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離騷第三章詳讀
第三章中曾重點描述過屈原自幼愛整潔、好修飾的性格特征,每次出門,衣冠俱皆一塵不染。他還有個“日三濯纓”的生活習(xí)慣,無論幼時故里讀書,還是出仕京都為官,縱然晚年流放江南,這一潔身自好的癖性始終未改。
水淹南陽廟以后,百姓們挑土運石,砍竹伐木,用兩三天的時間在玉笥山下給屈原蓋了三間茅草房,屈原便在這里居住了下來。那時候,久雨不晴,洪水漫野,水成了殘害汨羅人民的禍患。自然,這水多污濁不堪,不能用來洗滌。然而,濁水既然飽和,清水也就并不稀罕了,隨便在山坡上刨一镢,挖一鍬,乃至捅一棍,都會有水汪然而出,嘩嘩流淌,始而濁,漸而清,足夠屈原濯纓之用。待風(fēng)吹云散,天晴水退,原野里到處是歡唱的清溪,映日的水潭,屈原欲濯纓,隨處可蹲而搓洗之,俯而漂擺之。疏河筑堤之后,一則久旱無雨,水位下降;二則河堤高聳,河床深陷,江中泥沙俱下,江水奔騰,無法在其中濯纓。為了尋找上好的濯纓之處,一天屈原騎上白馬在山前山后轉(zhuǎn)悠,最后在山北坡發(fā)現(xiàn)了一條小溪。這條小溪雖說又窄又淺,溪水卻極其清澈,溪中的尾尾游魚和顆顆石子清晰可辨,歷歷可數(shù)。屈原急忙翻身下馬,走到溪邊,把帽子浸到水里,搓了又搓,漂了又漂,足足洗了有半個時辰,才把洗凈的帽子擰干,曬到馬背上。他看著這條溪水清凌凌的,涼沁沁的,不舍得離去,索性把鞋襪脫掉,在溪水里洗起腳來。觸景生情,洗著洗著,他不禁想起郢都來。
郢都的東南面有一條滄浪河,屈原京城為官的時候,喜歡在那里洗帽子,只是滄浪河比這條小溪寬大得多了。
過了不久,帽子曬干了,屈原端端正正地戴好,又在溪水里照了一照,方才上馬。走了幾步,他又回頭深情地看了看小溪,自言自語地說:“多么象滄浪河啊,可惜窄了一點!
這天晚上,屈原很興奮,特地讓小媭燙了一壺老酒,炒了一盤翁老漢送來的河蝦。他多喝了幾杯,睡得非常舒坦、香甜。夜里,他又夢見了滄浪河。
從此以后,屈原每天都要步行到這無名小溪來濯纓。屈原的茅屋草舍建在山南坡右邊的山腳下,到那無名小溪去濯纓,需翻過玉笥山脊。花甲之人,身體又虛弱,往返需若干時間,每每累得氣喘吁吁。這一切,翁老漢及眾鄉(xiāng)親看在眼里,痛在心中,都在設(shè)想著如何才能讓這小溪流經(jīng)屈原的草堂門前,以便三閭大夫不再吃那翻山越嶺之苦。
疏河筑堤之功,公元前281年孟夏,汨羅江兩岸稻浪翻滾,稻香醉人。這一年的早稻喜獲豐收,開鐮季節(jié),平疇笑聲脆,沃野歌聲甜,人歡馬叫,喜氣洋洋,一片歡騰。歡慶豐收的同時,人們沒有忘記這豐收的來歷,倘無三閭大夫組織民眾疏河筑堤,在連續(xù)洪澇的年景里,汨羅人民恐怕十有八九得在死亡線上掙扎,哪里還會有這金燦燦的稻谷,白花花的大米,豐收的喜悅!因此,百姓或紛紛邀屈原進(jìn)家“嘗新”,或望天祈禱,求上蒼保祐三閭大夫吉祥平安。
