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太陽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太陽1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全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描繪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詩歌內容簡單,但字里行間卻意境深遠,是培養(yǎng)學生關愛他人,關愛世界,關愛和平,進行人文教育的一篇好教材。
優(yōu)點與不足: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詩歌特點,將教學本課的思路確定為:情境促讀,讀中悟情。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含義。這正如朱熹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苯虒W本課時,我努力營造出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學得興致盎然。比如老師精彩的范讀,精美的畫面,動情的語言,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歌所蘊含的寓意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節(jié)課我致力于通過有感情的、個性化的朗讀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鮮花上撒滿了太陽的金光,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長,小朋友們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游戲”的情景,從而感受語言的精美。同時這節(jié)課還補充了課外詩等以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太陽2
《太陽》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文,對于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此種文體,學生比較陌生,因此,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將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上來。如本篇課文共分了兩大部分來寫,第一部分為1——3自然段,重點寫了太陽遠、大、熱的特點,第二部分為4——8自然段,寫了太陽與人類密切的關系。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初步了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了解用數(shù)字、比較等方法來說明事物的寫法,并能運用到寫作中。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材的編排目的,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對太陽、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時,我能基本做到教學條理清楚、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盡力突破教學難點。我比較注意讓學生深入文本,來感受作者是如何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現(xiàn)太陽的特點的。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等多種形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和文本接觸。同時我也注意在朗讀中體會、感悟。
教學設計時,讓學生深入接觸文本了解各種說明方法,以及它們的重要性。在講授說明方法時,從最簡單的“列數(shù)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找出來。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由于事先對說明方法的說明力度不夠,所以學生出現(xiàn)了“打比方”和“作比較”混淆的情況。所以怎樣讓小學生比較清楚地區(qū)分這些說明方法是一個難點,可能還需要老師用比較直觀的方法跟孩子們滲透。所以我覺得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將接受式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生接受新的知識時,要給孩子適當?shù)狞c撥或示范,讓他們有較明確學習方向,從而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在教學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時,我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并未進行拓展。其實在后續(xù)的學習或課外的作業(yè)時,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了解太陽與人類還有哪些聯(lián)系、人類將如何合理利用太陽等等,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即寫一寫“我想對太陽公公說”再一步讓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但在課程實施及課后檢查中發(fā)現(xiàn),效果不太好。
多年的語文教學,我的感悟是每一篇課文從設計上來說可以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情,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的'設計。課堂的最終立腳點應該是“實”。課堂應該是真實的:變化的、生成的。課堂應該是有實效的:學生有所得。
從備課到講課,我深深的體會到要講好一節(jié)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講好一節(jié)課需要教師除了有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外,還要有深鉆教材,深鉆教法,體現(xiàn)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嘗試的精神。我想自己在這些方面還存在差距,課前已經想了很多次的語言沒有及時的表達,合作學習中還沒有很好的教給學習的方法,對學生提出的實際問題沒有很好的思考等等,這些都將是我努力的方向。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太陽】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語文樂園四》教學設計03-19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設計03-19
《晚上的太陽》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11-25
小學語文《y w》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10
三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八》教學設計(精選11篇)12-07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精選14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