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唐詩鑒賞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
岑參
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猶未了,愁殺樓蘭征戍兒。
涼秋八月蕭關(guān)道,北風吹斷天山草。
昆侖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將送君,秦山遙望隴山云。
邊城夜夜多愁夢,向月胡茄誰喜聞?
岑參唐詩鑒賞:
天寶七年(748)八月,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充河西隴右軍試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隴右(在今陜、甘交界區(qū)域)一帶。臨行前,岑參在長安寫了這首詩贈他。詩從對悲壯的胡笳聲的描寫中,表現(xiàn)了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胡笳,古代管樂器,開始卷蘆葉吹之以作樂,后來以木為管,飾以樺皮,為三孔,兩端加角,從漢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帶。其吹奏之聲如人之悲鳴。
漢末蔡文姬曾作過《胡茄十八柏》,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傾訴亂離的悲苦。但岑參的這首《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悲中有壯,表現(xiàn)出特有的風格。
開始四句,詩人將胡笳之聲與“胡人”的吹奏情形結(jié)合起來寫。胡笳之聲本來就是最悲的了,特別是由那“紫髯綠眼”的“胡人”吹奏起來,聲音更見其悲,一曲未完,就連那西域樓蘭能征慣戰(zhàn)的軍人聽了,也不禁悲愁不已。詩中用紅胡子、綠眼睛的“胡人”形象,來渲染異域情調(diào),同時用“樓蘭征戍兒”的“愁殺”來襯托胡笳聲音之悲,“ 君不聞”三個字,隱隱透露出豪壯的情調(diào)。
中間四句,將胡笳之聲與邊地的荒涼冷落情景結(jié)合起來寫。詩人似乎在興致勃勃地繼續(xù)訴說:進入涼秋八月的蕭關(guān),強勁的北風把天山的草都吹斷了,昆侖山南曉月斜斜,此時“胡人”向月吹笳,那清曉的笳聲,越發(fā)悲壯。這四句,詩人將胡笳之聲安排在曉月欲墜之時,那刺骨的寒氣,那呼嘯不停的北風,與胡笳的`悲聲融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為之寒栗,這邊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聲倍增其悲。
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聲與送別直接結(jié)合。在胡笳的一片悲怨聲中,我就要送您遠行了,今后只有從秦地的山上去遙望隴山之云,以寄托思念之意;您住在那遠離故人的邊境,夜里不免會做離別的夢,當清夜夢回之時,望著滿地如霜的月色,您恐怕不愿去聽那悲涼的胡笳聲吧?這四句在深情的訴說中,表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的無限厚意。“秦山遙望隴山云”,是指自己對顏真卿走后的懷念,但云遮霧障,望而不見,流露出一絲悵惘,正與胡笳的悲聲相一致;“邊城夜夜多愁夢”,又從邊地著筆,懸希望顏真卿對自己的思念,直接與笳聲相連。這兩層意思,把送別時依依難舍之情,與笳聲自然地結(jié)合在一起,收到了動人的效果。盡管如此,詩中并無尋常送別那種凄然悲切的情調(diào),從“秦山”、“隴山”、“邊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種雄壯氣魄。特別是最后一句,但用問句作結(jié),意思并沒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著“不喜聞”而不得不“聞”之意。這些深長的余味,給全詩增加了悲而且壯的氣氛。正如周嘯天先生所說:“詩中的邊關(guān)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聲音那么催人淚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讀者感同身受。大抵詩人這時已隱約下定親歷塞垣的雄心,此詩可謂其邊塞詩的前奏。”(見《岑詩綜論》)
這首詩為七言古詩,但開始卻用八字句起頭,用“君不聞”三字領(lǐng)起,顯出陡然而起的氣勢。首句是問句,末句也是問句,前后呼應(yīng)十分緊密。“胡笳怨兮將送君”,又用了楚辭句式,倍增激情。中間使用“頂針”手法,如“紫髯綠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猶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將送君”,讀來語勢貫通。全詩換韻頻繁,開始四句作一韻(支微通押),較為舒緩;中間四句兩句一轉(zhuǎn)韻,平仄交替,由舒緩而變得特別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韻,逐漸回復(fù)舒緩。
這種錯綜交織的安排,恰切地表現(xiàn)了起伏頓宕、悲壯淋漓的激情。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唐詩鑒賞】相關(guān)文章: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 岑參11-29
岑參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04-16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岑參03-02
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02-15
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譯文及賞析11-04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岑參唐詩鑒賞10-30
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鑒賞05-16
溫庭筠《河傳》唐詩鑒賞10-30
《潼關(guān)河亭》唐詩鑒賞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