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內經(jīng)六節(jié)藏象論

        時間:2024-06-11 16:49:59 內經(jīng) 我要投稿

        內經(jīng)六節(jié)藏象論

          六節(jié)藏象論見于中醫(yī)經(jīng)典《黃帝內經(jīng)·素問》第九篇,即《素問·六節(jié)藏(臟)象論篇》第九。《內經(jīng)》所闡述的中醫(yī)學理論是分析人體生理病理,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的重要武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內經(jīng) 六節(jié)藏象論,參考一下。

          天的五行之氣,在四時中的分布不能沒有常規(guī)。如果五行之氣不按規(guī)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現(xiàn)象,反常就會使人發(fā)生病變,如在某一時令出現(xiàn)的反常氣候,為當旺之氣之所勝者,則其病輕微,若為當旺之氣之所不勝者,則其病深重,而若同時感受其他邪氣,就會造成死亡。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以六六之節(jié),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jié),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shù)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shù)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愿聞氣數(shù),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jié),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故其生五,其氣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闊,愿聞何謂氣?請夫子發(fā)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huán)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huán)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jīng)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于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臟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體的運行是以六個甲子構成一年,人則以九九極數(shù)的變化來配合天道的準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與天地相應,這些說法,已聽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請讓我就此問題談談看法。六六之節(jié)和九九制會,是用來確定天度和氣數(shù)的。天度,是計算日月行程的。氣數(shù),是標志萬物化生之用的。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環(huán)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晝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來三百六十五天成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節(jié)氣有盈余,于是產(chǎn)生了閏月。確定了歲首冬至并以此為開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氣的時間,隨著日月的運行而推算節(jié)氣的盈余,直到歲尾,整個天度的變化就可以完全計算出來了。

          黃帝說:我已經(jīng)明白了天度,還想知道氣數(shù)是怎樣與天度配合的?

          岐伯說:天以六六為節(jié)制,地以九九之數(shù),配合天道的準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環(huán)六次而成一個周甲,周甲重復六次而一年終了,這是三百六十日的計算方法。自古以來,都以通于天氣而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地的九州,人的九竅,都與天氣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陰陽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三氣合而成天,三氣合而成地,三氣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九野,在人體分為九臟,形臟四,神臟五,合成九臟,以應天氣。

          黃帝說:我已經(jīng)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說氣的盈余積累成為閏月,我想聽您講一下是什么氣?請您來啟發(fā)我的蒙昧,解釋我的疑惑!

          岐伯說: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論,先師傳授給我的。

          黃帝說:就請全部講給我聽。

          岐伯說:五日稱為候,三候稱為氣,六氣稱為時,四時稱為歲,一年四時,各隨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別當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隨時間的變化而遞相承襲,各有當旺之時,到一年終結時,再從頭開始循環(huán)。一年分力四時,四時分布節(jié)氣,逐步推移,如環(huán)無端,節(jié)氣中再分候,也是這樣的推移下去。所以說,不知當年客氣加臨、氣的盛衰、虛實的起因等情況,就不能做個好醫(yī)生。

          黃帝說:五行的推移,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它的太過與不及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五行之氣更迭主時,互有勝克,從而有盛衰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

          黃帝說:平氣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這是沒有太過和不及。

          黃帝說:太過和不及的情況怎樣呢?岐伯說:這些情況在經(jīng)書中已有記載。

          黃帝說:什么叫做所勝?

          岐伯說: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這就是時令根據(jù)五行規(guī)律而互相勝負的情況。同時,時令又依其五行之氣的屬性來分別影響各臟。

          黃帝說:怎樣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勝情況呢?

          岐伯說:首先要推求氣候到來的時間,一般從立春開始向下推算。如果時令未到而氣候先期來過,稱為太過,某氣太過就會侵侮其所不勝之氣,欺凌其所勝之氣,這就叫做氣淫;時令以到而氣候未到,稱為不及,某氣不及,則其所勝之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其所生之氣因缺乏資助而困弱,其所不勝則更會加以侵迫,這就叫做氣迫。所謂求其至,就是要根據(jù)時令推求氣候到來的早晚,要謹慎地等候時令的變化,氣候的到來是可以預期的。如果搞錯了時令或違反了時令與氣候相合的關系,以致于分不出五行之氣當旺的時間,那么,當邪氣內擾,病及于人的時候,好的醫(yī)生也不能控制了。

          黃帝說: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的嗎?

          岐伯說:天的五行之氣,在四時中的分布不能沒有常規(guī)。如果五行之氣不按規(guī)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現(xiàn)象,反常就會使人發(fā)生病變,如在某一時令出現(xiàn)的反常氣候,為當旺之氣之所勝者,則其病輕微,若為當旺之氣之所不勝者,則其病深重,而若同時感受其他邪氣,就會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氣候的出現(xiàn),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病就輕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發(fā)病,則病深重。

          黃帝說:好。我聽說由于天地之氣的和合而有萬物的形體,又由于其變化多端以至萬物形態(tài)差異而定有不同的名稱。天地的氣運,陰陽的變化,它們對于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聽你講一講嗎?

