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報告精選15篇
在現(xiàn)在社會,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f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實驗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實驗報告1
實驗內容 10光與熱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
實驗器材 溫度計1支,鏡子3面,膠布
實驗步驟 1、用膠布將溫度計固定在墻上。
2、用鏡子反光對著溫度計(一鏡反射或多鏡反射)
實驗現(xiàn)象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實驗結論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2
實驗內容 7陽光下的影子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實驗器材 木板、白紙、橡皮泥、木棒
實驗步驟 1、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
2、每隔十分鐘,量鉛筆影子的長度,在白紙上做下記錄。
實驗現(xiàn)象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結論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3
實驗內容 4蚯蚓的選擇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蚯蚓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
實驗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實驗步驟
1、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2、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實驗現(xiàn)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濕潤的一方爬行
實驗結論
1、蚯蚓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
2、蚯蚓喜歡濕潤的環(huán)境。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4
實驗內容 8光是怎樣傳播的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實驗器材 卡紙4張,其中3張在同一位置打一個洞(一枚硬幣大小,夾子,手電筒、水管3段,彎頭2個
實驗步驟 1、用夾子夾住卡紙,橫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齊的一行,間隔距離為15cm(沒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電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實驗現(xiàn)象 光在物質中是直線傳播。
實驗結論 光在同一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5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這門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親歷以觀察、實驗為主的探究過程,而且還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報告單將實驗過程、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結論記載下來。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對實驗過程的再現(xiàn)和總結,既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新的科學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較低,完成一個實驗,他們不會感到困難,然而獨立地完成一個實驗報告卻很困難。主要表現(xiàn)在不會用簡明準確的語言描述實驗過程和實驗現(xiàn)象,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抓不住要害和實質。因此,指導學生學會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是科學課教學的另一項艱巨的工作,必須引起我們科學課教師的高度重視。下面就如何指導學生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談談我的思考和做法,與同行們商討。
一、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探究的全過程
1、引導學生提出與課題有關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只有學生自己主動提出問題,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發(fā)揮,從而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
2、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膽而有依據(jù)的猜想與假設。在學生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或假設,要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學生進行猜測后,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猜測的理由,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又使學生交流了提出假設的思維方法,相互之間受到啟發(fā),并使學生明白提出的假設不能憑空亂猜。
3、指導學生討論制定實驗計劃,確保實驗有序進行。實驗計劃一般包括提出與課題有關的科學問題和對問題答案的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過程、確定實驗方法和實驗材料,考慮注意的問題等內容。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制定實驗探究計劃,是一種實驗前的“動腦”活動。這個實驗前的“動腦”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去動手實驗,而不是單純“好玩”;另一方面使各個實驗小組的探究活動能夠有序、有效地開展。
4、合作探究,人人參與。實驗計劃確定后,就要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探究活動,這是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參與,要按照實驗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認真細致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及時做好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數(shù)據(jù)的記錄。
二、組織交流匯報,重溫實驗過程
一個實驗做完之后,教師必需了解學生是怎樣做的,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疑問,這就有了交流匯報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教師檢驗實驗教學效果的需要,也是學生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的需要。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認真作好以下兩點:
1、請實驗很成功的小組交流他們探究的問題、實驗的步驟、看到的現(xiàn)象和得出的結論。
2、要組織好學生的討論。由于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較低,對實驗步驟的匯報,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難免會出現(xiàn)步驟錯亂,語句不通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修改意見,再進行評價總結。
三、引導分析實驗現(xiàn)象,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總結概括實驗結論,這是實驗探究活動由動手轉入動腦的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學生才能真正獲得知識。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解釋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這既鞏固了學生已有的科學知識,又鍛煉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個過程是整個探活動最困難的階段,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驗、科學知識儲備、認知能力、思維規(guī)律給予恰當?shù)囊龑А?/p>
四、學生實驗報告的批閱必須突出科學課程的宗旨
學生的實驗報告單,必須書寫整齊、格式規(guī)范、語句通順,條理清晰。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記錄實驗步驟,描述實驗現(xiàn)象,概括實驗結論。切忌學生相互傳抄,報告千篇一律。
