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書簡》的讀后感(精選10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談美書簡》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 篇1
尋美,撐一根心篙,向人流深處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諦。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給他下個定義,她看的見,摸得著,但你卻道不出,言不明——她為何物。
于是我?guī)е街男模_了朱光潛老師的《談美書簡》——這部在他82歲所寫的著作包含著他許許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對美的獨特見解,而我也開始了對美細細品讀。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開了對美的見解,或許是我所學的知識太過匱乏,我并沒能夠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讓我受益頗深,在這我就只談談其中的幾封信吧。
前兩封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如何學美學,而第三章卻是談人,把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題之首,我想這應該也是作者的一個思想吧,無論學習什么都應該先學會做人,其次才是學習其他,如果一個人連做人都不會,那也更不用談其他了。而單對于美學來說,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于經濟的范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學之說。
人是一個感性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來雖然美是客觀的,但她依然可以說是一個唯心主義的產物,美沒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舉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這不巨作中,雨果便對美字詮釋的淋漓盡致,文中那位既聾啞而又奇丑的敲鐘人再見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賽女郎是,結結巴巴地使勁連身叫“美!美、美…”我想這位敲鐘人一定沒有研究過什么是美,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對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贊嘆,而后來他因為犯了錯而遭到毒打,是這位吉卜賽女郎給了她水喝。他依然對著這女郎贊著美、美、美,不過這不在是外表的艷麗之美,而是心靈的美,敲鐘人看清了靈魂的丑惡與美麗,所以后來每個緊要關頭他都成了這位女郎的救護人,最后他們死在了一塊,他們都是美的,敲鐘人外表長得奇丑無比,但那美的心靈,粉飾了他并不美麗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驚贊“雨果畢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偉大作家”,他對美的敘述十分的到位,現(xiàn)實與想象的結合,讓美變得立體,有了人的味道。
這些算是對美的一個認知,后來朱光潛先生說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這一點我也是非常認同的,美不一定是畫,不一定是一種很復雜的東西,對我來說語言就是一個很美的東西,你可以運用語言來描述任何一種東西,可以從語言中體會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樣,語言的運用也充滿著各種藝術手法,對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贊嘆。所以我認為若想鉆研美學,文學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潛所說“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美學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說是一個體系,而在這之中融合著許多門的學問,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對美學的認識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憑著對美學的喜愛,求知的精神,我也將會慢慢理解一些曾經生澀難懂的內容,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充實。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 篇2
什么是美?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許多人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這些感受都比較淺顯,看過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后,我知道了朱光潛先生眼中的美。
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按松響撟龆夷軌蜃龅氖,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边@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xiàn)。這很值得我們廣大中學生學習。
也許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話,你不會有太深的感觸,但如果你專注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tài)度所折服!書中其中最能領略到的是光潛先生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fā)現(xiàn)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tài)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傳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后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靈、精神的健康成長。其實美感無時無刻都沖斥在我們生活當中,從最簡單的吃穿住行來說大多人們都會選擇環(huán)境優(yōu)美安靜的餐廳就餐,因為感官的滿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經是現(xiàn)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這可以讓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個好的開始。房屋裝修也是一門美學功課,明亮寬敞、舒適已經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覺和概念才讓它與眾不同,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東南亞感覺、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獨特的家居風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獨特性,更能讓他享受其中。車子基本性能就是帶步,而且現(xiàn)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觀流線性、顏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美感可以讓人們得到心里上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談美》這書中,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談美》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語言,會讓你喜歡上《談美》,讀完后,一身輕爽,凈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 篇3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復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復。
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guī)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獲。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tǒng)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tǒng)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fā)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fā)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xiàn)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某些規(guī)律并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huán)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huán)境中,而不能與環(huán)境相脫節(jié)。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xiàn)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 篇4
