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1
一、教材分析
1、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古文運動”的主要成員,堅持“文以載道”,代表作是被貶永州之后的“永州八記”。
2、單元體裁——記。這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文學體裁,可以記人,記物(《核舟記》),敘事(《桃花源記》)、寫景,抒情等。本單元的四篇古文都是寫景抒情的古代散文佳作。
根據這兩個特征,教學時可以和第五單元的單元主題(“文以載道,歌以詠志”)聯系起來,以柳宗元和韓愈的聯系為突破口,切入到游記作品的“道”——景物描寫中所貫注的思想感情中來,領悟欣賞作者“觸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升華。
二、教學難點:字詞句的翻譯理解和課文背誦
1、強調預習的作用,要求學生借助注釋背誦課文,這是課堂整體欣賞的基礎。同時培養(yǎng)學生溫故知新的能力,搜集整理有特殊意義的詞、和以前學過的詞意義不相同的詞、以及詞類活用現象,盡量避免課下注釋機械性記憶的弊端,幫助學生理解積累(這些主要通過課下自學完成,基本不占課堂時間)。
2、“好讀書,不求甚解”,閱讀文學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意境的感悟領會,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所以,句子的翻譯,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不要過分強調。否則會破壞古文精煉流暢的美學特征,難以給同學們美的熏陶,使同學們對學習文言文失去興趣。比如說把“青樹翠蔓,蒙絡搖墜,參差披拂”翻譯成“翠綠的枝蔓,有的遮蔽著,有的纏繞著,有的飄動著,有的搖曳著,長長短短,隨風拂動”意思倒是懂了,句子本身所具有的那種音樂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卻蕩然無存。
三、教學重點:理解小石潭的環(huán)境和作者感情之間的關聯。
1、課堂環(huán)節(jié):教學重點的突破,關鍵在于問題設置是否能切中要點,提綱挈領,引起學生的思考和爭論。
看到小石潭,作者是怎樣的心情?
這個問題的設置,涵蓋了作者由“樂”而“凄”的心理變化過程。針對同學們的答案,老師適當點撥,可以很容易的讓同學們認識到柳宗元到這里的原因——排遣抑郁,在山水中尋找快樂;
快樂的原因——聲音的清脆悅耳,水的清澈,魚兒的歡快。
心情發(fā)生變化的直接原因——小溪岸勢的曲折險惡,“不可知其源”;環(huán)境的“寂寥無人,悄愴幽邃”
心情發(fā)生變化的根本原因——觸景生情,自己的遭遇經歷際遇就像這小石潭一般,美,卻無人欣賞,前途不可知。
2、課后延伸:一篇好的文章就像美酒,醞釀的越久,其味道越美越濃。所以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解決教學難點中一些共性的問題(而且教學難點也不是一堂課學生就可以完全理解的),更在于讓學生在課下反復品味,領會,形成個性化閱讀感悟。這也是一個溫故知新的過程。所以,怎樣推動課后的思考,是解決教學重點的第二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我設置了兩道思考題:
A:迷路的陶淵明和探路者柳宗元。
B:小石潭( ),你看, 。
A題難度較大,為選做題。可以說是這是一個研究課題,前期,我們對陶淵明有比較多的研究。學過他的《桃花源記》、《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補充過關于魏晉南北朝的一些常識性文學知識,寫過練筆《和陶淵明的三次見面》等。第五單元的單元主題以韓愈的《馬說》為核心,幫助學生認識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關系,突破“文以載道”這一文學主張,讓學生明白寫文章要言之有物這一道理。本文的學習又從韓愈與柳宗元的關系入手,讓學生認識到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承載的思想感情。有了這樣的鋪墊,再把二者聯系起來,程度較好的學生會好奇,到底二者之間有什么相同不同,從而達到對文本的反復閱讀領會及課外延伸,更深刻的領會“道”的意義,形成自己的觀點。
B類題難度較小,立足于對《小石潭記》本身的'理解,但是,又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從整體意境上下手,給同學們更大更靈活的發(fā)揮想象空間,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巧妙借鑒運用課文精美的語言,很有挑戰(zhàn)性。
四、教學反饋:學生優(yōu)秀研究成果展示
B類作業(yè):
(一)“歌盡桃花扇底風”——學生品味挖掘到的個性化整體意境
小石潭的水真清,聲音清脆的讓人以為是環(huán)珮相擊發(fā)出的聲響。小石潭的水真清,清澈的讓人以為魚在空中游。小石潭的水真清,不僅能數出有多少頭魚,而且能看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的水真清,可是他不能判斷出此時呆若木雞,靜止不動的魚兒下一秒會箭一樣的游向何方,敏捷靈活的出乎人的意料,是在嬉戲,還是在尋找?是它在尋找,還是他在尋找?他不停的探尋,盡管他會碰壁,但他仍然選擇了這條沒有路的路。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不能怕失敗,就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努力。他雖然沒有陶淵明“迷路者”的境界,但是他有的是探路者的勇氣與活力。我相信,總有一天,這條翕忽的魚兒會躍出水面,哪怕只有短暫的瞬間!
——王沂凡
小石潭靜,你看,石也是靜悄悄的,似乎在沉睡中做著一個清涼的夢。倒是樹蔓,溫文爾雅而又不失活潑的應和著水聲。風滑過樹梢,也是靜悄悄。魚兒在水中無聲的嬉戲,陽光無聲的沉落水底,影子隨著水波無聲的搖曳。我們的聲音也小下來,消失,在安靜的大自然面前,一切都會安靜下來,帶著一種平靜。
——侯林鎧
點評:此時無聲勝有聲。
小石潭樂,你看,青石,翠蔓,游魚,小溪,自由自在,想伸展的伸展,想纏繞的纏繞,想游動的游動,想唱歌的唱歌。清冽的水輕輕滑過青石的肌膚,他咯咯的笑,“如鳴珮環(huán)”;翠綠的枝蔓被風輕輕拂過,流動的綠色靜默的微笑;水底的游魚懶洋洋的躺在水底曬太陽,突然游向別處,水面上泛起一個酒窩;溪水從不知名的地方來,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叮叮成韻。此情此境,有誰會不開心呢?便只有潭上坐的那個人吧,臉上的笑容怎么不見了呢?他的心里該有多少寂寞,才能在這歡樂之中速速離去呀!
——張子彧
評語:青春少女也曾悲吟:“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飄落難尋覓”,可小石潭不是落花,這讓身似浮萍的柳宗元,情何以堪!
小石潭幽,你看那水。水,本性清涼,山泉小溪更是如此。幽幽的寒氣總是氤氳著不散。清冽,冰凌入骨的寒使周圍的植被最大限度的散發(fā)出幽寂的氣息。若彈跳的溪算是活力生命的源頭,那這一潭冷冽的幽水,便是冰雪女神的嘆息。幽幽的嘆,冰封了周圍的一切,悄愴幽邃的氣息 ,凄神寒骨的幽寂。冰雪女神的嘆息中,怕是最細微的聲響也被冰封了吧!幽然,幽黯,幽寂,幽寒,幽嘆匯出了這潭水,這顆散發(fā)著冷冽光芒的寶石——冰雪女神的嘆息!
