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是我們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節(jié)氣,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氣,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是古人按照天氣和天文所劃分的,冬至這一天是白晝最短的一天,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冬至的來歷和風俗,希望有所幫助!
冬至的由來:
冬至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jié)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又稱為冬節(jié),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jié)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jié)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jié)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jié)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歷的節(jié)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jié)氣,一節(jié)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冬至習俗:
1.祭祖
在民間,有于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jié)。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jié)時趕回家鄉(xiāng)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2.吃水餃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堆嗑q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jié)令飲食而已。
5.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那時候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F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jié)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6.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薄皥A”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7.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赤豆和糯米為1:2.5的比例,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為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凈后,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后,上籠屜蒸大約40分鐘,即可食用。
老一輩的長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yǎng)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fā)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產婦滋補產后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嬰兒。這道食譜糯米噴香,臘肉油而不膩,赤豆和花生都燜入味了,特別好吃。若是想吃得更為健康,可減少臘肉的比例,增加多一點豆類雜糧亦可。
冬至節(jié)的傳說故事
關于冬至的故事(一)
吃餃子習俗追溯到東漢時期,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原為醫(yī)官,告老還鄉(xiāng)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的鄉(xiāng)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舍給鄉(xiāng)親吃。鄉(xiāng)親們服食后,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關于冬至的故事(二)
相傳六朝梁武帝時,南京舊名尚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獻樹種給梁帝,稱樹種從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靈氣,若悉心照顧,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觀之,曰:“不過一柏樹種!辈恍牌湔f,隨手將其種于宮苑中。兩三年內,雖然無人照料,樹種依然生根發(fā)芽,郁郁蔥蔥。數年后,靈氣凝聚,竟生為樹靈。
梁帝信佛,廣建寺院,勞民傷財,不理國事,一心出家,民間哀聲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葷,不許百姓吃葷,也不許民間以葷祭祀。諸神見貢品皆為素食不悅,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聞之亦不悅,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懲戒。
樹靈不忍見百姓受苦,冬至日,化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種形狀,作食祭祀;又耗自身靈力放棄成仙,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犧牲,使建康城恢復風調雨順。一時之間,百姓間廣為傳唱,供奉為神。梁帝聞其神力,又見其美貌,欲納為妃,操縱其神力一統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殺之,不欲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為其不公,設侯景叛亂,將梁帝餓死臺城,并許姣位列仙班,為民間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樹亦守護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戰(zhàn)亂不損其分毫。傳至現今,是為六朝松。百姓感謝她,將她發(fā)明的食物命名為餃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誠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謹。
冬至養(yǎng)生
1、精神調養(yǎng)
冬至的時候人其實是很容易郁悶的,因為天空多數情況下都是灰蒙蒙的,不像夏天的時候總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這樣的天氣就容易讓人心情低落。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去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不要總是很煩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有一個好心情。
2、運動保健
冬至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多鍛煉身體,不要以為天氣冷了就可以偷懶,這樣是很不健康的。我們應該在天氣好的時候出門鍛煉,比如說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都是一個合適的時間,天氣不好的情況下在家里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也是可以的。
3、飲食調理
