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簡稱“蜀”,亦稱“劉蜀”、“季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chuàng)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葛亮善于治國也是歷史上大家所公認的,所以在三國之中蜀漢政權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復雜的對峙紛爭中似乎不應該在東吳政權之前滅亡,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這里討論和分析一下蜀漢政權在三國之中最先滅亡的各種深層次的原因。
1、自古以來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成敗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當時漢朝長達400多年的歷史沉淀還是很深入人心的,所以漢獻帝雖然是個公認的傀儡皇帝,但還是一面很重要的政治旗幟。曹操就及時的抓住了歷史機遇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的北方。而劉備則是憑借著自己漢室宗親的特殊身份和“興復漢室”的政治口號而崛起,并且先后取得了荊州和益州。曹丕是公元220年篡漢建立曹魏政權的,劉備是夷陵之戰(zhàn)后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的,這些事件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的時候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所以到了蜀漢政權后期的這個時候,人心的向背,已不再思漢。蜀漢政權建國之初的這個政治優(yōu)勢早已是不復存在了。
2、關羽大意丟失荊州和蜀漢在夷陵之戰(zhàn)的慘敗,造成諸葛亮著名宏偉的隆中對計劃無法實現其偉大的戰(zhàn)略意圖,并且以此為轉折點,蜀漢政權開始由鼎盛時期走下坡路了。雖然后來諸葛亮和姜維等人憑借自己的才華苦苦的支撐蜀漢政權的艱難局面,但這已經為蜀漢政權40多年后的滅亡埋下了最大的伏筆。其實孫劉兩家的聯盟一直是曹魏政權最為頭疼的一件事情。公元208年赤壁之戰(zhàn)后到公元219年孫權成功的偷襲荊州為止,這10多年的時間可以說是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孫權把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江陵借給了劉備,同時還把妹妹也嫁給了他。而曹操則經常被兩家打的東西兩線不能相顧,劉備最后之所以能夠順利的拿下漢中地區(qū),和孫權全力出兵合肥牽制曹操的主力部隊也有很大的關系。
如果我們現在做個大膽的假設,當年關羽在襄陽水淹七軍,震動的曹操險些準備遷都的時候,劉備率益州之眾出兵關中秦川,孫權則率江東之眾全力出兵淮南和徐州,這樣東西萬里全線出擊,彼呼此應、乘銳助勢、蠶食曹魏,完全可以達到中原震動、人心思變的局面。曹操要同時應付幾路大軍的猛攻那可就真的是很危險了,這也正是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要達到的戰(zhàn)略效果啊。可惜這個時候關羽沒有執(zhí)行好聯吳抗曹的策略,同時孫權的私心也破壞了蜀漢的大好局面,趁關羽的荊州主力和曹操鏖戰(zhàn)襄樊的時候,出兵從背后偷襲了荊州,并且殺害了關羽父子,嚴重破壞了孫劉聯盟,從而又引發(fā)了后來的吳蜀夷陵之戰(zhàn)。在這里我還順便說一下,夷陵之戰(zhàn)表面上是東吳取得了巨大勝利,并且從此確立了三足鼎立的戰(zhàn)略形勢。但實質上是一場吳蜀兩家兩敗俱傷的戰(zhàn)爭,造成了蜀弱吳孤的困難局面,從此曹魏政權在北方經過多年平靜的休養(yǎng)生息之后,確立了相對于吳蜀的絕對優(yōu)勢局面。
3、雖然益州從區(qū)域上來說是當時漢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勢也是最為險要的,但蜀漢政權的實際統(tǒng)治區(qū)域卻就只有這一個州。就是這么一個州,其南半部(主要是貴州和云南地區(qū))還是非;臎鲂U夷的地區(qū),蜀漢政權實際上的統(tǒng)治區(qū)域只有益州的中部和北部。當時東吳政權占有東南的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個州,而曹魏政權則擁有中國北方的九個州,所以蜀漢政權實際上是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大家都知道中華文明的精髓和發(fā)源都在北方中原地區(qū)黃河流域,而益州卻是相對閉塞落后的西南偏遠地區(qū),所以蜀漢政權無論從人口、文化、資源、軍力、人才等等方面,實力都遠遠的不如占據中原地區(qū)并經營多年的曹魏政權。在這里我們就僅僅從兵力上進行一下比較,蜀漢滅亡前夕其全國的軍隊加起來只有不到10萬人,僅僅是曹魏全國總兵力的五分之一,而曹魏直接出兵征討蜀漢的就有近20萬大軍。另外,我們從中國歷史的規(guī)律上來看,除了朱元璋的明朝之外,也基本上都是由北而南統(tǒng)一全國的。