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讓學生聽寫老師口授的報告內容。教師要按時批閱、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實驗報告,對于學生報告中的重要錯誤,要明確指出,并要求學生認真糾正。
五、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中的項目設計應該具有童趣
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但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處在發(fā)展階段,對于缺乏童趣的成人化語言,他們不僅難于理解和接受,而且還會產生厭煩和抵觸的情緒。因此,在設計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時,每個項目的名稱要盡量使用學生易懂且樂于接受的兒童語言,每個項目要填寫的內容應該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描述的。
六、科學實驗報告的書寫
一般情況下,實驗報告是根據(jù)實驗步驟和順序從六方面展開來寫的:
1、實驗名稱:即本次實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目的是什么。
2、實驗日期和實驗者:注明實驗時間和實驗者名字。
3、實驗器材:寫出主要的儀器和藥品,應分類羅列,不能遺漏。
4、實驗步驟:根據(jù)具體的實驗目的和原理來設計實驗,寫出主要的操作步驟。
5、實驗現(xiàn)象:正確如實的記錄實驗現(xiàn)象或數(shù)據(jù),為表述準確應使用專業(yè)術語,盡量避免口語的出現(xiàn)。
6、實驗結論:對于所進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關現(xiàn)象運用已知的科學知識去分析和解釋,得出結論。
七、在實驗報告的書寫過程中,應注意表達的方式方法
1、以說明為主。即實驗報告以說明為主,不用像記敘文一樣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更不用在說明過程中展開聯(lián)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觀感受的出現(xiàn)。
2、必須記實,資料客觀。實驗報告所使用的資料都應是通過實驗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這些內容應是客觀、真實、確切的,不允許有半點虛假。
3、盡量用圖解輔助。圖解可以增加實驗報告的表達能力,比如實驗裝置有時較復雜,光靠文字無法完全說明,如果使用圖解輔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
4、表達準確簡明。準確,就是按照實驗的客觀實際,選擇合乎科學學科特點的最恰當?shù)脑~句,科學地表達意思;簡明,就是在說明問題時語言簡潔明了,避免冗長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達。
【參考文獻】
1、小學科五年級下冊《教材》、《教師用書》
2、《名人名句大全》
科學實驗報告6
學校:xx
年(班)級:xx
實驗小組成員: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讓癟乒乓球鼓起來
實驗器材:燒杯、熱水、癟乒乓球
我的猜測:球會鼓起來
我這樣做:
1、將燒杯加入多半杯熱水
2、把癟乒乓球放入杯中
觀察到的現(xiàn)象或測量結果:癟乒乓球鼓起來了
我認為:癟乒乓球受熱鼓起來;氣體受熱會膨脹
授課教師:xx
評定等級:xx
注:
1.本表由學生在實驗課上根據(jù)實驗情況填寫送交實驗室存放。
2.本表每學期按年級每個實驗選樣例裝訂成冊存檔。
科學實驗報告7
一、[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湘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通過第一課《聽聽聲音》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但不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本課在第一課的基礎上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聲音》等課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由兩個活動“觀察發(fā)聲的物體”和“自制小樂器”兩部分組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研究時就要比較一下物體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從中探究發(fā)聲物體的共同特征。這兩個活動是發(fā)展學生關于“聲音的產生”的科學概念的一系列有結構的探究活動,目的不僅是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和描述發(fā)聲體的狀態(tài),在大量的科學事實的觀察和描述的基礎上建構“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科學概念。
二、[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產生聲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發(fā)出聲音),更主要的'是物體必須發(fā)生振動。通過課前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們認為是物體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對聲音的最初認識。這些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僅僅停留在聲音是由敲、拍、撥等外力作用下產生的,而并未真正關注物體本身的變化,即振動。對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這個概念,即使有學生講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際上他們的認識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聲音產生的觀察實驗中,學生關注的往往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fā)聲物體的變化,特別是物體之間摩擦也能聽到聲音,學生很難看到物體是否發(fā)生了振動,因此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
三、[設計理念]
通過對以上的分析與思考,我們認為本課的教學應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從相同現(xiàn)象的觀察中進行抽象和概括,實現(xiàn)認識上的跨越。為此我設計時安排這么幾個循序漸進的活動:①利用已有經驗使物體發(fā)聲,提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②觀察、收集發(fā)聲物體的變化特點,獲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③通過更多物體,采用實證與反證結合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發(fā)聲的物體停止振動聲音也會停止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比較發(fā)聲物體和不發(fā)聲物體的狀態(tài),并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2)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掌握觀察現(xiàn)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3)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聽、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樂于與他人合作,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tài)度。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六、[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驗證猜測。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聽、說多種方法觀察發(fā)聲物體的特點,并對發(fā)生物體與不發(fā)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我先“扶”后“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七、[多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jié)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臺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于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八、[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羊角錘、鐵釘、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裝水的水槽,砂紙 學生分小組準備:音叉、乒乓球、裝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紙屑、小瓶水、口哨、 橡皮筋、實驗記錄表。
[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ǎ保⒔處熡醚蚪清N在小木板上釘鐵釘。
問:剛才看到老師做了什么動作?你們聽到了什么?
