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閩游日記后的原文和譯文

        時間:2023-05-05 08:59:39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閩游日記后的原文和譯文

          在平凡的學(xué)習(xí)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閩游日記后的原文和譯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閩游日記后的原文和譯文

          【原文】

          庚午(1630年)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余擬是年暫止游屐,而漳南之使絡(luò)繹于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啟行。二十一日到武林。二十四日渡錢唐即錢塘,今錢唐江,波平不穀hú原意指有縐紋的紗,即處只作“皺”,如履平地。二十八日至龍游,覓得青湖舟,去衢尚二十里,泊于樟樹潭。

          三十日過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陸。循溪覓勝,得石崖于北渚。崖臨回瀾,澄潭漱其址,隙綴茂樹,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態(tài)。僧結(jié)檻依之,頗覺幽勝。余踞坐石上,有劉對予者,一見如故,因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巖石奇詭,探幽之屐,不可不一過!庇嘈廊环翟,已下午,不成行。

          八月初一日冒雨行三十里。一路望江郎片石,咫尺不可見。先擬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沒有成功。越山坑嶺,宿于寶安橋。

          初二日登仙霞,越小竿嶺,近霧已收,惟遠(yuǎn)峰漫不可見。又十里,飯于二十八都。其地東南有浮蓋山,跨浙、閩、江西三省衢、處、信、寧四府之境,危峙仙霞、犁嶺間,為諸峰冠。楓嶺西垂,畢嶺東障,梨嶺則其南案也;怪石拿云,飛霞削翠。余每南過小竿,北逾梨嶺,遙瞻豐采,輒為神往。既飯,興不能遏止,遍詢登山道。一牧人言:“由丹楓嶺而止,為大道而遠(yuǎn);由二十八都溪橋之左越嶺,經(jīng)白花巖上,道小而近”。余聞白花巖益喜,即迂道且趨之,況其近也!遂越橋南行數(shù)十步,即由左小路登嶺。三里下嶺,折而南,渡一溪,又三里,轉(zhuǎn)入南塢,即浮蓋山北麓村也。分溪錯嶺,竹木清幽,里號金竹云。度木橋,由業(yè)紙者籬門入,取小級而登。初皆田畦高疊,漸漸直躋危崖。又五里,大石磊落,棋置星羅,松竹與石爭隙。已入勝地,竹深石轉(zhuǎn),中峙一庵,即白花巖也。僧指其后山絕頂,巒石甚奇。庵之右岡環(huán)轉(zhuǎn)而左,為里山庵。由里山越高岡兩重,轉(zhuǎn)下山之陽,則大寺也。右有梨尖頂,左有石龍洞,前瞰梨嶺,可俯而挾矣。余乃從其右,二里,憩里山庵。里山至大寺約七里,路小而峻。先躋一岡,約二里,岡勢北垂。越其東,塢下水皆東流,即浦城界。又南上一里,越一岡,循其左而上,是謂獅峰。霧重路塞,舍之。逾岡西下,復(fù)轉(zhuǎn)南上,二里,又越一岡,其左亦可上獅峰,右即可登龍洞頂。乃南向直下,約二里,抵大寺。石痕竹影,白花巖正得其具體,而峰巒環(huán)列,此真獨(dú)勝。雨阻寺中者兩日。

