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難》賞析800字(精選10篇)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李白《蜀道難》賞析,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1
李白是繼屈原以后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浪漫主義與同時代的詩作相比具有更廣闊的內容,情感充沛,想象奇特,將古典詩歌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推到了一個絢麗無比的頂峰。
《蜀道難》為李白浪漫主義代表作之一,沿用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即事成篇,雖然仍在寫蜀道之難之險,但內容以及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它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的關心,又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形勢和人民命運的憂慮,也抒發(fā)了他對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年,孟棨在《本世詩·高逸》中說“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往訪,見《蜀道難》,稱嘆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自此,李白的名聲就在京城傳開了。據(jù)考,李白出蜀被召京是在天寶元年(742年),而賀知章告老還鄉(xiāng)是在天寶三載(745年)。如此推算,《蜀道難》大致為李白在天寶初年所作。
這首詩大體按照由古及今,由秦入蜀的路線,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現(xiàn)將其分為三部分來分析一下內容大義: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極言蜀道之難。詩人開篇以蜀地方言的三個驚嘆詞“噫吁嚱”引出主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具有強烈的主觀感情,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危乎高哉”拔地而起,與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樓高百尺”之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接下來詩人從古老的傳說“蠶叢及龜鳧”落筆,追溯了蜀秦隔絕的漫長歷史,來表現(xiàn)開國之難,蜀道來之不易,更加突出中心詞“難”。
第二部分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極言蜀道之險。此部分重在寫山勢“險”,大膽夸張,通過六龍車到此也只得折回,沖波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嶺之間,善飛的黃鶴尚不得過,猿猱發(fā)愁攀援,青泥嶺百步九彎,行人在高處伸手可摸星辰等景物事件的反襯,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艱難。同時詩人筆鋒一轉,反問出新的意境,把讀者帶入一個荒涼的境界,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這部分“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一句與李白的絕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化用同樣的意境:“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第三部分“劍閣崢嶸而崔嵬”到結束,極言蜀地地勢險惡,不可久留!皪槑V”、“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峻,詩人說守衛(wèi)如不是自己親信,就有可能變成害人的豺狼,因為他們可以憑借險惡的地形發(fā)動叛亂,殘害百姓!耙环虍旉P”以下四句,是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鳴》中的句子:“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泵魅撕鸷唷㈩櫻孜湔J為,李白這首《蜀道難》“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但我覺得這最后一部分,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huán)境的險惡,規(guī)勸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從自然環(huán)境寫到社會人生,賦予“蜀道難”的主題以政治的內容,是有所寓的,既是在寫人生仕途路之難行,也是在寫國情之險惡,百姓生活之艱難。
下面分析一下《蜀道難》的藝術特色:
一.充滿強烈的主觀性色彩,情感噴薄而出,一瀉萬里!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的感嘆,在詩中三次出現(xiàn),定下全詩的基調,一唱三嘆,震撼人心。不僅鮮明地體現(xiàn)出這首詩結構的嚴謹性和感情的跌宕起伏,還使詩歌有了回環(huán)反復的音樂美。
二.想象奇特,大膽夸張,超越時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約束。李白并沒有到過劍閣,對青泥嶺也只是有所了解,但詩人通過他那奇幻而又豐富的想象,登峰造極的夸張,使人如臨其境,心隨之奔騰跳躍,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絕。
三.語言不羈,風格自由奔放,富有個性。《蜀道難》以七言為主,長短句交替使用,句法靈活自如。甚至運用了散文,體現(xiàn)出李白熱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頗具創(chuàng)意。在李白的其他古詩中,如《將進酒》、《行路難》等也可以看出此特點。
李白的同代人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評價這首詩“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可以說,李白不愧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也不愧為偉大的浪漫主義佳作。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2
本詩主題歷來見仁見智。我以為《蜀道難》為李白“托物寄意之作”,他是借詠嘆蜀道的高峻與艱險,表達仕途艱險難行之意。詩人運用象征手法,借詠嘆蜀道之“高”之“險”之“難”,以感嘆仕途之“高”之“險”之“難”。
首先,看詩歌脈絡。葉圣陶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把握文脈,才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的主題。從詩歌文本來看,除了描述蜀道的“高”、“險”和劍閣的“崢嶸”和“崔嵬”的文字之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蜀道難》有一條明顯的情感路徑:“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薄班禒栠h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側身西望長咨嗟!”其中貫穿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詩歌的主旋律。在這里,“君”是誰,“遠道之人”是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側身西望常咨嗟”又是誰的感慨,這些都應該明確。我以為,發(fā)出感慨的是詩人自己,而這里的“君”和“遠道之人”也都應視為詩人自己,是詩人站在客體的角度表達他對自己的拷問和關切。這種處理應是詩人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巧思。正如蘇軾的《赤壁賦》,作品的主線是作者與“客”的問答,其中的“客”盡管可視為蘇軾夜游赤壁的同伴,但從藝術的角度看,把“客”視為另一個蘇軾似乎更為合理,也就是說,作品的主線實際是兩個蘇軾的思想交鋒,是東坡先生的自問自答,自我說服,自我寬解。同樣,對于《蜀道難》里的“君”,我們也不宜坐實說他就是李白的某個朋友,換句話說,《蜀道難》也應是兩個李白的內心交鋒。