。ㄡ旇F釘,敲打鐵釘發(fā)出的聲音)
。ǎ玻⒗蠋煶鍪鞠匆滤,砂紙,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
問:剛才看到了這位學生做了什么動作?你們聽到了什么?
。ㄓ盟⒆釉谏凹埳蟻砘厮ⅲ牭搅溯^響的沙沙聲)
。ǎ常⒉シ哦嗝襟w課件“豐富多彩的聲音”。小鳥歡快鳴叫、嘩嘩的流水聲、咚咚的鼓聲--------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都能發(fā)出聲音,我們也不時地在聽各種聲音,那么,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ò鍟n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學生回答:敲打、摩擦、撞擊、彈撥、風吹、樂器發(fā)聲、語言說話)(板書)
(2)談話: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都是自己的一種看法,一種猜測。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fā)現(xiàn)都源于猜測。而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敲打、摩擦、撞擊、彈撥、碰撞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設計意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chuàng)造最佳的學習氛圍,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敲鐵釘,邀請學生參與活動,聆聽豐富多彩的聲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ǘ┨骄炕顒
探究活動一:音叉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 介紹實驗材料
。1)介紹并演示實驗儀器:音叉
A、音叉——這是一種用鋼制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fā)出聲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教師示范)
C、學生嘗試用音叉。
。、學生開展活動:
。ǎ保、教師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實驗要求):請各組分工協(xié)作,想辦法讓音叉發(fā)出聲音來,每個人制造聲音, 聲音不要太大,看誰想的辦法多,交流你們的方法,說說物體在發(fā)聲時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把實驗現(xiàn)象記錄在報告單上。
①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fā)出聲音,然后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
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W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振動,引起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谖覀冏屢舨姘l(fā)出聲音后,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學生回答,音叉在振動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當我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音叉時,聽一聽音叉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苷f一說音叉在不發(fā)出聲音時的狀態(tài)和發(fā)出聲音時的狀態(tài)。(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fā)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fā)出聲音時的狀態(tài)是顫動的、動態(tài)、振動)
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音叉產生的聲音是音叉在振動(顫動)時發(fā)出的。 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于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聽、說)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發(fā)出聲音時的狀態(tài)和發(fā)出聲音時的狀態(tài)。
探究活動二:其它物品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們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物品。誰來說一說都有些什么?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fā)出聲音嗎?
。病W生分組實驗
。场⒔處熖岢鰧嶒炓
(1)、將彩色紙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響小鼓時小紙屑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 (2)、吹響口哨時,口哨里的小珠子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
4、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匯報實驗發(fā)現(xiàn)。
。、交流匯報實驗現(xiàn)象,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fā)出聲音時和不發(fā)出聲音時的狀態(tài)
7、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fā)出聲音時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在發(fā)出聲音時處于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tài)。所以,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fā)現(xiàn)物體發(fā)出聲音時的狀態(tài)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么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準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講解: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我們把這種運動叫做振動。(出示課件:振動。)
科學實驗報告8
一、創(chuàng)意說明:
實驗是科學之母,才智是實驗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學會積極地動手動腦,在實驗中學習、體會科學與真理,必定會為孩子的成長之路灑下一片更燦爛的陽光。我們大家都知道人、動物、鳥類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杯雖然沒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嗎?