          初四日冒雨為龍洞游。同導(dǎo)僧砍木通道,攀亂磧而上,霧滃wěng云氣四起之意棘铦xiān鋒利,芾fèi小石籠崖,獰惡如奇鬼。穿簇透峽,窈窕者,益之詭而藏其險;屼嵲者,益之險而斂其高。如是二里,樹底睨斜眼看峭崿。攀踞其內(nèi),右有夾壁,離立僅尺,上下如一,似所謂“一線天”者,不知其即通頂所由也。乃爇點(diǎn)燃火篝燈,匍匐入一罅。罅夾立而高,亦如外之一線天,第外則頂開而明,此則上合而暗。初入,其合處猶通竅一二,深入則全黑矣。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中道有片石,如舌上吐,直豎夾中,高僅三尺,兩旁貼于洞壁。洞既束肩,石復(fù)當(dāng)胸,天可攀踐,逾之甚艱。再入,兩壁愈夾,肩不能容。側(cè)身而進(jìn),又有石片如前阻其隘口,高更倍之。余不能登,導(dǎo)僧援之。既登,僧復(fù)不能下,脫衣宛轉(zhuǎn)久之,乃下。余猶側(cè)仁石上,亦脫衣奮力,僧從石下掖之,遂得入。其內(nèi)壁少舒可平肩,水較泓深,所稱龍池也。仰睇其上,高不見頂,而石龍從夾壁盡處懸崖直下。洞中石色皆赭黃,而此石獨(dú)白,石理粗礪成鱗甲,遂以“龍”神之。挑燈遍矚而出。石隘處上逼下礙,入時自上懸身而墜,其勢猶順,出則自下側(cè)身以透,胸與背既貼切于兩壁,而膝復(fù)不能屈伸,石質(zhì)刺膚,前后莫可懸接,每度一人,急之愈固,幾恐其與石為一也。既出,歡若更生,而嵐氣忽澄,登霄在望。由明峽前行,芟割莽開荊,不半里,又得一洞,洞皆大石層疊,如重樓復(fù)閣,其中燥爽明透。

          徘徊久之,復(fù)上躋重崖,二里,登絕頂,為浮蓋最高處。踞石而坐,西北霧頓開,下視金竹里以東,崩坑墜谷,層層如碧玉輕綃,遠(yuǎn)近萬狀;惟頂以南,尚郁伏未出。循西嶺而下,乃知此峰為浮蓋最東。由此而西,蜿蜒數(shù)蜂,再伏再起,極于疊石庵在疊石庵終止,乃為西隅,再下為白花巖矣。既連越二蜂,即里山趨寺之第三岡也。時余每過一峰,輒一峰開霽,西峰諸石,俱各為披露。西峰盡,又越兩峰,峰俱有石層疊。又一峰南向居中,前聳二石,一斜而尖,是名“梨頭尖石”。二石高數(shù)十丈,堪為江郎支庶,而下俱浮綴疊石數(shù)塊,承以石盤,如坐嵌空處,俱可徙倚。此峰南下一支,石多嶙峋,所稱“雙筍石人”,攢列寺右者,皆其派也。峰后散為五峰,回環(huán)離立,中藏一坪可廬,亦高峰所罕得者。又西越兩峰,為浮蓋中頂,皆盤石累疊而成,下者為盤,上者為蓋,或數(shù)石共肩一石,或一石復(fù)平列數(shù)石,上下俱成疊臺雙闕,“浮蓋仙壇”,洵不誣稱矣。其石高削無級,不便攀躋。登其巔,群峰盡出。山頂之石,四旁有苔,如發(fā)下垂,嫩綠浮煙,娟然秀美可愛。西望疊石、石仙諸勝,尚隔三四峰,而日已過午,遂還飯寺中。別之南下,十里即大道,已在梨嶺之麓。登嶺,過九牧,宿漁梁下街。

          初五日下浦城舟,凡四日抵延平郡。

          初十日復(fù)逆流上永安溪,泊榕溪。其地為南平、沙縣之中,各去六十里。先是浦城之溪水小,而永安之流暴漲,故順逆皆遲。

          十一日舟曲隨山西南行,亂石崢嶸,奔流懸迅。二十里,舟為石觸,榜人以竹絲綿紙包片木掩而釘之,止涌而已。又十里,溪右一山,瞰溪如伏獅,額有崖兩重,閣臨其上,崖下圓石高數(shù)丈,突立溪中。于是折而東,又十里,月下上一灘,泊于舊縣。

          十二日山稍開,西北二十里,抵沙縣。城南臨大溪,雉堞及肩,即溪崖也。溪中多置大舟,兩旁為輪,關(guān)水以舂。西十里,南折入山間。右山石骨巉削,而左山夾處,有泉落坳隙如玉箸。又西南二十里,泊洋口。其地路通尤溪。東有山曰里豐,為一邑之望。昨舟過伏獅崖,即望而見之,今繞其西而南向。

          十三日西南二十里,漸入山,又二十五里,至雙口。遂折而西北行,五里,至橫雙口。溪右一水自北來,永安之溪自南來,至此合。其北來之溪,舟通巖前可七十里。又五里入永安界,曰新凌鋪。