其次看寫作時間。本詩寫作時間說法不一,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是作于天寶(742-755年)初年(教材也采納此說),但據(jù)唐人記載以及“兩入長安”的說法,本詩應是作于唐開元年間(713-741年)。
唐人孟棨所著《本事詩》中說:“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又請所為文,白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數(shù)四,號為謫仙人!碧迫送醵ū5摹掇浴分幸舱f,李白初到長安,去拜訪賀知章。賀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詩人,他讀了李白的《蜀道難》,十分贊賞,夸獎李白有“謫仙之才”。王定保和孟棨都是晚唐人,他們的記述應當可信。由此可見,《蜀道難》應作于李白與賀知章見面之前,即唐開元年間【天寶元年(742年)之前】。
又據(jù)今人馬俊子《初探李白的生平》:“李白開元年間到過長安,專家們認為這是上世紀研究李白中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由于此發(fā)現(xiàn),人們對李白的許多重要詩篇,便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八十年代(20世紀)以來,對李白入長安的研究,主要是鞏固‘兩入長安’說,有學者提出了“三入長安”說。到目前為止,在研究者們的共同努力下,李白入長安的總體面貌已較為完整清晰,多數(shù)詩歌的年系也已初步確定!瘪R俊子的這個說法,使得《蜀道難》“借詠蜀道難以慨嘆仕途難”的主題一說有了新的支撐。也就是說,天寶元年再入長安,是李白力圖朝廷進用的又一次嘗試,而《蜀道難》正是李白第一次入長安希望受到朝廷重用而又內心不免忐忑的內心表露。
總之,無論從詩歌本身情感內容,還是從詩歌的寫作背景來看,《蜀道難》應該是托物寄意之作。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3
《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從內容看,此詩應是天寶初年,詩人在長安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別于其他的送別詩,此詩巧妙地運用別情,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隱憂。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意在勸阻友人不要西游,寫盡蜀道之高。
“噫吁嚱”三個感嘆詞連用,“!薄案摺,同義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聲驚嘆,震撼人心。開篇之語,憑空起勢,包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這一聲并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詩中蜀自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太白山有鳥道,卻無人路可行,概括敘述了蜀國長期與內地隔絕的狀況,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著引用五丁開山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表現(xiàn)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之時,為蜀道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間接地說明了蜀道在歷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險阻。蜀山太高,連太陽神的車子都得繞行!而且天梯石棧的下面是急湍險流。健飛的黃鶴無法通過,善于攀援的猿猱之類也同樣為如何通過而發(fā)愁,在此基礎上,詩人又通過摹寫攀登者的神情和動作,如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等,來進一步烘托山路纖曲,蜀道因其高而艱險難行。
“問君西游何時還?”未登程先問歸期,借惜別之情,寫透蜀道之險。
“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huán)境荒涼、凄清,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四句運用夸張手法,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卷;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萬壑雷鳴的音響,組合起來的動感畫面,這一切產(chǎn)生了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山勢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險要令人驚心動魄,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詩人覺得仍不到位,“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一句“質問”,一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強化了蜀道的驚奇雄險。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笔竦胤蔷昧糁。告誡友人之語寫出詩人的政治遠見及內心的深深憂慮。
"蜀中之險甲于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于蜀”,可見劍閣是蜀中軍事要塞。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不乏據(jù)險作亂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間,詩人寫劍閣之險意在引出蜀地的戰(zhàn)禍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警告當局要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對太平景象背后潛伏的軍閥割據(jù)局面的深深憂慮,表現(xiàn)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遠見卓識以及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關注,為詩篇增添了現(xiàn)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在詩中,詩人還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復)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xiàn)一次。反復詠嘆,內容逐次加深,使人產(chǎn)生“一嘆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推陳出新形式、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讓我們領略了“詩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難》不愧為一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浪漫主義杰作。