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簡析
課文寫了父親養(yǎng)蘭、賞蘭,“我”隨父親訪山中之蘭的一段親身經(jīng)歷,一種真切感受。文章或?qū)懢,或抒情,或問答,絲絲入扣,娓娓敘來。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蘭的底蘊和神采,和盤托出。這些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烈極了”,它不俗,葉純,開的花純,有靈性,原因在于“它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作者借父親之口,贊美了蘭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諦,切入生活的本質(zhì),讓人讀來可思,思之有悟。
課文以蘭喻人,探尋做人處事之理,行文如風行水上,極為自然。全文以“訪蘭”為線索,結(jié)構(gòu)謹嚴,層次清晰。以“我”和父親訪蘭過程中的對話為重點,具體寫出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的不同特點,對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作對比,揭示了父親約“我”賞蘭的目的,寫出“我”的感情和認識的變化。尤其通過“家蘭”和“野蘭”的鮮明對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寫野蘭的生存環(huán)境,尤見功力,只覺撲朔迷離,別有洞天,風光旖旎,極為感人,為下文議論鋪了有力的基礎(chǔ)。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在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通過“家蘭”的“甜、媚、俗”與“野蘭”的“清爽、純樸,有靈性”比較,同時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從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通過對比,了解家蘭與野蘭的不同特點,聯(lián)系上下文領(lǐng)悟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建議本課教學用2課時。
解讀與提示
課題:“訪”有尋求的意思,對蘭草的尋訪表明了“父親”與“我”對蘭草高雅、純樸品格的敬仰;同時,用“訪”字,把蘭草人格化,從而更突出了蘭草的象征意義。教學中可讓學生將“訪蘭”與“賞蘭”比較。
第1段:父親愛蘭、育蘭,但當人們跑來玩賞時,父親卻添了幾分“慍怒”,并且不再植蘭,這種反常的原因,在父子訪蘭時的對話中有兩處交代。教學中可設(shè)置懸念,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下文理解。
第2段:景物描寫突出了野蘭的生長環(huán)境:深山空谷,瀑布垂落。優(yōu)雅的環(huán)境襯托了野蘭的高雅不俗,為下文贊美野蘭作了鋪墊。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并適時背誦。
第3段:“連聲叫好”,可以讓學生想象“我”叫好的具體語言,配之以蘭草圖片,以深刻體會蘭草的“清妙”。
第4~13段:這是“訪蘭”過程中父子的對話,這是全文的重點。作者通過對話,具體寫出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的不同特點,將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作對比,揭示了父親約“我”“訪蘭”的目的,寫出“我”的感情和認識的變化。既照應(yīng)開頭,又為后文議論作鋪墊。寓褒貶于對話之中,發(fā)人深思。教學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fù)讀對話,了解對話中包含的思想內(nèi)容。
第10段:這里的“味”既指蘭草的氣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zhì)。
第14段:“我”惋惜是因為野蘭生長在幽谷而不被眾人所知,并不是因為認識到了它的特性。
第15段:這是全文的中心句?上茸寣W生勾畫出后反復(fù)朗讀,再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體驗說說自己的認識。
第16段:可以抓住“不敢”、“后悔”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作者想要表達的人生態(tài)度。
課后第1題:可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反復(fù)朗讀體會后,選擇如第3段、第15段這一類相關(guān)段落背誦。
課后第2題:需要在學生對全文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對“我”和父親在訪蘭的過程中的對話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后,方可解決這一問題。
“兩個味兒”,既指蘭花的香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zhì)。
提出的問題可在學生初讀課文后進行,在深入學習中開展討論解決問題。
[《訪蘭》教學設(shè)計 (西師版六年級下冊)]相關(guān)文章:
3.西師版認識人民幣課件
6.訪蘭教學課件
10.一棵橡樹西師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