豐收了,春天治水時屈原寫信所借兄弟單位的糧食要及時奉還,于澤厚欲一一親自送去,以便道謝。借主都是屈原的關(guān)系,因而他定要拉著屈原一同前往。屈原耐不過于澤厚的心誠意篤,只好奉陪,并借此機會拜訪諸多老友,向他們致以衷心的謝忱,因此,夏至節(jié)后,屈原曾有一段時間不在玉笥山。
月余屈原送糧歸來,發(fā)現(xiàn)自家房后不遠(yuǎn)處多出一條兩三丈寬的河流,清清的河水緩緩流淌,潺潺淙淙,打著淺淺的漩渦,跳著歡快的舞步,從玉笥的北坡繞到西坡,穿過他的茅草房后,流到汨羅江去了。河上還架有一座石板橋,是屈原出門登山的必由之路。屈原站在河邊,步于石板橋上,觀看欣賞,他看得發(fā)怔,觀得發(fā)呆,賞得驚異,離家這才幾天,屋后為何竟憑空添了一條清水河呢?莫非自己是在夢幻之中,這河虛而不實?他蹲下身去,坐于石板橋上,將雙腳伸到河水里,任其親吻撫摸,舒服至極。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并非虛幻,他急忙回家,向女兒小媭問個究竟。
小媭告訴父親,這是翁老漢組織數(shù)百名鄉(xiāng)親,趁他外出之機,將山后那條小溪引了過來,并拓寬加深,變成了這條新河。因為鄉(xiāng)親們實在不忍心看著三閭大夫每天艱難地翻越山嶺,到山北坡去濯纓。既然三閭大夫嫌那條小溪太窄,遠(yuǎn)不如郢都的滄浪河,索性就把它挖深擴寬了,以遂三閭大夫的心愿。至于趁三閭大夫不在玉笥山之機挖掘開鑿這條河,自然是怕三閭大夫阻攔。
聽了女兒的這些介紹,屈原胸中翻騰著感激、慚愧和悔恨的波瀾,他感激鄉(xiāng)親們對自己的理解和厚愛,在山石之上開鑿這樣一條新河,要付出多少艱辛和汗水。∷麨樽约翰荒芰ν炜駷,救民出水火而慚愧,不禁又回憶起那變法改革的斗爭,那錯綜復(fù)雜的列國風(fēng)云,奸佞們那一張張丑惡的嘴臉;他雖哀民之艱,為國、為君、為民而忘我奮斗了多半生,但卻并未認(rèn)識到民眾的巨大力量,百姓那豐富真摯的感情,他為自己未能及早到民眾中來而悔恨莫及。他默言不語,兩眼掛著晶瑩的淚花,一會在室內(nèi)踱步,一會佇立于窗側(cè),兩眼愣怔怔地望著窗外這新開鑿的河流出神……
鄉(xiāng)親們聞聽三閭大夫外出歸來,蜂擁而至,連紅女白婆,八十老翁,三五歲的伢子,還有那花貓黑狗,也都遠(yuǎn)道而來。眾人將屈原圍攏在石板橋頭,歡聲笑語直沖云天,載歌載舞歡慶勝利。這壯觀的場面,熱烈的氣氛,將屈原心頭的陰云一掃而光。一位漁翁收住滿臉的笑容,一本正經(jīng)地說:“屈大夫,還是請您給這新河取個名字吧!”
屈原拈著胡須,微笑著正要開口,翁老漢在一旁胸有成竹地說:“眾位請看,這河水碧綠碧綠的,多么象屈大夫腰上那塊玉佩的顏色呀!依我說,干脆就叫它‘玉水’吧,大家以為如何?”
眾人齊聲叫“好”,場上一片歡騰,屈原也跟著大家一起鼓起掌來。一些伢子和妹子跑到水邊,有的洗頭巾,有的洗手帕,有的洗帽子,還有的在撩水為戲,大家笑著,鬧著,好象過節(jié)一般。
一位沒牙癟嘴的銀發(fā)老嫗從人群中擠出來,慢條斯理地說:“大家為啥要開鑿這條玉水?為的是給屈大夫濯纓,那么腳下這石板橋,何不就叫‘濯纓橋’呢?”