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4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妒竦离y》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xiàn),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為什么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痹娙艘钥鋸埖墓P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人入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xiàn)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jié)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shù)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fā)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xiàn)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tài)。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shù)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于本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jīng)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5
一首《蜀道難》,給人的感覺不僅僅入蜀之路的艱難,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艱辛,“噫吁戲,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誰沒有這樣的感嘆呢?特別是像李白一樣具有“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遠大理想、要求“濟蒼生”“輔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艱難。在《蜀道難》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藝術手法,豐富奇特的想象,把這樣艱難的人生之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首先,由“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引出古蜀國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時間之長“四萬八千歲”,環(huán)境之惡劣“西當太白有鳥道”就是有了“石棧相鉤連”,還是面對“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處境之險惡“地崩山催壯士死”,就連黃鶴、猱猿這樣會飛能爬的動物都難以越過而“愁攀援”,更何況是人呢?然而,古蜀國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五丁開山”那壯美的故事也不斷激勵著無數(shù)的勇士不顧“青泥何盤盤”,而“百步九折縈巖巒”,盡管把人折磨得“仰肋息,坐長嘆”。
人生本來就是如此,創(chuàng)業(yè)自然是艱辛。古蜀國如此,秦塞亦如此,人類的發(fā)展史不也就如此嗎?“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倍嗌僦臼縿(chuàng)業(yè)的悲壯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電影鏡頭:由遠及近,由靜到動,由慢變快,那山巒起伏、連蜂接天的圖畫,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飛湍、瀑流、懸崖、轉石帶來的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排山倒海之勢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魅力,激人進取的動力。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縮呢?“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痹娙嗽诟袊@的同時,更是一種贊嘆,贊嘆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這“難”字已不是簡單的“困難”所能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體現(xiàn)了人生的意義,若能克服之則可以達到“連峰去天不盈尺”的境界,更能觀賞得到“枯松倒掛倚絕壁”的奇境,至于“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熱鬧景象就更別提了。這種人生歷盡艱辛,覽遍人間美景的感覺,又怎是普通人能體會得到的呢?難免有人會不解地問:“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在封建社會,君王主宰一切的時代,士人的遠大理想,人生價值均系于君王一身,因而主動去靠近天子,盡可能地去被天子賞識,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標。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的寵幸,是不勝榮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高處不勝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無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為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與豺”,時刻要提防著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會流血犧牲,人頭落地。被天子寵幸的感覺不錯——“錦城雖樂”,可是整天面臨著“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政治環(huán)境又怎不提心吊膽呢?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實現(xiàn),眾星仰月,“劍閣崢嶸而崔巍”又會讓你覺得寂寞而孤獨,還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樣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來的樣子——“不如早還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側身西望長咨嗟!”。
難吶,人生!窮亦難,達亦難,“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6
《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從內容看,此詩應是天寶初年,詩人在長安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別于其他的送別詩,此詩巧妙地運用別情,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隱憂.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意在勸阻友人不要西游,寫盡蜀道之高.
