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魚我所欲也的論證方法

        時間:2024-11-01 03:21:15 興亮 魚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魚我所欲也的論證方法

          導語:《魚我所欲也》文章是怎樣展開論述的?(本文的論證思路) 文中先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

          魚我所欲也的論證方法1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孟子是一位雄辯的思想家,他關于“舍生取義”的思想,就出自于該文。如何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一思想觀點,就需要從他的論證入手。該文有哪些論證方法呢?

          比喻論證以開篇。拿生活中的現(xiàn)象“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引出對生與義的探討,并自然引出本文的題旨:舍生取義。

          對比論證隨其后。對于生和義的話題,就有兩種看法:義重于生、不義重于死。前者是正面論證,后者為反面論證。通過對比指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但只有賢德的人才能夠使得它不至于喪失。

          事實論證為壓軸。前面的都是理論論證,最后一段則是事實論證。兩個事實論證,第一個來自于典籍,即《禮記》!抖Y記·檀弓》的故事,經(jīng)過孟子的發(fā)揮,就成為他一個有力的事實論據(jù)。不食嗟來之食,就是“舍生取義”這種思想在現(xiàn)實具體生活中的表現(xiàn)。與此相反的事實是:有的人為了各種現(xiàn)實的利益(比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之)而違背了道義。

          字詞注釋

          (1)亦:也。

          (2)欲:喜愛。

          (3)得兼:兩種東西都得到。

          (4)舍:舍棄。

          (5)。哼x取。

          (6)甚:勝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10)惡:厭惡。

          (11)患:禍患,災難。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意,不譯。

          (15)莫:沒有。

          (16)則: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這是因為。

          (23)非獨:不只,不僅 非:不 獨:僅。

          (24)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

          (25)是:此,這樣。

          (26)心:思想

          (27)勿喪:不喪失。喪:喪失。

          (28)簞:古代盛食物的圓竹器。

          (29)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則: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爾:呼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

          (34)呼爾而與之:呼喝著給他(吃喝)。爾,語氣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出現(xiàn)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施粥,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走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正因為不吃被輕蔑所給予得來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35)行道之人:(饑餓的)過路的行人。

          (36)蹴:用腳踢。

          (37)而:表修飾。

          (38)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39)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

          (40)何加:有什么益處。何 介詞結構,后置。

          (41)宮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窮乏者:窮人。

          (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45)與:通“歟”,語氣助詞。

          (46)鄉(xiāng),通“向”,原先,從前

          (47)鄉(xiāng):通“向”,從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背景資料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發(fā)展。他生活在諸侯互相攻伐“無義戰(zhàn)”的時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民本思想,明確提出“民為貴”、“君為輕”。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仁政”。反對“霸道”、“暴政”。呼吁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賦稅,減輕刑罰,使百姓“不饑不寒”。這些觀點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進步意義,但卻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根本行不通。孟子還主張社會分工,這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但卻得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結論,為階級剝削和壓迫制造了理論依據(jù)。孟子的.哲學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小無有不下!边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知也。仁義禮智,非曲外鑠(給與)我也,我固有之也!泵献拥娜诵哉f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別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以及自我修養(yǎng)的作用,認為“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求人們反躬自求,“養(yǎng)浩然之氣”,做到“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寧愿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寧愿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方法哪會不采用呢?采用這種做法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這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并非只是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墒禽p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魚我所欲也的論證方法2

          《魚我所欲也》的思路論證

          第一段分為四層:

         、佟棒~,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運用設喻,將生命與利益比作“魚”和“熊掌”,引出中心論點。

         、凇鄙辔宜薄肮驶加兴槐僖病睆恼骊U述,說人們把“義”的價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茍且偷生,寧愿赴死也不愿行不義。

          ③“如使人之所欲”——“所惡有甚于死者”正反對比,進一步闡述“義”重于“生”的道理。

          先從反面論述,用兩個假設復句反問。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接著用“由是”開頭的句子做正面論述,說明事實上人能不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兩句得出結論,證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義。

         、堋胺仟氋t者”——“賢者能勿喪耳”運用遞進論證法,前文已論證“義”字的存在,這里使主題升華,證明“義”字不只是少數(shù)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只是賢者更能保持罷了。

          第二段分為三層:

         、佟耙缓勈场薄捌蛉瞬恍家病睆恼媾e例,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也不屑接受,這就是“羞惡之心”。

         、凇叭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從反面舉例,說明不辨禮義而收萬鐘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為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這些比生死都輕的身外之物,這樣的做法,不過是見利忘義。

          ③“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運用排比句,以“鄉(xiāng)”與”今”對比,指出為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侍奉、窮人感激而見利忘義,就是喪失了“本心”。

          第二段總結:

          運用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按財富的數(shù)量來說,“萬鐘”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然而,無論是“萬鐘”’,也無論是“一簞食,一豆羹”,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次要的。兩次舉例及在舉例中對比論證法的運用,再一次深刻地論證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

          對比的運用:

          第一段正反對比闡述“義”重于“生”的道理,從反面假設推理,又從正面事實說明人能不貪生,不避患。第二段舉例論證,以正反兩個事例進行對比,說明人們對待利欲引誘的不同態(tài)度,批判為追逐個人名利而喪失羞惡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論點。

          《魚我所欲也》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

          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魚我所欲也的論證方法】相關文章:

        《魚我所欲也》的論證方法08-17

        魚我所欲也舉例論證08-26

        魚我所欲也的論證過程08-06

        魚我所欲也反面論證義10-13

        魚我所欲也03-21

        魚我所欲也的課件08-04

        魚我所欲也朗誦08-19

        魚我所欲也的原文10-27

        《魚我所欲也》翻譯10-19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06-1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