二、實驗材料:
玻璃杯1個、蠟燭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塊、厚書2本、自來水少許
三、實驗步驟: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來水中浸泡一下。
2、接著把玻璃板的一頭放在桌子上,另一頭用兩本書墊起。
3、再次將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后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后將蠟燭點燃后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實驗結果:
我神奇地發(fā)現(xiàn)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從上面“走”了下來。
五、注意事項:
經過自己多次反復的`實驗,我發(fā)現(xiàn)兩本書加起來的高度大約只要在5厘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話,玻璃杯在“向下走”的過程中不會很自由順利、很自然。
六、研究結果:
用蠟燭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時候,杯子中的空氣受熱膨脹,體積變大,裝不下的空氣就會往外擠,但是由于杯口是倒立著的,并且又被一層水封閉著,熱空氣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頂起一點,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實驗心得:
通過這個實驗我認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強盛和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是人才成長的基因,小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要從小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科學實驗報告9
實驗內容 2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分析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陽光)
實驗器材 綠豆芽、實驗盒、
實驗步驟 將種有相同綠豆芽的兩個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條件不變,過一段時間觀察。
實驗現(xiàn)象 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的不好甚至死亡。
實驗結論 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0
1.太陽下影子變化
實驗名稱:太陽下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
實驗準備:手電筒、繩子、橡皮、鉛筆、呼啦圈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代替太陽,把手電筒用細繩掛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影子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由西向動轉動。
實驗結論: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長,中午的影子最短。
2.實際試驗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答:實驗名稱: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實驗準備:地球儀、手電筒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水平照射地球儀,會發(fā)現(xiàn)向著手電筒的一面變亮了,背著的一面沒有變亮,逆時針轉動地球儀,地球儀亮著和黑的一面不斷變換。
實驗結論: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隨著地球的轉動,白晝和黑夜交替出現(xiàn)。
3、設計試驗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名稱: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準備:凸透鏡、凹透鏡、白紙等
實驗過程:(1)分別用凸透鏡和凹透鏡觀察物體。
。2)讓陽光穿過凸透鏡,觀察聚焦情況。
。3)把凸透鏡對著窗戶,觀察成像的情況。
實驗結論:凸透鏡有放大物體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鏡有縮小物體的的作用。
4、設計試驗證明光的行進方向。
實驗準備:手電筒、三張帶孔的紙板等
試驗過程:把三張紙板平行放置讓三個小孔在一條直線上,用手電筒照,光能穿過三個小孔;讓三個小孔不在一條直線上,光不能通過小孔。
試驗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著直線行進的'。
5.實驗名稱:研究電磁鐵的磁極(自制的電磁鐵)
實驗方法:(1)給電磁鐵通電后,讓其釘帽一端與指南針接近,如果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吸,那電磁鐵的這端就是南極;(2)改變電池的正負極,發(fā)現(xiàn)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斥,這時電磁鐵的南極變成了北極。
實驗結論:電磁鐵的兩極會改變,電池正負極方向改變后會改變電磁鐵的磁極。
6、問題: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么有關?
