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

        時間:2024-09-01 01:54:37 題西林壁 我要投稿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合集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shè)計,教學設(shè)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tǒng),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那么教學設(shè)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合集15篇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

          教學目標:

          1、能用自我的話或自我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情趣,導入新課

          1、團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叭照障銧t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今日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guān)于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著詩人蘇軾一齊,到廬山去領(lǐng)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guān)詩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jīng)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游記之一。

          2、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后。

          壁:墻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構(gòu)成的原因。

          三、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泛讀。

          2、學生結(jié)合注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指名讀詩,正音。

          4、團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一樣角度看到的不一樣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一樣形態(tài),并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cè):高聳入云、高峻挺拔

          遠:群山環(huán)繞、重巒疊嶂

          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霧繚繞

          低:高聳入云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么雄偉壯觀,千姿百態(tài)(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jié)果也不一樣。最終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采用問答式反復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僅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鸥Α锻馈罚骸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并進行朗誦示范,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jié)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lián)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四、總結(jié)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色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業(yè)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教學總結(jié)

          教學時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本事;以學定教,邊學邊質(zhì)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lǐng)悟到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

          學生經(jīng)過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運用電教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情境,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體會是人的感情,把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xiàn)。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guān)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guān)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ㄒ)、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guān)于蘇軾的了解

         。ǘ)、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ㄈ)、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贊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yōu)美的語調(diào)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jīng)說廬山“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總結(jié),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聯(lián)系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比如黃山(簡介)。而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還記得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有關(guān)廬山的詩嗎?齊背《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并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詩題

          1、作者簡介:

          師:大家對蘇軾了解嗎?

          生: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解詩題:(結(jié)合課文注釋)

          題:書寫。即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的詩。

          《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很盛行,那時侯印刷術(shù)不先進,詩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寫在墻壁上,就叫題壁詩。

          三、初讀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yuan)

          2、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3、指導朗讀。

          指名生讀。師評價。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就這首詩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F(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大家愿意聽老師朗誦一遍嗎?師配樂范讀古詩指導朗讀。

          師:讀得怎么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么美,和我來比一比。學生練習。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么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么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非常好,我看也可以錄成磁帶賣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在音樂中反復讀,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四、學習一、二句

          1、接下來讓我們隨著蘇軾來游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視頻)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畫出來。

          3、“橫看成嶺”是怎么看?(從正面看)“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

          4、“側(cè)成峰”又會是怎樣的山峰呢?(課件顯示陡峭、高聳的.山峰)指導讀第一句。并選擇你喜歡的角度試著畫一畫。(簡筆畫)

          5、那么,詩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廬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想象:橫著看,廬山是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cè)面看,廬山是奇峰陡峭;從遠處看廬山,遮天蔽日;從近處看廬山,危崖險石;從高處(山頂)看廬山,深溝幽壑;從低處(山腳)看廬山,重巒疊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看看你能把廬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師: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什么去看廬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時間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jié)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

          生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由此可見,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jié)果也不相同。最后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6、指導朗讀:

          師: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句詩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那形態(tài)不一的廬山美景。聽了你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美景。)

          廬山因為它的起伏變化而迷人,讀古詩同樣如此,抑揚頓挫才好聽。咱們再來感受一遍,把兩行連起來自己讀讀,請生來讀。廬山真雄偉啊,真秀美啊,我聽出了它的形態(tài)不一。

          五、學習三、四句

          1、詩人游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么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2、但從詩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詩人是很認真地觀賞了廬山的,詩人從多個角度來看廬山,感受到了廬山的美,難道還沒看清楚它的面目嗎?為什么還說“不識”(不清楚)?

          生:他的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

          師:我知道了?匆惶,就只有一處的形狀,看多處就有多處的形狀。況且,同一處,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狀。所以他就弄不清廬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為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了。這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3、那么要怎樣才能弄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給蘇軾提個建議嗎?