"噫吁嚱"三個感嘆詞連用,"危""高",同義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聲驚嘆,震撼人心.開篇之語,憑空起勢,包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這一聲并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詩中蜀自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太白山有鳥道,卻無人路可行,概括敘述了蜀國長期與內地隔絕的狀況,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著引用五丁開山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表現(xiàn)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之時,為蜀道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間接地說明了蜀道在歷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險阻.蜀山太高,連太陽神的車子都得繞行!而且天梯石棧的下面是急湍險流.健飛的黃鶴無法通過,善于攀援的猿猱之類也同樣為如何通過而發(fā)愁,在此基礎上,詩人又通過摹寫攀登者的神情和動作,如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等,來進一步烘托山路纖曲,蜀道因其高而艱險難行.
"問君西游何時還 "未登程先問歸期,借惜別之情,寫透蜀道之險.
"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huán)境荒涼,凄清,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四句運用夸張手法,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卷;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萬壑雷鳴的音響,組合起來的動感畫面,這一切產(chǎn)生了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山勢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險要令人驚心動魄,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詩人覺得仍不到位,"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一句"質問",一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強化了蜀道的驚奇雄險.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誡友人之語寫出詩人的政治遠見及內心的深深憂慮.
"蜀中之險甲于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于蜀",可見劍閣是蜀中軍事要塞.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不乏據(jù)險作亂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間,詩人寫劍閣之險意在引出蜀地的戰(zhàn)禍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警告當局要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對太平景象背后潛伏的軍閥割據(jù)局面的深深憂慮,表現(xiàn)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遠見卓識以及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關注,為詩篇增添了現(xiàn)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在詩中,詩人還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復)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xiàn)一次.反復詠嘆,內容逐次加深,使人產(chǎn)生"一嘆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推陳出新形式,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讓我們領略了"詩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難》不愧為一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浪漫主義杰作.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7
李白的名作《蜀道難》,以其獨特的寫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向我們展示了由長安入“蜀”的道路之難。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容蜀道的難與險,發(fā)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令人“側身西望長咨嗟”。讀過《蜀道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些崇山峻嶺,飛瀑急流,似乎就在眼前,讓人驚心動魄,“使人聽此凋朱顏”。那么,李白寫這首《蜀道難》的用意何在呢?難道僅僅是向人介紹“蜀道”之難嗎?從他寫這首詩的時間和他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這首詩還有更深的用意。