冬至養(yǎng)生效果想要好,飲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部分。比如說一些有營養(yǎng)的羊肉、海參、人參、紅棗等都是適合在這個時候吃的。當然也不能完全只吃這些補品,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也要吃,這樣搭配起來進補效果會更好,希望大家要記住。
4、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循環(huán),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藥泡腳,這里有個藥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天皮膚干燥、皸裂。
5、穿衣適溫
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里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攝氏度,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沖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于腳離心臟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低。中醫(y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癥。
6、常曬太陽
我國傳統醫(y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養(yǎng)生,由于大自然處于“陰盛陽衰”狀態(tài),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冬至的風俗
1、祭祖
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qū)延續(xù)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吃燒臘與姜飯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jié)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图胰苏J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3、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4、吃冬至團(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qū),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萊、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5、吃餃子,喝羊肉湯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qū),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xiāng)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冬至掃墓需要注意什么
一、孕婦避免掃墓
孕婦最好避免清明的掃墓活動,這不僅僅是陰氣重的影響,再者掃墓的氣象和周邊的環(huán)境均不利孕婦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類活動。
二、不可在墓地照相
冬至掃墓的目都是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樂。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掃墓的時候,最好心懷敬意,專心謹慎,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隨意的照相,否則引來了不好氣場,就有陰陽失衡的可能,會損害個人的運勢。
三、忌穿大紅大紫
冬至不能穿的大紅大紫去上墳的,在佩戴或是內衣上不經意使用了紅色。當然本命年是例外,內衣可穿紅色。
四、外人不要參與他人的掃墓
冬至祭祖是家族性的行為,作為外人的身份去參與掃墓是比較忌諱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畢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氣運也不同,可能會造成氣場的紊亂,導致不協調而走霉運。
冬至祭拜有什么講究
1、因為是祭祖,所以是難免會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據常走的路線行走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來是安全問題,再者是易粘惹邪氣。
2、對走路中或站立時遇到的墳,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腳去碰墓碑,在這樣的場所要多有嚴肅莊重的態(tài)度,其他相鄰的墓碑前面不要隨意觸碰占據。
3、祖先的墓地,必定要好好清理雜草,添上松土,掃除墓前雜物,清洗墓碑。心中可默念,寄望九泉之下的先輩保佑后代富貴昌盛。
4、掃墓的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剛亮或是傍晚時分或太陽將下時,都不可以掃墓,因為此時抵抗力最弱,不利掃墓人,一般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為好。
5、去掃墓的人,如果是身體虛弱或病中或是額頭發(fā)黑,則表示時運較低,若能不去掃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護身符。
6、掃墓的路線有講究,去掃墓和回來的路最好不能重復,不要走回頭路,掃墓完成后離開時不要回頭看。
7、掃墓完成后,一般大多數人都會感覺身體有點氣虛和乏力。建議回家之前去商場等人多的地方逛一圈,吸取一點人氣、陽氣,或者去公共浴室泡澡去除身上陰氣邪氣,進入家門之前最好跨下火盆。用黃草紙燒一堆火,依次跨越。
8、孕婦和正在來例假的女性最好不要去掃墓,精神病患者心理疾病比較嚴重、還沒完全康復的患者,7歲以下的孩子陽氣虛弱,建議也不要去,其他重大疾病患者也不要去掃墓。
9、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掃墓時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論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一身麻煩回家。
10、冬至上墳,輩分需要講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以此類推。拜祭完畢后,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后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后方可離開。
冬至出門有什么講究嗎
1、鬼節(jié)之說
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而且也是中國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很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祭祀祖先的習俗,而冬至上墳祭祀的時候陰氣比較重,所以在祭祀之后一般都會早點回家。
2、民間傳說
傳說在盤古開天之時,冬至正是萬惡出沒的時候,而晚上是陰氣比較重的時候,這個時候很多地方流傳著冬至的晚上出門不吉利的說法。
3、天氣因素
冬至的來臨,標志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就要到了,這時候往往是疾病感冒的高峰期,所以冬至晚上能早點回去的還是早點回去,況且大晚上家里肯定比還在外游蕩更為安全。
4、晝短夜長
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而古時候的人們到了晚上不像現在有夜市,燈火通明,古時候的人們晚上出門很不方便,所以古時候的人們在天黑之前都會早早的回家了。
冬至期間其他宜忌講究
冬至期間不宜婚嫁,因為古人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稱為四離日,離日為不吉利的日子,而是一件大喜事肯定要選擇一個黃道吉日。
1、不宜搬家
