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娛樂至死讀書筆記精選(通用5篇)
《娛樂至死》這本書主要是闡述了電子信息時代與印刷時代的區(qū)別,對電視的消極作用進行了批判。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娛樂至死讀書筆記,希望對你有幫助。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 篇1
喬治·奧威爾的《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作為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為我們揭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可怕預言。前者告訴我們,人類將受到暴政的壓迫,在受制文化下逐漸走向沒落;而后者告訴我們,工業(yè)技術會使人們逐漸改變原有的習慣,從而愛上那些使他們失去思考能力的東西,在庸俗文化下變得更加庸俗。
人類是死于壓迫還是死于享樂?每個看到這個問題的人都會忍不住思考一下。暴政的危害也許是顯而易見的,而娛樂帶給人的危害卻是潛移默化的,這本書的作者就告訴我們,赫胥黎的預言將會成為現(xiàn)實,人們終究會毀于他們所熱愛的東西。
至于作者為什么要這么說,就要追溯到這本書的寫作年代。《娛樂至死》出版于1985年,此時電視文化在美國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人們的注意力從書本轉(zhuǎn)移到了電視。這些有圖像和聲音的方盒子把人類從印刷品時代帶向了圖像時代,將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全都變成了娛樂的附庸。作者敏感于這些變化,深深體會到沉浸在電視中的人們已經(jīng)漸漸喪失了曾經(jīng)看書時獲得的邏輯能力與思辨能力,而電視呈現(xiàn)給人們的也僅僅是一種娛樂化的表演,他擔心人們對電視的擁戴終究會導致人類文明的衰亡,因此寫下了這本著名的《娛樂至死》。
這本書首先介紹了媒介的作用,繼而引出下面的分析,從印刷品時代開始,再而轉(zhuǎn)向圖像時代,將美國社會的變化描述得淋漓盡致,最后給出了赫胥黎的'警告: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講真的,這雖然是一本有點研究性質(zhì)的書籍,但卻非常好讀,甚至是我讀過的這類書中最好讀的一本了,我心猿意馬并且斷斷續(xù)續(xù)地讀,竟也完全沒有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思路很清晰,并且語言也是通俗易懂。
之所以這本書非常好讀,在于作者并未涉及到太多的學術分析以及專業(yè)名詞,再者,對于作者提到的事實,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自從印刷機發(fā)明以來,書籍開始大量普及,人們得以利用印刷品這個媒介,使得信息得到廣泛傳播,閱讀的過程能夠促進理性思維,因此印刷機統(tǒng)治下的美國是嚴肅而理性的,總統(tǒng)選舉時的演講字字珠璣,鞭辟入里,人們能夠連續(xù)聽上幾個小時的演講,看上幾個小時的書籍而不覺得辛苦,而這一切,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開始逐漸瓦解。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叫“肖陶擴”,這是一種以集會的形式進行教育和娛樂的活動,當時的演說家,教師,音樂家,藝人,牧師等人物會在這種集會中進行講學與表演,而這種行為恰好是印刷品時代下的產(chǎn)物,最終,“肖陶擴”在廣播、電視等媒介的興起下走向沒落,也正是因為人們的娛樂活動得到了有效的擴充,再也不需要這種以線下集會的方式來呈現(xiàn)。但作者提到,“表達思想的方式將影響所要表達思想的內(nèi)容”,電視的興起意味著人們接受的信息將是簡單化和圖像化的,也正是因此,在電視影響下的文化與在書籍影響下的文化呈現(xiàn)出了截然不同的現(xiàn)象。
首先,人們看文字需要理解,而看圖像則只需要辨認,這表明了在電視的影響下,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開始大幅度下降。并且電視作為一種不間斷給人們灌輸信息的媒介方式,使得圖像快速進入人的腦海,又快速消失,這表示在電視中不再有那種能夠讓人們?yōu)橹伎嫉纳羁绦畔ⅲ坏┠阆胍伎,廣告或者另一個節(jié)目就已經(jīng)開始了,在不關掉電視的情況下,你只能選擇忘記之前的信息,接受現(xiàn)在的信息,而這個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選擇關掉電視思考一會兒。
再者,電視作為圖像時代的媒介,著重于向人們展示圖像中的美好信息,這促成了外貌協(xié)會與“表演文化”的興起,在從前,一個其貌不揚卻有著高能力的人會很有可能當選總統(tǒng),但在電視時代里,如果你長得不夠讓人喜歡,或者表演得不夠好,很有可能會被民眾所嫌棄。“表演文化”也促使了電視中的節(jié)目并不是要求有多么深刻的意味,而是他們的表演能夠激起觀眾的興趣,在這種情形下,迎合大眾成為了電視節(jié)目最終的目的,就像作者所說,“那些想當上帝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了觀眾期望的形象!