二十五歲時,李白離開四川,也就是離開“蜀”地,開始漫游全國,一心想入朝為官,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一直不得志。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四十二歲的他才接到唐玄宗的征召。他欣喜若狂,以為從此就要大展宏圖。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中寫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自信與驕傲。
這首《蜀道難》正是李白初到長安時所寫的。表面上看是寫蜀道之難,而實際上,李白是通過蜀道的難來襯托自己的出眾。是啊,從京城到四川比登天還要難,但李白終究還是來到了長安,這仍然是自信和驕傲情緒的延續(xù)。
李白到長安后,深受唐玄宗的賞識,風光一時。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唐玄宗不過是讓他作詩陪酒而已,離他的人生理想相去甚遠。失望之余,他上書請辭。唐玄宗順水推舟,說他“非廊廟器”,賜金放還。臨行前,李白寫下了《行路難》。用“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失望和無所適從的心情,早已沒有了寫《蜀道難》時的豪邁。但他并未就此消沉,用“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弊鳛椤缎新冯y》的結尾,說明他仍然相信自己的理想終有一天會實現(xiàn)的。
[李白《蜀道難》賞析800字]相關文章:
1.李白《蜀道難》主題賞析
2.李白《蜀道難》文學賞析
3.李白蜀道難簡潔賞析
4.李白蜀道難的賞析
5.李白《蜀道難》賞析全
6.李白的《蜀道難》賞析
7.李白蜀道難分段賞析
8.《蜀道難》李白賞析
9.李白蜀道難名句賞析
10.李白蜀道難仿寫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8
李白的名作《蜀道難》,以其獨特的寫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向我們展示了由長安入“蜀”的道路之難。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容蜀道的難與險,發(fā)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令人“側身西望長咨嗟”。讀過《蜀道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些崇山峻嶺,飛瀑急流,似乎就在眼前,讓人驚心動魄,“使人聽此凋朱顏”。那么,李白寫這首《蜀道難》的用意何在呢?難道僅僅是向人介紹“蜀道”之難嗎?從他寫這首詩的時間和他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這首詩還有更深的用意。
二十五歲時,李白離開四川,也就是離開“蜀”地,開始漫游全國,一心想入朝為官,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一直不得志。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四十二歲的他才接到唐玄宗的征召。他欣喜若狂,以為從此就要大展宏圖。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中寫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自信與驕傲。
這首《蜀道難》正是李白初到長安時所寫的。表面上看是寫蜀道之難,而實際上,李白是通過蜀道的難來襯托自己的出眾。是啊,從京城到四川比登天還要難,但李白終究還是來到了長安,這仍然是自信和驕傲情緒的延續(xù)。
李白到長安后,深受唐玄宗的賞識,風光一時。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唐玄宗不過是讓他作詩陪酒而已,離他的人生理想相去甚遠。失望之余,他上書請辭。唐玄宗順水推舟,說他“非廊廟器”,賜金放還。臨行前,李白寫下了《行路難》。用“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失望和無所適從的心情,早已沒有了寫《蜀道難》時的豪邁。但他并未就此消沉,用“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弊鳛椤缎新冯y》的結尾,說明他仍然相信自己的理想終有一天會實現(xiàn)的。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9
李白詩篇是繼屈原辭賦之后,我國浪漫主義文學又一座高峰。他兼收百家之長,表現(xiàn)出無與倫比才情和杰出藝術力量。
在《蜀道難》這首詩中,詩人從古老歷史,高峻峰嶺,崎嶇山路,悲涼環(huán)境,險惡政治形勢等各個方面,淋漓盡致地描畫了蜀道之艱險,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山水畫。其中,融貫全篇則是詩人高昂浪漫主義激清。在這首詩中,其藝術表現(xiàn)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李白筆下形象往往是個性化,具有強烈主觀感情色彩