假設與線圈圈數(shù)有關。線圈匝數(shù)多,磁力大;
線圈匝數(shù)少,磁力小。
保持不變的是:電池數(shù)量、鐵釘粗細等。
需要改變的是:線圈匝數(shù)
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shù)有關。線圈匝數(shù)多,磁力大;線圈匝數(shù)少,磁力小。 名稱: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的變化
材料:試管、氣球皮、橡皮筋、酒精燈
步驟1:
1、在試管里裝滿水,并用氣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緊
2、將試管入在酒精燈上加熱
結論:水加熱后體積壯增大
名稱:液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平底燒瓶、塞子、玻璃棒、燒杯、紅墨水
步驟2:
1、在平底燒瓶中滴入4滴紅墨水,用清水裝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緊瓶口
2、將平底燒瓶放入裝有熱水的燒杯中
3、取出平底燒瓶又放入裝有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一般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氣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錐形瓶、氣球、燒杯
步驟3:
1、將氣球口套在錐形瓶口上
2、將錐形瓶分別放在裝有熱水、溫水、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固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材料:銅球、銅環(huán)、酒精燈
1、將銅球沿銅環(huán)孔穿一穿
2、將銅球放在酒精燈上加熱一段時間
3、將銅球沿銅環(huán)孔穿一穿
4、將熱銅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銅環(huán)孔穿一穿
結論:固體在一般情況下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熱是怎樣傳遞的
材料:鐵絲、凡士林、小棒、酒精燈、支架
步驟4:
1、將鐵絲的兩端固定在兩個支架上
2、在鐵絲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燈對著鐵絲的一端加熱
4、結論:熱從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
名稱: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材料:圓形金屬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燈、鐵架臺
步驟5:
1、在圓形金屬片的同心圓處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2、將金屬片固定在鐵架臺上
3、用酒精燈對著金屬片的中心或邊緣部分回熱
結論:熱從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
名稱:擺的特征
材料:鐵架臺、細線、同樣大的螺帽
步驟6:
1、用線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鐵架臺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擺長;B、擺長一樣和重物的輕重不一樣;C、擺長不一樣,重物輕重一樣)
2、將第一種拉到不同高度,將第二種和第三種都拉到同樣高度
結論:
1、同一個擺,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shù)是不變的。
2、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科學實驗報告11
思考:不許碰肥皂泡,你能讓“脆弱”的肥皂泡不斷地自己變得越來越大嗎?
材料:剪刀、吸管、圓紙筒、盆子、肥皂水
操作:
1、準備一些濃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會輕易破裂。
2、用小剪刀在吸管的一端剪出4個同樣深的切口,再將剪出的切條向后折。
3、用吸管有切條的一端吹出很大的泡泡來。
4、將衛(wèi)生紙中間的圓紙筒一端用水潤濕,迅速而輕巧地將肥皂泡放到浸濕的紙筒上,讓肥皂泡穩(wěn)穩(wěn)地站在紙筒的一端。
5、在盆子中裝入大半盆水,把圓紙筒沒有肥皂泡的一端向下伸入水中。
6、慢慢向下壓紙筒,直到紙筒的`大部分都沒入水中。
7、如果肥皂泡破裂就重復做一次上述步驟。
8、肥皂泡會越變越大,最后,“砰”地一聲輕響,肥皂泡破了。
原因:
把紙筒向水下壓時,筒內的空氣受到水的壓力,自身壓力就會變大,使越來越多的空氣滲進上方的肥皂泡中,將肥皂泡越吹越大。
科學實驗報告12
材料:一個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軟管、幾個硬幣、膠帶。
1、在塑料瓶的一側挖二三個洞。在瓶子的同一側,用膠帶把三四個硬幣固定上去。這些硬幣有重量,可使?jié)撍鲁痢?/p>
2、把塑料軟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軟管和瓶口的縫隙封好。
3、把這個玩具潛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讓潛水艇灌滿水。
4、從軟管把空氣吹入潛水艇。在你吹氣的時候,潛水艇內的水會從洞口被逼出來。
5、當潛水艇充氣到一定程度時,它會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你只要控制潛水艇內空氣的`量,就可以使?jié)撍г谒懈〕亮恕?/p>
原因:怎么會這樣?空氣的重量比水輕,當你把潛水艇裝滿氣時,潛水艇變得比水還輕,所以會上升到水面上。
科學實驗報告13
實驗名稱:
粉體真密度的測定
粉體真密度是粉體質量與其真體積之比值,其真體積不包括存在于粉體顆粒內部的封閉空洞。所以,測定粉體的真密度必須采用無孔材料。根據(jù)測定介質的不同,粉體真密度的主要測定方法可分為氣體容積法和浸液法。
氣體容積法是以氣體取代液體測定試樣所排出的體積。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對試樣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損壞試樣的優(yōu)點。但測定時易受溫度的影響,還需注意漏氣問題。氣體容積法又分為定容積法與不定容積法。
浸液法是將粉末浸入在易潤濕顆粒表面的浸液中,測定其所排除液體的體積。此法必須真空脫氣以完全排除氣泡。真空脫氣操作可采用加熱(煮沸)法和減壓法,或兩法同時并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懸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儀器簡單、操作方便、結果可靠等優(yōu)點,已成為目前應用較多的測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實驗采用比重瓶法。
一、實驗目的
1、了解粉體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與生產中的作用。
