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先妣事略》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2-11-08 11:50:50 賽賽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先妣事略》原文及翻譯

          《先妣事略》是明代歸有光追憶亡母的一篇記敘文。全篇主要借回憶母親生前的幾件事情,表現(xiàn)母親治家的勤儉、對孩子的期望以及他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文章筆意疏淡,雖寫家,嵤,但讀來親切動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先妣事略》原文及翻譯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字煕甫,號震川,昆山(今江蘇昆山市)人。明代優(yōu)秀散文家,九歲能文,二十歲通五經(jīng)三史諸書。1540年(嘉靖十九年)舉鄉(xiāng)試,第二年,徙居嘉定境內的安亭(今屬上海市)。前后八次參加會試,均不第。以讀書講學為業(yè),教書授徒二十余年,從學者常達數(shù)百人。至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年60歲)始中進士,授浙江長興知縣。因得罪上司,三年后改調順德府(今河北邢臺市)通判,專管馬政,實為明升暗降。1570年(隆慶四年),大學士高拱、趙貞吉引薦為南京太仆丞,留掌北京內閣制敕房修《世宗實錄》,次年病死。

          歸有光以散文著稱。他反對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后七子”“追章琢句,模擬剽竊”的文風,主張繼承唐宋散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的散文長于記敘抒情,以簡潔的語言寫人敘事,寄托自己的情感。

          【先妣事略原文

          歸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來歸。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shù)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崩蠇炓员⒍葸M,曰:“飲此后妊不數(shù)矣!比嫒伺e之盡,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于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諱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并小港以東,居人環(huán)聚,盡周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敦尚簡實,與人姁姁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棉。入城,則緝,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閑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遇僮奴有恩,雖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譯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歲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兒淑靜。淑靜,就是我的大姊。過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個生下就死了,另一個也只活了一年。又過了一年,生下有尚,懷孕十二個月。第二年生淑順,過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養(yǎng)他比前幾個兒女更費力。于是她常常皺著眉頭對幾個女傭說:“孩子這樣多,我真苦死了!庇幸粋老婆子用一杯水盛著兩個田螺送上來,說:“把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會常懷孕了。”先母舉起杯,把水一氣喝完,從此失聲變啞,不能說話。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故。兒女都還小,看見家里大人哭,也跟著哭,但是還以為娘是睡著了。真是傷心啊!接著,家里請來畫工為先母畫遺像,把兩個孩子帶到畫工眼前,對他說:“遺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畫,鼻子以下照淑靜畫。”因為這兩個孩子面容象母親。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學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輩輩住吳家橋。吳家橋在昆山縣城東南,離城三十里,經(jīng)過千墩浦,到南直橋,沿著小河往東就到。村子里聚居著許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個哥哥都因為富有而出名,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氣氣和村里人談家常,看到小輩外甥侄子個個都喜愛。

          先母到吳家橋娘家,就做棉花活。進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線,常常點盞小燈,勞動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兩天差個人來送點東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卻終日勞苦象是窮得揭不開鍋。冬天生爐火用的炭屑,叫丫環(huán)做成炭團,一顆挨一顆曬在臺階下面。屋里沒有廢物,家里沒有閑人。兒女大的牽著衣服,小的抱在懷里,手里還不停地縫縫補補,間間房里干干凈凈。待傭人有恩惠,傭仆雖然被責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責怪她。吳家橋每年要送來魚、蟹、糕餅,總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聽說吳家橋有人來,個個都歡喜。

          我七歲時和堂兄有嘉進學塾讀書。每逢陰雨天氣,堂兄總是在學塾里過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開,但是卻不能留住,必定要趕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來,叫我低聲背誦《孝經(jīng)》,要我背誦得沒有一個字錯漏,她才高興。

          孺人故世以后,外祖母何孺人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媽嫁在顧家,又病故;一連死了三十個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還健在。