《談美書簡》是一本系統(tǒng)性的美學著作,是由朱光潛老先生所編著而成!墩劽罆啞芬还彩珍浟13封信,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美學方法研究;二是美學范疇研究;三是美學實踐研究。而我所選擇閱讀的是第八封:關于形象思維。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潛認為文藝創(chuàng)作應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抽象思維為輔。他認為形象思維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羅馬的菲羅斯屈拉特,近代英國的培根都強調過想象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在我國古代,屈原在《遠游》中和杜甫在《詠懷古跡》里都使用過想象這個詞。
形象思維就是運用形象進行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形式,但它們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過開動腦筋來掌握和解決面臨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它們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不同的是它們所運用的形式。思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掌握具體事物的形象,如聲、色、形、味等,通常稱之為感覺、印象、觀念或表象。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經歷了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便顯出不同的特點:形象思維把從感性認識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維是把許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綜合,求出每類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規(guī)律;形象思維由原始的感性認識飛躍到生動具體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維則由原始的感性認識飛躍到抽象的概念或結論。
文藝創(chuàng)作就不能單單依靠形象思維。因為文藝不僅要用形象去思維,還要對形象進行重新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體。文藝創(chuàng)作一般都有個構思階段,思想情感白熱化階段,還有一個修改階段。于我們學設計專業(yè)的同學,了解這是很有必要的。在創(chuàng)作時也要學會用形象去思維,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
學了這么久的美學,也看過一些關于談論美學的書籍,而朱光潛先生的這本《談美書簡》是為了回答美學愛好者陸陸續(xù)續(xù)提出的問題而寫成的,由于特定的讀者對象,作者不能不考慮如何才能深入淺出地說明問題,讓讀者能夠讀懂看透,從而使艱深的美學概念、范疇、原理變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沒有采用學術專著的形式。精確的語言解釋抽象、深奧的美學概念、范疇、原理。讓初學者能融會貫通。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 篇5
翻開這樸素而又豐富的書,我開始在這新世界探索。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這篇文章描述了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所得出的不同觀感。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作者仿佛開門見山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種,所看出來的現(xiàn)象也就有多種。接著,以園里的一棵古松做例子,分別把自己置身于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學家以及一位畫家的角度,來看這一棵古松。結果不難想出:“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個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chuàng)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之后,作者分別從這三種人對古松的態(tài)度中提取出了三個關鍵詞,木商對應的是實用,植物學家對應的是科學,而畫家則對應的是美感。“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自此,文章中心論點逐漸顯現(xiàn)出來:“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huán)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huán)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huán)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歸納得相當精辟。
是啊,我們崇拜英雄,從小聽著他們的故事長大;我們崇敬詩人,從小吟著它們的詩長大;我們喜愛美人,從小看著她們的畫長大……而事實是,如果沒有那些故事、沒有那些詩、沒有那些畫、沒有那些美的感受,我們根本不會被所謂的英雄、詩人或是美人打動,甚至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是誰。我想這就是美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它可以把千百年前的事物人物,帶到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感受體悟他們身上的力量,也讓我們知道他們的前車之鑒,作為我們的后事之師。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之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但我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著重勾勒了美感。熟練的對比手法使這篇文章既不偏離于原本的想法,也有著它獨特的意味。這或許就是作者的高超之處了。
談美,也很美。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 篇6
今年暑假,院里要求我們讀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書簡》,什么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毫無意外地,我們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于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談美書簡》是一部系統(tǒng)的美學著作,書中的13封信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維、創(chuàng)作方法等等美學范疇,作了生動而詳細的闡釋。主要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tǒng)一進行回答,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tǒng)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fā)的作用。在《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親身的體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
他說:“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做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tài)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边@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容不謀而合。所以說:無論做什么工作,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作為一名剛剛接觸社會不久,各方面認識及素養(yǎng)都尚淺的大學生,想要盡快擺脫對日后前途的迷惘和困頓。但長久以來,卻仍如汪洋中的一葉孤舟,望不見燈塔,只能隨海浪盲目漂流。
但人是不能沒有方向的,不明確目的`的生活過之何如?于是便試圖從先賢閃光的思想中探尋泅渡的彼岸。自以為平日閱讀量不小的我在與那么多高貴的思想交流之后終于從一本薄僅百余頁的小冊子中嗅到了最濃郁的芬芳。從此便記住了要“實事求是”,要有“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恒心”“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立志“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逼鋵嵵钡浆F(xiàn)在我仍會時常疑惑:這些看起來如此教條、干澀的話語是如何打動了我的心,讓我如此心悅誠服、欣然接受,并且渴望全力實踐呢?
我想這是朱先生人格與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許處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話,你心里可能不會產生什么感觸,但如果你專注投入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tài)度折服!
