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起源
關于《易經(jīng)》的產(chǎn)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jù)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易經(jīng)》占卜問吉兇禍福,本身是迷信,但是《易經(jīng)》對于吉兇的解釋,卻包含當時人們對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學理解?偟脑瓌t就是事物在變化發(fā)展中就有前途,就是吉兆;如果沒有發(fā)展變化就沒有前途,是兇兆。我想,《周易》的這個認識是從豐富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最樸素的一種辯證法觀點,雖然還不完整,但仍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易經(jīng)》自古被稱為六經(jīng)之祖。其余為《詩》、《書》、《禮》、《樂》、《春秋》,都是有文字的記錄。唯獨《易經(jīng)》產(chǎn)生于人類創(chuàng)造文字之前,用畫來表達意思。最初只有――(陽)及--(陰)兩種符號。按照數(shù)學排列組合的規(guī)律,這兩種基本符號三組組合,只能有八種可能,是為八卦的開始。這八種再組合一下就變成六十四種排列方式。 陰陽代表“ 正面” 、“反面”或者“有”、“沒有”兩類相反的意思。
歷代記載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繹為六十四卦,古代一直是這么相傳,司馬遷《史記》也有記載,今天看來這個記載符合實際情況。伏羲時代是群婚制,沒有固定的家庭,靠打獵為生,生活資料來源不固定。所以人們就想預先測算今天的收獲。測算、預測是人類的'進步,只有人類有這個智慧。
伏羲是馴服獸類的一個代表人物,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特點,古代人沒有名姓,就以神話人物對人類的貢獻作為其名字。種植物的神農(nóng)氏,發(fā)明用火的燧人氏,發(fā)明造屋的有巢氏,這些“氏”不是他們的名姓,人們紀念他們,就以他們對群體的貢獻為名。
陰陽是根據(jù)世界現(xiàn)象歸納的概念,“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自始至終是對立的統(tǒng)一,有不一樣,可又互相需要、互相離不開。這個觀念很原始、很樸素,可也很根本。八卦把乾作為陽性、男性的代表,代表進取、剛強、主動;坤代表陰性,代表萬物保守、服從、順從方面的性質(zhì)。
最早祖先崇拜的“祖”字,左邊“示”部代表祭壇,右邊是“且”,古代“且”象征男性生殖器崇拜。 考古發(fā)掘陶制、 泥巴制、 石頭制的“且”有很多,這說明中華民族祖先崇拜由來已久。后來儒家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并加以發(fā)揮,使之神圣化,給予崇高的解釋,一直到明清。比如清朝故宮皇帝辦公的地方叫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中間的殿叫交泰殿。
《易經(jīng)》原來只有卦象,后來算卦的人將解說詞做了記錄傳下來,稱為《易傳》,有十類,附在卦后。
《易經(jīng)》是從圖像開始,對易圖的解釋也有一個逐漸完善的傳承系統(tǒng)。沿著圖像、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的變化形成另一個支派,稱為象數(shù)易學,簡稱“象數(shù)學”,易圖的象數(shù)學經(jīng)過幾千年流傳,已發(fā)現(xiàn)古今流行的2000多種關于圖像的著作,而且現(xiàn)在還不斷出新。
萬物交感觀念
《易經(jīng)》哲學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可以分兩個方面:萬物交感觀念與物極必反的觀念。
《周易》六十四卦里,天、地是實物,天在上,地在下,古人認為天地是萬物之母,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天地生六個子女,巽、震、兌、離、坎、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