          十四日行永安境內(nèi),始聞猿聲。南四十里為鞏川。上大灘十里,東南行,忽望見溪右峰石突兀。既而直逼其下,則突兀者轉(zhuǎn)為參差,為崩削,俱盤亙壁立,為峰為巖,為屏為柱,次第而見。中一峰壁削到底,或大書其上,曰“凌霄”。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爭勝者。已舟折西北,左溪之崖較詭異,而更有出左溪上者,則桃源澗也。其峰排突溪南,上逼層漢即天宇,而下瞰回溪,峰底深裂,流泉迸下,仰其上,曲檻飛欄,遙帶不一,急停舟登焉。

          循澗而入,兩崖僅裂一罅,竹影逼溪內(nèi)。得橋渡澗再上,有門曰“長春圃”。亟趨之,則溪南之峰,前所仰眺者,已在其北。乃北上,路旁一石,方平如砥。時暮色滿山,路縱橫不可辨,乃入大士殿,得道人為導(dǎo)。隨之北,即循崖經(jīng)文昌閣,轉(zhuǎn)越兩亭,俱懸崖綴壁。從此折入峭夾間,其隙僅分一線,上劈山巔,遠(yuǎn)透山北,中不能容肩,鑿之乃受,累級斜上,直貫其中。余所見“一線天”數(shù)處,武彝、黃山、浮蓋,曾未見若此之大而逼、遠(yuǎn)而整者。既而得天一方、四峰攢列。透隙而上,一石方整,曰棋坪。中復(fù)得一臺,一樹當(dāng)空,根盤于上。有飛橋架兩崖間,上下壁削,懸空而度,峰攢石裂,岈然成洞,曰環(huán)玉。出洞,復(fù)由棋坪側(cè)歷西塢而上,得一井,水甚甘冽。躋峰北隅,有亭甚豁,第北溪下繞,反以逼仄不能俯瞰。由此左下,又有泉一泓匯為池,以暮不及往。乃南上絕頂,一八角亭冠其上。復(fù)從西路下山,出倚云關(guān),則石磴垂絕,罅間一下百丈。蓋是山四面斗削,惟一線為暗磴,百丈為明梯,游者以梯下而一線上,始盡奇概,舍此別無可階也。

          還至大士殿,昏黑不可出。道人命徒碎木燃火,送之溪旁,孤燈穿綠塢,幾若陰房磷火。道人云:“由長春圃二里,有不塵館,旁又有一百丈巖,皆有勝可游。”余頷之即點(diǎn)頭接受建議。返舟,促舟子夜行,不可,乃與奴輩并力刺舟撐船。幸灘無石,月漸朗,二鼓,泊廢石梁下。行二十里,去永安止二里。

          十五日抵城西橋下,橋已毀。而大溪自西來,橋下之溪自南來,依然余游玉華時也。繞城西而南,溯南來之溪以去,五十里,至長倩。溪出山右,路循山左,乃舍溪登嶺。越嶺兩重,西南過溪橋,五里,南過溪鳴橋。又五里,直凌西南山角,以為已窮絕頂,其上乃更復(fù)穹然。不復(fù)上,循山半而南,紆折翠微間,俯瞰山底,溪回屈曲,惟聞吼怒聲,而深不見水,蓋峻巒削岫,錯立如交牙,水漱其根,上皆叢樹,行者惟見翠葆即綠樹叢浮空,非聞水聲,幾以為一山也。久之,偶于樹隙稍露回湍,渾赤如血。又五里與赤溪遇,又五里止于林田。

          十六日沿山二里,有峰自南直下。峰東有小溪,西為大溪,俱北會林田,而注于大煞嶺西者。渡小溪,循峰南上,共五里,到下橋。逶迤南躋,又八里,得上橋。一洵飛空,懸橋而度,兩旁高峰插天。度橋,路愈峻,十里,從山夾中直躋兩高峰之南,登嶺巔;匾晝筛叻逡言诼南,計其崇峻,大煞、浮蓋,當(dāng)皆出其下。南下三十五里,抵寧洋縣。