關于美的起源,朱光潛先生認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飯穿衣、男嫁女婚、烈火野獸。打群仗來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勞動生產之類日常生活實踐中極平凡卑微的事物”。意思是說,沒的起源與人的生活實踐密切相關。伴隨著生活實踐的日益豐富和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審美活動的方式也逐漸趨勢于復雜和多樣。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書簡》中反復強調,對于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根源。
這是美學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方法。這種觀點和方法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從他的長期的美學史和藝術史的研究實踐中得來的。在談到美和藝術與生活實踐的淵源關系時朱光潛先生說:“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講究美,從事藝術活動。他們用發(fā)亮耀眼的顏色把身體涂得漆黑或緋紅,唱歌作樂和跳舞來吸引情侶,或慶祝狩獵、戰(zhàn)爭的勝利!痹谥旃鉂撓壬磥,原始人類對美的追求和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如人體裝飾、歌唱、音樂、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養(yǎng)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經驗。
關于美的探討,生生世世,總會延續(xù)下去,世間不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只但愿歷史長河里,有人愿靜心打撈出《談美書簡》,帶著它雋永的文字在人世幾度秋涼中尋覓美的蹤跡,等待苦澀化做甘甜,等待美,擺出蒼涼的手勢。行將就木時,他將明白,美究竟是什么。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 篇7
這幾天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大體回顧一下,有不少收獲。這些收獲,不是在自己的認識領域開疆拓土,更像是考前老師拿著一幅思維導圖,把自己之前接觸過、學習過的一些東西梳理一下,升華一下。甚至讓人有一種“嗨,這不都是一個題嘛!"的那種感覺。
《談美書簡》這本書應該是初中、高中階段的“必讀”書目中的一員,現(xiàn)在才讀,有種補課的感覺。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我時常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內容高中時候的我能讀懂嗎?
大概率是讀不懂的。頂多也就是似懂非懂,然后不懂裝懂。
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中學生是能很好理解這本書的內容的!氨瘎∨c喜劇的核心區(qū)別,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區(qū)別,文學作品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這些很多都是我上大學之后才慢慢接觸,然后還只是一種模模糊糊、感性的認識。作為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我尚且如此,我姑且厚著臉皮推測,半數以上的學生在高中應該也是不太能完全讀懂《談美書簡》的吧。
但是,肯定會有學生能讀得懂,他們也需要這樣的書把他們腦海中不太成體系的想法梳理清楚。我覺得這就是設立一些“必讀書單”的意義。不是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顧問”或“導師”,告訴你現(xiàn)階段你需要讀哪本,接下來應該再讀哪本。對于大多數人,我們只能“廣撒網”,把有營養(yǎng)的,學生能讀懂的、應該讀懂的,甚至以后能讀懂、需要讀懂的統(tǒng)統(tǒng)都列出來。我想這才是“必讀書目”的意義。
有人能在高中讀懂像“談美”這樣書,而我那時讀書更像是在“瀏覽情節(jié)”,就像視頻網站上“三五分鐘看完什么什么”。教了幾年書,接觸過不少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人與人差距真的是普遍存在的。那時候有人跟我說農村出來的孩子學文科考清華考北大什么的要比學理科更難,我是有點不服氣的,覺得自己已經“懂得挺多了”,F(xiàn)在想想,大概率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差距這種東西,可能是“當事人”看不出來吧。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 篇8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能夠給他下個界說,她看的見,摸得著,但你卻道不出,言不明——她為何物。