——韓天明
小石潭小。你看,它就坐落在一座小丘一百來步的地方,隔著“篁竹”都能“聞水聲”。小到“全石以為底”,且“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像一盆山水盆景。連它生出的溪水也想浩瀚夜空中的北斗和廣袤大地的一條蛇一樣,小石潭,真小。
小石潭石(堅實),你看,如此之小,竟容下“坻、嶼、堪、巖”,容下青樹翠蔓,容下百許頭魚,雖然小,但它有堅實的——朝著“斗折蛇行”的方向奔去,不可知其源。小石潭,真堅實。
小石潭淡泊,你看,它被竹樹環(huán)合仍怡然——自有環(huán)珮聲傳出天外。它地境偏僻寂寥無人也不惱——自有溪流魚兒給它講遠方的故事。它不以“小”憂,不以“石”傲,四季輪回,歲月流逝,他就在那里,笑的云淡風輕。
——王千一
評語:也許,正是因此,柳宗元才無顏面對吧!
小石潭怪,你看那潭,“全石以為底”。既為潭,必三平方以上。一塊石頭為底,好大的石頭。與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的巨石陣中的石頭有的一拼。小石潭怪,怪在潭中的石頭各具情態(tài),高地,小島,巖石,再加上搖曳的藤蔓,剛柔并濟,仿佛一處無人問津,無可破壞的凈土!
——周橋
小石潭幽,你看,它藏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這里安靜甚至寂寥,水聲滴答,讓人頓生寒意。四面遍是樹,青蔥翠色溢目。
安靜,有時是一種好東西,它可以讓人思考。有時,卻讓人孤獨。不經意間,看見旁邊的小溪,曲曲折折,忽隱忽現,仿佛我的身世,不可知其源。我不能未卜先知,所以我不知道未來會是什么答案。我繼續(xù)凝視這條小溪,小溪的水注入潭中,停止了,這會是答案嗎?小溪的那頭,幽遠,不知源。真的不想,不愿,不希望停下來……
愈發(fā)幽寂了,于是,離開。
——王玥
小石潭幽,你聽,幽幽的溪水聲穿過竹林飄入耳,心在不知不覺中感到快樂;你看,幽幽泉水拂過石面,無限的溫柔。潭中悠悠的魚兒怡然自樂,四面竹樹環(huán)合,泛起幽幽的清涼,就像自己的境遇,在心中喚起幽幽的悲涼。
——王佳琪
小石潭清,你看,小石潭與世隔絕,環(huán)境清幽,青林翠竹,沒有半點雜質。水干凈清澈,可以“影布石上”,游魚的姿態(tài)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地方太過干凈,以至于太容易讓人把自己的主觀情緒融入其中,再放大。所以,柳宗元的評價是“過清”,使他的情緒由“樂”到“悲”,變換的如此之快。小石潭真的“凄清”嗎?個人有個人的見解罷了。
——古瑩玉
小石潭幽邃,你看,竹林里的小石潭偶然被柳宗元尋去,本是一處桃源,可他卻覺得“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我只認同幽邃,小石潭哪里凄,哪里寒?它先是鼓勵你,與你相樂;然后引導你,誘你探源。也許水流一路上有太多坎坷,可是只要水流不斷,小石潭一天不毀,源頭總能找得到!
——李旭婷
小石潭清,你看,水清: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的水清,以為“全石以為底”,沒有泥沙;因為活水不斷。因此,小石潭的水中才能看到光與影的舞蹈。
聲清:如鳴珮環(huán)
小石潭的聲清,因為“寂寥無人”, 因為“不可久居”,只有小溪與石頭的碰撞。
境清:其境過清
小石潭的境清,因為青樹翠蔓擋住了來人的實現,因為取道還要伐竹,因為“斗折蛇行”的溪流讓人找不到方向,只要沒有人踏上的土地,都是枝頭的豆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侯義夫
(二)猶記驚鴻照影——學生作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句子:
藤蔓搖曳下垂,參差不齊,感覺那么自然,那么有親和力,隨風擺動間,多么閑適的意境!
——王文遠
點評:“閑適”用的好。
樹的陰影籠罩著岸邊,使人的心頭也蒙上了一層黑紗。
——譚巖
小石潭清,就像荒廢多年的老宅,不被人打擾,也與世無爭。沒有了人氣,也沒有了生機,隱藏在密林中,只有百許頭魚,太過清幽。
——陳科潤
小石潭有些神秘,明明藏在竹林后面,可偏偏不小心發(fā)出了聲響。
——閆靜新
那個翻卷出水面的石頭,是一朵凝固的浪花?
我奇怪,柳宗元為了看到小石潭,沒有路也能“伐竹取道”,為什么不能再被貶謫的命運中,披荊斬棘開辟道路,何必為“不可知其源”而嘆惋,為“過清”而凄惻呢?
——程銘
小石潭的水清,“青樹翠蔓,蒙絡搖墜,參差披拂”的清新柔美,定是這柔柔的清水所養(yǎng)。
——韓汶妤
小石潭寂,你看潭以整塊石頭為底,流水只能與石頭相依,水聲如環(huán)珮。
——趙婉婷
小石潭夢幻,你看,這里的溪水彎彎,在太陽的映射下,忽明忽暗,忽隱忽現,就像是夜空中閃爍的北斗七星。
——羅凱澤
(三)一枝紅杏出墻來——令人捧腹的逆向思維。
小石潭的水,你看,有百許頭魚。
首先,小石潭是一潭清泉,說明它不會太大。作者目測其中的魚,居然有百數條,“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說明水很清。可是“水至清則無魚”,這就矛盾了。而且,魚要排便。這時應該已經是暮春或夏天了“青樹翠蔓,蒙絡搖墜”,百許頭魚在水中的排便數量已經很可觀了。既然“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說明向潭中注水的小溪在小石潭中會激起一定的水花,那么沉淀在池底的糞便便會翻上來,這樣水就不會清了。所以,我認為小石潭中不會有數量如此龐大的魚,也許作者只是為了寫出水潭的動景,但也要遵循科學事實,十來條魚,溪水成趣,同樣也生機勃勃。魚數過多,太過繁雜,反而會毀了這清幽的氣氛。
——張雪飛
A類作業(yè):
迷路的陶淵明和探路者柳宗元
●漁人緣溪行,忘了自己該干什么,忽然發(fā)現了桃花源,安樂祥和。但他最終還是“停數日,辭去”,并且“詣太守”,“尋向所志”。其實,他原名和他很像,陶淵明厭惡官場的黑暗,發(fā)現了屬于自己的桃源——歸園田居,可這是他的最終歸宿嗎?是的,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流露出對田園隱居生活的膝蓋享受,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可是他也許像漁人一樣,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不能,他不愿意失去自我,所以他選擇了他比。他的面前有兩條路,一條荊棘密布,一條安靜美好,他選擇了后者。既然當不了漁人,就當那桃花源里的村民吧!