          孺人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靜嫁給王三接,這婚事是孺人生前應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補上了生員,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給我訂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個女兒,我們夫婦都很喜愛女兒,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著眼淚,回想她生前的幾件事,仿佛象是昨天發(fā)生的一樣,別的什么,都記不起來了。世界上竟有沒有娘親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創(chuàng)作背景

          歸有光母親十六歲嫁到歸家,十八歲生下他,二十六歲去世,當時歸有光只八歲。十六年后,歸有光二十四歲,已娶妻育雛,可能出于養(yǎng)兒更知父母恩的原因,這篇懷念母親之作就是在這時寫的。

          賞析

          這是作者追憶亡母的一篇記敘文。全文可分三部分。

          從篇首到“以二子肖母也”為第一部分,敘母親生卒年月、致病原因及去世當時的情境。作者母親生于明弘治元年,死于正德八年,算來僅得年二十六歲,那是非常年輕,還未能充分享受人生的年齡。一可傷也。她十六歲出嫁,七年間生七胎,其中夭折兩人。文中用近乎流水賬的記敘訴說出母親生活的沉重和酸辛。雖然這里表情的話僅數(shù)句:“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shù)顰蹙顧諸婢日:‘吾為多子苦!”’然只此數(shù)句也夠了,因為事實比語言本身更有力。二可傷也。為了免除沒完沒了的多育之苦,母親接受了老嫗所獻的民間避孕偏方,飲盡盛二螺的杯水,不意落下暗啞的后遺癥,不過三年便去世了。應當指出,這里作者未直接敘寫母親死前悲苦心情。因為當時他的長姊還不到十歲,他更小一歲,無從記憶,不宜虛構:卻記載了失母的孩了們不大省事的情狀:“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彼涝趦号傅氖⒛曛H,三可傷也!皞铡倍郑至繕O其沉重。于此,作者又記下當時事,即家人延請畫工描繪遺容,卻以作者與大姊共作模特兒 “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這最平常的敘事中包含的深厚微妙的感情,對具有重視親緣關系的文化傳統(tǒng)的讀者,至今仍是心有靈犀,不難體會的!岸有つ浮贝宋臒o字處有著極復雜的情味,妙在筆墨省凈。

          從“孺人諱桂”到“無一字齟齠,乃喜”為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敘述母親娘家境況門風、母親的德性及生平事略。敘述外祖家風等于交代母親德行的根源,乃題中應有之義。周氏是昆山縣的一個大家族,聚居在縣城東南三十里的吳家橋,從千墩浦往南至橋,沿小港以東一帶,便是其居住范圍。外祖是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又是地方上有錢的人。但崇尚儉樸,與本家關系和睦 “與人妁妁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后文還補敘了他對子女的慈愛(母親嫁后“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從這樣一個溫暖實際的小康之家長成的母親具有勤勞、儉樸、寬厚、聰慧、識理種種品性,也就不足為怪了。以下便通過具體事略表彰母親的上述德行。文中描述母親回吳家橋娘家,則紡木棉:到縣城婆家,則搓麻線。雖然并無鹽米短缺之憂,卻忙碌得像吃了早飯沒晚飯的樣子?梢娝乔趧诔尚缘。又說冬天生爐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團起來,一排排晾在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閑人”,可見其儉樸。盡管拖累很多,“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眳s“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可見其善于持家。再說她待僮仆的好處,雖不免有責罰,卻不忍在背后出惡語怨言。娘家每年送來嘗鮮的“魚蟹餅餌”,大都與家人共享,故“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由此可見母親的厚道。最后憶及母親對作為長子的作者所施的教育:有光七歲時與從兄有嘉入學,遇到雨天,有嘉便不上學了;有光自己也不想上,但母親卻不允許?梢娝龑ψ优疀Q不一味溺愛,儼有孟母之風。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親便“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倘能熟讀到十分流利,“無一字齟齬”,便很高興?梢娔赣H教子很嚴。這部分通過一系列家庭瑣事的追憶,凸現(xiàn)了一個能干、慈愛而有見識的母親的形象。正由于作者是通過親聞親見的瑣事描寫加以反映,所以決無空洞浮夸的感覺,而使人覺得非常真實可信。