所以我?guī)е街男,翻開了朱光潛教師的《談美書簡》——這部在他82歲所寫的著作包含著他許許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對美的共同見地,而我也開端了對美細細品讀。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方式,展開了對美的見地,或許是我所學的常識過分匱乏,我并沒能夠悉數了解,但有許多都讓我獲益頗深,在這我就只談談其間的幾封信吧。
前兩封簡略的介紹了一下怎么學美學,而第三章卻是談人,把這一封放在了一切的主題之首,我想這應該也是作者的一個思維吧,不管學習什么都應該先學會做人,其次才是學習其他,假如一個人連做人都不會,那也更不必談其他了。而單關于美學來說,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歸于經濟的領域,不管是運用仍是交流,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學之說。
人是一個理性的個別,有自己的思維感悟,在我看來盡管美是客觀的,但她仍然能夠說是一個唯心主義的產品,美沒有任何要求,美有許多方面,比方作者在文中舉得比如在《巴黎圣母院》這不巨著中,雨果便對美字詮釋的酣暢淋漓,文中那位既聾啞而又奇丑的敲鐘人再見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賽女郎是,吞吞吐吐地用力連身叫“美!美、美…”我想這位敲鐘人必定沒有研討過什么是美,這是他的由衷之言,關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贊賞,而后來他由于犯了錯而遭到暴打,是這位吉卜賽女郎給了她水喝。他仍然對著這女郎贊著美、美、美,不過這不在是表面的美麗之美,而是心靈的美,敲鐘人看清了魂靈的丑陋與美麗,所以后來每個緊要關頭他都成了這位女郎的救護人,最終他們死在了一塊,他們都是美的,敲鐘人表面長得奇丑無比,但那美的心靈,點綴了他并不美麗的面龐。所以朱老先生也驚贊“雨果畢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巨大作家”,他對美的敘說十分的到位,實際與幻想的結合,讓美變得立體,有了人的滋味。
這些算是對美的一個認知,后來朱光潛先生說文學作為言語藝術的共同位置,這一點我也是十分認同的,美不必定是畫,不必定是一種很雜亂的東西,對我來說言語便是一個很美的東西,你能夠運用言語來描繪任何一種東西,能夠從言語中體會出意境,幻想出景象的容貌,言語的運用也充滿著各種藝術方法,關于人物美的雕琢,風光美的贊賞。所以我以為若想研討美學,文學的研討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潛所說“研討美學的人假如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前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短缺,并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美學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她能夠說是一個別系,而在這之中融合著許多門的學識,若你都有所觸及,那么我相信你對美學的知道又深入了一分,因而我期望憑著對美學的喜歡,求知的精力,我也將會漸漸了解一些從前生澀難明的內容,讓自己的精力世界變得更充分。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 篇9
在未看《談美書簡》之前,我對“美”也有基本的認識。當兩個人站在一起時,我能辨認出誰更漂亮;我能感受音樂的美感,也能感受繪畫的線條感。但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對“美”有了更深的認識。
“美”是一種生活積累。
即使是嬰兒,他對丑與美也有自己的認識?匆娒赖,他會笑;看見丑的,他會哭?伤麑τ谝魳,美術等作品只能發(fā)出最基本的感觸——面部表情。他不會評論,不會指出優(yōu)點與缺點。普通人經過生活的洗練,漸漸看懂時間的美與丑,但對專業(yè)性的評價無法理解。我們無法理解凡·高的極端美學,無法理解那些抽象的繪畫,唱不出飽經滄桑的歌曲。
還記得汪峰的歌中曾這樣唱道:咖啡館與廣場有三個街區(qū),就像霓虹燈到月亮的距離。對于很多沒有外出打拼的人來說,也許這句歌詞對他們的感觸不深,他們只讀出了無奈。而對于一些外出打拼的人來說,感觸之后,他會回憶那段艱辛拼搏的日子。就像歌者自己,在他體會人生的心酸之后,他的歌聲中充滿日月的傷痕,像刀疤一樣不可磨沒的痕跡,這時,他給聽者帶來的是滄桑的美感。所以,“美”是一種生活積累。
“美”是一種生活常態(tài)。
每次讀《西游記》、《紅樓夢》時,我會用很多種不同的節(jié)奏去讀它們。閱讀《西游記》應是歡快的;《水滸傳》前半段應是感嘆,中間是豪邁,最后是惋惜;而閱讀《紅樓夢》時,應是慢條細語,就像書中小姐們說話一樣,不經不慢。就像在《談美》書中,朱光潛先生說,他在讀書時,讀到有人拿到要刺殺一個人時,他心也被拎了起來。讀到緊張?zhí),你的讀書速度也會變快;讀到傷心處,讀書心情也會低落,讀書節(jié)奏也會變慢。而我們在這些節(jié)奏中,就慢慢領悟了什么是美,所以“美”是一種生活常態(tài)。
“美”也是需要去品味的。
真正的美學大師,像朱光潛老先生,他們都是博學多才。至少得精修文學,心理學,甚至是一些哲學,社會學派的學說。只有經過大量的知識的積累,才能真正品味“美”,發(fā)現(xiàn)“美”。比如說,音樂的“美”感,文學可助你豐富想象的空間,聲樂學可助你評論唱的好與壞,心理學能讓你理性地看透作詞者,作曲者的心情。經過這些思想的裝飾,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品味美感。每當聽到“北風那個吹”這首歌時,腦海中就閃現(xiàn)下雪之后,枝頭掛滿的雪晶,喜兒穿著大紅的新衣,期盼爹爹的回家,高興,興奮,出現(xiàn)在她的臉上,從理性上說,這首歌曲體現(xiàn)勞動人民渴望幸福生活與熱情的生活態(tài)度,還有人們在美好時節(jié)合家團聚的習俗與心理。