菊,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陶后鮮有聞。陶淵明把自己丟了,丟進山山水水間。
柳宗元不同,不是不愿做官,是不讓他做官。所以,看到美景,他走了。他心里不甘。他是那個漁人,他想回去,一定要回去。他不會因歲月靜好,就放棄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抱負,他放不下,學不會像陶淵明那樣釋懷,于是,他離去了,繼續(xù)去尋找那個真正屬于他的地方,縱使很難!
——張子彧
●迷路者和探路人
一個迷路者,一個探路人
迷路者在現實中迷失了方向
在理想中找到了信仰
探路人在現實中飽經滄桑
又在現實中找到了方向
一個
主動放棄
獨自享受山林的空氣
一個
被迫流離
發(fā)現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秘密
一個追求自己的理想
退出黑暗,尋找光明
幻想一個桃花源
讓大家享受
一個,聽從命運的安排
尋找奇山異水
可他放不下自己
總是觸景生情,不能沉迷
——閆靜新
●陶淵明迷路了。他的辭官歸隱,就是因為他不想作惡,不想腐敗,卻又無力改變。于是他尋尋覓覓,尋找桃花源。可是,他找不到,于是,他迷路了,也許只有在忘記路途,忘記時間的時候,才能真正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桃源。
柳宗元在探路。他想要到奇山異水間排解自己的抑郁憤懣,因此,他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在大自然中探尋真諦。他發(fā)現了小石潭,曲折蜿蜒的溪水有和自己一樣的氣息,幽遠凄清卻不可久居,他離開了,這是他的選擇。
——王在琦
●陶淵明:迷路派。他在戰(zhàn)亂紛紛,社會不安定的時代背景下,選擇了——走為上計,逃避是他生存的方法。他大力描寫田園,自然,歸隱,實質上是為自己找到一個生活的理由。不得不說他是有政治頭腦的,不然他不會發(fā)現社會的變更,更不會鉆進與世隔絕的地方任自己逍遙了。陶淵明沉迷于自然,將自己的大腦變得純潔,同時也是他的無奈。
柳宗元:探路派。自己動手的效果更好。在被貶后,無時無刻不在探索自己的前途。他不想被環(huán)合的竹樹禁錮了自己的心靈,更不會被寂靜寒了自己燃著火的心。前方時隱時現,但是闖一下又何妨?阻礙我的不是犬牙差互的石岸,而是心靈留下的傷痕,但是,他不想作罷。
——董佳衡
●探柳迷陶
我認為這個題目本是就是一種侮辱。柳宗元真的在探路,陶淵明真的迷路了嗎?我認為陶淵明其實和達爾文一樣,早就發(fā)現了出路,但又因為過程的紛繁迷亂,思想又過于正統而放棄了簡單卻頻繁的正路,而非要走困難但榮譽的側路。其實真正開創(chuàng)美麗的是陶淵明,柳宗元只是聽說了陶淵明在山中,而卻尋找,他只是陶淵明思想的產物罷了。是不是應該說“爛陶帶柳”呢?
——劉佳佑
評語:看來對這二人都頗有微詞。
●公元427年陶淵明去世。346年后,一聲啼哭在山西的土地上響起,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之后會有一段異?部赖牡缆啡プ,并且有意無意的,繼承了陶淵明的夙愿。
他叫柳宗元
兩端人生,兩條路,兩雙磨破的鞋,一個夢。
(一)夢起
聞水聲,心樂之;甚異之,窮其林
好奇心,讓迷路的人找到了方向,讓探路者看到了前方的梅林。不同的是,柳宗元是有目的的,而陶淵明則只有潛意識中構建的虛幻的藍圖。我記得有一部電影中有句臺詞:“熟悉他的人就會知道,那可能只是他想象的一個地方”。而桃源,也不應該排除陶淵明醉后的夢幻?墒牵以磪s又荒誕而真實的存在于每一個人心中;恼Q的是,這樣的一個世界永遠都不會存在于現實中;真實的是,它的美好與感動每天都在現實世界中發(fā)生。所以我們渴望桃源,所以,柳宗元在聽到水聲時如此高興,所以我們相信童話,相信美好的大結局,相信正義,相信夢想,相信圣誕老人,并且在泡沫一般美麗而易碎的夢醒時分痛哭。
(二)夢中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青樹翠蔓,蒙絡搖墜,參差披拂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不可久居
這是兩人最大的分歧,桃花源如果不可久居,還有什么意義?
所以,柳宗元在開往桃源的路上拐錯了道,來到一個未開發(fā)的小潭邊。這并不意味這失敗,相反,是一種成功。他明白了,桃花源不是這樣。
(三)夢醒
無問津者;記之乃去
兩個人都在夢的結尾點上了省略號,輕描淡寫,就像一場夢。你永遠都不記得夢的開始,因為他開始于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一枚早已長大的種子。我們也常常忘記夢的內容,因為睜開眼,刺眼的陽光就沖走了它們。
但有些人不同,他們醒來后,就明白了自己要干什么……
那個結尾的省略號,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追夢。
——侯義夫
五、教學反思——“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真正震撼我的是學生的作業(yè)。覺得是他們啟發(fā)了我,而不是我教了他們。有時候,總覺得自己講的好,認識的深刻,生怕學生們想不到,杞人憂天罷了。我們總是剝奪了他們說話的權利(關于學生作業(yè),我只在語言的流暢精煉方面做了一些改動,思想都是他們的原汁原味,沒有任何加工)。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2
一、教材依據:
本教學設計的《小石潭記》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6課,所用版本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
二、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在七年級學習了十多篇文言詩文,在八年級又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到第四個單元的文言文學習時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能借助注釋、工具書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思想:
課堂上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jié)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因此本課的設計以趣味為導入點,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
4、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學習中通過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朗讀競賽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加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不斷發(fā)展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產生繼續(xù)學習的欲望,最終養(yǎng)成自主積累的習慣,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和文學素養(yǎng)。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經歷及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的描摹。
方法與途徑目標:通過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進行朗讀競賽掃清字詞障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重點、難點。
情感與評價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yōu)美景色,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注重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
現代教學手段運用:使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準備:
1、搜集資料、制作課件;
2、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2)借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4)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fā)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七、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你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讓我們伴著《瀟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邊欣賞圖片中的美景,一邊展開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間。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聞野花淡淡的撲鼻而來的清香;聽各種鳥兒啁啾婉轉的鳴叫;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后的詩人為擺脫抑郁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幽深寧靜的意境,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請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教師評價、補充,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字音與斷句。
2、自讀課文,教師指導,要求: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jié)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以大組為單位進行朗讀競賽,看看哪一組讀完整篇文章的人數最少。規(guī)則:出現朗讀聲音不宏亮、打絆子;字音、斷句不準確時換下一位同學接著朗讀,教師不發(fā)表意見,請其他組來評價。
(設計意圖: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師通過示范朗讀和方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誦讀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進行朗讀競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快速、高效地掃清文字障礙,為理解文意與背誦打基礎。)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請小組的A、B、C、D類學生(異質分組:按學生語文基礎與理解能力差異分成四類)進行疑難文句的朗讀、翻譯、重點詞解析并且進行評價。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yǎng)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對于A、B、C、D四類學生教師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務時可有不同的側重點,以便及時反饋課堂學習的落實情況。學生互評的形式不僅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合作的意識。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合作、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與重點突破。)
(五)質疑探究、抓住特點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2、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fā)言。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并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六)品味文章,對話作者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yōu)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yōu)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達成突破文章的難點的目標。)
(七)暢談收獲、總結全文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談收獲: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獲得了那些啟示?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fā)言。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知識,并能結合生活進行思考。)
(八)我做導游,介紹美景
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致,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fā)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請4——5名學生為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評評誰的導演最棒。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九)課后回顧,舉一反三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課外你一定看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yǎng)學生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yōu)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系題。)
附板書設計
板書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并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發(fā)現小石潭: 聞其聲 見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側面描寫)寫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魚樂(動靜結合)寫魚兒活潑可愛
潭
宗 小潭源頭: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記
元 潭中氣氛: 幽靜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涼之情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學習注重以興趣為導入點,設計中處處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不管是朗讀競賽、小組合作、互相評價,還是對話作者、暢談收獲、我做導游等環(huán)節(jié),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由淺入深的教學規(guī)律。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真正做到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點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同時激發(fā)了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內,要注重課外的延伸,讓學生學以致用,拓寬對文章的理解。本設計的“課后回顧,舉一反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3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閱讀文章激發(fā)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yǎng)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后的孤凄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借助背景相關的《江雪》,導入文本
學生背誦柳宗元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分析指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結合這首詩的意境說明原因?