老太太的話音未落,又是一陣掌聲和叫“好”的歡呼聲。
從此以后,屈原把玉水當(dāng)成了滄浪河,每天到河邊來先濯纓,后洗腳,邊洗邊哼那早已背得滾瓜爛熟的歌謠: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
屈原居玉笥山期間,生活是清苦的,感情是憤懣的,精神是苦惱的,整日郁郁寡歡,無所事事。他欲讀書,情緒浮躁,難以聚精會神;他欲寫詩,心亂如麻,漫無頭緒;他欲研究學(xué)問,紛紜的世事,不愉快的以往,一齊跑出來攔路干擾。既然什么不能干,什么也干不成,便整日浮萍似的四處游蕩,有時江邊漫步,有時湖畔吟詩,有時與農(nóng)民田間閑聊,有時跟漁夫揚帆江上。一日凌晨,他倒背著雙手在江堤上漫步,推敲著自己的詩句,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渡船亭的前面。因為天色尚早,這里冷冷清清,無一候船等渡者。他步入亭中,神經(jīng)質(zhì)地這兒摸摸,那兒坐坐,眺望著晨霧迷茫的江面,仿佛是在尋找什么,等候什么,但究竟是在尋找什么,等候何人,他自己也不甚了然。過了有一盞茶的工夫,一個人呆在這里實在是沒趣,正欲轉(zhuǎn)身離去,忽聽得江面上有人在高聲呼喚:“三閭大夫請留步!”
屈原聞呼聲而轉(zhuǎn)身,只見江面上正有一葉輕舟斜渡過來,大約因順風(fēng)順?biāo),其速若箭,轉(zhuǎn)瞬來到了岸邊。這是一只漁船,從船上跳下一個人來,六十多歲的年紀(jì),須發(fā)花白,一身漁夫打扮。他來到屈原跟前,謙恭有禮地問道:“您就是三閭大夫吧?”
屈原默然無語,點頭應(yīng)是。
漁夫?qū)⑶瓬喩砩舷伦屑?xì)地打量了一番,只見他面黃肌瘦,眼皮浮腫,披頭散發(fā),衣服上還有許多泥水,不禁長嘆一聲道:“當(dāng)朝左徒,竟被弄成了這般模樣!……”漁夫說不下去了,傷心得潸然淚下。
屈原見狀,驚奇地問道:“汝為何人?”
漁夫抽抽噎噎地回答說:“我是您的同鄉(xiāng),也是歸州江北人。您官為左徒時,我們曾見過面。人生易老,一晃就是三十多年過去了!……”
屈原急忙問道:“莫非汝亦流放而來此?”
漁夫搖搖頭說:“不,我不是流放來的,是自己流浪來的。一只小船,一件蓑衣,五湖四海,任我漂游,不做官,不受管,與世無爭,自由自在!
漁夫說完,先是超脫地微微一笑,然后關(guān)切地問道:“屈大夫,您如何落得這般地步?”
屈原仰天長嘆一聲,說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這個世界上盡是污泥濁水,只有我一個人干凈;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只有我一個人清醒,因此被流放,落得了這般地步)。”
漁夫聽屈原說完,就規(guī)勸道:“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夠隨著世道而變化,大夫何不學(xué)圣人而變得隨和些呢?”
屈原不高興地反問道:“何謂隨和?如何隨和?”
漁夫微微一笑說:“既然這個世界上盡是污泥濁水,大夫何不到爛泥里去打個滾推波助瀾呢?既然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大夫何不去奉陪幾杯,喝他個痛快淋漓呢?為什么遇事深思而又超脫,以至于落得個被放逐的結(jié)局呢?”
屈原生氣了,他大聲說道:“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要抖凈衣服上的塵土,怎么能讓干干凈凈的身體去沾染污濁的外物呢?)”
漁夫亦振振有詞地說:“有道是‘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做生意的要會看行情,船到江心只能隨波浮沉,這做人嘛——”
漁夫的話未說完,被屈原打斷了:“休要多言!吾不能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助紂為虐,鳳凰豈能與烏鴉同群為伍!