4、蜀漢政權后期由于地方偏于西垂相對閉塞,初期蜀漢政權建國時候的人才到后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現了嚴重缺乏人才的局面。所以也就出現了后人常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樣的成語。而曹魏政權地處中原地區(qū)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著一代不斷的涌現,所以到了三國的后期,無論是在人才的質量還是數量上,曹魏政權都要遠遠的超過了蜀漢政權。諸葛亮用人和曹操的區(qū)別在于,諸葛亮很注重人才的品德,甚至于重德要超過重才,所以諸葛亮提拔的人才在政治上幾乎都是很清廉的,貪污腐化的非常少,但這些人才很少是一流的大人才。另外蜀漢政權中類似魏延、李嚴和廖立這樣被殺和被廢的人才也不在少數啊。其實大家都知道曹操麾下的著名謀士郭嘉的生活作風就不是很好,曾經被朝臣陳群所檢舉,但曹操就是不拘一格的提拔和重用他,同時他也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諸葛亮和劉備都是很重用荊州入川的舊部和一些外來的人才,比如諸葛亮去世之后掌權的蔣琬、費祎都是荊州的舊部,而姜維則是涼州人氏。沒有很好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益州本土的人才,這不僅造成蜀漢政權后期人才的匱乏,而且還造成了蜀漢政權內部很深的矛盾。
5、蜀漢政權在戰(zhàn)前的軍事上和心理上的準備都很不充分。自從公元244年蜀漢大將王平在漢中擊退曹魏大將軍曹爽之后,曹魏已經快20年沒有進攻蜀漢的邊境了。而且曹魏政權一直以來的戰(zhàn)略方針都是先吳后蜀,所以蜀漢君臣上下對于曹魏的入侵確實是沒有做很認真的準備。當時在曹魏在準備討伐蜀漢之前,很多大臣包括曹魏名將鄧艾都上書表示了反對的意見,只有鐘會一個人極力支持討伐蜀漢,最后在曹魏掌握實際權力的司馬昭力排眾議調整了戰(zhàn)略方針,決定了先滅蜀后滅吳的正確方案。并且在出兵蜀漢之前曹魏大肆的制造準備攻打東吳的聲勢和假象。連蜀漢的名將姜維都被假象所欺騙了,沒有及時的做好迎接大戰(zhàn)的準備。后來等姜維發(fā)覺之后雖然也做了一些補救和調整,但由于蜀漢政權政治上的腐敗而反應得很遲緩,所以漢中地區(qū)很快就淪陷失守了,而姜維也險些被鄧艾困在了西北的沓中。
6、蜀漢后期在政治上已經趨于腐敗了,尤其是在后期的賢臣蔣琬、董允和費祎先后去世之后,姜維又長期帶兵在外主持北伐曹魏的事宜,朝廷中已經沒有賢臣能夠管得住劉禪了。劉禪也是慢慢的長大了,自主權也越來越大了,也就逐步開始信任一些庸臣甚至是奸臣,最后形成了大家知道的劉禪愚暗、黃皓竊權的局面。連掌握著蜀漢軍政大權的大將軍姜維都害怕的不敢隨便入朝,最后率軍隊跑到西北的沓中去屯田避禍了。其實即便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雖然后來也得到了劉禪的提拔,人品估計也不會很差,但也是個十足的庸才。在抗擊鄧艾大軍入侵的時候,曾經就有人正確的建議他守住險要的地方,等待姜維主力部隊的回援,那樣鄧艾的孤軍被兩面夾擊就很危險了?上еT葛瞻當時報國建功心切,貿然出兵迎戰(zhàn),結果是父子戰(zhàn)死全軍覆沒。自這一戰(zhàn)后鄧艾就毫無阻擋長驅直入的打到了成都城下。大家都知道劉禪在投降曹魏之后有個著名的“樂不思蜀”的典故,由此足可見劉禪昏庸愚昧的程度。
7、到了蜀漢政權的后期,蜀漢政權內部的政治矛盾已經非常激烈了,尤其是益州土著勢力和外來勢力之間的.歷史矛盾一直就很深。劉備在巧取豪奪益州的時候,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荊州帶來的軍隊和人才,所以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外來勢力集團。雖然以前劉備和諸葛亮在平定益州后為了籠絡當地的人心,也起用了一些益州名望很高的土著人士,但大多是一些清職或者地方官員,實際上是難以進入蜀漢的中樞權力機構。到了蜀漢后期的時候,由于外來勢力集團人才的逐步凋零,益州土著勢力開始上升和強大起來,這個矛盾就進一步加劇了。所以當鄧艾的大軍攻打到成都城下時,其實蜀漢政權還遠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至少還有一定的力量可以進行抵抗,完全可以等待姜維的主力部隊回來增援和解圍。但蜀漢政權的內部到處都充滿了投降的論調,益州本地土著勢力竟然無人愿意為蜀漢政權拼死一戰(zhàn)啊。這里需要再補充說明一個情況,司馬昭在蜀漢政權滅亡之后,把所有的外來勢力都遷出了益州,以鞏固對益州地區(qū)的統(tǒng)治,這說明他是清楚的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的。