電視還讓人們變得開始“拒絕記憶”,在圖像和片段的媒介里,人們的思維方式也開始轉(zhuǎn)變,他們很難記住一些深刻的歷史,也很難讓破碎的信息形成一個圓滿的整體。而這一切的癥結(jié)并不是人們認為歷史不值得記憶,而是他們已經(jīng)被改造得不會記憶了。
溫水煮青蛙,可謂是一種最溫柔卻最殘忍的謀殺,它讓人們在安慰療法中逐漸走向滅亡,而這也正是作者擔心的事情,人們?yōu)榱诉m應這些科技而逐漸改變自己,殊不知在這條路上已經(jīng)慢慢丟失了曾經(jīng)最珍貴的品質(zhì)。
反觀當今社會,圖像時代并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從電視走向了網(wǎng)絡。龐大的信息和碎片化的閱讀使得我們甚至還不如電視時代,但人們卻并沒有走向衰亡。我們在娛樂時代里笙歌燕舞地生活著,逐漸生出了更多種娛樂形式,我們改造自己以適應這個社會,漸漸不再能夠獨立思考,注意力不再集中,連閱讀一本書都變得困難,變成冷漠的低頭族……
人們從來都無法預料自己的文化會在怎樣一種形式下滅亡,而人類的發(fā)展過程無不證明著技術會改造人類,從而改寫文化,圖像時代賦予我們更多的娛樂,但卻讓嚴肅逐漸走向沒落。懷舊是人的本能,印刷品時代的人們懷念口頭傳授知識時那種無法用文字去形容的哲思,電視時代的人們懷念書籍給我們帶來的邏輯以及思維上的深刻影響,網(wǎng)絡時代的人們懷念一家人團坐在電視機前那種其樂融融的場景,恐懼的不是娛樂會不會致死,恐懼的使我們對未知的未來的種種黑暗猜測。
但,即便如此,作者在書中的一句話卻讓我印象深刻,那句話是“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而現(xiàn)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xiàn)實而改變自己”。
難能可貴的是不隨波逐流。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 篇2
20世紀80、90年代,藝術和文化領域開始產(chǎn)生一種新的,與“語言學的”轉(zhuǎn)向?qū)α⒌摹耙曈X的”和“圖像的”轉(zhuǎn)向。針對這一變化,在《娛樂至死》一書中,尼爾·波茲曼將前后分為兩個時代,分別表述為以印刷術、鉛字為媒介的闡釋時代和以電視等視覺媒介為主的娛樂業(yè)時代,并從公共話語轉(zhuǎn)向的角度出發(fā),對視覺文化和電視時代本身所固有的娛樂性進行了探究、闡釋和批判。
波茲曼的理論依據(jù)來源于“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他認為,某個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對于這個文化精神中心和物質(zhì)中心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媒介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xiàn)實世界,從而創(chuàng)造了現(xiàn)時文化,并帶來了認識論的變革。在他的定義中,書本媒介是理性和邏輯,而電視媒介是視覺享受和娛樂性。而在兩者的對立中,毫無疑問,波茲曼本人是站在文字文化或印刷機時代的陣營里一邊的,正如他自己所坦承的“我是屬于過去那一代文化的”。
看看反視覺中心主義者波茲曼筆下描繪的印刷機統(tǒng)治下的美國:“…鉛字壟斷著人們的注意力和智力,除了鉛字以及口頭表達的傳統(tǒng),人們沒有其他了解公共信息的途徑。這個時代的人們重視思維的內(nèi)容和邏輯,依靠閱讀來了解世界,建立與外界的聯(lián)系,并形成對世界的認識!伴喿x的目的肯定是嚴肅、專注而明確的。……書本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地把這個世界展示出來。在書本里,這個世界是嚴肅的,人們依據(jù)理性生活,通過富有邏輯的批評和其他方式不斷地完善自己。”
