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推薦度:
- 古達月亮的歷史典故 推薦度:
- 雞鳴狗盜歷史典故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經(jīng)典歷史典故六則
歷史上有名的典故你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經(jīng)典歷史典故六則,歡迎參考閱讀!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出處】《新唐書·魏征傳》。
【釋義】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歷史典故】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敢于直言不諱地向唐太宗提意見,而且多被采納。有一次,唐太宗同魏征一起討論治國之道。唐太宗問魏征:“君主怎樣做才能賢明?怎樣叫暗昧?”魏征答道:“賢明的.君主之所以賢明,是因為能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而有些皇帝之所以暗昧,是因為只片面地聽信少數(shù)人的話。從前帝堯明晰地向民眾了解情況,所以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帝舜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驩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被軟禁餓死;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仁君廣泛聽取意見,則貴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達!碧铺诼犃,十分贊成。
【成長心語】
唐太宗因為善于納諫,因而成了一代明主。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也應(yīng)該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全面了解情況,才能明辨是非;如果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一個兼容并包的人,無論是什么人的批評或者建議,他(她)都能洗耳恭聽。正如明朝陳繼儒所說:“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币粋人不怕犯了錯誤,就怕不肯虛心接受人家的勸告、意見和建議。當(dāng)局者迷,需要旁觀者來諄諄告誡,方可脫胎換骨、初露鋒芒。
胡服騎射
【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二》。
【釋義】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指學(xué)習(xí)胡人的短打扮服飾,同時也學(xué)習(xí)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這個典故告訴人們不要故步自封,應(yīng)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勇于改革。
【歷史典故】
趙武靈王是戰(zhàn)國時趙國的國君,他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國君,面對周邊的諸侯國日益強大,便考慮著趙國的發(fā)展前途。國家要強盛,就必須改革一番。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zhàn)都比較方便;作戰(zhàn)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于是,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提出“著胡服”、“習(xí)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可是“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趙武靈王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jù)實際情況而采取對策的,怎樣有利于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舊法!壁w武靈王抱著以胡制胡,將西北少數(shù)民族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沖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頒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武靈王號令全國著胡服,習(xí)騎射,并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胡服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后,趙武靈王就開始訓(xùn)練將士,讓他們學(xué)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zhuǎn)戰(zhàn)疆場,并結(jié)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zhàn)演習(xí)。
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教習(xí)下,國民的生產(chǎn)能力和軍事能力大大提高,接連打敗了臨近的中山、東胡等國,向北開辟了上千里的疆域,趙國日益壯大起來。
【成長心語】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歷代史學(xué)家傳為佳話。其實,人的一生中,不論在任何領(lǐng)域,都會遇到各個領(lǐng)域的強者,面對這些強者,最重要的是“把起點放低”,取長補短,在學(xué)習(xí)中不斷地提高自己。有人覺得努力學(xué)習(xí)很苦,但當(dāng)你看到自己的進步,理想逐漸實現(xiàn)的時候,即使再辛苦,心里面也會長存一分甘美,終生回味。
平易近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
【釋義】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態(tài)度和藹可親。指態(tài)度謙和藹,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
【歷史典故】
周公,名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因其封地在宗周而得名。周公曾輔佐周武王滅商,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周公仍然在朝攝政輔佐成王,而讓自己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魯國去。
伯禽受封到魯國,三年后才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wù),周公問:“為什么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倍芊獾烬R地的'太公望(即姜子牙),卻在五個月后便向周公匯報了施政的情況,周公問:“為什么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敝芄犕,感慨地說:“魯國將來必定會北面臣服于齊國,政令如果不簡易平和,人民就不愿意接近;政令平易,貼近民眾的生活,人民才能歸附!