……”
漁夫并不生氣,他不慌不忙地說:“人各有志,不能強求,大夫可堅持自己的看法,只是凡事需想開一些,不可固執(zhí)己見,不要那么清高,到頭來受罪的還是您自己。您不如學(xué)我這樣,撒網(wǎng)捕魚,自得其樂。奉勸大夫不要再自尋煩惱,自己折磨自己了!……”
屈原意志堅定,出言落地有聲,他說:“余系楚之宗臣,對社稷存亡,生靈涂炭,豈能袖手旁觀!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ā覍幵竿度肽窍娼,葬身魚腹,怎么能讓潔白純凈的東西,蒙受那世俗塵埃的沾污。
漁夫知道自己說服不了屈原,就打個圓場說:“好了,我們不要再爭了。我原想勸您同我一起去打漁,過那快活舒心的日子,既然您不愿意,我也就不再勉強,‘道不同則不相與謀’嘛!不過,您也是土埋半截的人了,凡事不可過于爭勝斗強,要多保重才是。 闭f罷莞爾一笑,向屈原拱手告別,返身上船,鼓動槳楫,悠悠而去,留下了一串歌謠: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①
--------
、龠@首《滄浪歌》是楚地流傳的古歌謠,意思是比喻人的行為要適應(yīng)客觀實際。漁夫唱這首歌,有勸屈原退隱自全的意思。
漁夫遠(yuǎn)去了,屈原悵然若失。他佇立于江堤之上,遙望著煙霧迷濛的江面,石雕鐵鑄的'一般。太陽出山了,將他的身影印在碧綠的草地上,是那么高大,那么修長。起風(fēng)了,愈刮愈大,愈刮愈猛,狂風(fēng)撕扯著他的寬袍博帶,他麻木似的毫無反應(yīng);狂風(fēng)將他那銀絲白發(fā)抓亂,猶似經(jīng)霜的枯草。不知過了多久,直至小媭來找他回家吃早飯,他才若癡似呆般地返回家去,長吁短嘆,水米不進(jìn)。這真讓小媭擔(dān)憂,她急忙將四鄰八舍喚來。鄉(xiāng)親們苦苦勸解,毫無用處,女兒整日陪著父親流淚。
屈原和漁夫在渡船亭邊的談話,早被候船的鄉(xiāng)親們聽到,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齊聲贊頌三閭大夫氣節(jié)堅貞,品德高尚,改渡船亭為“獨醒亭”,表彰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尚情操。清乾隆年間,屈子祠移到了玉笥山后,獨醒亭也搬到了山上屈子祠的右面。1980年重修時,著名作家茅盾和趙樸初分別寫了匾額,前來瞻仰拜謁的人群淌淌如水,絡(luò)繹不絕。這些自然都是后話。
日思夜憂,勞精費神,傷肝害脾,屈原病倒了,一連數(shù)日,神昏志迷,高燒不退。時值盛夏,酷暑蒸人,炎熱難當(dāng),屈原所居之茅舍四周沒有一棵樹木,無遮無掩,上午當(dāng)東曬,下午西山照,屋內(nèi)的土墻、家具熱得燙人。屈原臉色慘白,一天到晚淌虛汗,剛醒過來又昏過去。嘴唇裂得象龜蓋,昏迷中還在斷斷續(xù)續(xù)地喊“熱呀,燒死我了……”
小媭一直守候在父親的身邊,手里的大蒲扇搖個不停,給父親扇風(fēng)。聞訊趕來看望的可真不少,農(nóng)民、漁夫、官吏,四鄉(xiāng)紳士和耆老,于澤厚曾多次帶縣城里最高明的郎中來診治,針砭,服藥,終不見有多少效驗。那些樸實的老農(nóng)和漁翁,見了三閭大夫這苦受熬煎的情形,或嘆息,或揮淚,或捶胸頓足,或罵天地不公,好人沒好報。一天,小媭對一位前來看望的漁翁說:“大伯,能找一個陰涼的地方,送我爹去養(yǎng)病就好了……”
這位老漁翁年近古稀,但卻背不駝,腰不彎,耳不聾,眼不花。他無妻室兒女,孤身一人在江湖上漂零了四十余載。自從三閭大夫來到這玉笥山下定居,經(jīng)常伴他下河撒網(wǎng)捕魚。在他的心目中,三閭大夫是世上最好的人,如今見他為國為民憂成這個樣子,心里著實難過。但為了不使小媭姑娘過于傷心,硬是把淚水往肚子里吞。他決心找個清涼避暑之地,送三閭大夫去把病養(yǎng)好,就親切地對小媭說:“好孩子,你也不要太急,我一定設(shè)法去找。”說著,熱淚情不自禁地滾落下來,心思沉重地離去了。