在印刷機統(tǒng)治的時代,演講盛行,人們采取書面語言的.嚴謹來思索生活,這決定了公眾話語是嚴肅的,其論點和表達形式是傾向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長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譬如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論,人們在沒有圖像和文本的情況下傾聽了長達7個小時的演講辯論,其語句是復雜而嚴格的,其內(nèi)容是深刻而邏輯的,這在電視機盛行的年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波茲曼行文中,無不是對那個已經(jīng)漸行漸遠的“闡釋年代”的追懷和惦念。他熱愛那種嚴肅的充滿理性的生活和文化,閱讀作為了解和共同世界的主要方式;人們以文字傳遞信息,構成理性而非娛樂的世界。
按照他的說法,印刷機時代的終結(jié)可以最早追溯到電報的發(fā)明,電報克服了空間的距離,使得信息的價值不再取決于其意義,而取決于其新奇與有趣。人們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但卻是一些毫無聯(lián)系毫無意義的片段,無從分析和解釋。它要求的是:知道,但不是理解。接下來有電視的發(fā)明和廣泛使用,電視作為電訊和媒體發(fā)展轉(zhuǎn)折點的媒介,大大改變了文化的內(nèi)容,使人類進入一個新的電視機的時代,也就是波茲曼所說的“娛樂業(yè)時代”。
電視何以產(chǎn)生這么大的力量,以至于影響了所有人的生活乃至造成一個時代和時代文化呢?波茲曼認為,電視的傾向即是提供視覺和情感的滿足,因此它不具有連貫性、邏輯性、思想性,而只具有娛樂性。
如果電視僅是具有娛樂性,那還不能構成問題,重要的在于電視把一切都賦予了娛樂性。由于電視能在家收看并用于各種目的,它包含了公共生活的幾乎全部內(nèi)容,任何一個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政治、新聞、教育、宗教、科學和體育——都能在電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電視控制了所有嚴肅的公共話語的形式,提供色彩斑斕的圖畫,配合到位的音效,無盡的奇思妙想,瞬間可以轉(zhuǎn)換的各種主題,大量無意義的、追求視覺愉悅的信息,其目的只有一個,讓觀眾“看”。看,而不是想。電視沒有思想深度,波茲曼甚至說: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tài)。“好電視”同用于陳述的語言或其他口頭交流形式無關,重要的是圖像要吸引人。思想的路線借助電視機這種媒介無法表現(xiàn),它能給予的只是形象的印象,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為了提供娛樂。甚至嚴肅的新聞節(jié)目、訪談講話,也是對于感官的滿足,是在于“表現(xiàn)”而不是“體現(xiàn)”。無論電視如何試圖去深刻和理性,最終它帶來的仍只能是娛樂性,電視很難用來表現(xiàn)清晰的語言和思考過程。
《娛樂至死》出版于1985年,當時美國社會的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定的高度,“娛樂業(yè)時代”已經(jīng)蓬勃發(fā)展起來。而相對與美國而言,中國起步較晚,直到90年代中期大眾文化才得以發(fā)展。這段時期中,還出現(xiàn)了波茲曼當初所沒有預設到的一種新型媒介——網(wǎng)絡。正如《圖像時代》中所說,我們進入了下一個時期,即超越了視覺階段而日益成為多種媒體和多種感覺的時期。
電視重新定義了公眾話語的意義。電視無法延伸或擴展文字文化,相反,電視只能攻擊文字文化。那么網(wǎng)絡呢?它究竟是電視這種舊媒介的延伸和擴展,還是對它的一種攻擊?在它們的語言中,沒有關聯(lián),沒有語境,沒有歷史,沒有任何意義,它們擁有的是用趣味代替復雜而連貫的思想。它們的語言是圖像和瞬息時刻的二重奏。這是波茲曼對于“娛樂業(yè)時代”媒介的批評。說起這一特點,網(wǎng)絡時代的媒介更勝一籌。很多人把網(wǎng)絡年代稱為信息時代,無數(shù)的信息在瞬間之內(nèi)得到傳遞、閱讀和復制。政治、經(jīng)濟、新聞、科學、體育……只需輕輕一點就能超越時空界限獲得信息。譬如發(fā)生在世界某個角落的事件可以在第一時間內(nèi)知道,譬如剛剛在美國電視臺新播出的電視劇很快能看到制作好中文字幕的版本;再譬如門戶網(wǎng)站上增長的各種奇怪的新聞。只要想,閱讀和知道并不是問題;ヂ(lián)網(wǎng)的流行造成了信息的全面泛濫,快速膨脹的信息來源讓我們來不及消化來不及過濾。Ctrl+c和Ctrl+v能得到任何的文字,但只是在電腦屏幕上由文字轉(zhuǎn)向文字。然而在這些信息和文字中,像闡述時代那樣具有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到底又有多少呢?