2、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測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通過實驗方案設計,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驗原理
比重瓶法測定粉體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將待測粉末浸入對其潤濕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氣泡,求出粉末試樣從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體,就可計算所測粉末的真密度。
三、實驗器材
實驗儀器:真空干燥器,比重瓶(2—4個);分析天平;燒杯。
實驗原料:金剛砂。
四、實驗過程
1、將比重瓶洗凈編號,放入烘箱中于110℃下烘干冷卻備用。
2、用電子天平稱量每個比重瓶的質量m0。
3、每次測定所需試樣的題記約占比重瓶容量的1/3,所以應預先用四分法縮分待測試樣。
4、取300ml的浸液(實際實驗中為去離子水)倒入燒杯中,再將燒杯放進真空干燥器內預先脫氣。浸液的密度可以查表得知。
5、在已干燥的比重瓶(m0),裝入約為比重瓶容量1/3的粉體試樣,精確稱量比重瓶和試樣的的質量ms。
6、將預先脫氣的去離子水注入有試樣的的比重瓶內,到容器容量的2/3處為止,放入真空干燥器內。啟動真空泵,抽氣約20—30min時暫停抽氣。
7、從真空干燥器中取出比重瓶,向瓶內加滿浸液并在電子天平上稱其質量msl。
8、洗凈該比重瓶,向瓶內加滿浸液,稱其質量為ml。
9、重復操作5、6、7、8測下一組數(shù)據(jù),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科學實驗報告14
摘要:科學探究實驗是新課程著重介紹的知識點,同時又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本文對科學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釋,并以實例說明如何做好科學探究實驗及如何做實驗報告。
關鍵詞: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實驗 實驗報告 提出問題 猜想和假設 實驗方案 數(shù)據(jù)處理
作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科學探究提出了明確要求,并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币话銇碇v,我們進行科學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驟或流程:
一、提出問題
“現(xiàn)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進步”。
問題是創(chuàng)造的先導,是思維的起點,具有問題意識是一個人有所創(chuàng)新的前提與基礎,是否具有問題意識,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因循守舊之人與開拓創(chuàng)新之人的分水嶺。
我們提出的問題首先應該是科學的,不能反科學或偽科學,而且還必須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我們所能提出的問題應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卻不能脫離生活和實際經驗,提出的問題應在其力所能及范圍之內,即有能力應用已有的物理知識,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識,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思想,或獨立或協(xié)作地予以解決。
提出問題后我們還必須明確問題,明確問題是為提出假設或大膽猜想奠定基礎。從物理學的角度較為明確地闡述該問題。
二、猜想和假設
讓學生做假設和猜想,就是根據(jù)已有的物理知識和實驗經驗,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猜想與假設,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動著科技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講,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臂ねヨ壬J為,高中生業(yè)已具備以理論型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具體體現(xiàn)在:
、賹W生可以通過假設進行思維。按照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途徑,經過一系列的抽象邏輯過程,達到目的。
、趯W生思維業(yè)已具備預設性,在解決問題之前,學生已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蹖W生思維已漸進形式化。中學生開始逐步地由具體運算思維占優(yōu)勢發(fā)展為形式思維占優(yōu)勢,不僅能夠進行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而且能進行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高中生在他們的實踐與學習中,已能夠完成從具體上升到理論,再由理論指導去獲得具體知識的完整過程。
④高中生思維活動中自我意識或監(jiān)控能力的明顯化。
⑤學生思維能跳出舊框框,創(chuàng)造性思維已獲得迅速發(fā)展,開始追求新穎、獨特的東西,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大膽猜想,只有想象,才能盡可能多地突破舊有知識的羈索,打破時空的限制,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盡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膽的猜想往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無意中的直覺往往可以打開解決問題的大門,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靈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種大膽而有根有據(jù)的判斷往往也可以突破層層迷團,實現(xiàn)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實驗方案
方案是種思想,是個預設,只有經過多次嘗試才能完善;方案是盞街燈,是座燈塔,指引著我們有目的有步驟地完成實驗或既定目標。方案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實驗步驟是否井然有序,關系到實驗數(shù)據(jù)是否真實可靠、是否切實可信,關系到實驗結論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好就好在實驗設計的巧妙,設計的合理,設計的渾然天成。為此:
、俜桨钢械膬x器應選材合理,便于準備,不能要求過高。在確定實驗方案之前,應首先學會正確操作和熟練操作,特別要注意應該注意的事項。
、谔骄窟^程應盡量清晰,各步驟間銜接流暢,表格設計合理,應盡可能多地確定實驗方案,盡可能多地進行實驗,并由此比較各個方案的優(yōu)缺點,確定最佳方案,同時若其中某個實驗被確認失敗的話,也可以盡快選擇其他實驗方案。
