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易經(jīng)的起源與天安門前的華表
天安門金水橋邊有兩根雕著盤龍的石柱,它們的名字叫華表。這兩根華表就是《易》的起源,因為八卦最早是從這里衍生出來的。
一、八卦最早是由織女發(fā)明的
燧人氏生活在昆侖山,那時候地球正處于最后一個冰河期最冷的時候,因為他們冷,所以燧人氏發(fā)明了火。這段歷史距現(xiàn)在至少有10000年至28000年,當然沒有文字記載,我們知道的只是推論或者是傳說。
9000年前中國已經(jīng)有了文字,這不是傳說,因為1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考古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證明了這點。這個被確定為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不僅證明了中華文字產(chǎn)生的歷史,還證明了易經(jīng)八卦產(chǎn)生的時間。
易和八卦早在9000年前,甚至更早以前中國先祖已經(jīng)擁有了這門學問。
燧人氏生活在10000年前,他是青藏高原上古羌戎部落的首領。他的部落里有個非常會搓繩的女人,那時候還沒有布,所以把會搓繩子的女人稱為“織女”,據(jù)說第一個“織女”名叫弇(yǎn)茲圣母,弇茲圣母不僅發(fā)明了搓繩,還發(fā)明了用繩子打結來記事,這就是歷史書上說的“結繩記事”。
用繩子打結把每一件重要的事情記錄下來,想想那個結打得應該有多復雜!后來中國文字中的大篆文和小篆文就是源自于結繩記事,大概很多年以后倉頡造字時的靈感也是來自于這些結繩的圖案吧。
織女們結著結著結出了經(jīng)驗,她們發(fā)現(xiàn)有些事情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于是就把這些具有共同規(guī)律的事情固定用某些相同的繩結符號來代替,再慢慢把這些共同規(guī)律歸納在一起,逐步統(tǒng)一成八個繩結,這八個固定的繩結代表八種固定的規(guī)律,所以這八種固定的繩結又被稱為“八索準繩”。
想想中國的名詞,什么叫“準繩”?什么叫“八索”?準繩就是準則、規(guī)律的意思;而八索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八卦,所以八卦一直就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八索”。
當然,你不能認為八卦是這個叫弇茲圣母的織女發(fā)明的,她只是記錄,像今天的書記員或者領導的秘書,她只是在完成記錄和整理工作。
二、燧人氏這個部落首領真不是好當?shù)?/strong>
她記錄的內(nèi)容是由她的領導,也就是部落的首領決定的。當年的首領除了會干仗之外,還要會占卜。比如每天早上群眾們起床了,都要圍在首領面前等待首領告訴他們今天去哪里才能打到獵物,今天能不能種植、能不能讓圈養(yǎng)的動物交配等等。
各位不要以為這幫群眾很笨,你要知道哪個時候人們是沒有春夏秋冬四季概念的,他們的記時單位只有日出日落。
試想春天和秋天很多時候的氣溫是一樣的,為什么同樣的溫度,有時候(春天)種植就能收獲,有時候(秋天)就不行呢?動物的交配繁殖也是一樣,公豬母豬啥時發(fā)情?什么時候打獵收獲更多……等等這些問題,其實都和氣候季節(jié)有關,可先民們當時沒有這些概念。所以,群眾們一碰到事件就一臉懵逼,就只能去找首領指點他們。
群眾把首領當成神,但我們知道首領不是神。首領既然不是神怎么能如此成功地一次又一次糊弄得了群眾?
其實,古代的部落首領們都擁有一項特殊的本領,這個本領就是他們家八輩祖?zhèn)、秘而不宣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掐指一算,于是要風得風、要雨要雨。
問題來了。部落首領是怎么知識天文學的?他怎么就能那么準確地計算出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后來的二十四節(jié)氣,和再后來的五天一候呢?