          生:從廬山的整體上來看,才能了解他的整體形狀;應該從遠處看,了解廬山的走向、山勢等。

          4、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太空)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生接: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說: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手工制作要從不同解度看。同樣的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六、小結(jié)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起游覽廬山、在欣賞美景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可以背誦了吧!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吟詠這首古詩。(配樂齊誦)

          七、拓展:

          用你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詩介結(jié)給家人或朋友。

          詩配畫;編小故事;配上音樂,吟唱;書法;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4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抓住關(guān)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復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么多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解題

          你們知道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你知道嗎?(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

          4.介紹題壁詩

          (二)學習古詩

          1.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自由讀詩

          3.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么體會。ㄗ杂烧f說)

          4.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cè):側(cè)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么樣的?側(cè)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jié)果卻不同,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解讀第二句

          A.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是小結(jié):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自由讀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可以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可以輕聲的跟著背。

          3.齊背

          (四)拓展訓練

          1.復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

          2.課后自己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寫廬山的?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課時安排 1課時

          相關(guān)資料

          背景資料: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

          描寫山的詩歌: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5.《望廬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學過程

          一、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后世人們的'不斷探索,反復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芒,創(chuàng)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蘇軾)

          1.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jīng)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jīng)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fā),作了五首記游詩,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學習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設(shè)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

         。2)指名讀,師作適當?shù)墓膭钤u價。

         。3)全班齊讀古詩。

          2.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

          a、根據(jù)“注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師巡視,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xiàn)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匯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小組運用了什么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指名各小組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根據(jù)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qū)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 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項練習的設(shè)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2)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指名讀讀這句詩,并說說詩意。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纟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

          (4)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復讀古詩,結(jié)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卻有著不一樣的樣子,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經(jīng)歷嗎?

          (生結(jié)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么,你們認為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了嗎?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鋪墊,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ㄎ虺龅牡览恚

          (設(shè)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為學生的內(nèi)化動力。

         。3)指導朗讀。

          4.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6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guān)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句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并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登飛來峰

         。ㄋ危┩醢彩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一、讀詩題,老師作簡要提示,理解詩題,簡介作者。(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

          二、初讀古詩,自學檢查。

          思考:

          1、這是一首寫什么的詩?

          2、詩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詩句。

          1、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理解“尋”、“聞說”。

          理解詩意:“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理解“緣”。

          詩人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讀古詩,說說詩人寫這首古詩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大意。

          五、指導朗讀。

          六、練習背誦。

          題西林壁

         。ㄋ危┨K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一、介紹詩人“蘇軾”,回憶學過的蘇軾的詩,導入新課。

          二、解題: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墻壁,西林寺在廬山北麓。

          三、理解詩意。

          1、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詩意:從正面橫著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雄偉山嶺;從側(cè)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詩意:看不清,認不準廬山真實的雄偉山勢。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見廬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廬山的`全貌。

          3、齊讀古詩,指導朗讀,評議。

          四、思考:

          1、哪些詩句寫景?哪些詩句說理?

          2、“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你對此還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寫詩的用意。

          六、練習背誦。

          七、拓展延伸:

          1、補充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對比地讀一讀,增加積累。

          說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7

          教學目標:

          1、能感情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學重難點:

          1、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誦并默寫古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

          2、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教具準備:

          寫有練習題的幻燈片

          教學設(shè)計:

          一、 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后世人們的不斷探索,反復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芒,創(chuàng)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蘇軾)

          1、 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 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jīng)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jīng)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fā),作了五首記游詩,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學習古詩

          1、 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ㄔO(shè)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

         。2)指名讀,師作適當?shù)墓膭钤u價。

         。3)全班齊讀古詩。

          2、 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a、根據(jù)“注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熝惨暎瑢Ω餍〗M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xiàn)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匯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小組運用了什么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ㄖ该餍〗M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嶺

          峰

         。ǜ鶕(jù)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qū)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ù隧椌毩暤脑O(shè)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2)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指名讀讀這句詩,并說說詩意。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 纟 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 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2)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 復讀古詩,結(jié)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卻有著不一樣的樣子,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經(jīng)歷嗎?

