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時間:2024-10-15 13:23:31 林強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通用11個)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還記得都學過哪些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通用11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1

          一言九鼎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fā),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lián)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2

          膾炙人口

          春秋時,有父子二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皙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

          公孫丑問:老師,膾炙(膾,細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啊,這世上沒有哪一個人不愛吃膾炙的!

          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么曾參和他父親肯定也都愛吃,為什么曾參不戒吃膾炙,而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原文是:‘膾炙,所同也’);羊棗的滋味確實比不上它,但羊棗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就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膾炙人口這個成語就是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引申出來的,原意是指人人都愛吃的美食,后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3

          三令五申

          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名叫孫武,他寫出了《孫子兵法》這部重要的軍事巨著。他帶著這部著作到吳國去見吳王,吳王看過以后,對孫武還不完全相信,便說: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軍隊來試試你的兵法?孫武說:可以。吳王又問:用婦女試試可以嗎?孫武也答應了。

          于是,吳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宮女,請孫武訓練。孫武將這些宮女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隊伍站好后,孫武就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嗎?宮女們回答:知道。隨后孫武搬出殺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說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說完便擊鼓發(fā)出向右行的命令。宮女們從來沒有受過軍事訓練,聽到命令后不但沒有執(zhí)行,反而大笑起來。孫武嚴肅地說道: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于是,他又將剛才的一番話詳盡地向她們解釋了一番。然后,他再次擊鼓,發(fā)出向左行進的命令。宮女們?nèi)匀恢皇切Χ粓?zhí)行命令。孫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將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

          吳王忙派人前去講情。可是,孫武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將兩個隊長斬首了。宮女們嚴肅起來,所有動作都能按照號令認真去做了。

          后來,人們用三令五申來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誡。申,申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4

          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后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于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yōu)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后,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起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yè),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yè),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并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齊國。

          后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于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5

          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chǎn)由于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nèi)沒有盜賊!暗啦皇斑z”(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于子產(chǎn)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xù)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挨餓的。

          “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6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7

          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wèi)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qū)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wěn)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wèi)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吁的統(tǒng)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wèi)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wèi)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wèi)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xiàn)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8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jīng)質(zhì)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fā)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fā)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后來的人就根據(jù)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9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10

          狐假虎威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jīng)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jīng)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jīng)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xiàn)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匣⒂X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xiàn)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11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fā)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春秋戰(zhàn)國的成語故事09-26

        春秋戰(zhàn)國成語故事10-23

        春秋戰(zhàn)國的成語故事大全05-21

        關于春秋戰(zhàn)國時的成語故事(精選11篇)10-12

        春秋的歷史典故04-17

        春秋的歷史典故09-19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精選10-23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04-07

        春秋時期的歷史典故10-16

        春秋的歷史典故20篇07-2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