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評課稿
我的聽課內容是由虞老師教授的七年級歷史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這是一節(jié)常態(tài)課,整節(jié)課體現(xiàn)了虞老師一貫的啟發(fā)教學,故事教學的特色,展現(xiàn)出虞老師張弛有度、理性思考與感性體驗相結合的教學風格。虞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學科知識扎實,上課語言清晰,有條理,態(tài)度和藹親切。
整節(jié)課先以提問的方式對第15課內容進行復習,在提問過程中引入打分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復習的效率。復習過后采用了直接導入的方法,通過上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引出新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在整體上把握前后知識的關系。課堂教學中,虞老師就長城、漢武帝時期經濟、匈奴等具體知識點提問已學知識,新舊串聯(lián),關注學生知識的遷移。在整節(jié)課中不時有相關的問題提出,學生都積極回答發(fā)言,虞老師也適時引導和點撥。教學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注重學生思維訓練和養(yǎng)成,展現(xiàn)出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同時課堂也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并注重過程中的圈點勾畫和嘗試羅列知識結構。教學關注自主學習,重視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采用板書這一手段為主,板書簡要工整,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同時也充分利用書本和填圖冊的資源,看似普通的手段結合虞老師的生動的口述補充和精彩的小故事便能起到寓教于樂,理性分析與感性體驗相結合的效果。大月氏和匈奴結怨的故事和張騫出西域的史料補充等,給學生注入了情感和價值觀教育。這種教學手段較適應現(xiàn)階段的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但在講絲綢之路時如結合地圖動態(tài)展示,效果也許會更好。整節(jié)課教學思路清晰,每個環(huán)節(jié)緊緊圍繞既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教學方法靈活得當,符合授課內容要求,能啟發(fā)、誘導學生主動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課堂結構合理,層次清楚,主次分明,過渡自然,教學反饋和校正及時,體現(xiàn)循序漸進原則。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躍,興趣濃厚。能運用學過的知識、掌握的技能解決新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虞老師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用“春風不渡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來形容西域的自然條件,文史結合,貼切易懂。
整節(jié)課中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兩者的平衡和融合,這兩者都關乎歷史課堂的生存和命運。有效性是指學生在你的課堂上無論是知識還是能力、方法、習慣應獲得一定的發(fā)展。這是學生發(fā)展所需的,也是你的課堂應賦予的。而趣味性則是學生在你的課堂上體現(xiàn)出的對歷史的興趣和喜愛,這是學生發(fā)展所需的,更是你的課堂能青春永駐、生生不息的源泉。兩者不是無法平衡的,也不一定需要多么花哨的課件、活動,關鍵在于你想讓你的學生從你這獲得什么,你已經擁有什么,擅長什么,你還想嘗試什么。做一個“教得好、受歡迎”的老師,這將是我的目標。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評課稿】相關文章:
3.課賽評課稿
4.寒號鳥評課稿
5.《跳高》評課稿
9.班會課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