          岐伯說:問的實在詳細呀!天及其廣闊,不可測度,地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像您這樣偉大神靈的圣主既然發(fā)問,就請讓我陳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顯現(xiàn)五色,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草木產(chǎn)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嘗也嘗不完的。人們對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別與五臟相通的。天供給人們以五氣,地供給人們以五味。五氣由鼻吸入,貯藏于心肺,其氣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貯藏于腸胃,經(jīng)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注五臟以養(yǎng)五臟之氣,臟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神氣也就在此基礎上自然產(chǎn)生了。

          黃帝說:臟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為神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xiàn)于面部,其充養(yǎng)的組織在血脈,為陽中的太陽,與夏氣相通。肺是氣的根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xiàn)在毫毛,其充養(yǎng)的組織在皮膚,是陽中的太陰,與秋氣相通。腎主蟄伏,是封藏經(jīng)氣的根本,為精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xiàn)在頭發(fā),其充養(yǎng)的組織在骨,為陰中之少陰,與冬氣相通。肝,是罷極之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xiàn)在爪甲,其充養(yǎng)的組織在筋,可以生養(yǎng)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因其功能象是盛貯食物的器皿,故稱為器,它們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為糟粕,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泄,其榮華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養(yǎng)的組織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黃,屬于至陰之類,與土氣相通。以上十一臟功能的發(fā)揮,都取決于膽氣的升發(fā)。人迎脈大于平時一倍,病在少陽;大兩倍,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為陽氣太過,陰無以通,是為格陽。寸口脈大于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為陰氣太過,陽無以交,是為關陰。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與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志著陰陽極亢,不再能夠達于天地陰陽經(jīng)氣平調的勝利狀態(tài),會很快死去。

          拓展內容

          黃帝內經(jīng)簡介

          醫(yī)經(jīng)著作簡稱《內經(jīng)》。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部系統(tǒng)性的理論醫(yī)著,成書約在戰(zhàn)國時期。原書十八卷,即《素問》和《針經(jīng)》(唐以后的傳本改稱《靈樞》)各九卷。

          《內經(jīng)》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舉凡人與自然、攝生、防病、生理、臟腑、經(jīng)絡、病證、診斷治療、中藥、方劑、針刺灸熨、導引、按撟,以及五運六氣等等學說莫不賅備,堪稱中醫(yī)理論的淵源,歷代醫(yī)家均將其奉圭臬。除醫(yī)學理論外,又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算、哲學等許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說成我國先秦時代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jīng)》繼承了“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其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發(fā)展并豐富了《內經(jīng)》以的古代哲學。

          《黃帝內經(jīng)》,流傳甚廣,傳本也較多,其中以《素問》、《九卷》兩傳本系統(tǒng)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紀,全元起對《素問》進行了全面注釋。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寶興元年(公元762年)啟玄子王冰對《素問》重新加以編次,加上量注語,并根據(jù)其先師張公所藏的秘本等補入七篇,作為亡佚的第七卷內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問》由原來的九卷,擴充到二十四卷。

          從此《素問》一書流布日廣。北宋政府設立校正醫(yī)書局,林億等對王冰所注的《黃帝內經(jīng)素問》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校勘注釋,遂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jīng)素問》,又稱“新校正本《素問》。成為后世研究,注釋《素問》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書傳到公元6世紀前后,出現(xiàn)了《針經(jīng)》、《九墟》、《九靈》和《靈樞》等多書名的傳本,但后來均已失傳。南宋紹興乙亥(1135年)史崧氏將家藏《靈樞》九卷重新校訂,也擴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從此《靈樞》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盡管出現(xiàn)過十二卷本等各種刊本,但皆以此為據(jù)!饵S帝太素》是流傳下來的另一種《內經(jīng)》古傳本。隋·楊上善對《黃帝太素》又進行了整理和注釋,命名為《黃帝內經(jīng)太素》。

          由原來的二十卷擴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晉皇甫謐所撰《甲乙經(jīng)》一書就是將《素問》、《針經(jīng)》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合編而成,因此也應作為《黃帝內經(jīng)》的又一古傳本。后世醫(yī)家十分重視對《黃帝內經(jīng)》的學習與研究。除上述外,還有許多注釋《黃帝內經(jīng)》的醫(yī)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醫(yī)家和著作有:明·馬蒔《黃帝內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黃帝內經(jīng)靈樞注證發(fā)微》,明·吳崑《素問注》,明·張介賓《類經(jīng)》,清·張志聰《黃帝內經(jīng)素問集注》、《黃帝內經(jīng)素問直解》,高世栻《黃帝內經(jīng)素問直解》,黃元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張琦《素問釋義》,周學!秲冉(jīng)評文》等。

          還有節(jié)要注釋《內經(jīng)》的,如元·滑壽《續(xù)素問鈔》,黃俅《黃帝內經(jīng)素問節(jié)文注釋》,明·李中梓《內經(jīng)知要》,清·汪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陳念祖《靈樞素問節(jié)要淺注》,以及唐宗!吨嗅t(yī)匯通醫(yī)經(jīng)精義》等。

        【內經(jīng)六節(jié)藏象論】相關文章:

        《內經(jīng)》六節(jié)藏象論篇10-14

        《內經(jīng)知要·上卷》藏象05-06

        《內經(jīng)》經(jīng)典論釋07-04

        《內經(jīng)》瘧論09-29

        《內經(jīng)》舉痛論08-08

        內經(jīng) 上古天真論06-12

        《內經(jīng)》陰陽離合論08-18

        《內經(jīng)》通評虛實論10-13

        《內經(jīng)》水熱穴論05-07

        內經(jīng)素問:刺要論04-2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