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推薦
俞老師執(zhí)教的《圓明園的毀滅》這堂課,讓我深有感觸。俞老師那親切的語言、自然平等的教態(tài),扎實深厚的教學功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個人認為俞老師這堂課的成功,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教學中,俞老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了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毀滅的經(jīng)過,激發(fā)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的教學目標體現(xiàn)了教材選編的意圖,完全符合新大綱的要求,準確合理。
二、教學重點突出,難點得到突破。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再現(xiàn)它昔日的景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抓住介紹圓明園的布局,建筑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文物三個方面進行了精讀、精講。注重以讀為本,充分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結(jié)合大量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充分發(fā)揮想象,在腦海中再現(xiàn)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讓學生從內(nèi)心真切感受到圓明園是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突破了難點,從而為后面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痛心,對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三、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俞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地運用了多媒體,如:在教學圓明園昔日的宏偉建筑這段時,由于學生沒有親眼所見,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學時播放一個展示圓明園宏偉建筑的課件,圖、文、聲并茂的活動影像,渲染了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感情。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教學內(nèi)容,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生動、真觀,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趣味性和生動性。
當然,金無足赤,課無完美。想與俞老師商榷的是:
一、忌面面俱到,倡濃淡適宜。
在有關圓明園宏偉建筑的教學中,俞老師抓住關鍵詞“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瀾園”“獅子林”“蓬萊瑤臺”“武陵春色”“西洋景觀”等詞加以理解。方法多樣,如:聯(lián)系上下文來、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借助自己手頭上的資料和播放的媒體資料來理解。從而體會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的含義。抓住關鍵句文末一句理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重點詞的意思。這值得提倡!可文中介紹的景觀有七處之多。如果逐處景觀地講解,不但費時較多,學生還會產(chǎn)生厭煩之意,因為有幾處景觀是他們看過的。因此俞老師在處理這部分的時候可讓學生自己去想象。而后面讀漫步園內(nèi)這幾個句子則引導反復朗讀,如此,學生不僅可以認識到景觀之美,還可以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才能。這種有學有教、有淡有濃的教學是值得提倡的。
二、文本感悟為主,資料補充為輔。
資料的補充無疑可以豐厚文本的信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但是我們希望這個資料不是老師提供的而是學生自己獲得的。這樣學生手頭的資料會更趨個性化,而他們在搜集的過程中也會有自我的理解、選擇、吸收的過程,使用起來自然也會游刃有余。當然,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并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對五年級的孩子而言還是第一次,所以少不了教師在學生操作前的方法上的引領,比如說要求學生在考慮自身對資料的興趣的同時又能兼顧文本的針對性等等。
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體驗了和實踐相聯(lián)系的語文學習方法,從中得到了鍛煉,促進和幫助了對課文的學習。但是資料找來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運用好這些資料。不用,會打擊學習收集資料來幫助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用得不好,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我想,收集資料的目的不單是鍛煉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讓這些資料為我們的教學有效的服務。俞老師的課,覺得資料出示得過早,而擠去了較多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的時間,學生的注意力相對也有所偏移。
當然,這僅僅代表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請大家批評指正。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推薦】相關文章: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11-24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8篇)11-25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8篇11-25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8篇)11-02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8篇11-02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7篇)08-05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集錦8篇)11-26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通用8篇11-03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通用8篇)11-03
《圓明園的毀滅》評課稿(精選5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