         。ㄉY(jié)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么,你們認為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了嗎?

         。ㄓ辛饲懊娴睦幼麂亯|,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ㄎ虺龅牡览恚

         。ㄔO(shè)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為學生的內(nèi)化動力。

         。3)指導朗讀。

          4、 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5、 小結(jié)。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橫 嶺

          峰 側(cè)

          各不同

          遠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觀地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8

          教學目標:

          1、 借助注釋、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4、 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望廬山瀑布》,理解詩題

          1、導語: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4篇寫景的文章,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一首寫景的古詩,所寫的地點是廬山。

          一年級時,我們已經(jīng)學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一起來背誦。

          今天,我們學習另一首寫廬山的古詩??詩人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

          2、板書詩題,讀詩題。

          3、借助注釋,理解詩題。

          二.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 聽錄音范讀,畫出詩的節(jié)奏。

          2、自由讀詩,讀準字音,把握吟詩的節(jié)奏。

          3、指明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4、借助前預習,先在四人小組中互相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5、指名學生解釋詩句。

          6、齊讀古詩。

          三、深入學習詩歌

          1、四人小組讀古詩,互糾錯誤。思考: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

          2、男生讀一二句,女生讀三四句。

          思考:詩人觀察的角度有哪些?

          題干:詩人觀察的角度有:

          選項:1、從正面看和側(cè)面看

          2、從遠處看和近處看

          3、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學期,我們學過《畫楊桃》這篇課文,你還記得其中老師說的話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

          同樣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也看到不同的廬山。下面是老師收集到的一些廬山的圖片(出示廬山的圖片)。

          4、

          題干:你認為作者看到這樣多角度的廬山是通過怎樣的觀察?

          選項:1、一次仔細的觀察

          2、多次仔細的觀察

          5、師引導:這首詩所寫的廬山就像一個千面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蘇軾這樣多次、多角度地觀察廬山,為什么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lǐng)略不盡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廬山的全部)

          6、師:要想看清廬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廬山全面地看它。

          廬山的外表像個藝術(shù)家,幻化出各種美妙的姿勢,廬山的內(nèi)心像個哲學家,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怎樣看?

          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7、引導學生理解后兩句詩所闡述的道理

          題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兩句詩所說明的道理與下面哪句話相近?

          選項: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師: 在你讀過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邊發(fā)生的哪些事是讓你明白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問題的?

          生自由說。

          9、男女生比賽讀古詩。

          四、背誦古詩

          1、同桌互背

          2、指名個人背

          3、會背的起來背。

          五、拓展小練筆

          寫寫學詩的心得: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角度不同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效果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客觀、全面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問題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9

          課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本事目標

          學生能搜集相關(guān)資料了解詩人蘇軾及其作品;學生能結(jié)合注釋理清詩歌資料,明白蘊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jīng)過朗讀體悟,學生能夠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閱讀詩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經(jīng)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有感情誦讀古詩,領(lǐng)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教學工具(或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教師邊播放音樂,邊PPT滾動展示廬山風光,提問:“欣賞了浙西風景,你們感覺怎樣樣”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jié)導入新課“那里山清水秀,云霧彌漫,到處都是鳥語花香,那里的流泉飛瀑,更是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留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那里,也寫下了千古名篇,我們一齊學習走進詩歌《題西林壁》!”