【成長心語】
謙和,是一種人格之美,永遠散發(fā)著馥郁之香。為人謙和,人必親之;盛氣凌人,大擺架子,人必遠之。這就是姜子牙斷言魯國將來必將臣服于齊國的原因。其實不僅在治理國家方面,在為人處世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傲慢只會將自己孤立起來。反之,尊重別人,謙遜溫和,人們自然喜歡親近你。
夜郎自大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
【釋義】夜郎:漢朝時期西南地區(qū)的一個小國。比喻妄自尊大。
【歷史典故】
西漢時期,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它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chǎn)更是少得可憐。但是與鄰近地區(qū)的國家相比,夜郎這個國家是最大的。所以,從沒離開過自己國家的夜郎國王就以為自己統(tǒng)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一天,夜郎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yōu)榱擞蠂醯男囊猓f:“當(dāng)然是夜郎國最大了!”過了一會兒,他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當(dāng)然沒有了!苯又,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問:“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河了!辈肯聜儺惪谕暤卣f:“一點都沒錯!睆拇艘院螅瑹o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jīng)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樣一個小家,竟然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無知的國王竟然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使者心想,夜郎的地盤還不及漢朝的.一個郡大,怎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于是,使者向夜郎國王介紹了漢朝的情況,但夜郎國的人卻說什么都不相信。
【成長心語】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人才,至少是某一方面的人才,所以,別人的成績我們一般是看不到的,而自己的成績總會在心里放大,對回報的期望自然就會越來越高,也就會越來越覺得自己的貢獻沒有被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正如夜郎國在夜郎國王的心目中是天下第一一樣,人們的自大總是存在。誠然,一個人的身上可以有傲氣與傲骨,但絕不能傲慢和驕傲。先認清自己的才能,找準自己的定位,再去審視周圍的世界。別再一味地抱怨自己得不到應(yīng)得的,也別再嘆息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最好的發(fā)揮,那都源于你對自己認識不清。
腳踏實地
【出處】(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十八卷。
【釋義】雙腳在地面上踏穩(wěn),踏踏實實地做事。比喻做事踏實、認真,作風(fēng)質(zhì)樸,不虛浮,不投機取巧。
【歷史典故】
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歷史學(xué)家司馬光自幼便聰明機警,且膽識過人,深得周圍人喜愛。有一次,司馬光與幾位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小伙伴失足掉進了缸中。其他的幾個小伙伴都傻眼了,不知該如何是好,你看我,我看你,都嚇得哭了。唯獨司馬光臨危不亂,操起旁邊的石頭,便向缸砸去,一下就把缸打破了,水“嘩”的一聲流了出來,那個小伙伴因此而得救了。
勤學(xué)苦讀的司馬光不到20歲便考中了進士。宋仁宗在位時,他已被提升為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司馬光開始著手編年體史書——《通志》。他花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巨著。書成之后,宋神宗非常高興,將書賜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治學(xué)嚴謹,一絲不茍,在寫作《資治通鑒》的19年中他始終保持了自己的這一治學(xué)風(fēng)格。對于這一點,不僅司馬光的朋友欽佩不已,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深為嘆服。
邵雍是與司馬光同時代的一位學(xué)者。這位老先生淡泊名利,一生不肯入朝為官,曾多次拒絕朝廷的任命。他以畢生的精力研究《周易》,并寫有很多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皇級經(jīng)世》。邵雍與司馬光交往甚密,他們時常在一起品評朝政、切磋學(xué)問。在洛陽時,司馬光、邵雍、文彥博、呂公著等人經(jīng)常聚首,大家知道邵雍非常善于觀察,特別對面相學(xué)有相當(dāng)?shù)难芯浚慵娂娤蛩埥,請他說一說自己的為人。邵雍對文彥博說:“你面相好,是一個為人厚道,但又有些脾氣的.人。”司馬光聽了興趣也來了,便問道:“先生,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邵雍不假思索地說:“你是個腳踏實地的人啊!”司馬光聽了,不禁感嘆:“知我者,唯邵雍也!”
【成長心語】
社會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人們的期望也在變:人們可以不用再為了從一地到另一地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而煩惱,因為有飛機可以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nèi)實現(xiàn);人們可以不用再為了找不到書而焦慮,因為有了電腦所有的書都可搜索到……但這個世界的規(guī)律卻沒變,吃東西時,還是得一口一口吃;學(xué)習(xí)時,還是得一點一點地去看;工作時,還是得一步一步地去做……“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所以,還是腳踏實地地做事為好,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
【釋義】蹊:小路。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出了一條小路。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己,就能感動別人。
【歷史典故】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lǐng),為漢王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戰(zhàn)功。他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zhàn)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
李廣雖然身居高位,戰(zhàn)功顯赫,卻從來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tǒng)統(tǒng)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yīng)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士兵因此都非常愛戴他,愿意在他的部下,聽他的指揮。
李廣能征善戰(zhàn),沖鋒陷陣,素有“飛將軍”的美稱。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北方防守,抵抗匈奴的侵略。李廣行動快,箭法精,忽來忽走,敵人摸不準他的路子。因此,匈奴人給他起了個綽號叫“飛將軍”。李廣做北平太守時,匈奴人害怕李廣,不敢進犯。
后來,當(dāng)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zhì)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成長心語】
李廣的一生可謂是奉獻的.一生,他雖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但不善言談,只是默默地習(xí)兵練武守邊防,他用真誠、高尚、嚴于律己的品德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我們在感慨的同時,也要從中領(lǐng)悟做人的道理。做人最大的難題是管好自己,但是李廣做到了,自律精神的光輝感染了他周圍的人。自律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如果我們能夠像李廣一樣做到嚴于律己,那么我們每個人也都能夠獲得成功。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12-11
「歷史典故」08-11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9-23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