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陶淵明古詩《挽歌其三》賞析

        時間:2022-03-14 16:41:08 陶淵明 我要投稿

        陶淵明古詩《挽歌(其三)》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陶淵明古詩《挽歌其三》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陶淵明古詩《挽歌(其三)》賞析

          【挽歌】

          陶淵明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yán)霜九月中,送我出遠(yuǎn)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為仰天鳴,風(fēng)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fù)朝。

          千年不復(fù)朝,賢達(dá)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注釋】

          嶕峣:很高的樣子。

          幽室:指墳穴。

          向來:剛才。

          親戚: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人。

          或余悲:也許有些人還有悲傷。

          亦已歌:也開始唱歌了。

          何所道:有什么可說的呢?

          山阿:山陵。

          【賞析】

          在中國的古代詩人中,六朝的詩人因了時代的劇烈變遷大概是終極關(guān)懷較多的一群。

          陶淵明先生在蟄居鄉(xiāng)間的漫長歲月里除了詩酒桑麻,鄉(xiāng)鄰親朋之外,寫了一些傳統(tǒng)的詠懷,表達(dá)了對人生事業(yè)自然社會的看法。這首挽歌是晚年作品,以實寫虛,虛構(gòu)了自己的葬禮,主題是死。

          中古以前的詩歌都好寫實,所謂詩歌合為事而作。中國人的鄉(xiāng)民本來就樸實無我,抒情也一定要寄托在事物上。不肯大聲的呼喊出自己來。這首詩歌以草木起興,其第一句堪為絕作,情景交融,有聲有色,簡直于今天的電影毫不遜色。所用的視角從底到高,由近及遠(yuǎn),斜向蒼冥,緩慢而哀綿無盡。鏡頭凝固在白楊的梢頭,由一個聲音加以延宕,從而形成心理上的茫漠空洞和莫明的悲苦,再由另一個聲音的介入,使我們的視線從焦急茫昧中一下子投射到的那只送殯的隊伍。這里一個關(guān)鍵詞是遠(yuǎn)。這廣闊迷茫凄涼暗淡的背景,全是一個遠(yuǎn)字而來,如果前面是近景的特寫的話,這里的一個遠(yuǎn)字才算把整個畫面補(bǔ)全。當(dāng)然除此之外,我們還感到了黎明的寒冷。在短短的兩句之內(nèi),人時地,情事景,聲色觸覺,多么自然地交匯在一起。這是本詩的第一部分。死亡被安放在廣闊凄涼的天地造化中。使得個體,乃至整個人類小群體的哀樂,也顯得藐小,他們緩慢凝滯的運(yùn)動,也顯得脆弱蒼白,也因此帶上了令人悲憫的色彩。

          鏡頭跳躍到墳前,這時候隊伍已經(jīng)停駐在荒涼突兀的鄉(xiāng)間野墳之間。這里一個高字突出了墳的觸目傷心和荒涼慘淡。而下二句,馬鳴風(fēng)蕭,則反寫了一個靜字。即為下一組鏡頭那催心裂肺的極哀的時刻,再一次提供了心理空白。但這不是空虛的靜,它本身就是一種能量的積累。馬的仰天,乃是一種憤欲去其壓力的動作,風(fēng)的蕭散鞭流,乃是無奈的潦亂。心理上說,前兩句的動景其實是靜景,這兩句的靜景其實是動景。動靜有致的太極在下面的鏡頭中,使送葬人的心理達(dá)到高潮。我們注意到始終沒有人物群像的正面描寫,人的聲音被故意抹去了,來營造這一個意味深長的死。這里,我以為乃是六朝詩人特異之處。他們極端明確地意識到死乃是最貼近個體而與身邊群體無干的概念。由于沒有人,死顯得完全寂靜,這種處理,讓我們更近地嗅到了死的真實氣味和死對于自我的重大意義。

          棺木土封,黑暗降臨。葬禮的禮節(jié)很多,作者只選取了其中的幾個片段,用特寫的方式加以放大,這就是古典詩歌最擅長的白描。其實這兩句里寫實的只有第一句。一個條件句就足以概括死的不可逆性。然而作者覺得還不足夠,反復(fù)地加以詠嘆:千年不復(fù)朝。死與人生的許多不同時刻的區(qū)別,便由此凸現(xiàn)出來。作者還覺得不夠,還要說賢達(dá)無奈何。一詠而三嘆,正是高潮時刻所必需——這就是死了,—— 一切不可以重見天日。不僅是你這個個體,連那些美好睿智的人也不過如此。死由此升華為一切美好人物之必然命運(yùn)。其悲劇色彩,便脫離了小小個體的郊葬,而渲染至前此后此之無限時間,這樣詩人對于死這一對象的觸摸,也達(dá)到了推理空間的盡頭。古人是這樣直截地對待死的。以對于群體無限悲憫來達(dá)到對于渺小個體的無懼甚至無哀。這一種情懷,乃是中國士子悠遠(yuǎn)的仁者思想,對于死的高貴態(tài)度和對于自我的舉重若輕。