          二、解詩題,知作者

          1、探究詩題,請學生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題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了解作者,請學生介紹課前搜集的`關(guān)于作者生平資料,教師總結(jié)補充。(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jīng)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三、讀準音,體韻味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都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教師巡視,并相機指導;

          2、同桌直接按互讀,互相指正;

          3、教師范讀,學生感知朗讀語調(diào)、停頓、輕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學生范讀;

          5、全班齊讀古詩。

          四、抓字眼,明詩意

          1、提問:這首詩每句話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組合作,學生根據(jù)注釋,試著解釋詩句意思,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齊解決,教師巡視,對個小組學習作必要指導。

          2、提問:引導學生理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的意思

          明確:“橫看”正面看,“嶺”與“峰”的不一樣,想象從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還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景色。

          3、提問: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在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心境下看到廬山會是怎樣的景象。

          明確: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jié)果就會不一樣。

          4、提問:說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確:我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我身在這廬山之中。

          5、提問:結(jié)合生活實際,理解詩人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面目。明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五、誦詩歌,悟詩理

          1、提問:作者為什么要描述廬山

          (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yōu)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

          六、鞏固小結(jié),延伸認知

          教師放配樂朗誦全詩,學生總結(jié)自我的收獲。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詩歌。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0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chǔ)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shè)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

          (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

          放映廬山錄像。

         。康模鹤寣W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

         。康模菏箤W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病R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ㄖ攸c:卷舌音、平舌音)

         。、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

          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nèi)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相關(guān)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5、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úW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lǐng)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

         。ㄒl(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分析古詩結(jié)構(gòu),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浮⒈痴b: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總結(jié):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保啊⒔Y(jié)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 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觀察的角度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觀效果察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和美,領(lǐng)悟知識與實踐的關(guān)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兩課時

          題西林壁

          學習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yǎng)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

          收集蘇軾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認識蘇軾。

          (一)揭示課題。

          1、師: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藝術(shù)奇耙,它們有的格調(diào)清新, 有的意味深長,有的耐人尋味。

          2、師:古詩我們要怎樣學習呢?(題目入手、讀好詩歌、了解意思、體會意境)

          3、師:學古詩更重要的是要讀出詩味,悟出意蘊來。

          4、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宋代詩人蘇軾寫的《題西林壁》。 (課件出示題目)

          5、生齊讀題目

          (二)認識蘇軾。

          1、師:關(guān)于蘇軾,你了解多少?

          2、生根據(jù)搜集資料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查閱資料的方法和內(nèi)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貢獻。

          3、課件出示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ㄈ┝私忸}意。

          1、師:知道題的意思嗎?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課件出示西林寺圖片)

          2、師: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都知道了,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

          3、師:帶著你們的理解再讀題目。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ㄒ唬┳宰x古詩。

          1、師:可能有同學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著把它讀正確。

          2、生自由讀

         。ǘz查反饋。

          1、師:誰來試一試? 生個別讀 男生讀 女生讀集體讀

          2、師:有沒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讀得正確流暢嗎?相機糾正學生的讀音

          3、師:我們一起來把整首詩讀一讀。

         。ㄈ┮髡b詩歌。

          1、師:會讀詩歌還不夠,我們還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現(xiàn)在再讓我們有滋有味地讀讀詩歌。

          2、生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師并隨時進行點評,相機范讀

         。◣煟耗銓ψ约旱睦首x滿意嗎?讀出了古詩的滋味了嗎?)

          三、品味詩意,感悟哲理。

         。ㄒ唬⿲W習前兩句詩。

          1、師:等我們理解了詩的意思,會讀得更好。先讓我們來看詩的前半部分,請你們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只要說通了,說順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練說

          3、師: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嗎?生根據(jù)學生的問題相機引導

          4、師:你覺得嶺和峰有什么不同嗎?你能用詞語形容一下嶺和峰嗎?(課件圖片出示嶺和峰的圖片)

          5、師:遠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體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師:你能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嗎?(從正面橫著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cè)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顯出各不相同的姿態(tài)。

          7、師: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看廬山的?