          十七日下舟達(dá)華封。

          十八日上午始抵陸。漸登山阪,溪從右去,以灘高石阻,舟不能前也。十里,過山麓,又五里,跨華封絕頂,溪從其下折而西去。遙望西數(shù)里外,灘石重疊,水勢騰激,至有一灘純石,中斷而不見水者,此峽中最險處。自念前以雨阻不能達(dá),今奈何交臂失之?乃北下三里,得村一塢,以為去溪不遠(yuǎn)。沿塢西行里許,欲臨溪,不得路,始從蔗畦中下。蔗窮,又有蔓植者,花如荳,細(xì)莢未成,復(fù)踐蔓行,上流沙削不受覆,方藉蔓為級,未幾蔓窮,皆荊棘藤刺,叢不能入。初側(cè)身投足,不辨高下,時時陷石坎,掛樹杪miǎo細(xì)梢。既忽得一橫溪,大道沿之。西三里,瞰溪咫尺,灘聲震耳,謂前所望中斷之險,必當(dāng)其處。時大道直西去,通吳鎮(zhèn)、羅埠。覓下溪之路,久不得,見一小路伏叢棘中,乃匍匐就之。初猶有路影,未幾不一會,走不多遠(yuǎn)之意下皆積葉,高尺許,蜘網(wǎng)翳之;上則棘莽蒙密,鉤發(fā)懸股,百計難脫;比等到脫,則懸澗注溪,危石疊嵌而下。石皆累空間,登其上,始復(fù)見溪,而石不受足,轉(zhuǎn)墮深莽。余計不得前,乃即從澗水中攀石踐流,遂抵溪石上。其石大如百間屋,側(cè)立溪南,溪北復(fù)有崩崖壅水。水既南避巨石,北激崩塊,沖搗莫容,躍隙而下,下即升降懸絕,倒涌逆卷,崖為之傾,舟安得通也?踞大石坐,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望前溪西去,一瀉之勢,險無逾此。久之,溯大溪,踐亂石,山轉(zhuǎn)處溪田層綴,從之,始得路。循而西轉(zhuǎn),過所踞溪石二里許,灘聲復(fù)沸如前,則又一危磯也。西二里,得小路,隨山脊直瞰溪而下,始見前不可下之灘,即在其上流,而嶺頭所望純石中斷之灘,即在其下流。此嘴中懸兩灘間,非至此,則兩灘幾有遁形矣幾乎隱遁而看不見。逾嶺下舟。明日,抵漳州司理署。

          【譯文】

          庚午年(崇禎三年,630)春季,任漳州府推官的族叔催促我們?nèi)ニ墓偈。我計劃今年暫時停止出游,但漳州的使者不斷地來請,叔祖念獲翁,年歲已高,還冒著酷暑,來家中坐著催促,于是在七月十七日啟程出發(fā)。二十一日到達(dá)杭州。二十四日渡錢唐江,水面平靜,不起波浪,猶如走平地。二十八日到達(dá)龍游縣,找到去青湖的船,距離衙縣還有二十里,船在樟樹潭停泊。

          三十日過了江山縣,抵達(dá)青湖,于是下船上岸。順著溪流尋訪名勝,在北邊的小洲上有石崖。石崖面臨蕩漾的水波,澄澈的潭水沖刷著石崖底部,石縫中長著茂盛的樹木,石色青翠碧綠,高高聳立有荷花露出水面的悠態(tài)。僧人傍靠石崖建蓋房屋,感覺十分幽雅、美好。我盤坐在石頭上,遇到一個叫劉對予的人,互相一見如故,他于是對我說:“江山縣北二十里處有左坑,那里巖石非常神奇詭濡,探尋幽深的旅行,不能不去那里一次!蔽沂钟淇斓鼗氐阶√帲咽窍挛,沒能啟程。