網(wǎng)絡相較于電視,變得更能由受眾自主,不像電視那樣完全由播放者主導。網(wǎng)絡文化所帶有的這種自身的虛擬性和隨意化、大眾參與、廣泛交流和個性自由、娛樂和消遣性相較電視來說,是否是一種對文字文化更具有沖擊性和對立性的新型文化呢?它終究又能夠帶來多少價值意義而不是快樂和感官享受呢?
在印刷時代我們的思想是系統(tǒng)思辨的,語境是完整連續(xù)的,認識是理性嚴肅的;在電視主導的時代中我們的認識是片段的,浮躁的,感性的。那么在網(wǎng)絡主導的時代呢?
我們雖然沒有被禁止傳閱的書,卻已經(jīng)沒有人愿意讀書;我們雖然擁有著汪洋如海的信息,卻日益變得被動與無助;我們雖然有著真理,然而真理卻被淹沒在了無聊繁瑣的世事中;我們有著文化,然而文化卻成為了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guī)則游戲的庸俗文化。人們漸漸愛上并開始崇拜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娛樂世界。這是1932年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描述的狀況,也是波茲曼在書中時時擔心會成真的預言。我始終認為波茲曼存在盲點,即他認為文字能帶來思考邏輯,而圖像只能帶來娛樂和無思維,所以書中他的論證思路還是值得推敲。但是這段被他反復引用的話,以及他在書中描繪的那些情況,仍能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警鐘。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 篇3
限娛令發(fā)布1年多后才接觸到這本書,限娛令發(fā)布的出發(fā)點或許和此書對于電視娛樂化的警惕有所不同,但限娛令體現(xiàn)出的官方對于媒體的引導的確讓人重新對電視的職能開始進行審視,它究竟應該為受眾帶來什么,它如何負責通俗又兼顧高尚。
以波茲曼之見,比演藝圈、電影圈、電視圈中的無窮紛爭與齷齪更糟糕的.,是“娛樂”的泛化乃至深入人心。我們必須要審視電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娛樂工具?獲取信息的平臺?了解時態(tài)的媒介還是僅僅是一件家具一個擺設而已。電視本身沒得錯相反還是一項巨大的進步,但是一開始他的發(fā)展的方向就是錯誤,人們本身具備的娛樂性強加給他,并通過他完美的表現(xiàn)出來。事實上它并沒有讓我們失望。但是由它產(chǎn)生了許多“齷齪”和“紛爭”。以及不正常的現(xiàn)象。波茲曼的觀點是我們要跳出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境界。要有第三者的眼睛來觀察電視。他根本不在乎娛樂節(jié)目的泛濫或媒體的娛樂化傾向。他寫這本書是寫給自己的知識分子同行的,他呼吁他們回到書籍中去,認真地寫作和思考,而不要貪戀在電臺、電視節(jié)目中侃侃而談,一夜之間曝得大名。娛樂至死”是他對媒體知識分子的警告。他認為,印刷機更適宜于理性思考,電臺電視只會淪為大眾娛樂,任何有志于知識工作的人都應該清醒,回到書面寫作,那才是他們該呆的地方。波茲曼承認電視的合理存在,也堅持自己的使命,自己意識到的東西就要把他傳播出去。
電視的娛樂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使我們對世界有一個總體的認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視起到了普及大眾文化的作用。只是,我們不能被電視中的虛幻世界所主宰,而導致在虛擬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 篇4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于1985年出版了一本《娛樂至死》的書,PC娛樂網(wǎng)。這是一卷了不起的精神財富,對于處于信息爆炸年代,并被極大的信息量沖擊的頭昏腦脹的我們意義至深。