          從“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以下為第三部分,敘述母親死后兩家人事變遷,引出沉痛的思念。其中一段敘母親及外祖母相繼亡故后,外家遭遇的不幸。由于一場瘟疫,奪去了舅母、四姨等三十人性命,唯外祖父與二舅幸存下來。這種自然災禍,與母親的死似乎無關,又似乎隱約有一種“禍不單行”的神秘關系。作者只記事實,言下卻有無窮感慨。以下一段則敘母親死后十一年,有光人學,且與大姊各完婚嫁。作者這里特別說明,大姊的歸宿為“孺人所許聘者”,有光所娶也是“孺人所聘者”。蓋舊時兒女婚事概由父母之命,這在母親死前一一已有安排。這種念念不忘的口吻,涵味仍是深厚復雜的。文中寫道,“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一些印象較深的往事記憶猶新,但更多的往事卻已記不分明,令作者黯然神傷,故末句傷痛之語便覺水到渠成。

          文中所表達的既有對母親特有的短暫、辛苦而不無光華的一生的誠摯的紀念,又有人倫中最普遍最深切的一種感情。即對母愛的歌頌與依戀。作者力求客觀敘事,絕去粉飾。尤其突出的一點,便是盡量地減去了直接的、主觀的抒情。該文用第三人稱敘事,除“傷哉”、“天乎痛哉”兩短語,幾乎全篇是不動聲色地敘事。然而由于所敘皆作者印象最深、涵味極厚的生活細節(jié),款款敘來,自足動人。如文中記兒女或牽衣或乳抱,母親卻勞作不息,那形象是極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特別是首尾兩部分,最質木無文,卻最見功力。最有特色,情性橫溢,潛臺詞極多。文章不僅文字簡練,而且富于含蘊。例如寫母親之死,諸兒不知悲痛,僅隨人而泣,令人感到雙重的可悲。又記畫工以遺孤為模特兒畫遺容,僅說“二子肖母”,令人反思母親當時如何撇得下如此小兒女,越覺其以淺語表深哀.催人淚下。作者用了即事寓情的手法,滿足于款款敘事,賦予了全文以不動聲色而感人至深的特殊風采。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漢族,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省昆山市)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員。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中舉人,之后參加會試,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備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六十歲的歸有光得中進士。及第后歷官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職,故被稱為“歸太仆”。一度留掌內閣制敕房,參與編修《世宗實錄》。隆慶五年(1571年),歸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歲。歸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風格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后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與唐順之、王慎中并稱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生平

          歸有光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出生在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宣化里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他八歲時,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急遽敗落。也許就是這種困境,迫使年幼的歸有光過早地懂得了人間憂難,開始奮發(fā)攻讀。

          歸有光自幼明悟絕人,九歲能成文章,十歲時就寫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論》,十一、二歲“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歲應童子試,二十歲考了個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同年到南京參加鄉(xiāng)試。“弱冠盡通六經(jīng)、三史、大家之文”的歸有光,開始時對舉業(yè)滿懷信心,但他參加鄉(xiāng)試卻連連落第,五上南京,榜上無名,其間慘淡經(jīng)營,寒窗十五載。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十五歲的歸有光參加南京鄉(xiāng)試,受到主考官張治的欣賞,把他視為國士,稱他是“賈(誼)、董(仲舒)再世”,將其拔為第二名舉人,期待歸有光能更進一尺,早日成為進士。此時的歸有光已是縱觀三代兩漢之文,遍覽諸子百家,上自九經(jīng)二十一史,下至農圃醫(yī)卜之屬無所不博。歸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詩歌、張子賓的制藝被譽為“昆山三絕”。以歸有光的才學和聲望,考取進士應是勝券在握了。在鄉(xiāng)試高中的同年冬天,歸有光雇上車馬日夜兼程北上,準備應第二年的禮部會試。誰知這次會試竟是名落孫山。

