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山石》韓愈唐詩鑒賞

        時間:2024-10-25 21:05:47 唐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山石》韓愈唐詩鑒賞

          山 石

        《山石》韓愈唐詩鑒賞

          韓愈

          山石確行徑微,

          黃昏到寺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

          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

          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

          疏亦足飽我饑。

          夜深靜臥百蟲絕,

          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

          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

          時見松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

          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

          豈必局束為人

          嗟哉吾黨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歸。

          韓愈詩鑒賞:

          《山石》的寫作時間歷代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寫于唐德宗貞元十七年( 801)七月韓愈離徐州去洛陽的途中。題目“山石”不是本要專門抒發的內容,而是取首句的頭兩個字而已。

          這是一首記游詩,按時間地點依次寫來,全詩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芭蕉葉大梔子肥”,寫黃昏到寺所見景色。

          “山石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蝠飛”,首句寫寺外山石的錯雜不平,道路的狹窄崎嶇;次句寫古寺的荒涼陳舊,到黃昏時眾多的蝠竄上飛下,紛紛攘攘。僅此兩句,就把整個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現出來,使人如臨其境。以下兩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見階下景物:芭蕉葉子闊大,梔子果實肥,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讀之令人頓覺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從“僧言古壁佛畫好”至“清月出嶺光入扉”,寫入寺后一夜的情景。這里一部分先寫僧人的熱情招待,先是主動地向客人介紹古壁佛畫,興致勃勃地擎著蠟燭引著客人前去觀看。“稀”字既道出壁畫的珍貴,也生動地顯露出詩人的驚喜之情。接著寫僧人的殷勤鋪床置飯,“疏亦足飽我饑”,一見僧人生活的簡樸,二見詩人對僧家招待的滿意之情。

          后兩句寫夜深入睡,“百蟲絕”從反面襯托出深山古廟蟲鳴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鳴聲漸息。“清月出嶺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詩句的意境,使人有無限靜寂之感。

          第三部分從“天明獨去無道路”至“水聲激激風吹衣”,寫晨去的路上所見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霧繞,曲徑縈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難行。一個“窮” 字,寫出詩人奔出霧區的喜悅。接下去描繪脫離霧區,在一片晴朗中所見到的秀麗山景:峭崖上紅花一片,山澗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壯的松、樹時時躍入眼簾。“時見”二字看似平常,實有精確的含意,它表明這些松、樹不是長在一處的,而是詩人在行進中時時見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開,使讀者的意念象跟著詩人行走似的一路領略山中風情。下兩句寫新雨后的山澗,水流橫溢,激濺奔瀉,致使詩人脫去鞋子,提起褲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進。

          山風陣陣,牽衣動裳,使人有賞不盡的山、水、風、石的樂趣。這樣豐富的景色,這樣清幽的境地,怎不叫人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呢?所以詩寫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四部分從“人生如此自可樂”到最后,是抒寫情懷。

          韓愈在長期的官場生活中,陟升沉,身不由己,滿腔的憤不平,郁積難抒。故對眼前這種自由自在,不受人挾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樂和滿足。

          從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來過這種清心適意的生活。這種痛恨官場、追求自由的思想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看似平凡,實際有較高的藝術成就。突出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了賦體中“鋪采文”的手法。

          所謂賦體的“鋪采文”,就不是一般地敘事狀物,而是在記敘的過程中興會淋漓地、鋪揚蹈厲地狀寫事物,繪景抒情,使之物相盡形,達到輾轉生發的藝術效果。《山石》詩便是如此。無論是開頭部分的黃昏到寺,還是其后的歇寺、離寺,先后按時間推移,把在這一段時間中的所做所為、所見所聞、交待得清清楚楚。而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象入寺、坐階、看畫、鋪床、睡覺、晨起登程等);客觀之景(象大石、蝠、芭蕉、梔子、月光、晨霧、山花、澗水、松等)就象一篇記事的日記一般,沒什么奇特之處。然而詩人卻在這些無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著真摯之情,狀寫出美妙之景,從而生發出無限的詩意。如“黃昏到寺蝠飛”,雖是一個很普通的現象,也無雕飾的詞語,但卻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黃昏中的氣氛,使人如見古寺之荒涼,環境之沉寂。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一種美妙的詩意。再如“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又是一幅多么優美的圖畫。水聲激激,風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過流,其神其態,其情其趣,宛在目前,使人對這幅充滿詩意的“山澗行”的圖畫,產生無限生趣。這就是詩人“鋪采文”筆法所升華出的功力。所以方東樹說:“不事雕琢,更見精彩,真大家手筆”(《昭味詹言》)。

        《{首页主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山石》韓愈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山石》韓愈唐詩全詩賞析06-09