(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獨”兩個字在孤寂、冷清、高遠宏闊的背景下,詩中的主人公在“釣寒江雪”,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前人說“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也寫了諸多的優(yōu)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懷,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導學生閱讀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讀,引領正音
(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易錯、難讀的字)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理解文意(讀出感興趣的內容,讀出疑惑問題)
(3)學生自主閱讀助讀提示:
、僮髡呒半S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悅耳的水聲,帶來的內心的喜悅,向往是伐竹的動力)
、谖恼露济鑼懥四男┡c小石潭相關的景物?(設計此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細致閱讀文本: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huán)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圩髡咴趯δ男┚拔锏挠^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水聲、游魚)
、茏髡邔Ρ敬斡斡[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深入文本,細讀小石潭:
(1)指導學生深入文本,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討論探究
①作者發(fā)現小石潭的經過怎樣?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循聲而至,砍竹成路,下見小譚;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
②從“伐竹”這一細節(jié)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發(fā)現了這里人跡罕至無路可走;發(fā)現了作者喜悅之高、興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難也要覓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樣?
(潭底為整塊石頭,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巨石,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④請你依據文章內容概括出課文是按找怎樣的游覽順序來寫的?
(發(fā)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菸恼略趯懢爸杏昧耸裁磳懛?(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尢端陀昔~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潭水之清和游魚之樂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天空的時候,著一鳥而讓觀者感知天空的遼闊高遠,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烘托的寫法)
⑦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幻化到魚兒身上,仿佛魚兒也會像人那樣感到快樂似的)
⑧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那些特點來寫的?運用了那些修辭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動靜結合,準確地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描寫)
、嵛恼潞蟛糠值钠嗪母惺芘c上文中的“樂”,對比鮮明,你是怎樣體會這種情感的變化?(這種情感變化足以說明,作者被貶謫的悲涼是他心中的主調,寄情山水的歡樂只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huán)境觸發(fā)便顯露出來設計此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矛盾中發(fā)現人物的內心情感,領會文章感情所在)
4.總結拓展
、倏偨Y全文
王國維說“以自身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極富作者的生活個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繪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魚、樹木,著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韻,抒發(fā)了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游記里傳神的描寫,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很值得我們學習
、谕卣寡由欤
關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舊注:“崔簡之子也”據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權厝志》舊注:“崔君名簡,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東柳氏”句下注:“簡娶公之姊”據此,則“崔氏二小生”當為柳宗元的外甥
、鄹剑喊鍟O計
《小石潭記》
賞思
發(fā)現小潭—樂—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氣氛
5.必要的教學資料準備: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山水游記,書胸中憤郁的散文由于八記遺址在永州城郊,故稱《永州八記》分別是《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古代稱熨斗為鈷鉧,鈷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頭,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時僻遠荒涼州司馬只是安置流放官員的一種名義上的職務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為困厄,最為艱難,心情也最為孤寂郁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卻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強烈的激發(fā),發(fā)言為文,莫不悲惻動人,寓言、山水游記等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永州八記》,《段太尉逸事狀》,《三戒》,《捕蛇者說》等篇章都作于此。
教學反思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一篇。作者通過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fā)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yōu)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讓學生讀懂文章本身之外,還應該教會學生從中,從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學到寫景狀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進。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領略小石潭的山水美,體會作者抓住特征細致描摹景物、有順序的寫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上。這節(jié)課我就試圖進行這方面的引導,灌輸學生“學文章的最終目的是為作文服務”的觀念。
帶領學生對文章的段落、詞句進行解讀欣賞,讓學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環(huán)境、清澈的潭水、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及充滿蓬勃生機之美。在作為旁觀者欣賞小石潭的美麗之后,請學生以思考者的角度來想想作者是如何將小石潭描繪的如此美麗的。就此歸納總結出作者寫景的特色、方法,適時的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嘗試。
雖說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可是在實踐操作中我卻碰壁了:學生較為被動,課堂氛圍較為沉悶。課后反思,老師規(guī)規(guī)矩矩的提問引導,學生自然正正經經的小心答題。這種一問一答的缺乏創(chuàng)新的形式,怎么能激發(fā)學生活躍課堂呢?事后,我不禁問自己,這個教學目標難道沒有其他的教學形式可以更好的讓學生主動學習嗎。回答當然是否,只要我多花點時間去“備學生”,這種局面應該可以改變。比如說,在帶領學生透過字詞理解作者筆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給學生多點時間讓他們去“畫一畫”,畫出他們眼中的小石潭,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再給點時間給學生展示,并讓他們簡單說說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想想作者的寫作技巧并加以學習練習。我想如果加入這一環(huán)節(jié),課堂氛圍會活躍不少。
總而言之,上課之前不僅要備課充分還要在教學形式上適當創(chuàng)新,對學生的反應也要有充分的準備,營造出一個活躍的學習氛圍。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4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
2、體會作者感情
3、品析文章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互動序幕
師簡介文章的地位及價值,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互動擴散:討論與交流課前預習表的內容
項目發(fā)現問題
題目
內容
情感
寫作
學生將預習結果進行小組討論,并凝成焦點問題
三、互動火花:碰撞與探究
師生共同交流,凝成對文章內容、情感、寫作等方面的發(fā)現。
進一步交流存在的問題,將凝成的問題進行探究、深化
四、互動收獲:共識與共鳴
教師從文章內容、作者感情、寫作特色方面做總結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按照互動四環(huán)節(jié)的模式進行設計,教師根據課文的重點設計好課前預習表,給學生一些指向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閱讀文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整個過程中參與討論交流,碰撞探究,最后在不斷的評價和整合中對文章的重點及情感方面達成共識,產生共鳴。讓學生在與文本、與同學、與老師的對話中,充分解讀文本,從而達到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并在人文情感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但由于本次是初步的運用互動四環(huán)節(jié)的.理論來設計,雖理論上覺得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因設計的內容過多,互動擴散發(fā)散的方面太多,學生不能及時發(fā)散,影響了后面的互動火花的順利完成,導致時間不夠,未能形成共識,產生共鳴。因此,在以后設計時要注意發(fā)散點不宜過多,過寬。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5
學習目標:
1、文體復習:了解所學過的相關古文文體
2、思想貫通:了解中國古代的貶官文化與隱士文化
3、寫作技巧: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4、文言基礎:疑難句子及句式的翻譯
學習重點: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國古代的貶官文化與隱士文化
學習難點:
疑難句子及句式的翻譯
學習方法:
講授法、練習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古之中國,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貶謫。在數不清的遭貶人員之中,常有飽讀詩書之人。貶了官,失了寵,摔了跤,悲劇意識來了,創(chuàng)作愿望和創(chuàng)作激情更加強烈了。由于對人事變遷和世態(tài)炎涼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屈原放逐,乃有《離騷》;司馬遷被宮(比貶謫更殘酷),撰成《史記》;李白流放夜郎,許多名詩傳于后世;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便誕生了"三吏"、 "三別";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寫出了千古傳誦的近體詩;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八記》流傳千年;劉禹錫兩度被貶,終成一代大家;蘇軾烏臺詩案,前后《赤壁賦》閃爍熠熠光華;歐陽修多次被貶,《醉翁亭記》等名作如雨后春筍……被貶官,是當事人的不幸,但卻是中國文化的大幸,中國的文采華章因此更有了張力。
今天,我們就復習一下《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讓我們再一次感受這些孤獨而又高貴的靈魂,體驗他們發(fā)自靈魂深處無奈而不屈的聲音