燧人氏聰明,因為他發(fā)明了圭表。
當然,后為圭表慢慢變成了天安門前的華表,這是后話。
三、燧人氏用這個“武器”掌握了天機
圭表是由“圭”和“表”兩塊石條組成。那個叫“表”的石條,有八尺高;這個叫“圭”的石條一丈三尺長,上面還以寸為單位該上很多該度。這兩個石條“表”堅立在地上,“圭”平放在地上,兩起石條連接在一起,形成“L”形。
這個圭表被安放在昆侖山上,所以昆侖山又叫日月山。因為圭表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測量太陽和月亮的影子的,用太陽照射石條所形成的影子的長短來計量季節(jié)和時間。
他們發(fā)現(xiàn),每年總有一天太陽照在“表”上投射在“圭”上的影子最短,只有1.5尺;每年也總有一天太陽照在“表”上投射在“圭”上的影子最長,長達1丈3尺。這個規(guī)律每過365天就會重復一次!
燧人氏自從有了這個“武器”之后,他算是徹底掌握了天機!
3.1先確定了兩儀
燧人氏天天觀察圭表影子的變化,他終于發(fā)現(xiàn)太陽月亮是有規(guī)律的,時間是循環(huán)的。日月的變化引領著氣候的變化,氣候的變化形成萬物的榮枯。
時間就像是在畫圓圈一樣,輪回往返,周而復始,從不間斷。而圭表上影子越短的那天,天氣最熱,影子越長溫度越低,影子越短就溫度就越高。
于是,燧人氏把每次太陽照在圭上的影子最短的這天定義為“夏至”,意思是夏天開始了,天氣最熱;把太陽影子最長的這天定為“冬至”,意思是從這天開始入冬了,氣溫要下降。
從此,先民們有了“年”的概念:影子從短變長再變短,這個周期剛好365個日出日落。他們把365天太陽影子循環(huán)一次稱為一年。把影子最短的那天當成一年的開始,從那時起,古人們過年過的其實是“夏至”。所以,中國農(nóng)歷年也叫“夏歷年”就是這個原因。
然后,再把一年兩成“夏”和“冬”兩個季節(jié),一個熱,一個冷。這就是后來的“兩儀”,分別代表熱(陽)和冷(陰)。
后來,又把兩季變成四季,多了“春分”和“秋分”。這樣,四季就形成了。
3.2再確定了四象
燧人氏還發(fā)現(xiàn),太陽運行和影子投射的方向也是固定不變的,太陽總是從一個方向升起,再到另一個方向落下。太陽在某個方向(南方)時溫度最高,如果太陽在這個方向(南方),影子總是投向相反的方向(北方)。于是,圭表又多了一個功能:可以確定方位。
所以,他們把太陽出來的方向叫東方,把太陽退去的方向定義為西方,把太陽直射圭表的方向定義為南方,把影子投射的方向定義為北方。
然后,燧人氏命令弇茲圣母把這些規(guī)律全都用繩結記錄下來!于是,弇茲圣母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一代表天,同時也代表南方,后來,1代表“乾卦”,因為先天八卦排列順序中乾卦的序列號就是“一”。
當然,八卦中的“乾卦”還代表空間位置的南方(太陽照射圭表的位置),也代表時間上的夏季(影子最短,也是古人記年開始的第一天)。
這樣,先天八卦中“四象”的排列原理“天地定位、水(月)火(日)不相射”,就很容易理解了:
1、乾卦:天(陽)。時間上代表夏天,空間上代表南方;
2、坤卦:地(陰)。時間上代表冬天,空間上代表北方;
3、離卦:日(陽)。時間上代表春天,空間上代表東方;
4、坎卦:月(陰)。時間上代表秋天,空間上代表西方。
因此,時間上“春夏秋冬” 的“四時”和空間上“東南西北” 的“四方”由此形成,這就是最早的“四象”的含義。
【易經(jīng)的起源與天安門前的華表】相關文章:
易經(jīng)風水學:風水起源與流09-12
天安門前看升旗閱讀答案10-03
《天安門前看升旗》閱讀以及答案09-24
說華表閱讀答案09-09
易經(jīng)講解:《易經(jīng)》的數(shù)08-01
易經(jīng)的智慧之《易經(jīng)》與命運08-14
易經(jīng)入門07-25
《白話易經(jīng)》10-17
易經(jīng)介紹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