面對美麗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觀看,而是極力熱情地贊嘆!吧嫌辛埢厥走@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洄川。黃鶴欲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边@里,詩人從“六龍回首”之山寫到“沖波逆折”之水,描繪出山勢之“高”“險”,又用黃鶴不得過、猿猴愁攀援從反面襯托。不難看出,即使詩人具體地描繪,卻也虛實相間,想象與夸張結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難,又為下文做了鋪墊:面對如此險峻大山,黃鶴、猿猴都無能為力,人又該如何?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痹娙撕盟埔粋高明攝像師:開始是群山起伏、連峰接天遠景,接著是一個枯松倒掛絕壁特寫,緊接著是一組快鏡頭,急流、瀑布、懸崖、轉石,從眼前飛快地閃過,耳畔是瀑布沖擊巖石發(fā)出雷鳴般聲音,使人魂飛魄動、目不暇接;使人忘卻了現(xiàn)實,跟隨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麗風光,讓自己心跟著詩人節(jié)拍一起跳動。
二、李白詩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現(xiàn)實
他很少對生活過程做細致如實描繪,而是馳騁想象于廣闊空間,穿插以歷史、神話、夢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許多表面上看來互相沒有聯(lián)系意象,構成一幅幅動人心魄圖畫,表現(xiàn)跌宕起伏感情。在《蜀道難》中,詩人從古老歷史談起,插入五丁開山神話:“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guī)p。地崩山摧壯士兵死,然后天梯石棧鉤連!痹娙烁鶕(jù)歷史傳說,用夸張筆墨寫出了蜀國被阻歲月之漫長和蜀道之不可逾越。接著作者又引出了五丁開山神話:“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辈坏怀隽耸竦乐D難,而且為古第蜀道增添了神奇色彩。在這幾句詩中,詩人思緒是游離、漂緲,他馳騁想象于廣闊空間,穿插以歷史潮流和神話傳說,運用獨特匠心,構成了一幅幅驚心動魄圖畫,雖沒有具體寫蜀道,但那天梯、石棧相互鉤連,曲折、逶迤于高山之中遠影已依稀可見。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痹谶@一小節(jié)中,詩人選取中心意象杜鵑鳥,而其他意象古林、月、山似乎都只為它服務。這一組意象都極富感情色彩,使得詩人筆下景物也帶有了濃厚主觀感情色彩,表現(xiàn)出十分深遠意境,渲染了蜀道上空曠、蒼涼、寂寥環(huán)境氛圍。再加上絕壁上倒掛“枯松”,“沖波逆折”回川,“捫參歷井”青泥嶺,參天古木,叢林中飛來繞去、悲鳴“不如歸去”杜鵑鳥,這一切盡管為我們描繪了蜀道自然景象,卻讓我們如身臨其境,意象審美功能被充分地開發(fā)出來,在視覺上自覺地組成畫面,并且這畫面來自心靈層面。讓我們隨著滿懷激情詩人,由生活實境而轉入審美情境,情緒也隨之而起伏、動蕩。
三、李白詩歌夸張大膽而又易于為人們接受,想象豐富奇特而又富有個性化
在詩中,詩人一開始就發(fā)出驚嘆:“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噫”“吁”“嚱”本來是三個獨立嘆詞,詩人把它們連在一起使用,加強驚嘆語氣和感情。驚嘆之余,緊接著疊用“危乎”“高哉”兩個同義詞語,突出蜀道之險峻。接下來,作者用一個極為通俗也極夸張比喻——“上天”,來說明攀援蜀道艱難程度。“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詩人無限感慨:青泥嶺上山路是多么曲折啊!走了一百步,就跟著山巒繞了那么多彎。青泥嶺是多么高啊!高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人連氣都喘不過來了,只有坐下來撫胸長嘆,哎呀,真令人膽顫心驚哪!“連峰去天不盈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都是明顯夸張,但又不失于險怪,讓人易于接受。這些大膽夸張和豐富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艱險,產(chǎn)生了強烈藝術感染力,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神話世界,又好似置身于高山之巔。
四、回環(huán)反復、一唱三嘆也是本詩一個特點
詩開頭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驚嘆,為這首偉大樂曲奠定了基調;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也是這曲雄壯豪邁進行曲主旋律,時時回蕩在聽眾耳畔。中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主旋律在這里第二次顯現(xiàn),既回應開頭,又領起下文,同時也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詩人感情也越來越激動!結尾,詩人又一次發(fā)出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薄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這句話在詩中三次出現(xiàn),一唱三嘆,使這首雄壯進行曲主旋律時時激蕩在聽眾心田,一曲終了,余音裊裊,繚繞不絕,產(chǎn)生蕩氣回腸藝術效果,也使整首詩讀來有一種節(jié)奏美。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10
蜀道難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翻譯
哎呀呀,真是太高啦。攀越蜀道真比登天還難!