二、小組探討
比較《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的異同。
提示:
1、文體都是“記”
2、作者同為貶官,對待被貶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
3、都有景物描寫,作用不同
三、講授新課
(一)復習“記”這一文體。
1、“記”是古代一種不定文體,一般來說,作者對現實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記下來,都可以稱“記”。記可以全是敘事,如《桃花源記》,也可以敘事、描寫、議論相結合,如《岳陽樓記》。
2、學生回憶,梳理所學古代其他文體。
還學過“說”(《馬說》《愛蓮說》)、“序”(《送東陽馬生序》)、“傳”(《五柳先生傳》)、 “書”(《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銘”(《陋室銘》)、“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3、學生獨立完成練習。
、佟罢f”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_______,如《馬說》《愛蓮說》
、凇段辶壬鷤鳌敷w裁是“傳”,傳記是一種用來______的文體,一般由別人代為記述,自述生平的叫___。本文是陶淵明托言“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際是作者的自傳。 ③《送東陽馬生序》中“序”是一種文體,這是一篇___,是作者為同鄉(xiāng)后學馬生的_____,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種種艱辛勉勵馬生學習,文章質樸親切,極為感人④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______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用韻。
答案:①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②記載人物生平事跡自傳③贈序臨別贈言④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
。ǘ┲v述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與貶官文化
1、隱士文化(人生準則:寵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厭倦了世俗中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心境平和,淡泊名利,回歸自然本性,或是在優(yōu)美的大自然中忘記塵世的喧囂。代表: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吳均(《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答謝中書書》)、龔自珍(《己亥雜詩》)。
2、貶官文化(人生準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保
兼濟是終生的愿望,獨善是無奈的選擇。柳宗元支持“永貞革新”,結果是“二王八司馬”,一同被貶的還有劉禹錫;慶歷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慶歷新政”未至一年,被貶鄧州;慶歷五年,歐陽修為范仲淹仗義執(zhí)言,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滁州。
在任時門庭若市,被貶后門前冷落,“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唯一可以對話的是自然,是天地。他們縱情沉醉于山水,只是借山情水意來澆融心中的塊壘而已。代表人物:柳宗元、劉禹錫、范仲淹、歐陽修、蘇軾??
3、練習(學生小組討論,或在相關的參考書上尋覓答案,力求理解)。
①《小石潭記》中先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如何理解這“一樂一憂”?②《醉翁亭記》中“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與《岳陽樓記》 “后天下之樂而樂”中“樂”的內涵是否相同?
、 《醉翁亭記》中如何理解"太守樂其樂"?
提示:
、僮髡邊⑴c政治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抑郁難平,凄苦是主要的感情基調,寄情山水是為了擺脫這種心情,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在塵世中找到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便得到凈化和復歸,破碎的心靈便得到片刻的撫慰,作者能不感到快樂嗎?但這種快樂畢竟只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huán)境觸發(fā),觸景傷情,憂傷、悲涼即隨之而來。 ②不同,前為欣賞自然景物的快樂,后為國家富強,百姓富裕后的快樂。
③太守雖被貶,然仍勵精圖治,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足,太守為此而樂,與民同樂,樂其一也;而仕途失意,有志難伸,縱情山水,暫時排遣抑郁,樂其二也,熱鬧之中有著難言的寂寥。
。ㄈ缎∈队洝贰对狸枠怯洝贰蹲砦掏び洝分芯拔锩鑼懙淖饔。
1、學生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寫的寫法(新授課之述備矣)。
2、老師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佟缎∈队洝分芯拔锩鑼懭诤狭俗髡叩纳硎涝庥觯⑶橛诰,托物言志,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qū)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凇对狸枠怯洝奉}為“岳陽樓記”,自然要用相當多的篇幅描寫岳陽樓的景色,但寫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圖是借題發(fā)揮,談人生抱負,并以此規(guī)勸、勉勵友人。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情景交融,為后文張本,引出議論,闡述作者抱負。
、 《醉翁亭記》中記敘、寫景、抒情相結合,景中處處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
3、小組合作練習
①大家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一兩則加以賞析。
提示:如《桃花源記》中“桃源之美”,《三峽》中的山美、水美,《答謝中書書》 《記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②在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有不少通過寫景抒情,來含蓄地表達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圖排解郁悶的心情。找出幾篇這樣的作品,結合有關背景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ㄋ模┮呻y字詞句的翻譯
出示練習,學生翻譯,因以前講授較細致,老師只做巡回指導。
1、通假字①政通人和,百廢具興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2、詞類活用
a、名詞作狀語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③皆若空游無所依④斗折蛇行,明滅可見⑤其岸勢犬牙差互
⑥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叻寤芈忿D,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使動用法①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賓語前置
①微斯人,吾誰與歸!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城居者未之知(本站推薦)也。
4、修辭:(互文)
、俨灰晕锵,不以己悲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③朝暉夕陰,氣象萬千④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四、課堂小結
稻梁發(fā)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壓以成犁轅。范仲淹這些皇宮大臣,在漫長的遭貶過程中受著無理的制約,甚至是無情的摧殘,但偏偏成就了另一番學業(yè),那酵成的美酒芳香誘人,那躬成的犁轅帶著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劃出美麗的詩文。忘掉仕途的坎坷,拋棄命運的舛錯,撫琴吟曲,品酒評詩,也不失為一種極致的風景;更可敬的是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了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的楷模。
五、作業(yè):課外文言文閱讀兩則
(一)范仲淹罷宴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屬(下屬的官吏)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缞绖(cuī dié喪服)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讀書人)卒于邠,將出殯近郊,赗(fènɡ)斂棺。ㄏ略岬奈锲罚┙运淳。公憮然(失意的樣子),即徹(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濟)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1.從上文中摘出最能體現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思想的有關詞句。
2.《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謫守“江湖之遠”的'滕子京之邀而寫的,既為勸誡對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據這篇短文所敘的故事,你對“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ǘ┐簖堜性
未到三里外,一匹練從天下,恰無聲響。及前諦視,則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盡化為煙,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為楊白花。既墜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佚麗,或遠立而濡其首,或逼視而衣無沾。其故由于落處太高,崖腹中洼,絕無憑籍,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抵觸,不能助威揚聲,較石梁絕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龍湫文;石梁喧,龍湫靜;石梁急,龍湫緩;石梁沖蕩無前,龍仇如往而復:此其所以異也.初觀石梁時,以為瀑狀不過爾爾,龍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3.按要求用課文原句填空
、俅簖堜星o聲響飄散無著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游覽大龍湫給作者的啟示是______________
4."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這句話中用到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憮然亟令詢之徹宴席厚赒給之2.不僅憂君而且憂民(意思對即可,能運用互文的知識,聯系前句加以說明,可加獎勵分。)
3.仔細看的.原因沾濕.....的樣子4.由于落處太高,崖腹中洼絕無憑藉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抵觸,不能助威揚聲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5.排比、比喻,形象地寫出了大龍湫是瀑非瀑的特點。
教學反思:
讀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對中國古代文人的命運心常戚然,無論隱居還是被貶,其實都是一種無奈,但艱難困苦,玉汝乃成,正是這種無奈,使得他們的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華。而初中所選的課文又多此兩類文章,若想讀懂這些文章,并能發(fā)掘文中深層意蘊,首先要“知人論世”,對作者和作品的相關背景有所了解,并且不拘一人一時,把零散的知識點連綴起來,形成一個知識體系。因此,我把給學生人文文化熏陶,講清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與貶官文化作為本課的重點。
在復習過程中,還應注意知識之間的互融性,注意基礎知識、閱讀、作文等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A知識部分“文體復習”和“疑難字詞句復習”采取練習方式,有利于學生牢記,由于本教案不是側重于基礎知識點的復習,所以疑難字句只要學生心中有數就算達到目的了。寫作方面主要復習了景物的寫法及作用,如果再與小說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聯系起來就更好了,可又不容易找到這種古散文與現代小說的結合點,只好作罷。作業(yè)中兩個課外文言閱讀,一個側重思想,一個側重基礎知識,都是對本文學習目標的鞏固。
“邊講解邊練習”的教學方式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達到牢固把握語文基礎知識和深入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目的,至于成效如何,只能是因人而異了。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6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鮮明生動地寫景狀物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一篇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
