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人張九齡的死因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chuàng)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人張九齡的死因,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死因:
說起張九齡,大家估計會想起李白,想起張九齡的詩歌,卻沒多少人知道他當過宰相,只因其詩歌造詣太高,他做宰相時的功績反而被忽略了。張九齡,唐玄宗開元年間宰相,字子壽,一字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那他的死因大家知道嗎?
張九齡的詩歌當首推《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薄昂I仙髟隆本o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時”扣住“懷遠”,起句自然,緊扣題目。頷聯寫,多情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里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頸聯寫,滅燭望月,清光滿屋,露重更深,久久佇立,思念遠方的人。尾聯,寫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故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把月贈送遠人的想法。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把月寫得那么柔情,把情寫得那么沉著,詩的情意是那么纏綿而不見感傷。張九齡的寫詩功力由此可見一斑。當然,他的《感遇詩》十二首也寫得相當不錯。
說起張九齡的身世,這來頭就大了,他自稱是西漢劉邦手下的名士張良之后,到底是不是真的,無從考據。少時就很聰慧,七歲就開始寫文章,中宗時期開始做官,到玄宗開元年假,拜宰相,舉止優(yōu)雅,風度不凡,這大概是由于他出身嶺南書生,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也合乎他所說的張良后人,想西漢留侯張良之姿,溫文爾雅。
當上宰相之后,張九齡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利,選賢任能,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人,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當時唐朝雖然是開元之治,但仍存在許多弊病,直言向玄宗諫言,要求以王道之治,代替霸道之治,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既然要開創(chuàng)一個像太宗那般的盛世,就必須嚴管刑罰,反對窮兵黷武,減輕徭役,扶持農業(yè),使百姓生活富足,心靈滿足,任用賢德之人,及時匯報各地情況,他的一系列政策管制,對開元盛世的拉開起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在朝堂之上,多次勸諫玄宗要居安思危,后宮中武惠妃得到專寵,多次想要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派人去游說張九齡,被張九齡據理力爭罵退,維持了后宮中一段平息的時間。對于安祿山的謀反,張九齡可謂是最早預見到的人,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失利,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此前安祿山入朝奏事,宰相張九齡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這次作戰(zhàn)失利,他遂提筆批示奏文說:“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由此可見,張九齡在很早前就看出了安祿山是奸詐之徒,以后必然會作亂,建議早點殺了,但是玄宗最終不信,為了以示皇恩,反倒將其無罪釋放。后來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盛唐迅速由盛轉衰,玄宗逃往成都,途中思及昔日張九齡所言,追悔莫及?上В瑥埦琵g在李林甫的讒言之下,并未堅持多久,玄宗的輕易聽信讒言,致使張九齡被罷相,之后更是貶為荊州長史。歷史上很多名人宰相,要么死在流放途中,要么在流放地因病而死去。
張九齡也未逃脫這個圈,公元740年,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糾其根本原因,小編覺得是皇帝的不信任,導致積火難消,終日愁苦,畢竟大臣們辛辛苦苦為國家大事操勞,貶斥貪官污吏,不顧性命地經常諫言,結果卻因為皇帝偏信讒言,一朝被貶,流放他鄉(xiāng)。任何文人在聽聞時有感觸,但都及不上親身經歷時的愁苦,那感覺估計就像是養(yǎng)了一只養(yǎng)不熟的白眼狼一般,辛辛苦苦教育,最后還是被咬了。因此,積郁難消,久思成疾。
人物介紹: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后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xiāng)。期間,主持修筑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重其文才,稱為后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斗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于他才學超群,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贊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于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但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征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zhèn)渲咳螢榈胤焦倮。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于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guī)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游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wěn)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jié)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jié)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于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后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zhàn)敗,被執(zhí)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后,曾被其預斷為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詩,并對嶺南詩派的開創(chuàng)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后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詩人張九齡的死因】相關文章:
詩人宰相張九齡10-28
詩仙李白的死因11-01
楊玉環(huán)的死因10-21
楊玉環(huán)死因04-18
杜甫的死因之謎10-13
孟浩然的歷史死因03-22
張九齡墓03-22
張九齡族譜08-24
張九齡的詩11-04
張九齡的經典古詩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