          8、師:廬山到底是怎樣的呢?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就讓我們一同觀看廬山的錄象,注意觀察廬山的姿態(tài),相信我們對這兩句詩的體會更深,看時可以交頭接耳,可以指指點點。(課件播放錄象)

          9、師:你們都看到了怎樣的廬山?(連綿起伏、高聳入云、危峰兀立、懸崖陡坡)

          10、師:為什么你們看到的廬山各不一樣呢?(作者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

          11、師: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會不會一樣呢?(課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圖片)

          12、師:同一東西呢?能再舉例子嗎?(課件出示其他圖片)

          13、師:就讓我們帶著理解再來讀讀這兩句話。

          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二)學習后兩句詩。

          1、師: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詩的后兩句,一起讀讀這兩句。

          生齊讀,自由讀

          2、師:在說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3、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嗎?

          4、師:你們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

          5、師:平時的說話、寫作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我們還沒有這樣類似的詞語、故事?(盲人摸象,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身當臨絕頂,一覽眾山曉)

          6、師: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對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這就是這首詩蘊含的道理,最后兩句也因此成為千古佳句,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讀最后兩句——————生接讀 。

          生個別讀 配樂讀

          (三)回歸整首詩歌。

          1、師:當我們回過頭來讀這首詩時,相信我們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師:現(xiàn)在我們都是詩人,身在美麗的廬山,想想詩人吟誦的樣子,你也來吟誦一番。你可以怎樣吟誦呢?(可以加上動作讀)

          3、生自由練習 (生邊寫邊吟,邊走邊吟,邊捋著胡子吟誦,背著手吟誦)

          4、師: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誦?生上臺表演。

          5、生齊背古詩。

          四、古詩拓展,領(lǐng)悟特色。

          1、師:蘇試筆下的題西林壁讓我們領(lǐng)略了山的千姿百態(tài),再讓我們看看他游覽廬山寫的另一首詩,這首詩又向我們展示了廬山怎樣的景觀呢?(課件出示)

          高巖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來悲風④ 。

          擎⑤(bò)開青玉峽,

          飛出兩白龍⑥ 。

          注釋:

         、俦 (bì) :遮住

         、诔啵杭t色

         、凵罟龋荷钌畹膷{谷

         、鼙L:呼嘯的風

         、萸妫╞ò):同掰( b āi)

         、迌砂垼簝蓷l白色的瀑布,東瀑和西瀑

          2、師:請你根據(jù)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來學學這首詩。

          3、生自由讀后交流意思(課件瀑布圖片)

          4、生吟誦詩歌,檢查讀的情況

          師:心情會怎樣,是驚喜?是贊嘆?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個別讀 集體讀

          5、師:自由讀讀這兩首,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么不同?(一個寫景 一個先寫景后哲理)

          6、蘇軾游覽廬山時被廬山秀色所陶醉,一氣之下記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這些詩,有的是描繪廬山的一種景象,有的寫出了自己的一種感覺。題西林壁是總結(jié)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尋味——————生接讀。

          7、正因為如此,九百多年過去了,這首詩還閃閃生輝,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談笑間,在學生的課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幼x,配樂讀。

          五、課堂小結(jié),延伸課外。

          師:這節(jié)課,我們用學古詩的方法,不僅讀好了詩,理解了詩的意思,還體會了詩的意境。相信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當我們以后再來讀這兩首詩又將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觀書有感

          一、復習導入。

          1、有感情地朗讀。

          2、背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投影片:

          自學提綱:

         。1)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聯(lián)系詩句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范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nèi)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鑒: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質(zhì)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lǐng)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

         。4)練習背誦。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聿”“鑒”“徘徊”這幾個字的。

          2、正確書寫: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3、練習書寫。

          四、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1、分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詩。

          提示:先讀讀古詩,說說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讀一讀。

          2、請二、三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默寫課文。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2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教學資料屬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編排,教學資料都是關(guān)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奧秘的。

          《題西林壁》公開課教學設(shè)計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并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貼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想象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活力導入

          1、大家都旅游過哪些地方

          (板書:廬山)(生跟讀兩遍。)

          2、請學生自我談談對廬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說)

          3、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游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題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課題(結(jié)合注釋理解題目意思)(板書:解詩題)

          2、你們了解蘇軾嗎(指名說)(板書:知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此刻就讓我們一齊走進詩,請同學們大聲讀,等會教師要請一些同學來讀。(指名分行讀)

          強調(diào)嶺ling峰feng壁、緣,還有同學想讀嗎那就全班一齊讀吧!