這本書對20世紀后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進行了探討。當時,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nèi)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nèi)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據(jù)此,波茲曼悲觀地認為: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無論是印刷術還是電視,歸根到底是一種信息傳遞的媒介。馬歇爾〃麥克盧漢有一句著名的話語:“媒介即信息!彼J為,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把握了傳播的把柄,就會把握傳播信息的主動權。在書里,波茲曼有著更為深入的認識——媒介即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xiàn)實世界。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yún)s往往不為人所注意?梢院敛豢鋸埖恼f,媒介更像是一種慢性毒藥,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其產(chǎn)生依賴,當完全上癮后,無法自拔。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 篇5
常常聽人說,現(xiàn)在從電視和網(wǎng)絡上就能獲取很多知識,事實確實如此。但正如書中所言,我們從這 當中所獲得的知識包含了太多的娛樂性。電視節(jié)目需要收視率,需要盈利,沒有收視率,絕大部分的節(jié) 目都辦不下去。換言之,娛樂性是電視節(jié)目生存的必要手段。為了達到娛樂性,電視上呈現(xiàn)的節(jié)目效 果,大多是剪輯后的成果。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我們從中獲取的知識,看到的畫面,是 片面的,僅僅是碎片。比如對名著的翻拍,要做到完全尊重歷史、還原作品,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認為,要獲取實在、完整的知識,還是要多看書。就像公司這次“青年讀書會”活動,就是要幫 助青年開拓視野、實踐歷練、知行合一,不斷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在這里,我要引用上面徐友漁講的那句話。這是他對這本書的評價,但也是在我們讀書時該有的做 法。我們要明白,放在我們面前的書,并不每本都是好書,其中肯定有殘次品。尤其是讀議論性強的作 品時,尤其要保持清醒。因為往往作者說什么,我們就認為是什么,容易被作者帶跑。
如何去甄別書的好壞,仁者見仁。只是在書的選擇上,我倒是有這么幾點建議:一是選擇好的出版 社。畢竟這些出版社,有口皆碑,出錯率低;二是選擇好的譯者。這點適用于讀古代作品和外國作品 時,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人看的都是譯文,是第二手資料,是以譯者的讀后感為基準所形成的,誰知道譯者 期間殺死了多少個哈姆雷特,又創(chuàng)造了多少個哈姆雷特呢?換言之,還要學會比較,就是要看好幾本不 同版本的《堂吉訶德》,選擇其中最好的譯品;三是盡量多讀史書,少看小說,各種小說。
而對于書本上學不到的,需要言傳身教的,一個人生導師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了。以前聽故事,聽 成功人士講他們的奮斗史,似乎都會提到一點:我遇到“貴人”了。尤其是公司最近舉辦了師帶徒的拜 師儀式,多位師徒結(jié)對成功,更讓我覺得公司似乎就在創(chuàng)造一個為我們找到“貴人”的機遇。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學習和娛樂作文02-05
娛樂活動的英語作文04-06
關于對娛樂時代反思的作文02-20
學習和娛樂作文7篇(經(jīng)典)11-07
(精)娛樂活動的英語作文06-02
我最喜歡的娛樂方式英語作文06-01
娛樂活動的英語作文精華15篇05-30
娛樂活動的英語作文(集合15篇)05-30
娛樂活動的英語作文通用15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