“美”是一門藝術,甚至可以說是一門生活的藝術,因為每個人都要掌握它,把握好它。這樣生活才會多一些“發(fā)現(xiàn)”樂趣,才會使自己比別人多一份才華,多增一份氣質。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 篇10
看完《三體》全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場景,一是地球三體組織的巨型海船通過巴拿馬運河最窄河道(寬一百五十多米)時,船身被河道兩岸豎起的兩根柱子上的納米細線切割成了厚50厘米的薄片,當它被切割后撞向河岸時,把岸邊沖出了一波土浪,船身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散開成一片片薄片。當時政府通過這樣的手段得到了三體世界的信息。
另一個場景是地球艦隊攔截下了三體人向地球發(fā)射的第一顆探測器,近距離觀察,它呈完美的水滴造型,任何一個角度都是光滑圓潤,探測器表面在放大鏡放大到百萬倍的時候仍然光潔無暇,它在太空中是如此的美麗。但是當地球人正感慨它的巧奪天工時,水滴在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內以極快的速度以及詭異的運動,摧毀了地球一千艘戰(zhàn)艦,屠殺了數百萬的人類。
這兩個場景場面都十分宏大,整個過程呈現(xiàn)了一種驚心動魄的美感,酣暢淋漓,我以為這也是一種美。
以前我認為生活中的美應該有兩種,可見的有形之美和不可見的無形之美。這種劃分比較粗淺,也很無趣,而且到此即止,無法再深入下去。我想人的認識過程總是伴隨著經驗,比如你看一部電影,看完了之后總可以在你的心中為這部電影打分,而你的打分依據,其實更多的是參考你以往看過的電影,可能潛意識里已經將他們進行了排名。而我對美的認識還比較粗淺,完全無法打分,甚至不能判斷三體的這兩個場景是不是一種美。
為了解答此類疑惑,這個月我看了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談美書簡》,看完之后感覺這兩本書確實只是小冊子,更多的是表達作者的感想,推理論證的部分很少。不過依照這兩本書的觀點,我筆記開頭所描述的兩個場景,其實不能算美,只能算一種快感,是滿足了人的一種需求而產生的快感。我也比較贊同這種看法,不過至于詳細是哪種快感?為何會誤認為美,美的界限是什么,這兩本書還不能解答,有待以后深究。
除了這個疑問,《談美書簡》讓我感觸最深的其實是最后附上的作者自傳。朱光潛生活的年份是1897-1986年,1966年的時候他69歲,百度百科上以一句“受到不公正待遇”一筆帶過,在這篇自傳里,朱光潛除了美學以外,沒有提到關于文革的一句話,只說在1949年的時候,蔣介石派飛機接他們去臺灣,他沒有去,解放后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認識到自己以前美學研究方面的不足,年紀雖然已大,仍然盡力專研云云?吹竭@里的時候,就覺得很疑惑,我對朱先生以前的美學研究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原委沒有什么了解,無法分辨朱先生解放后認為的以前美學研究方面的不足是否真是不足,還是只是受制于當時的思想。
近期剛好在看他翻譯的黑格爾的《談美》一書,書里面黑格爾認為藝術所要表現(xiàn)道德一面以及人自身的原始性一面,兩者永恒對立,人應該認識到兩者終將和解(簡略表達)。而在朱先生的注釋里,認為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反映了剝削階級畏懼斗爭鼓吹妥協(xié)的心理”,看到這段注釋的時候,不禁感慨,既覺好笑又覺得心酸。
經歷新中國解放以及后來文革的中國知識分子一定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變化,老舍就曾在自傳里面說了自己的心路歷程,聽來就像是一個絕望的人最后發(fā)出的疑問。他在解放初期滿心歡喜,誠心誠意的改造自己,后來發(fā)現(xiàn)所有事情都走上歧途,而自己卻不知道錯在哪里,身心已然崩潰。我不知道朱先生經歷這些事情時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但這就是人自身的局限,當時代大背景出現(xiàn)變動時,一個個小人物只能隨波逐流。
我想,作為一個小人物,我們無法牽動時局,有些時候可能都做不到隨波逐流。但人在成熟的過程中,更應該不斷的去探求事物本質,逐步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哲學體系。無論時代背景如何,只要一直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至少不會亂了心志。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談美書簡》讀后感01-12
談美書簡讀后感(精選13篇)08-19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精選15篇)08-19
《談美書簡》讀后感(精選6篇)08-09
《談美書簡》讀后感200字08-06
《談美書簡》讀后感(精選5篇)08-06
《談美書簡》讀后感600字09-23
《談美書簡》讀書筆記09-23
朱光潛《談美書簡》的閱讀答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