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他妙筆生花,以高超的手法,為我們勾畫出四幅奇特的畫面,令人心動,令人傾倒。但是作者卻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在美麗奇特的小石潭面前流連忘返,而是僅“記之而去”,這是為什么?我們如何解讀作者一開始“心樂之”。而最后卻“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為由,匆匆離去?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我們在第一單元學習了幾篇現代的游記,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的游記—《小石潭記》,看看古人的游記和現代人的游記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2、 作者簡介:柳宗元,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韓愈齊名,并稱“韓柳”,唐宋八大家之一,子子厚,因在柳州擔任過刺史,又稱“柳柳州”。
二、 自主學習
1、 順暢地朗讀課文
2、 借助課文注釋,翻譯課文,理解文意,對疑難問題做好標記。
三、 自讀反饋
1、 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篁竹(huáng) 清冽(liè)為坻(dǐ)
。隆閹Z(yǔ)為嵁(kān)佁然(yí)
。、俶爾(chú)翕忽(xī)差互(ch。
D、寂寥(liáo)悄愴(chuàng) 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隆⑻吨恤~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2、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1、作者是怎樣發(fā)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
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fā)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6、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fā)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fā)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huán)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7、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五、誦讀玩賞
1、體味柳宗元寫作本文時的心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讓學生圈點自己欣賞的優(yōu)美語句,說出喜歡理由。明確:可以從修辭、表達、寫法等方面入手,說出一點即可。
六、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
2、背誦全文
七、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唐)
奇:
1、石奇 (異石紛呈)
2、水奇 (聲悅水澈)
3、源奇 (曲折、多姿、神秘)
4、境奇 (清幽凄涼)
課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fā)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學生對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心情無法理解,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而學生們沒有經歷過如此曲折的人生,理解起來的確吃力,但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
文章的設計是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每個問題的設計都經過反復思考,既要承接前面的問題,又要可以引出下面的問題,由淺入深,學生愛回答的過程中表現良好,基本能夠從文中找到相關語句進行回答,只是對文章的句子翻譯不夠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加強積累。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及用法,如 “可”“從”“清”“許” 等。
學習作者移步換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分析文章的寫景特點及作者心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被貶后寄情山水的抑郁憂傷之情,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挫折的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字詞,理解并翻譯課文內容。
分析文中景物描寫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覽行蹤。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復雜情感,理解景與情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授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相結合。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 分鐘)
通過展示一些優(yōu)美的山水圖片,提問學生:在古代,文人墨客們面對這樣的美景會有怎樣的感觸并如何表達呢?由此引出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以及他的代表作《小石潭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識講解(10 分鐘)
介紹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經歷,著重強調他被貶永州的背景,為理解文章情感做鋪墊。
簡單講解 “記” 這一文體的特點,讓學生對文章體裁有初步認識。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5 分鐘)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jié)奏以及語調的變化,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初步疏通文意,標記出疑難字詞。
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針對存在的讀音、節(jié)奏等問題進行糾正。
再讀課文,梳理內容(20 分鐘)
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找出作者的游覽行蹤,概括每段的主要內容,如發(fā)現小石潭(聞聲見形)、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潭中氛圍等。
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討論,適時給予指導和幫助,然后請小組代表發(fā)言,共同完善對文章內容的梳理。
研讀課文,分析景物描寫(20 分鐘)
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景物的語句,思考作者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描寫的.,如視覺(“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聽覺(“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等,體會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組織學生討論這些景物描寫營造出了怎樣的氛圍,與作者的情感有何關聯,引導學生理解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品讀課文,體會情感(15 分鐘)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深入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情感,讓學生思考作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為何又流露出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這樣的傷感之情。
組織學生交流分享自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教師進行總結歸納,點明作者借山水之美排遣內心的抑郁,卻又因自身遭遇無法真正釋懷,最終仍陷入憂傷的復雜心境。
課堂小結(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包括文章的行文思路、景物描寫特點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等。
強調《小石潭記》作為古代山水游記的典范之作,其在寫作手法和情感表達上對后世文學的重要影響,鼓勵學生課后繼續(xù)閱讀欣賞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
布置作業(yè)(5 分鐘)
背誦并默寫課文。
借鑒本文的寫作手法,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寫景短文,描述一處自己熟悉的景物,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小石潭記》課文原文及相關參考資料。
六、教學反思
在這堂《小石潭記》的教學過程中,整體上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導入環(huán)節(jié)利用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初讀、再讀等環(huán)節(jié)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分析作者情感這一難點問題時,部分學生理解起來仍有困難,盡管引導了多次,但還需要更巧妙、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幫助他們突破。另外,課堂時間把控上還可以更加精準,最后的作業(yè)布置環(huán)節(jié)略顯倉促,在今后教學中應更加合理地安排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效果。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8
一、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認讀、書寫文中的生字詞,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如 “斗折蛇行” 中的 “斗”“蛇” 等詞類活用現象,提高文言文語言素養(yǎng)。
能夠熟練背誦課文,并用現代漢語準確流暢地翻譯全文。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目標
通過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梳理作者的游覽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探究文中景物描寫與作者情感變化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分析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目標
引導學生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語句,感受小石潭景色的清幽之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體會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讓學生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這種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提高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目標
了解唐代文人被貶謫后的生活狀態(tài)和文學創(chuàng)作特點,感受中國古代文人寄情山水、借景抒情的文化傳統。
通過學習本文,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扎實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詞,準確翻譯并理解文意。
學習作者移步換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寫景技巧,欣賞小石潭的美景描寫。
教學難點
深入解讀作者在文中所傳達出的復雜而微妙的情感變化,以及這種情感與當時社會背景、個人境遇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串講法、問題引導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趣味導入(3 分鐘)
播放一段清幽寧靜的山水視頻,視頻中伴有潺潺流水聲、鳥鳴聲等自然音效,同時展示一些與視頻畫面相契合的古人山水詩詞,營造出濃厚的古典氛圍。視頻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假如你身處這樣的美景之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古代有一位文學家柳宗元,他在游覽一處小石潭時,卻有著別樣的心境,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小石潭記》,去探尋他的心路歷程!
背景介紹與文體說明(5 分鐘)