漁翁大伯離去以后,小媭晝看紅日挪,夜望星斗移,扳著指頭算時日,數(shù)著分秒度時光,兩天過去了,不見有任何動靜,急得她似熱鍋上的螞蟻,團(tuán)團(tuán)亂轉(zhuǎn);盼得她心慌意亂,六神無主。第三天,天剛蒙蒙亮,小媭苦熬了一夜,正靠著父親的床邊打瞌睡,忽聽外邊有人敲門,她揉著惺忪的睡眼,半天沒轉(zhuǎn)過向來。停了一會,敲門聲又響,她頗不情愿地去開門,并在心里隱隱約約地責(zé)怪道:“是誰這么早來打門,不知道家里有病人嗎?”然而,當(dāng)她拉開街門看時,不由得驚喜萬分,是漁翁大伯帶著幾個鄰居,抬了一頂轎子放在門前。小媭見了,心中明白了一切,連忙問道:“大伯,您這是……”“傻閨女,這還用問嗎,自然是來抬三閭大夫前去養(yǎng)病。”漁翁老漢是個急性子人,不等小媭的話問出口,便搶先回答。他瞇著眼,捋著胡須嘿嘿地笑著,笑的是那么自信,那么舒心,那么坦然。
小媭欣喜若狂,一跳三尺高,傻丫頭似的奔上前去,忘記了平時所受的教養(yǎng),應(yīng)持的禮數(shù),竟扳著漁翁的肩膀,對著漁翁的臉問:“如此說來,大伯給爹爹找到養(yǎng)病的好地方啦?”
漁翁老漢又是嘿嘿一笑,答道:“找到了,找到了!快幫你爹收拾一下,我們就要抬他到那里去呢!
小媭摸不著頭腦,還想問問是怎樣的好去處,具體在什么地方。漁翁看透了她的心思,不等她開口,搶先催促道:“你趁太陽還沒有出來,趕緊走,現(xiàn)在莫急著問,你跟著去,到時候就知道了!闭f完就攙扶屈原上了轎子,由四個漢子抬著,直向玉笥山走去,小媭默默地緊跟其后。
那時的玉笥山,山高坡陡,怪石嶙峋,林深草密,竹修篁幽,鷙禽林間棲息,猛獸洞穴居住,莫說抬著轎子登山,便是空手而上,也要累得腰酸腿疼,熱汗百流,且隨時都有生命之憂。一行人攀山崖,穿密林,越溪澗,繞葛藤,避禽獸,彎彎轉(zhuǎn)轉(zhuǎn),曲曲折折,上上下下,來到了一片遮天蔽日的桃樹林內(nèi)。樹上果實累累,林中鴉雀無聲,好一個幽靜的所在!只可惜他們晚來了幾個月,倘使春三月來,這里必是粉霞的海洋,芬芳的王國,百鳥爭鳴的世界。轎子在林間株隙宛轉(zhuǎn)曲折,艱難前進(jìn),走了大約有一頓飯的工夫,前邊是一個蔥籠而高大的陡坎擋住了去路,漢子們就勢落下了轎子,老漁翁連聲說道:“到了,到了,就在這里!毙忙上前看,只見龐大的陡坎上盡是綠樹翠竹,攀援的藤蘿。藤蘿從陡坎上垂掛下來,搭在高高的桃樹枝上,形成了一個綠色的長廊。漁翁帝小媭躬身披藤進(jìn)入長廊,又行幾步,坎壁上那茂密的灌木叢中隱約有一個圓洞,徑可五尺,似怪獸張著的一只大口。漁翁導(dǎo)引在前,小媭緊隨其后,微躬身進(jìn)入洞中。休看這洞口并不顯眼,洞內(nèi)卻大若屋宇,寬似廳堂,且既不陰暗,又不潮濕,涼風(fēng)習(xí)習(xí),異香陣陣,入洞片刻,渾身熱汗頓消,好不舒服!洞內(nèi)收拾得干干凈凈,還用竹子架好了一個臨時床鋪,并一應(yīng)器具井井有條。小媭看后,喜出望外,一股無可名狀的暖流在周身流淌。她急忙返身出洞,與眾人將父親攙扶進(jìn)來,讓他在竹床上舒舒服服地躺了下來。說也神奇,過了不到半個時辰,屈原便覺得高燒已退,力氣倍增,恍若成仙得道一般,身輕氣暢,心扉洞開。他不僅慢慢地睜開了眼睛,還能讓女兒扶起身來,斜依在竹床的靠背上。他環(huán)視著洞里的陳設(shè),親昵地望著身旁的眾鄉(xiāng)鄰,微笑著說:“多謝眾鄉(xiāng)鄰為屈平尋得如此清涼之地,真乃別有洞天也!”小媭見父親來此不久病體便大有轉(zhuǎn)機,既莫名其妙,又興奮感激,一把抓住老漁翁的手,尋根究底地盤問起來:“大伯,您是怎樣找到這樣一個仙境寶地的?”