四、進行實驗
根據(jù)實驗方案,按照說明書正規(guī)操作,操作時應注意安全(包括儀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實驗中要如實記錄數(shù)據(jù)和實驗現(xiàn)象等,利用觀察、實驗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和信息。
盡可能地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與信息,目的是盡量減少偶然誤差的干擾。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們做定性分析;數(shù)據(jù)越多,越有利于我們做定量的計算。當然,為了更好地逼近實驗結論,我們除了實驗手段外,還可以從多種信息源上采集和獲取信息,以彌補實驗手段的不足。
五、數(shù)據(jù)處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與信息后,就要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通過分析和歸納,找出規(guī)律,嘗試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處理得出結論,并對實驗結果予以解釋和描述”,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能得到哪些反饋呢?
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實驗結論時,需要注意的是實驗結論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征:
、贄l件相當嚴格,不能任意擴大或縮;
、趯嶒灧椒ㄏ喈斖晟,當然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郾硎龊啙嵍鴩烂,應盡量用嚴密且準確的科學術語來描述,且具有相當嚴謹?shù)倪壿嫛?/p>
六、心得體會
通過實驗,汲取失敗的教訓,積累成功的經驗。實驗后要提交實驗報告,報告中要科學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過程、方法和結論。踢過足球比賽的大都知道“我們在比賽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積極突破,又要注重團隊的團結合作”的道理,同樣在科學探究實驗中,自我自主探究與交流協(xié)作也一樣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實驗方案,也要能夠積極聽取他人的建議,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成果。只有我們親身親歷科學探究,才能收獲一種習慣,養(yǎng)成一種意識,養(yǎng)育一種能力,這對我們今后無論是學業(yè)還是事業(yè)都是極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與質量、力之間的關系”的實驗為例,簡要探討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和書寫實驗報告。
實驗原理及實驗方案: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力并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簡而言之,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體現(xiàn)在速度的改變上,而速度發(fā)生變化就表明物體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輛靜止的汽車,施加的牽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時間越短。由此我們不妨假設加速度與力成一次函數(shù)a=kf+b,同時假設b=0。假設成立與否,還需要用實驗探究和驗證。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即慣性越大,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就越難以發(fā)生改變,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們不妨假設a=b+1/km,同時假設b=0。由此,我們現(xiàn)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時與力、質量有關的,那么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按照哲學上的觀點,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情況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質量(內因)共同決定的,合外力和質量兩個因素統(tǒng)一于影響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過程當中,同時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產生,質量則維持原有狀態(tài)不變,阻礙加速度的產生。在物理學中我們研究一個物理量同時與兩個或多個物理量(或因素)有關的多元問題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變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變,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與其中某一物理量的關系,而后總結出這幾個量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首先固定質量,探究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系;而后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間的關系;最后總結出加速度與合外力、質量的關系。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雙曲線,然而真實地判斷該圖線是否是雙曲線是比較復雜的,不過我們可以變換角度,將a與m成反比轉化為a與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圖線上就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但加速度是不易測量的,因此我們需將其轉化為位移,而且我們所探求的主要是a與f、m間的關系,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無須求解a的實際值。設計實驗時使小車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同時將小車放在相同的位置,并同時打開和關閉文件夾使兩小車運動的時間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這樣就將加速度轉化為位移,以后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給出了實驗裝置,但不甚好。一方面嚴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沒有的,普通實驗室中的木板大都相當粗糙,不符合實驗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盤中放砝碼,好多同學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較均勻,然而這樣做很容易帶來相當大的誤差。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如下圖:
實驗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車兩個,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直木板兩個,大型文件夾一個,砝碼若干,勾碼若干,細線若干,刻度尺一把。
為記錄小車的加速度,我們可以采用打點紙帶,同時為避免小車與定滑輪的碰撞,可以在小車后拴兩條較長的細線,細線的另一端加以固定。本實驗方案舍棄砝碼盤,而采用勾碼,可以保證拉力在一條直線上,增減勾碼即改變了小車受到的拉力。在小車上增減砝碼的質量,即改變了小車的質量。
為得到近似光滑的長直木板,我們通常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不加砝碼,不系細線,試探著移動墊木,使放置在斜面上的小車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受g、n、f三個力的作用而處于平衡,合力為0,得gx=f,兩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當于f不存在。
科學實驗報告15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感受重力的活動,能根據(jù)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對重力的方向進行猜想并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2、大膽猜想重力的產生與什么有關,能用資料查詢和閱讀的方式將重力與地球引力對應起來并初識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
3、能制定研究計劃設計實驗探究不同物體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練習估測生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敢于猜想,尊重證據(jù),實事求是,愿意合作與交流。
2、從牛頓研究蘋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體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邊常見物體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教學準備
1、牛頓研究蘋果落地的場景圖,兒童提水、拋石子等關于重力現(xiàn)象的動畫課件或圖片,繪制一個供全班交流匯總使用的.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
2、準備好學生分組實驗的材料:支架、細線、鉤碼、圓筒式彈簧測力計。
學生準備:玩具小車、鋼筆、蘋果等小物體。
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2課時,第1課時完成活動1的教學,第2課時完成活動2的教學。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本課導入時,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然后提問學生:誰知道這個課題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給同學介紹介紹。
二、活動——感受重力
1、學生體驗:提水、拋石子等
教師應及時從中梳理出“向下”這個詞來,幫助學生從眾多現(xiàn)象中找到“下落”的規(guī)律并形成對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① 用帶重物的細線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觀察它們受到重力后朝哪個方向。
、 數(shù)次調整支架的傾斜角度,再觀察重物朝向哪個方向。
得出結論: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3、學習重力產生的原因
首先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如果學生當中有說出“地球引力”的,教師可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進行驗證性實驗。例如,在前面做實驗用過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別的物體,并再次傾斜支架,繼續(xù)觀察重物朝哪個方向;或者就用細線拴一石塊,搖晃石塊并觀察石塊靜止后朝哪個方向。但是,盡管這些實驗可以間接證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學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結論。這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資料查詢和閱讀“指南車信箱”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三、活動——重力的大小
1、明確研究主題——身邊常見的不同物體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著,指導學生針對準備好了的材料(鉤碼、玩具小車、鋼筆、蘋果等小物體)分組制定研究計劃。應要求小組活動人人參與、個個動筆或動手。教師應及時掌握情況并給予必要的技能指導,包括計劃內容是否齊全、記錄表欄目是否科學、統(tǒng)計圖是否標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測量等。
注意:如果被測物體超出了測力計的測量范圍,必須調換。
3、學生動手測量:測量時,要提醒學生正確使用測力計,可以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實記錄等。
4、制成統(tǒng)計圖
5、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交流。以蘋果為例,可以一邊出示蘋果一邊說它重力的大小,使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蘋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圍內(通過多次進行這樣的測量練習,可以增強學生的估測能力),然后師生一起完成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的匯總。
【科學實驗報告】相關文章:
【熱】科學實驗報告01-10
科學實驗報告【精】02-17
科學實驗報告【推薦】01-10
【精】科學實驗報告01-10
科學實驗報告【熱】02-02
【薦】科學實驗報告02-02
科學實驗報告【熱門】02-17
【熱門】科學實驗報告02-17
科學實驗報告【薦】02-17
【推薦】科學實驗報告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