冬至期間不宜搬家,因為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在寒冷的日子搬家會破壞家中的興旺之氣。
2、不宜同房
冬至期間不宜同房,民間有冬至前后10天不宜同房的說法。古人認為冬至期間是人體最虛弱的時候,這個時候同房的人,陰陽不調,非常不利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后代的繁衍。
3、不宜回娘家
冬至期間不宜回娘家,民間有冬至回娘家對公公不益的說法。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比較封建的思想,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嚴格遵循。
江西冬至風俗
掃墓
農歷十一月初八前后是時令節(jié)日,又是傳統的祭祖日,有“冬至大似年”之說。舊時這天村村都會舉辦冬至會,凡16歲以上男子都要進宗祠參加祭祖活動,村上人口出生、死亡和嫁娶,大都在這天登記(也叫“上譜”)。
如今,南昌人依然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市民利用冬至節(jié)紀念祖宗、掃墓、整修墳墓。在一些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擺酒席祭拜祖先,將豬頭、雞、鴨、鵝、魚等幾樣東西放在一起,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再坐下來吃。
吃熱豆腐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不僅有冬至吃餃子、湯圓的習慣,南昌人在冬至還要吃上一碗熱豆腐。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冬天到了,吃一碗熱豆腐不但能暖身子,還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熱熱乎乎。
老話說“冬至隔夜吃胡蔥燒豆腐,有吃吃一夜,無吃凍一夜,吃了熱一冬,不吃凍一冬”。據介紹,因為“腐”與“富”諧音,民間諺語這么講,“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蔥燒豆腐”,這也體現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因此這個習俗一直傳到現在。
打麻糍果
不僅如此,江西各地也有不少有趣的風俗。上饒的冬至熱鬧非凡,農村除了掃墓外,還要打麻糍果。九江每年則有冬至打糯米粑的習俗,清晨一大早,窗外會響起“咚咚”打糯米粑的聲音。
麻糍是江西的特產,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多作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吃糯米飯、酒釀湯圓
在宜春,人們冬至則要吃糯米飯,喜歡吃甜的便在里面加上紅薯,咸的則加豌豆和臘肉。而贛州客家人冬至當天則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尋根儀式;在飲食上,冬至要吃酒釀湯圓,俗稱“冬至不挪圓,老公小鬼不賺錢”。
腌肉釀酒
另外,冬至也是民間“腌”“霉”的好時節(jié)。老南昌人常說,“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節(jié)以后開始殺豬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為過年做好物資上的準備。
另外,上饒人在冬至這一天還要灌香腸、腌魚肉。除了腌制美味的魚肉外,晾蘿卜也是冬至的一道風景。據稱,冬至晾的蘿卜是最爽口的,霜風一吹,蘿卜就脆,過年前后就差不多可以吃了,人們都特別喜歡。
冬至注意事項
1、起居有常
到了冬天的時候,人們應該要護理好自己的身體,尤其是在起居上,人們要追到早睡晚起,大家應該在陽光出現的時候才能夠出外活動。出去的時候人們需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這樣做能夠有效的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
冬令時節(jié)人們如果能夠安排好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養(yǎng)神氣,勞逸適度能夠幫助人們滋養(yǎng)腎精。此時人們應該要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到了冬至的時候睡“子午覺”在養(yǎng)生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2、審慎調食
都知道藥補不如食補。大家在冬至可以恰當的選擇既美味,并且能夠為身體補充營養(yǎng)的食物,這一點大家都能接受。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yī)主要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人們首先應該要選擇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
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進補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3、運動保健
冬至前后的天氣都是非常冷的,所以這個時候大家就會比較懶,很多人都會在房間里面不出門,這樣就很有可能出現很多疾病,所以在陽光大好的時候還是應該出去多走走的,只有這樣才能把吃的東西給充分吸收了,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是離不開運動的,在小區(qū)的樓下鍛煉鍛煉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這樣可以促進鈣的吸收,并且很多人在霧霾這么多的城市中生活,找到好天氣更應該多運動運動了。
4、充足睡眠
養(yǎng)生中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冬季天氣很冷也很干燥,新陳代謝也變的緩慢了很多。這個時候大家早點休息,對新陳代謝也是有促進作用的,并且保證足夠的睡眠可以在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要做的工作,讓大家不感到這么累,對身體的幫助也是很大的。
冬至為什么吃餃子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y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y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y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yī)術高明,什么疑難雜癥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y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y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xiāng)后,走到家鄉(xiāng)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y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y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fā)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xù)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常見、愛吃的食品。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相關文章: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作文(通用20篇)12-23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教案范文(精選10篇)10-25
處暑的來歷和風俗03-14
立夏來歷飲食風俗03-10
谷雨的來歷和風俗03-10
浙江冬至風俗12-25
立冬時節(jié)的風俗活動及來歷03-01
冬至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