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徐志摩再別康橋課件
語文課件中,徐志摩《再別康橋》是重要的一課,也是值得賞析的一首詩作。
再別康橋
作者: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賞析
徐志摩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極一時的“新月派”主將。他的詩,流動著內在的韻律和節(jié)奏,情感真摯充沛。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xiàn)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可謂是“三美”的范本,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再別康橋》是一首委婉柔美的抒情詩,一曲優(yōu)雅動聽的輕音樂,無不感動著每一個賞詩者。徐志摩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他于婚外愛戀林徽音。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舊地重游,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吹竭@康橋美麗的景色和從前一樣,而自己苦苦追尋的戀人,卻不能相伴在一起,這種“桃花依舊,伊人不見”的縷縷情思,頃刻間融匯在康河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禈,不僅是詩人求學的場所,更是詩人沖破封建婚姻的束縛,追求真正愛情的地方,他在這里和林徽因相戀,渡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而康橋時期正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jīng)自陳道: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河在徐志摩的心中,永遠是不能忘懷的愛河,與其說康橋給了他詩的源泉,不如說是愛情打開了他詩的閘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起筆就用了一句倒裝句,“輕輕的”放在句首,看似淡淡地起筆,卻蘊藏了詩人深深的“康橋情結”,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昔日愛情生活的回憶,以及對眼前無奈的離愁,表現(xiàn)得真摯、濃郁、雋永。給人以及其深刻的影響。詩人再次面對康橋美麗的景色,林徽音那純凈優(yōu)雅、婷婷玉立的形象,久久地在心頭蕩漾,就像眼前“那河畔的金柳”,也是他夢中的新娘。有情人終究未成眷屬,而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隱喻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對真摯愛情的渴望,想象著詩人攜戀人一同泛舟康河,柔情似水的情景,萌生甘愿做一條水草,靜靜地享受在愛的柔波里。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詩人的心是浪漫的,而現(xiàn)實終究是現(xiàn)實。我們不能不驚嘆,詩人的想象力和丹青妙用的筆力,“那榆蔭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詩人卻用了遠取譬的手法,偏說是天上虹。清泉是清純的、伸手可觸的意象,而天上虹是斑斕的、永遠是渴望不可及的形象,而此刻的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即便如此,詩人并沒有放棄,而是“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追悼徐志摩》)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又為何不能放歌呢?又為何選擇了別離的笙簫呢?這是魂斷康橋的無奈與惆悵,這既是詩人復雜心情的真實反映,又是詩人為了愛,而甘愿承受在痛苦中的沉默。最后,“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首闕回環(huán)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人生與詩意的境界,此刻完美地結合,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更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徐志摩再別康橋課件】相關文章:
徐志摩《再別康橋》05-20
徐志摩 再別康橋07-04
再別康橋徐志摩08-17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09-05
再別康橋徐志摩07-29
再別康橋 徐志摩10-30
徐志摩再別康橋09-19
徐志摩 再別康橋11-13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10-09
再別康橋 徐志摩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