        《南山詩》韓愈唐詩鑒賞06-13

        《石鼓歌》韓愈唐詩鑒賞08-25

        《華山女》韓愈唐詩鑒賞09-16

        韓愈《春雪》唐詩翻譯及鑒賞07-07

        山石 韓愈08-05

        《山石》韓愈09-27

        韓愈 山石09-23

        《雉帶箭》韓愈唐詩鑒賞09-18

        韓愈唐詩《石鼓歌》譯文及鑒賞10-1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亚洲第一簧片在线 |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一级少妇女片完整版免费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不卡观看 |

            《山石》韓愈唐詩鑒賞

              山 石

            《山石》韓愈唐詩鑒賞

              韓愈

              山石確行徑微,

              黃昏到寺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

              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

              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

              疏亦足飽我饑。

              夜深靜臥百蟲絕,

              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

              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

              時見松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

              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

              豈必局束為人

              嗟哉吾黨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歸。

              韓愈詩鑒賞:

              《山石》的寫作時間歷代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寫于唐德宗貞元十七年( 801)七月韓愈離徐州去洛陽的途中。題目“山石”不是本要專門抒發的內容,而是取首句的頭兩個字而已。

              這是一首記游詩,按時間地點依次寫來,全詩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芭蕉葉大梔子肥”,寫黃昏到寺所見景色。

              “山石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蝠飛”,首句寫寺外山石的錯雜不平,道路的狹窄崎嶇;次句寫古寺的荒涼陳舊,到黃昏時眾多的蝠竄上飛下,紛紛攘攘。僅此兩句,就把整個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現出來,使人如臨其境。以下兩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見階下景物:芭蕉葉子闊大,梔子果實肥,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讀之令人頓覺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從“僧言古壁佛畫好”至“清月出嶺光入扉”,寫入寺后一夜的情景。這里一部分先寫僧人的熱情招待,先是主動地向客人介紹古壁佛畫,興致勃勃地擎著蠟燭引著客人前去觀看。“稀”字既道出壁畫的珍貴,也生動地顯露出詩人的驚喜之情。接著寫僧人的殷勤鋪床置飯,“疏亦足飽我饑”,一見僧人生活的簡樸,二見詩人對僧家招待的滿意之情。

              后兩句寫夜深入睡,“百蟲絕”從反面襯托出深山古廟蟲鳴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鳴聲漸息。“清月出嶺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詩句的意境,使人有無限靜寂之感。

              第三部分從“天明獨去無道路”至“水聲激激風吹衣”,寫晨去的路上所見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霧繞,曲徑縈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難行。一個“窮” 字,寫出詩人奔出霧區的喜悅。接下去描繪脫離霧區,在一片晴朗中所見到的秀麗山景:峭崖上紅花一片,山澗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壯的松、樹時時躍入眼簾。“時見”二字看似平常,實有精確的含意,它表明這些松、樹不是長在一處的,而是詩人在行進中時時見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開,使讀者的意念象跟著詩人行走似的一路領略山中風情。下兩句寫新雨后的山澗,水流橫溢,激濺奔瀉,致使詩人脫去鞋子,提起褲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進。

              山風陣陣,牽衣動裳,使人有賞不盡的山、水、風、石的樂趣。這樣豐富的景色,這樣清幽的境地,怎不叫人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呢?所以詩寫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四部分從“人生如此自可樂”到最后,是抒寫情懷。

              韓愈在長期的官場生活中,陟升沉,身不由己,滿腔的憤不平,郁積難抒。故對眼前這種自由自在,不受人挾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樂和滿足。

              從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來過這種清心適意的生活。這種痛恨官場、追求自由的思想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看似平凡,實際有較高的藝術成就。突出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了賦體中“鋪采文”的手法。

              所謂賦體的“鋪采文”,就不是一般地敘事狀物,而是在記敘的過程中興會淋漓地、鋪揚蹈厲地狀寫事物,繪景抒情,使之物相盡形,達到輾轉生發的藝術效果。《山石》詩便是如此。無論是開頭部分的黃昏到寺,還是其后的歇寺、離寺,先后按時間推移,把在這一段時間中的所做所為、所見所聞、交待得清清楚楚。而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象入寺、坐階、看畫、鋪床、睡覺、晨起登程等);客觀之景(象大石、蝠、芭蕉、梔子、月光、晨霧、山花、澗水、松等)就象一篇記事的日記一般,沒什么奇特之處。然而詩人卻在這些無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著真摯之情,狀寫出美妙之景,從而生發出無限的詩意。如“黃昏到寺蝠飛”,雖是一個很普通的現象,也無雕飾的詞語,但卻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黃昏中的氣氛,使人如見古寺之荒涼,環境之沉寂。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一種美妙的詩意。再如“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又是一幅多么優美的圖畫。水聲激激,風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過流,其神其態,其情其趣,宛在目前,使人對這幅充滿詩意的“山澗行”的圖畫,產生無限生趣。這就是詩人“鋪采文”筆法所升華出的功力。所以方東樹說:“不事雕琢,更見精彩,真大家手筆”(《昭味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