          南下還鄉(xiāng)后,歸有光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開始了一邊讀書應試,一邊談道講學的生涯。四方學士紛紛慕名而來,少時十幾人,多時百余人。歸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貧,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維持生計。居安亭期間,王氏治田四十余畝,督僮奴墾荒,用牛車灌水,以所收米糧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讓歸有光專心講學。歸有光縱論文史,談經(jīng)說道,一時間弟子滿門,海內學者文士皆稱歸有光為震川先生。

          歸有光名揚海內,連恃才居傲的徐渭對歸有光也肅然起敬。一日,狀元出身的禮部侍郎諸大綬回鄉(xiāng)招請徐文長聚會?墒菑狞S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長才遲遲而來。問其緣由,說“避雨一士人家,見壁門懸‘歸有光今歐陽子也’,回翔雒讀,不能舍去,是以遲耳”。諸大綬命仆人取那軸歸有光的文章來,張燈快讀,相對嘆賞,至于達旦。

          然而,歸有光的命運卻是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會試,次次遠涉千里而去,一連八次都是落第而歸。其間四十三歲時,失去了最心愛的長子,時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勞任怨、與己分憂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這位名揚海內的古文家長期拋棄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喪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艱難。不過,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煉了歸有光深沉堅毅、不屈服于權勢與惡運的性格。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備守御事宜,并寫下《備倭事略》《論御倭書》《上總制書》等,分析敵情,條陳方略,向當局獻計獻策。后來他還寫下《昆山縣倭寇始末書》《海上紀事十四首》等,流露了同仇敵愾的愛國情感。

          明代科場上舞弊之風甚盛,雖不重唐代的行卷之習,但是有宗師和大官僚的提攜是仕進的重要捷徑。歸有光久困場屋,對這一科舉內幕應是十分明了的。可是,他卻絕不從旁門邪道躋身仕途。鄉(xiāng)試中舉時的宗師張治對歸有光十分欣賞,他為歸有光后來三番五次不能中舉深感惋惜,幾次“欲以舊誼招致之”,然歸有光“卒守正不一往”。歸有光屢不中式時,明穆宗尚未登位。穆宗身邊的一位寵幸的宦官慕歸有光之名,讓侄子拜歸有光為師,并幾次讓歸有光進京私謁自己,都被歸有光斷然拒絕。穆宗登位后,這位宦官權勢更大,歸有光仍然絕不與之往來。歸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權貴的品格,表現(xiàn)在他整個人生的各個方面。在古文領域里,他始終堅持己見,不為群言所惑,敢于與當時統(tǒng)治文壇的“巨子”相抗爭。

          明代自開國之初的劉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后,文壇上就開始彌漫起一股浮飾摹古的風氣。從永樂到成化的幾十年間,久居館閣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統(tǒng)領文壇,提倡昌明博大的文體,作文雍容華貴、平庸空泛,號稱“臺閣體”。于是有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起來反對“臺閣體”。他們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句摹字擬,以佶屈聱牙為高古。李、何等七子致力于詩作,散文并非其所長,但是他們的聲勢之盛,曾左右一世。到了嘉靖年間,李攀龍、王世貞等“后七子”又繼“前七子”而起,推波助瀾,變本加厲,摹古之風愈演愈烈。歸有光就是在這種散發(fā)著霉臭的摹古風氣中異軍突起的勇士,是一位敢于反抗潮流的文學家。

