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余秋雨《千年一嘆》賞析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吹劫p析的身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余秋雨《千年一嘆》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是2000年1月出版的,該書的出版,在社會上曾一度引起熱讀的浪潮,但我仔細閱讀該書,卻是在新千年之后的2003年5月。我是一個不愿追趕任何潮流的人,對于讀書,也是同樣。這一段時間,在我們這個有13億人口的國家,正在發(fā)生著一個不尋常的事情,“非典”——一種讓人談之色變的傳染病。正是由于它,剛從南方學習歸來的我,就有了一段相對較為平靜的日子,可以推遠塵世的浮躁,閉起門來品味大師的卓作了,于是我選擇了余秋雨。
關(guān)于余秋雨,以前主要是一種崇拜,此種心理緣自他的《文化苦旅》。我可以斷言,《文化苦旅》是迄今為止我所接觸到的最好的、最為深刻的文字之一。
《文化苦旅》的出版,在多年沉寂的中國散文界以及整個中國文壇掀起了不小的波瀾,那時,讀《文化苦旅》的感受用震撼來形容是不為過的。
說它是散文,我亦認同,因為那里的文字是一種充滿語言張力、具有審美情感體驗的文字,但我更喜歡把它看作是一部反思歷史的哲人之作。作者有極高的悟性,文思泉涌,由點及面,縱橫捭闔,揚揚灑灑,深入歷史的骨髓,透著生命沉思的火花。因此,它是我案頭必不可少的讀物。
也許是我們的散文作家們在中國散文“小擺設(shè)”、“小位置”的境地里浸淫得有些久了,把真正散文的大智慧、大思考、大魂魄失落了。我們一味地追求著一些所謂的自我體驗、雞零狗碎的東西,我們真的缺乏冷靜而睿智地對中國文化歷史和中國文人命運、人格進行系統(tǒng)地穿透,我們已經(jīng)被世俗的生活消解了強大的內(nèi)心力量。特別是在這個唯利是圖的年代,我們浮躁的心已承載不了思考的靈魂,我們無法達到知識的淵博和豐厚,我們只能囿于個體生命和感情做一些小文章,發(fā)一些小感嘆,甚至玩一些文字的玄虛,有病呻吟,無病也呻吟,……這是當代散文的可悲之處。
選先生的《千年一嘆》,既是出于以上的原因,也是對先生《文化苦旅》的那份偏愛,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當代散文的大靈魂、大氣派、大內(nèi)涵、大境界。那時讀《文化苦旅》的感受,真是醍壺灌頂,酣暢淋漓,尤如大潮之波撞擊情感的潮汐。我想,《千年一嘆》不會讓我失望。
先生的作品,最可取之處余以為是語言的鋒芒和思考的力量。
他的語言是鮮活的,沒有呆板和木訥,永遠保持著詩人的品質(zhì)和韻味,準確、到位、干凈、利落。尤其是對視野所及的客體對象,用藝術(shù)家審美的眼光,表達給我們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和生態(tài)景觀。如反思文明故國、憑吊古跡的文字,具有極強的視角效果和審美的穿透力,給人以鮮明的印象。作家筆下希臘的藍,埃及的黃,以色列的象牙色,伊拉克的灰色,伊朗的黑色,印度的油膩的棕黑色,泥泊爾的綠色……這些代表著各自國家不同的色澤,都具有豐富的象征性和深邃的內(nèi)涵。
語言是文學作品中靈魂的載體,文學的靈魂在思想、在語言。沒有好的語言傳達深邃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會顯得平庸。一些當代文學作品為什么僅限于故事情節(jié)的離奇怪誕?為什么面臨寫作資源枯竭的危險而使一些作家走上了低級庸俗的抖售隱私和不顧廉恥的身體寫作?為什么一年內(nèi)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量在上萬種而沒有一部可以稱得上偉大的作品?這些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語言的貧乏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先生語言的張力,語言的生動,語言的精謹,語言的穿透力,都堪稱一流。先生對語言的保鮮方法,在他的自序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他說:“就我個人而言,這次割斷既是被動的,又是主動的。我從學術(shù)研究、教育行政到實際考察、隨筆寫作,經(jīng)歷了不少次徹底的攔斷和轉(zhuǎn)換,每次都是在別人認為狀態(tài)最好的時候離開的,一遍遍從零開始,可稱得上是自棄名位、自離積累、自拆樓臺,為的是生命的慣性僵化。我是行路者,不愿意在某處留戀過久。安逸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豐沛的泉眼很容易滯留人生,而任何滯留都是自我阻斷,任何安頓都是創(chuàng)造的陷阱,任何名位都會誘發(fā)爭奪,任何爭奪都包含著毀損!