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柳宗元的生平經歷,著重講述他因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的坎坷遭遇,讓學生明白這一背景對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
簡要講解 “記” 作為古代一種散文體裁的特點,如側重于記事、寫景、狀物等,且往往蘊含著作者的情感與感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寫作意圖。
初讀課文,正音明意(10 分鐘)
教師富有感情地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標注出不認識或讀音不確定的字詞,同時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語調、停頓等。
學生模仿教師的朗讀,自由大聲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初步嘗試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和釋義問題,同桌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核對。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文中重點生字詞,如 “篁(huáng)竹”“坻(chí)”“嵁(kān)” 等,進行正音講解,并隨機抽取學生朗讀課文段落,檢查讀音掌握情況,及時糾正錯誤讀音,確保學生能夠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再讀課文,疏通文意(15 分鐘)
教師采用串講法,逐句講解課文,結合課下注釋、文言語法知識以及相關文化背景,詳細解釋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幫助學生疏通每句話的意思。例如,講解 “斗折蛇行” 時,點明 “斗”“蛇” 是名詞作狀語,分別解釋為 “像北斗星那樣”“像蛇那樣”,讓學生理解這種詞類活用現象在文中的表意效果。
在教師講解過程中,適時提問學生,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參與到文意疏通的過程中來,檢查學生對字詞釋義和句子翻譯的理解情況,如讓學生翻譯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這句話,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
學生跟隨教師的講解節(jié)奏,在課本上做好筆記,標記出重點字詞和疑難句子,課后進一步整理復習,加深對課文文意的理解。
三讀課文,理清思路(12 分鐘)
組織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作者的游覽行蹤,要求各小組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內容,梳理出文章的結構框架。
各小組代表發(fā)言,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黑板上進行板書,引導全班學生共同梳理出作者 “發(fā)現小石潭(隔篁竹,聞水聲)——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小潭源流(潭西南而望)—— 潭中氣氛(坐潭上)—— 記錄同游者” 這樣的游覽順序和行文思路。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清晰、有條理的認識。
研讀課文,賞析美景(15 分鐘)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描寫景物的段落,圈畫出自己認為寫得精妙的語句,從描寫角度、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賞析,思考這些描寫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例如,對于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這一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通過側面描寫,借魚兒的游動之態(tài)來襯托潭水的清澈,展現出小石潭空靈、清幽的意境,體現了作者對美景的欣賞與陶醉。
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交流分享各自的賞析心得,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補充、質疑、討論,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賞析觀點。
各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展示,教師對學生的賞析發(fā)言進行點評、補充和總結,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移步換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寫景技巧,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品讀課文,體悟情感(10 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通讀全文,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前文對景物描寫和作者心境的分析,深入思考作者在游覽小石潭過程中的情感變化軌跡,讓學生找出體現作者情感的關鍵語句,如 “心樂之”“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等,探討作者情感產生變化的原因。
通過問題引導,如 “作者起初‘心樂之’,為何后來又感到‘凄神寒骨’了呢?這與他的個人遭遇以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怎樣的關聯?” 啟發(fā)學生深入理解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被貶謫后內心深處的孤獨、抑郁、憂傷之情,同時又能在山水美景中尋求短暫慰藉的復雜心境。
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參與討論并適時給予引導和啟發(fā),幫助學生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實現與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鳴和跨越時空的對話。
課堂總結與拓展延伸(5 分鐘)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文章的字詞釋義、翻譯、行文思路、寫景特點以及作者的情感變化等,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布置拓展延伸作業(yè):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更多古代文人被貶謫后創(chuàng)作的山水文學作品,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等,比較它們在寫作手法、情感表達等方面的異同點,寫一篇 300 - 500 字的短文,下節(jié)課進行交流分享,以此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加深對中國古代山水文學傳統的認識和理解。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教學設備、相關的古代文化背景資料、《小石潭記》的文本資料及配套的教學參考資料。
六、教學反思
在本次《小石潭記》的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解讀這篇經典文言文作品,以達成多維的教學目標。從教學效果來看,趣味導入環(huán)節(jié)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字詞講解和文意疏通方面,通過串講法與學生互動,大部分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為后續(xù)的深入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分析景物描寫和作者情感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并且學生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有了一定的認識。然而,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在課堂時間分配上,雖然整體環(huán)節(jié)安排較為緊湊,但在學生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由于部分小組討論較為熱烈,導致時間把控稍顯不足,最后的課堂總結略顯倉促,沒能讓學生更充分地回顧和鞏固所學內容。此外,對于個別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在理解作者復雜情感這一難點問題時,還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個性化的引導。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設計,更加合理地把控時間,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果。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及用法,如 “可”“從”“許”“以” 等。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文言文的語言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及作用,培養(yǎng)學生賞析文言文寫景片段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被貶后寄情山水的復雜情感,理解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尋求精神寄托的心境,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挫折的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字詞,疏通文意,背誦全文。
學習文中運用多種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移步換景、動靜結合、側面烘托等。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復雜情感,把握景與情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 分鐘)
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優(yōu)美的山水圖片,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山水之美的感受,然后引出古代文人也喜愛寄情山水,并順勢導入新課 ——《小石潭記》,介紹作者柳宗元及其被貶的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0 分鐘)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jié)奏以及語調的變化,初步感受文章的韻律美。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嘗試疏通文意,圈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請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和指導。
再讀課文,積累字詞(15 分鐘)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梳理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以及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等文言現象,如 “可”(大約 / 可以)、“從”(跟隨 / 由,自)等。
每組選派代表匯報梳理結果,教師進行補充和總結,通過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掌握重點字詞的用法。
研讀課文,賞析景物描寫(20 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寫小石潭的景色的?讓學生找出文中表明行蹤的詞句,體會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如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等。
組織學生賞析文中描寫潭水、游魚、潭邊景物等片段,分析作者運用了哪些寫景方法,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運用了動靜結合、側面烘托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潭水的清澈和魚兒的活潑,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班分享,教師進行點評和點撥。
品讀課文,體會情感(10 分鐘)
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思考:在欣賞如此優(yōu)美的小石潭景色時,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如 “心樂之”“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等,體會作者由樂到憂的情感變化。
結合作者被貶的背景,組織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變化?讓學生深入理解作者寄情山水卻又無法排遣內心苦悶的復雜心境,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古代文人在困境中通過山水尋求慰藉卻又難以釋懷的情感特點。
課堂小結(5 分鐘)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包括文言字詞的積累、寫景手法的運用以及作者的情感變化等,強調《小石潭記》作為一篇經典的山水游記散文,不僅展現了自然之美,更蘊含著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xù)背誦、品味這篇佳作。