8、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在五丈原去世之后,名將姜維就一直是蜀漢中后期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公元253年費祎遇刺身亡后,就再也沒有人可以制約他了,所以他的軍政權力就開始逐步擴大,并且當上了蜀漢政權的大將軍。他以前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投奔蜀漢的曹魏降將,諸葛亮一直都非常欣賞他的才干,并且也一直在極力的培養(yǎng)他,同時他自己也有相當的能力和才華。他非常感激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并且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主持出兵北伐曹魏。從公元247年到公元263年先后就有九次之多,但是收效甚微,反而損耗了蜀漢有限的國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漢的滅亡進程。其實這中間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小國與大國去拼消耗,從大局的角度上看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9、姜維在漢中地區(qū)的戰(zhàn)術布置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漢中地區(qū)是益州北方最重要門戶,自古就有“無漢中就無益州”的說法。本來漢中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當年的曹操和劉備都是花了很大氣力才艱難拿下來的。自公元219年劉備留下大將魏延鎮(zhèn)守漢中以來,蜀漢政權在戰(zhàn)略部署上都是把重兵布置在外圍的據點進行御敵,而不把敵人放進平原的腹地。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曾經親自率領十多萬大軍攻打漢中,蜀漢大將王平當時以不滿三萬守兵采取這種方法成功的守衛(wèi)了漢中。可是在姜維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之后,他認為以前的方法是可以御敵,但卻不能取得更大的勝利戰(zhàn)果。如果把敵人引入到漢中的腹地,然后四面據點人馬出動以夾擊和騷擾之,就可以達到全殲敵軍的目的。其實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是經不起任何大的錯誤和閃失的,而應該采取更為穩(wěn)妥的防守方針,不應該采取如此賭博性質的冒險戰(zhàn)術。他的這種戰(zhàn)術方法遇到實力不強的敵人尚可以應付,但若遇到強大數倍的敵人,無異于是在放虎出山啊。而且姜維長期以來積極組織北伐,他的戰(zhàn)略思路就是典型的重攻不重守,并沒有把重兵屯集在漢中,最后反而把大部隊拉到西北的沓中去屯田,結果是由于在漢中雙方兵力懸殊城門大開,所以鐘會就迅速的占領了漢中,造成了蜀漢政權在這次戰(zhàn)役中從一開始就陷入很大的被動。
10、東吳方面沒有全力和及時的救援蜀漢政權。其實在這里面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魏在出征蜀漢之前大造聲勢要出兵東吳,使得東吳方面也不敢隨便輕舉妄動。另一方面東吳屯駐重兵在蜀吳的邊境,其真實意圖是在觀望形勢和想趁亂吞并一部分蜀漢益州的土地,而不是真心的來幫助蜀漢抗敵,所以蜀漢將領羅憲看出了他們的企圖,也一直拒絕他們入境參戰(zhàn)。其實這個時候即使東吳全力出兵淮南來牽制曹魏,也意義不是很大了。因為曹魏在北方休生養(yǎng)息經營了多年,現在的國家實力相對東吳和蜀漢來說已經是具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了,它完全可以應付兩線作戰(zhàn)。東吳沒有救援雖然是蜀漢滅亡的一個因素,但已經不是非常重要了,所以我就把它放在了最后一條。
【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相關文章:
三國蜀漢四相之一董允生平簡介08-08
唐宋滅亡所帶來的啟示作文10-12
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課件05-13
【推薦】唐宋滅亡所帶來的啟示作文01-09
唐宋滅亡所帶來的啟示作文【精】01-09
諫蜀漢昭烈皇帝疏_900字02-11
蜀漢五虎將之首關羽的生平簡介08-11
蜀漢五虎將之首關羽生平簡介08-08
四川蜀漢江油關導游詞2篇02-07
歷史典故:大清滅亡前三件無法解釋的怪事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