漁翁見問,笑著回答說:“你不是要我找個陰涼的地方給三閭大夫養(yǎng)病嗎?我聽了一直在心里盤算。猛然想起這里有一個蠻大的洞穴,春頭上有一股浸涼浸涼的泉水流出來,冰人肌骨;三伏六月,水漸斷流,于是便有一股涼森森的風(fēng)從洞里往外吹,豈不是風(fēng)水寶地!因為這洞外繁茂的桃林,人們便稱這洞為‘桃花仙洞’或‘桃花洞’。相傳當(dāng)年洞外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廟宇,洞內(nèi)有一尊玉雕王母娘娘的神像。每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壽誕之日趕廟會,唱戲三天,周圍數(shù)十里的百姓都來上香進(jìn)供,熱鬧極了!后來不知何年何月,一場天火把大廟化為灰燼,變成了廢墟,與此同時,洞中的玉雕像也不翼而飛了。從此,這里便逐年冷落了下來,年深月久,竟至于煙滅。如今,除了進(jìn)山打獵和采藥者,很少有人到這里來,因此知道這個洞的人也就不多了。令人驚疑不解的是,廟宇既焚,為何廟前的桃林猶存?”講到這里,老漁翁似乎意識到自己把話扯遠(yuǎn)了,馬上拉了回來,說道:“三閭大夫不是要找個清涼的地方養(yǎng)病嗎?我跟眾位鄉(xiāng)鄰一說,大家便扛著工具上山來,花了兩天兩夜的工夫,把洞內(nèi)的積土和雜草清理出去,瞧,蠻漂亮的嘛……”
聽了漁翁老伯的介紹,小媭真不知該說啥好。她失神地望著大家,兩眼汪著感激的淚水。突然,“撲通”一聲,小媭長跪于地,叩頭不止。
老漁翁急忙彎腰將小媭姑娘扶起,勸慰了一番,然后與眾鄉(xiāng)鄰抬著空轎下山去了。
第二天一早,老漁翁便上山給屈原父女送來了富有滋補性的飲食和一罐清涼解熱的煎熬草藥。此后的數(shù)日內(nèi),幾乎天天如此,直至屈原病愈下山。
屈原在洞中只靜養(yǎng)了一日,便能夠下床走動,自理生活,進(jìn)些飲食了。三天后他步入桃林,散步觀光,伸伸腿,彎彎腰,呼吸些新鮮空氣。果如老漁翁所言,這是青一色的蟠桃林,果實呈扁圓形,個頭碩大,顏色青翠,令人垂涎欲滴。人間畢竟不同于天堂,天堂的蟠桃可四時摘而食之,這人間的蟠桃因時令早了幾個月,其味既苦且澀,難以進(jìn)食。待到第五天,屈原已經(jīng)能到桃林中去練劍了。在這里,雖說盛夏卻步,酷暑遠(yuǎn)避,生活得清涼而舒服,但卻給山下的鄉(xiāng)親們增添了許多麻煩,因此第七天屈原便執(zhí)意要下山,并舞劍以示痊愈。但老漁翁卻堅決不答應(yīng),他說,屈原所患之病十分沉重,倘過早下山,萬一舊病復(fù)發(fā),不僅要給鄉(xiāng)親們添更多的麻煩,而且還會有性命危險,不如多休養(yǎng)幾日,等恢復(fù)了元氣再下山不遲。小媭與眾鄉(xiāng)鄰也是這樣苦苦規(guī)勸,屈原萬般無奈,只好留下。他閑不住,讓小媭回家去把那在漢北寫的《離騷》抱來。長詩《離騷》寫成之后,雖說幾經(jīng)修改,流傳于世多年,但屈原卻總覺得不盡如意,他要利用這有利時機作最后修訂。
多年來養(yǎng)成的習(xí)慣,屈原只要一伏案筆耕,就忘記了晝夜晨昏,忘記了饑餓、困倦與疲勞,病中亦不例外。小媭真為父親的健康擔(dān)憂,一次又一次勸他愛護(hù)身體,注意休息,屈原只是點頭笑笑,繼續(xù)埋頭于竹簡,一熬便是一個通宵。
一天深夜,小媭被長長的嘆息和號啕的哭聲驚醒,睜眼一看,只見父親手捧竹簡,立于燈下,仰面朝天,既哭且訴,淚痕滿面。她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意外,父親竟至于這般悲傷,一個骨碌爬了起來,慌忙問道:“爹爹,您這是怎么啦?”