          3、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請同學結(jié)合注釋或經(jīng)過查字典,來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夠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誰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說)此刻請同學們在小組中互相解決問題,看看哪個小組解決的又快又好!

          2、哪個小組能夠說說詩的意思

          3、(解釋第一句)明白嶺和峰的區(qū)別嗎(學生畫嶺和峰圖)

          4、弄懂了嗎那同桌互相說一說這一句的意思。

          5、那從遠處和近處看又有什么不一樣嗎誰能說說這句的意思

          6、學完前兩句,你有什么疑問(為什么看廬山不一樣呢)

          7、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明白原因了快來說說!

          8、“之所以...是因為......”句式練習說話,再倒過來說“因為......所以.......”

          9、誰能把整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下來同桌先是著說說吧!(指名說)(板書:理詩句)

          10、說的真不錯,讓我們再來讀讀詩吧!

          四、拓展閱讀

          1、“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結(jié)果就不一樣!痹谏钪心阌龅竭^這樣的情景嗎舉個例子說一說。(指名說)

          2、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當怎樣看(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yōu)點呢)要從不一樣解度看。

          3、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畫楊桃》,還記得課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嗎。

          4、那你認為怎樣看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說)

          5、是呀!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6、此刻就讓我們飽含感情,讀讀這首蘊涵深刻道理的詩吧!(齊讀)

          7、想試著背背嗎你能夠選擇獨自背或同桌背,看誰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們?nèi)鄟硪槐榘?已經(jīng)會背的同學能夠合上書背,不會背的同學請你看書讀。(齊背)

          9、教師那里還有幾首描述廬山的詩,請讀一讀吧!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zhèn)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晒稚钌嚼,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10、古詩雖然學完了,可是教師期望下課后,同學們能收集、了解更多關(guān)于廬山的詩。

          教學反思: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學會“緣”字。2、背誦《題西林壁》。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資料、體會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教學重點難點則為:理解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句所蘊含的哲理,從中獲得啟示。針對我校學生特點和一些語文教師對古詩教學難以把握的情景,課前我設(shè)計的教案盡量簡潔、步驟清晰,以期給出一個能夠參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詩題(結(jié)合注釋)二、知作者(包括必須程度的寫詩背景);三、理詩句(小組合作學習古詩,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課后注釋來理解這首詩歌);四、明詩理(結(jié)合說實際和上學期課文《畫楊桃》理解,感悟道理:從不一樣角度觀察,結(jié)果是不一樣的)。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里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里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回憶學法。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嗎?

          三、學習古詩。

          (一)知詩人。

          (二)解詩題。(并介紹“題壁詩”)

         。ㄈ┟髟娨。

          1、請同學們反復朗讀,一邊讀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與周圍同學交流一下你的收獲。

          3、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你能告訴我們橫著怎么看嗎??那什么是山嶺?什么是山峰?

          同學們的描述不夠形象,有哪位同學能用簡筆畫表達出來?

          你能根據(jù)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嗎?

          4、蘇軾看過廬山不同的'姿態(tài)后,發(fā)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為……”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反過來說一說。

          根據(jù)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

         。ㄋ模┪蛟娗椤

          廬山的確很美。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cè)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處俯視,深溝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巒疊障?蓮]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還是險峻?正如蘇軾筆下的《題西林壁》。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讀一讀,請你閉上眼睛,讓我們隨蘇軾一起去游廬山。

          剛才那一瞬間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當在詩人蘇軾面對如此美景時,內(nèi)心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

          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嗎?