在先生的這段文字里,使我們懂得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大忌:生命慣性的僵化。要避免它,就必須主動地徹底地攔斷和轉(zhuǎn)換!也就是從零開始,打碎過去的一切。而此舉,則需要大勇氣和大信心。但為了突破,你就必須這樣去做,思考的深刻,這可以說是《千年一嘆》最為耀眼、最為美麗也是最為吸引人的地方。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思想是光彩奪目的奇苑!深刻的思想更是美不勝收,具有改變一切的無窮魅力。秋雨先生的思考是深刻的,思想因之而深邃。這是一個作家的文學生命之所在。
在《千年一嘆》中,幾乎所有的篇章都透著思想的光芒。如他在《交纏的圣地》一文中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冤怨相報、無有窮期的深層原因是這樣剖析的:對于耶路撒冷,“三個宗教都以感人至深的方式在這里吐納著無數(shù)信徒的精神寄托,把一層層神圣的悲劇疊加給這座城市。任何像樣的宗教在創(chuàng)始之時總有一種清澈的悲劇意識,而在發(fā)展過程中又因與民族的問題緊緊相連而歷盡艱辛,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委屈。結(jié)果,原始的悲劇意識中又加入了歷史的悲劇體驗,誰都有千言萬語卻誰都又欲哭無聲。這種宗教的悲劇感有多種走向,取其上者,在人類的意義上走向崇高;取其下者,在狹窄的意氣中陷于爭斗。因此,耶路撒冷的路途也有多種方向,在淤積著無數(shù)次毀城血淚的街道上,每天存在著相知、相融、相悅的無限可能!
那他們?yōu)槭裁床荒芪帐盅院湍?這是由于長期的以暴易暴把本該遺忘的恩怨一次次強化了。他們應(yīng)該多一點遺忘,讓往事如煙,然后擱置情緒,用現(xiàn)代政治智慧設(shè)計出最理性的方略。
“歷史有很多層次,有良智的歷史學家要告訴人們的,是真正不該遺忘的那些內(nèi)容。但在很多時候,歷史也會被人利用,成為混淆主次、增添仇恨的工具,有的人甚至借著歷史來掩飾自己、攻訐對手,因此更應(yīng)警惕!挥邪言撨z忘的遺忘了,歷史才會從細密的皺紋擺脫出來,回復自己剛健的輪廓!边@是先生為此開出的一劑良方,可惜有病的人諱疾忌醫(yī)。
先生以一個文學理論家、文化史學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居然借助人類文學的薄體——散文,洋洋灑灑地揭示著世界文化的巨大內(nèi)涵。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國的歷史中,以輕揚的散文做著最深刻最瀟灑地穿越!
他對世界幾大文明衰落原因的思考同樣是深刻而嚴肅的。限于篇幅,在此不再細述。
他在《向誰爭奪》一文中對中華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暗傷有著最清醒的認識!捌鋵,人折騰人的本事,要算中國最發(fā)達。五六千年間不知有多少精彩絕倫的智慧耗盡在這里。但是我們今天要用最簡明的線索來描繪中華文明,一定會把這種本事擱置一邊。中國歷史發(fā)展最快的段落,也是這種本事最收斂的時期。既以最近二十年的超常發(fā)展而言,就是以公開宣布對斗爭哲學和爭論癖好的放棄為前提的!
歷史是復雜的、多元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歷史窮盡,它所反映的只不過是部分的真實,不可能是全部的真實,我們可以把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對歷史的闡釋比較起來看,從而引起我們進一步的思考。秋雨先生對中西文明由比較而引發(fā)的思考,給我們諸多啟示。他那知識分子所特有的敏銳的思維、強烈的憂患意識、獨特的文化視角以及對世界文明歷史的人文觀照,留給我們一部沉甸甸的《千年一嘆》。歷史仍在繼續(xù),先生仍在思考。思考是美麗的,我們還在期待。
【余秋雨《千年一嘆》賞析】相關(guān)文章:
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嘆賞析07-05
《秋雨嘆三首》古詩賞析10-13
余秋雨《道士塔》賞析09-06
《千年一嘆》經(jīng)典語句10-27
余秋雨陽關(guān)雪原文及賞析10-16
余秋雨《柳侯祠》賞析05-19
杜甫《秋雨嘆三首》注釋翻譯賞析06-22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精選20篇)08-09
千年一嘆好詞好句08-12
詞人黃庭堅“千年一嘆”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