屈原將女兒拉到身邊,給她披上衣服,撫摸著她的頭說:“改完了,長詩終于改完了!此乃為父心血與淚水之結(jié)晶。孩兒快些點燃松明為父欲到山上去誦讀!
小媭說:“夜色已深,明天再讀吧。”
“不!”屈原斬釘截鐵地說,“為父的脾氣兒是知道的,一首既完,不即刻誦讀,心中不快。況且此《離騷》系為父一生詩作中最長的一首!……”
小媭知道拗不過父親,可是為什么一定要深夜到山上去讀呢?她心中不解,故而猶疑不動。屈原從小媭的眼神里猜到了她的疑惑,急忙解釋說:“長詩自敘了為父之身世、理想與悲慘經(jīng)歷,將為父對祖國之忠貞、對人民之熱愛、對美好未來之向往和對黑暗現(xiàn)實之憤懣統(tǒng)統(tǒng)傾注其中。全詩三百七十三句,句句皆為父真情實感之流露;二千四百七十七字,字字均滲透著為父之血與淚!如今,為父要立于高山之巔,讀給楚王聽,讀給祖國聽,讀給山岳聽,讀給河流聽,讀給海洋聽,讀給父老鄉(xiāng)親們聽!走,快走吧!”說著抱起了那一大堆竹簡。
小媭點燃了一支大松明,攙扶著父親出了后門。門外,天是陰沉沉的,星斗是稀稀的,月光是淡淡的,夜風(fēng)是暖暖的,四野是靜悄悄的……
玉笥山西南面有一個高阜,依山傍水,地勢雄偉而險要。平時,屈原幾乎每天清晨都要登上這個高阜,望著從東方緩緩流來的汩羅江,瞅著西北天邊云煙深處的故城郢都,看著玉笥山那蓊郁蒼翠的峰頂,一邊并不安閑地踱步,一邊想著那永遠(yuǎn)也想不完的心思。今夜,父女出了后門,相攙相扶地攀上了這個高阜,女兒舉著松明照耀,父親就著光亮一片簡一片簡地高聲朗讀起來:
帝高陽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
詩人以慷慨激昂的聲調(diào)訴說著自己的身世、經(jīng)歷、愛好、抱負(fù)和理想,有時是憤怒的呼喊,有時是嚴(yán)厲的斥責(zé),有時是懇切的勸告,有時是憂傷的哭泣。靜夜里,江水畔,高阜上,一支松明在燃燒,火光閃耀,照紅了一片天地。燃燒的松明下,屈原手捧竹簡,氣宇軒昂,矗立于天地之間。他那渾厚、蒼老、悲涼的誦讀聲,或如萬鈞雷霆,勢不可擋,或似一碧如水的夜空,明星點點;或如洶涌澎湃的巨瀾,摧枯拉朽;或似潺潺流淌的小溪,叩人心弦;或如撕肝裂膽的控訴,催人淚下;或似委婉的哀怨,如泣如訴。這誦讀聲在寂靜的夜空里飄蕩,傳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當(dāng)他讀完最后一句“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的時候,狂風(fēng)大作,烏云翻滾,電閃雷鳴,暴雨傾盆,文靜的汩羅江頓時波浪滔天,在憤怒,在吶喊,在咆哮,大地茫茫,穹隆沉沉,好一個暴風(fēng)雨之夜啊,汩羅江畔那松明火把在高高地燃燒,火光下屹立著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
【離騷第三章詳讀】相關(guān)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詳讀感悟09-13
離騷感言01-06
《離騷》全文11-19
離騷歌詞02-17
《離騷》歌詞02-15
屈原·離騷02-11
評價離騷02-10
《離騷》解析06-08
離騷教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