          轉(zhuǎn)眼剛才送殯的隊伍各自散開,親戚中也許還有噙著淚水的,其他的人也已經(jīng)唱完了他們的哀歌。這四散回家的葬禮結(jié)束的生動畫面,與前面眾目睽睽之下的落棺,視角又從集中發(fā)散開來,于是我們看到了死的社會意義。死乃是一種人際關(guān)系的脫落, 好比葉子的凋零。緣分結(jié)束了,情和禮都已經(jīng)盡到了,在這樣平實的話語里,死顯得哀而不傷,似乎是一種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時候詩人開始運(yùn)用古詩篇末言志的通例,發(fā)表意見了,死去有什么可提的呢,軀體放在山嶺上很快就成了它的一部分。中國的士子是活著的時候努力地忘卻自己,死的時候把自己愉快地交給大地。經(jīng)過耐心地思考,陶淵明先生達(dá)到了精神的解放。所謂達(dá)人知命,其此之謂乎?

          本詩雖借用了古詩十九首和前此的一些文字, 然而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的完美讓人嘆為觀止,古典詩歌的'經(jīng)典手法,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其所體現(xiàn)的直面人生,追慕前賢,至死方休的人格人生觀和對于死亡平靜,坦然的人生態(tài)度,則更讓人唏噓不已。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豐人。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yù)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xué)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軼事典故

          出身寒素

          陳寅恪認(rèn)為:“江左名人如陶侃及淵明亦出于溪族!惫粽f:“陶侃本是東晉當(dāng)時的少數(shù)民族溪族!毕耸前霛h化的越人。從陶淵明的自敘中,可以看出其對自己的寒素之士的身份是十分明確的。陶淵明在當(dāng)時雖然以隱逸得高尚之名,但實際所處的社會階層卻在士庶之間。

          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⑶皝硖酵。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后接待他。

          無弦之琴

          陶淵明有一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弦,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一番,來表達(dá)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jié)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dāng)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佛學(xué)因緣

          陶氏家族有著禮佛敬佛的傳統(tǒng),直接影響到陶淵明對佛學(xué)的態(tài)度。陶侃曾從海中將“文珠”靈像接歸武昌,陶淵明祖父陶范為慧遠(yuǎn)的同門慧永在廬山修建西林寺。生活在廬山腳下的陶淵明,和當(dāng)時的佛界領(lǐng)袖慧遠(yuǎn)關(guān)系甚密,濃郁的佛教氛圍對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形影神》乃是有感于慧遠(yuǎn)對形影神關(guān)系的論述而發(f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南山”就指廬山。除了慧遠(yuǎn)之外,陶淵明還和很多佛學(xué)修養(yǎng)深厚的名士密切交往,較為著名的有劉遺民、周續(xù)之。平淡、自然是陶淵明詩文的主要特征。佛學(xué)的主要思想“空”,不必執(zhí)著于有,也不必執(zhí)著于無。陶淵明平淡的詩風(fēng)和寧靜的心態(tài)自然冥合、融合為一,其中的佛學(xué)影響顯而易見。陶淵明平靜看待生死,這種人生參悟也極具佛教意味。陶詩中人生夢幻的思想當(dāng)來自佛經(jīng)。佛教將人生歸之為空為幻,使人產(chǎn)生一種空幻的感覺。陶淵明受之影響,感到人生就像夢幻一樣。

          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離家鄉(xiāng)不遠(yuǎn)的彭澤當(dāng)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quán)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tǒng),督郵要乘機(jī)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dāng)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手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顏公付酒錢

          顏延之在當(dāng)劉柳后軍功曹這個官職時,曾經(jīng)在尋陽和陶潛交情很好。后來顏延之在始安郡這個地方當(dāng)官,在經(jīng)過陶潛住的地方時,便天天去陶潛家。要走的時候,顏延之留下二萬錢給陶潛,陶潛全部把錢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28]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淵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睖Y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陶淵明古詩《挽歌(其三)》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陶淵明《挽歌》原文及賞析01-25

        擬挽歌辭·其三_陶淵明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賞析11-30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賞析10-26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賞析11-04

        [晉]陶淵明《飲酒(其三)》原文、注釋、賞析12-18

        王維《恭懿太子挽歌五首其三》古詩原文11-01

        陶淵明《擬古其三》07-13

        飲酒陶淵明其三11-06

        飲酒其三陶淵明10-3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