          王世貞和歸有光是同鄉(xiāng)人,比歸有光稍晚。但王世貞從二十二歲進士及第后,官運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南京刑部尚書,以雄才博學,領袖文壇。這時的歸有光,雖已頗有聲名,但畢竟還是一個“獨抱遺經(jīng)于荒江虛市之間”的“老舉子”。就是這樣一個鄉(xiāng)間窮儒生,竟然敢與不可一世的王世貞抗爭。歸有光在《項思堯文集序》中,批判王世貞的言辭十分激烈,其中說:“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茍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爭附和之,以詆排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shù)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無乃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以倡導之歟?”歸有光公開把王世貞譏之為“妄庸巨子”,王世貞得知后甚為惱火,說:“妄誠有之,庸則未敢聞命。”歸有光毫不客氣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蓖跏镭懺谕砟晖耆淖兞藢w有光的看法,在為歸有光像寫的《歸太仆贊》序中說:“先生于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于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代名家矣,”贊云:“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始傷。”他在給歸有光古文很高評價的同時,也道出了自己的“遲暮自悔”之情。歸有光用自己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終于使他的對手為之折服。

          歸有光雖然“八上公車而不遇”,但還是不愿甘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歸有光第九次參加會試時終于中了個三甲進士,這時他年已六十。滿腹詩文經(jīng)義,一心想為國出力的歸有光雖年已花甲,壯志依舊未衰。因為歸有光是三甲出身,不能授館職,只能到僻遠的長興當知縣。

          長興地處山區(qū),長期沒有知縣,大小事務都由胥吏把持,豪門大族勾結官府為非作歹,監(jiān)獄里關滿了無辜的百姓,盜賊公行,民間雞犬不寧。當時有人勸歸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換,但他卻毅然前往。他到長興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興辦學校,培養(yǎng)后進。第二件事是整治惡吏,平反冤獄。把無辜辦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釋出獄,為無辜受誣入獄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魚肉百姓的惡吏和捕卒快手嚴加法辦。每次審判聽訟都讓婦女兒童環(huán)立案前,不用官話而用吳語審訊,以便百姓申訴。常常當堂決斷,而極少具獄。對已入獄者按律令給衣食。一重囚母死,歸有光準許他回家料理喪事后自己返回。那重囚料理完喪事后不聽旁人嗾使,竟然自己返回。

          歸有光一心想學習兩漢循吏,做廉潔剛正之官。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擱置不辦,而“直行己意”,他公開在《長興縣編審告示》中宣布:“當職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撫養(yǎng)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薦,是非毀譽,置之度外,不恤也!痹谥L興的短短兩年中,歸有光頗著政績,深受百姓擁戴,但是這卻召來豪強、大吏的不滿。

          隆慶二年(1568年),六十三歲的歸有光終因得罪豪強和上官,而被調任順德府(今河北邢臺)通判,管理馬政。按明制,“進士為令,無為遷倅”。所以歸有光的升遷實為重抑。對這一不公平的降職,歸有光非常憤慨,他曾氣憤地說:“號稱三輔近,不異湘水投。”并連上兩疏要求辭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壓不能上達。歸有光抵任后,筑土室一間,整日躲在其中,讀書自娛,以示不滿。歸有光雖然對遷升順德通判大為不滿,但一到任上卻還是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他利用馬政通判的清閑,廣閱史籍,采訪掌故,修了一部完備的《馬政志》。

          隆慶四年(1570年),歸有光到北京朝賀萬壽節(jié)。同年,受大學士高拱、趙貞吉推薦,升為南京太仆寺寺丞。后來又被首輔李春芳留在內閣,掌內閣制敕房,纂修《世宗實錄》,身列文學侍從之位。歸有光仕途晚達,十分興奮,期望自己能借機閱讀許多內府秘藏,在學術上獲得更深的造詣。但終因勞累過度,在敕房任職僅一年,便身染重病,終于隆慶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7日)抱恨而逝,時年六十六歲。死后葬于昆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今江蘇省昆山市金潼里郵電局附近)。

        【《先妣事略》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先吡事略原文和翻譯10-09

        《南史》的原文內容及原文翻譯01-03

        師說原文及翻譯07-22

        《口技》原文及翻譯10-08

        《塞翁失馬》原文及翻譯11-28

        《憶秦娥》原文及翻譯08-19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09-29

        禮記翻譯及原文07-20

        孝經(jīng)原文翻譯04-1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