蜀國有蠶叢和魚鳧兩個君主,他們開國得時間距今十分遙遠,從那時起大概有四萬八千歲啦吧,蜀國就不曾與秦地有什么來往。往西去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無路可司行,唯有飛鳥可以飛過此山,直到蜀國得峨眉之巔。秦惠王之時,才有蜀王派五丁開山,傳說這五位壯士因開山導致地崩山摧而仕烈犧牲,才使得蜀道得天梯石棧連結啦起來。
蜀中上有日神得六龍所駕之車所不能逾越得高山,下有回旋倒流得曲折而波濤洶涌得河流。善高飛得黃鵠想飛越而不敢過,善攀援得猿猴想攀登而發(fā)愁無處攀緣,其山之險就可想而知啦。青泥嶺得泥路曲曲彎彎,百步九折縈繞著山巒。行人攀至高山之頂,伸手可以摸得著天上得參星和井星,緊張得透不過氣來,只得坐下來撫著胸口長吁短嘆。
老兄西游打算幾時回來?這蜀道得峭巖險道,實在是不可登攀。山野之間,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號得山鳥,雄飛雌從地在林間飛旋。月夜里,還可以聽到子規(guī)凄涼得悲啼,在空山中傳響回蕩。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還難啊,此情此境,使聽到得人都發(fā)愁得老啦許多。
離天不滿一尺得險峻高峰,枯松倒掛得懸崖峭壁,飛流瀑布撞擊著巨石在山谷中滾動,發(fā)出雷鳴般得轟響。這樣危險得地方,你這位遠道之人為什么還非要來這里不可呀?
更不消說那崢嶸而崔嵬得劍閣啦,在這里一夫當關,萬夫冥開。如果在這里把守關隘得人不是朝廷得親臣忠士,他們就會據(jù)險作亂,化為豺狠一般得匪徒。他們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人們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那樣地躲避他們得侵害。錦城那個地方雖然是個使人快樂得城市,但是依我看來,你還是趕快回家得好。攀越蜀道之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我側身西望,只好發(fā)出長長得慨嘆啰。
賞析
《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得想象,著力描繪啦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得山川,并從中透露啦對社會得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得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得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啦雄放得基調。以下隨著感情得起伏和自然場景得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得詠嘆反復出現(xiàn),像一首樂曲得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得心弦。
說蜀道得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得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得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夸張得筆墨寫出啦歷史上不可逾越得險阻,并融匯啦五丁開山得神話,點染啦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得前奏,具有引人入勝得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得高危難行啦。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得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得高山,高標接天,擋住啦太陽神得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得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得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得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得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啦。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得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得縈回和山勢得峻危來表現(xiàn)人行其上得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啦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jié)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shù)語,便把行人艱難得步履、惶悚得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得難行似乎寫到啦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得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得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得自然景觀,渲染啦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得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啦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得蜀道,還有更為奇險得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得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得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得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得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得特寫;而后,跟蹤而來得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得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得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得描寫,簡直達到啦登峰造極得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得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得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啦。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得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得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得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得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得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得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時得社會背景,揭露啦蜀中豺狼得“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啦對國事得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得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fā)生得安史之亂,證明詩人得憂慮是有現(xiàn)實意義得。
李白以變化莫測得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啦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xiàn)啦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得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得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得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得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得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fā)自己得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啦詩人得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得靈魂和瑰偉得姿態(tài)。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得藝術境界,充滿啦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得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得高大形象。
唐以前得《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用啦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shù)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得語言風格。詩得用韻,也突破啦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得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于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得。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啦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得生活經(jīng)歷和懷才不遇得憤懣,迄無定論。
【李白《蜀道難》賞析800字(精選10篇)】相關文章:
李白蜀道難賞析11-06
蜀道難李白賞析11-04
李白的蜀道難賞析11-06
李白蜀道難原文賞析11-06
李白蜀道難翻譯賞析11-04
李白的《蜀道難》賞析11-03
李白古詩《蜀道難》賞析11-03
李白《蜀道難》的詩詞賞析12-25
李白的蜀道難賞析推薦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