          (五)明哲理。

          你能想個辦法,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還記不記得學過的《畫楊桃》一課,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聽說過這樣的情況嗎?

          其實它還可以用在學習上,與別人交往中。像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yōu)點呢?還是看缺點呢?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觀地認識了自己,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

          四、總結(jié)全文。

          1、想一想蘇軾怎樣才寫出這首古詩的?

          2、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4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chǔ)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shè)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當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nèi)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相關(guān)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lǐng)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jié)構(gòu),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jié)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F(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jié)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5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借助插圖、展開想象,并運用增、補、調(diào)、換四種方法理解古詩,體會詩句的意境。

          3、習得觀察方法,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4、指導背誦《題西林壁》。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讓學生掌握理解詩句的方法。

          教學難點:

          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望廬山瀑布》引入,板書課題

          二、初讀

          師:請大家自由讀、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讀好一首古詩,還要注意停頓和節(jié)奏的劃分,大家邊聽老師讀,邊在自己的書上劃分節(jié)奏,好嗎?(PPT投影節(jié)奏劃分)

          生根據(jù)節(jié)奏自由讀 指名讀 齊讀

          三、理解

          (一)借助題目悟方法

          師:孩子們,要想看懂一首古詩,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請大家說說平時是用什么方法來理解詩句意思的?

          請看這首古詩的題目:題西林壁(指題目)(借解釋小結(jié)方法)

          板書:增 補 調(diào) 換

          (二)運用方法學詩句,感受廬山的千變?nèi)f化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讀讀古詩的第一二句:(齊讀)

          請大家按照剛才小結(jié)的理解詩句的方法,學習小組之間討論討論這兩句詩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體方法跟同學說說就更好了!開始吧!

          師巡視,傾聽、指導。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認真,誰來結(jié)合理解古詩的方法,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補充解釋:看課文插圖,理解“橫看”“側(cè)看”

          誰來繼續(xù)結(jié)合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第二句的意思

          請大家看看課文插圖,展開想象,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廬山

          生充分觀察課文插圖,說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廬山嗎?(出示一組廬山圖片)

          能再說說廬山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嗎?

          能帶著你的感受再讀這兩句詩嗎?(個別讀)

          師:是呀,這些都是詩人游覽廬山看到的景色。(板書:景)

          只要詩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廬山不同的樣子,所以觀察廬山的角度遠遠不止文中提到的六個。

          自古以來,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覽廬山,寫下了他們的感受,我們?nèi)タ纯丛娙搜壑械膹]山,感受廬山的千變?nèi)f化:(師大約講解詩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所以,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讀邊在頭腦里想象廬山的樣子,把你最喜歡的那幅廬山風景畫讀出來……

          (三)活用方法悟詩情

          廬山的景色真是讓人目不暇接!所以詩人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繼續(xù)用剛才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師:詩人已經(jīng)看到廬山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為何它還說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呢?

          生:因為他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所能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

          師:所以這兩句詩的解釋中,我們還可以用“補”的方法,把原因補充得更加具體——

          生:(補)我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貌,只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

          師:那該站在怎樣的角度才能看清廬山的全貌呢?

          生答:應該跳出廬山,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俯覽整個廬山

          師:所以詩人說:(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再讀讀這首詩,從這首詩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說:我明白了要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處理問題,這樣才能客觀、全面。

          師:是的。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多個角度,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也就是俗語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誰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哪些課文正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畫楊桃》)

          能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說說嗎?(下棋、同學之間吵架)

          師:詩人游廬山,把自己的所見、所感都寫下來了,讓我們不僅欣賞到了廬山的美景,還讓我們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書:道理)

          像這樣的詩,我們可以叫它哲理詩。

          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廬山,欣賞廬山的美景,把這首詩美美地讀一次。

          (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全班齊讀)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9-18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6-19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8-13

        《題西林壁》經(jīng)典教學設(shè)計08-03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6-07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5-08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shè)計08-07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3-24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通用]06-21

        (必備)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7-0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