫁給了農民,但總不至于仗著我們祖上的門蔭改嫁到一個豪門里邊去,即便我們嫁到豪門里邊,茍且偷安,又有什么面目去見九泉之下的祖父呢?這樣的事情我們是不會做的。范傳正聽了以后很感動,就為她們免除了一些徭役和雜役,減輕了一些經濟上的負擔。

          范傳正為李白做的新墓碑立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距離李白去世(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整整五十五年。新墓碑樹立二十六年后(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文人裴敬到當涂來拜謁李白的墓碑,裴敬的曾叔祖裴是唐代著名的劍術家,唐文宗曾下詔稱李白詩歌、張旭草書、裴劍術為唐代“三絕”。李白雖與裴并不曾謀面,但他喜好劍術,曾給裴寫信,表示很想跟他學劍術,“愿出將軍門下”。正因為有這樣一段因緣,裴敬專門來拜謁李白的墓碑。當地人告訴裴敬,李白的孫女至少五六年都沒來掃墓了,可能也已經去世了。這時距離李白去世已經八十年了。

          這么看來,李白沒有直系的后代。換句話說,他有兒子,也有孫子、孫女,但是這一系沒有傳下來,也就是過去所謂的“絕嗣之家”。他不愿科舉,熱衷縱橫之術,不重士族高第,入贅相門,未能盡責地照顧子女,子孫無法接受教育,只能淪為貧困的農婦,這是李白的悲劇,也是一代“詩仙”在現實中的遭遇。

          然而李白的墓前卻總有一代代絡繹不絕的掃墓者、拜謁者,他們并不是李白的子孫,但卻是華夏文明包括盛唐文明的子孫,他們不僅是在拜謁這位偉大的詩人,也是在拜謁、回想偉大的盛唐時代。李白的家族子嗣未繼,但是他的詩歌、文章與人格魅力卻會永遠流傳下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李白是永生的,是永遠不會絕嗣的。

        【李白的婚姻和子女下落之謎】相關文章:

        楊貴妃的下落之謎05-14

        李白的身世之謎07-20

        李白的婚姻07-17

        詩仙李白的死亡之謎10-21

        李白的婚姻介紹09-19

        關于李白身世之謎的范文06-21

        李白婚姻情況記載06-22

        《蘭亭集序》下落和作品情感10-31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03-31

        唐詩李白的詩和注解05-1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