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陽梯田》閱讀練習(xí)及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元陽梯田規(guī)模弘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nèi)就有1 9萬畝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qū)。元陽梯田,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境內(nèi),地處哀牢山南段,總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在海拔約200米至2000米、坡度15度至75度之間的溝壑山嶺間嵌刻著層層疊疊的梯田。以一座山坡而論,梯田最高級數(shù)達(dá)3000級,這在中外梯田景觀中是罕見的。這梯田追溯起來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居住在這里的先人們充分引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開溝引水,圍筑造田。年復(fù)一年,他們用智慧和辛勤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了以多依樹、猛品、壩達(dá)、老虎嘴等為代表的元陽梯田,連片的梯田有30000多畝。哀牢山重重疊疊、關(guān)山阻隔,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元陽梯田。直到上世紀(jì)8 0年代后,這一人間奇跡才顯山露水,名揚(yáng)天下。如今,元陽梯田已成為一道無與倫比的絕世人文景觀。目前正準(zhǔn)備申報世界遺產(chǎn)。
自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以來,元陽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漸提高,從封閉的哀牢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國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和游客紛至沓來。在1993年的第一次國際哈尼族文化研討會期間,中國、荷蘭、日本、美國、英國、泰國等1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代表參觀過勝村鄉(xiāng)全福莊哈尼梯田,深為其景觀的壯麗與文化的豐富所折服。1995年,法國人類學(xué)家歐也納博士也來元陽觀覽老虎嘴梯田,面對腳下萬畝梯田,歐也納博士激動不已,久久不肯離去,他“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shù),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shù)家! ”只要登上元陽隨便哪一座山頂,就會看到充滿在大地之間的、那如山如海洶涌而來的都是梯田。
元陽縣共居一山的七個民族大致說來是按海拔高低分層而居的,海拔144米到600米的河壩區(qū),多為傣族居住;600米到1000米的峽谷區(qū),多為壯族居;1000米到1400米的下半山區(qū),多為彝族居;1400米到2000米的上半山,多為哈尼族居住;2000米以上的高山區(qū),多為苗、瑤族居。粷h族多居住在城鎮(zhèn)和公路沿線。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時,非常適宜水稻生長,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際進(jìn)入此地區(qū)就已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在此后的.1200多年間,哈尼族傾注了數(shù)十代人的心力,發(fā)揮了驚人的智慧和勇毅墾殖梯田。同時,哈尼族等民族還發(fā)揮了巨大的天才創(chuàng)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條水溝干渠,已建成骨干溝渠4653條,其中,灌溉面積達(dá)50畝以上的有662條。條條溝渠如銀色的腰帶,將座座大山緊緊纏繞,大大小小溝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數(shù)截入溝內(nèi),這樣就解決了梯田稻作的命脈——水利問題。哈尼族以數(shù)十代人畢生心力,墾殖了成千上萬畝梯田,將溝水分渠引入田中進(jìn)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長流,梯田中可長年飽水,保證了稻谷的發(fā)育生長和豐收。哈尼族墾殖梯田的想像力令人驚絕,其隨山勢地形變化,園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之中,無不奮力丹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shù)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這一景觀構(gòu)成了千奇百態(tài)變幻莫測的天地藝術(shù)交響樂,成為舉世矚目的梯田奇觀。
1.文章第二段主要采用了 的說明方法,說明了。(3分)
2.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梯田,為什么只有元陽梯田能形成如此壯觀的情景?簡要寫出你的理解和認(rèn)識。(3分)
答:
3.梯田稻作的命脈是 ,哈尼梯田能解決這一問題的有利的自然條件是因?yàn)樗麄兙幼〉牡胤?。(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2分)
4.歐也納博士“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shù),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shù)家!”這僅僅是就放眼看去的梯田美景而言嗎?你可否從開墾梯田的角度談?wù)勀愕睦斫。?分)
答:
參考答案:
1.舉例子和列數(shù)字:哈尼梯田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受到高度贊揚(yáng),得到世界的肯定,知名度越來越高。
2.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適宜水稻生長的各種條件。勤勞智慧的哈尼人民以及他們積累了數(shù)十代人的心血和經(jīng)驗(yàn)。
3.水利問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4.不僅僅是對眼前美景的贊美。而且是對哈尼人民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歌頌。哈尼人民發(fā)揮了驚人的想像力,開墾梯田時,隨[山勢地形變化,田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之中,也奮力開田。梯田大者有數(shù)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