布置作業(yè)(課外)
背誦并默寫全文。
借鑒文中的寫景手法,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寫景短文,描寫一處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觀。
五、教學反思
在這堂《小石潭記》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文言文的韻味和情感,以讀促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逐漸熟悉了課文內容,也能較好地把握文章的節(jié)奏和語調。
在字詞教學方面,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梳理文言字詞,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但在個別字詞的講解上,還可以結合更多的例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在賞析景物描寫和體會情感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討論,發(fā)現文中的寫景妙處,也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變化,但對于作者復雜情感產生的深層原因,部分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難度,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補充更多關于柳宗元生平經歷和當時社會背景的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整體而言,這堂課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但在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和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我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提升教學質量。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10
一、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目標
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如 “清”“可”“以”“乃” 等,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能準確翻譯全文。
學習文中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獨特魅力。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目標
通過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寫景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引導學生探究景物描寫背后所蘊含的情感,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度思考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目標
引導學生欣賞小石潭清幽秀麗的自然景色,感受文中所營造的意境之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讓學生學習文中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描繪景物的技巧,如比喻、擬人、動靜相襯等,并能在寫作中加以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目標
了解柳宗元及其山水游記的特點,感受古代文人在山水間寄托情感、抒發(fā)郁悶的文化傳統。
通過學習本文,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文化自信。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準確理解并翻譯課文內容。
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落,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寫景來表達情感的,掌握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復雜情感,即先樂后憂的情感變化及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引導學生從文化層面、人生境遇等多角度去解讀。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誦讀感悟法、問題引導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3 分鐘)
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清幽寧靜的山水視頻,同時配以舒緩的古典音樂,營造出一種山水之間的悠然氛圍,隨后提問學生:“假如你身處這樣的美景之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進而引出古代有一位文人也置身于類似的美景中,寫下了一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小石潭記》,并簡單介紹柳宗元及其被貶謫的遭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誦讀感知(12 分鐘)
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標注字音、停頓以及語調的變化,感受文章的整體韻律和節(jié)奏。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初步嘗試疏通文意,對于難以理解的字詞和句子做好標記。之后,同桌之間互相朗讀,互相糾正讀音和停頓方面的問題。
開展朗讀展示活動,邀請幾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從字音、節(jié)奏、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鼓勵,通過多次朗讀,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字詞疏通(10 分鐘)
教師呈現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以及一些文言特殊句式,如 “水尤清冽”(清,清澈;冽,寒冷)、“以其境過清”(以,因為)、“全石以為底”(倒裝句,應為 “以全石為底”)等,通過講解、舉例、練習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文言知識,為準確理解課文內容奠定基礎。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競賽,以文中的段落為單位,看哪個小組能最快最準確地翻譯出來,并解釋其中的重點字詞,對表現優(yōu)秀的小組給予表揚,通過這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他們對字詞的掌握。
文本解讀(15 分鐘)
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一步步發(fā)現小石潭并對其進行描寫的,讓學生找出表示作者行蹤的詞句,如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潭中”“潭西南而望” 等,體會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以及文章結構的嚴謹性。
重點賞析文中描寫小石潭景色的段落,如潭水、游魚、潭邊的樹木巖石等部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描寫這些景物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讓學生分組討論,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進行分析,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的清澈,學生討論后派代表發(fā)言,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幫助學生掌握動靜結合、側面烘托、比喻擬人等寫景手法,并感受這些手法所營造出的清幽、靜謐的意境之美。
情感探究(10 分鐘)
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思考:作者在游覽小石潭的過程中,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佐證,引導學生關注 “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等語句,體會作者由起初的愉悅到后來的凄涼憂傷的情感轉變。
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柳宗元被貶永州的背景,深入探討作者產生這種情感變化的原因,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如政治失意、環(huán)境清幽引發(fā)的孤寂感等,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理解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寄情山水卻又難以排解內心苦悶的復雜心境,感受文中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
課堂總結(5 分鐘)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文言字詞的積累、文章的寫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變化等方面,強調《小石潭記》作為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的經典之作,不僅展現了自然山水之美,更承載了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文化情懷,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xù)誦讀、品味這篇文章,傳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
布置作業(yè)(課外)
背誦并默寫全文,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選擇一處身邊的自然景觀,運用文中所學的寫景手法,寫一篇不少于 400 字的寫景散文,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五、教學反思
這堂《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試圖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世界,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在情境導入環(huán)節(jié),借助多媒體營造出的山水意境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奠定了良好的氛圍基礎。誦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感知了課文內容,不過在朗讀指導上,還可以更加細致入微,針對不同段落的情感特點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握語調的變化。
字詞教學方面,小組競賽的形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對文言字詞的掌握,但對于一些較難理解的字詞,后續(xù)還需要通過更多的練習和語境運用來加深鞏固。
在文本解讀和情感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討論,發(fā)現文中寫景的精妙之處,也能嘗試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但部分學生對于作者復雜情感的深層文化根源理解還不夠深入透徹,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補充更豐富的背景資料,并加強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這一難點。
總體而言,這堂課讓我更加明確了在文言文教學中要注重誦讀、情境創(chuàng)設以及對學生思維引導的重要性,我將繼續(xù)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領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魅力。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反思06-20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與反思10-11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9-28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7-15
[精選]《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6-28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9-21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5-17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08-04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7-15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