          八月初一日冒著雨行走三十里。一路上眺望江郎山片狀的巖石,咫尺不能看見。打算先到江郎山下,等走到路口,發(fā)現(xiàn)不行。翻山坑嶺,在寶安橋住下。

          初二日登上仙霞嶺,越過小竿嶺,近處的云霧已收斂散開,只是遠(yuǎn)處的山峰還模糊不明、看不清楚。又走了十里,在二十八都吃飯。這里東南邊的浮蓋山,跨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以及衙州、處州、廣信、建寧四府的轄境,高高聳立在仙霞嶺、犁嶺之間,為群峰之首。楓嶺從西邊垂下去,畢嶺像屏障一樣橫在東邊,犁嶺則是浮蓋山的南案;浮蓋山亂石林立,直沖云霄,云霞飛舞,翠峰陡峭。我每次往南經(jīng)過小竿嶺、往北翻越犁嶺時,遙望浮蓋山的風(fēng)采,總是為之神往。飯后,我遏制不住登浮蓋山的興致,四處詢問登山的路。有一個牧人說:“順丹楓嶺攀登,是大路,但路程遠(yuǎn);從二十八都的溪橋左邊翻越山嶺,經(jīng)過白花巖上去,是小路,但路程近。”我聽到要過白花巖更加高興,即使繞路也要去,更何況是近路呢!于是過橋后往南走數(shù)十步,便從左邊的小路登嶺。上三里后下嶺,轉(zhuǎn)向南走,渡過一條溪,又走三里,轉(zhuǎn)進(jìn)南塢,到了浮蓋山北麓的村莊。溪水分流、嶺岡錯落,竹木清新幽靜,村莊的名稱叫金竹里。過木橋,從造紙人的籬笆門進(jìn)去,沿小石階攀登。一開始都是層層疊起的田畦,漸漸地直上陡崖。又攀登了五里,眾多而雜亂的巨石星羅棋布,和松樹、竹子爭占地皮。已經(jīng)進(jìn)入勝境區(qū),竹林幽深,山石回轉(zhuǎn),當(dāng)中峙立著一座庵,就是白花巖。僧人指點(diǎn)白花巖后山的絕頂,峰巒山石非常奇特。庵右邊的山岡環(huán)繞到左邊,有里山庵。沿里山越過兩重高岡然后轉(zhuǎn)下山的南面便是大寺。寺右邊有梨尖頂,左邊有石龍洞,在寺前俯視犁嶺,仿佛彎下身去胳膊就能夾住。我于是從寺右邊走,二里,在里山庵休息。從里山到大寺約有七里,山路狹窄而且陡。先登一座岡,大約走了二里,岡勢北垂。越過岡東,塢下的水都向東流,就是蒲城縣的分界。又往南上一里,越過一座岡,沿岡的左側(cè)而上,就是獅峰。霧氣重重,山路阻塞,沒有去登獅峰。越過岡往西下,又轉(zhuǎn)朝南上,二里,又越過一座岡,從岡左邊也可以登上獅峰,從右邊則可以登上龍洞頂。卻向南一直下,大約二里,來到大寺。巖石上竹影掩映,是白花巖所特有的景致;而群峰環(huán)繞、山巒排列,則確實是這里獨(dú)有的勝景。被雨阻攔在大寺中兩日。初四日冒雨去游龍洞。和當(dāng)向?qū)У纳艘坏,砍樹開路,在亂石堆中攀越而上。云霧四起,荊棘刺人,小石塊遍布山崖,形態(tài)猙獰、丑惡,猶如奇鬼。在石塊簇簇堆積的峽谷中穿行而過,形態(tài)窈窕美好的石頭,為峽谷增添了奇異而掩藏了峽谷的險惡;形態(tài)陡峭高聳的,則增添了險象而掩飾了高峻。這樣的路有兩里,在樹蔭底下斜視峻峭的山崖。登坐上去,右邊有狹窄的山谷,兩邊相隔只有一尺,上下一樣窄,很像所謂的“一線天”景觀,不知道這就是山頂要過的通道。于是點(diǎn)燃燈籠,葡旬著進(jìn)入一條石縫。石縫狹窄,兩邊的巖石聳立,也像外邊的一線天,只是外面的一線天頂上敞開而明亮,這條石縫上面合攏而昏暗。剛進(jìn)去時,上面合攏著的地方還有一兩處孔透亮,深入進(jìn)去則完全黑了。下面是流水的沙底,沾濕了腳,但路平坦。途中有一片石塊,像舌頭往上吐一樣,直立在狹窄的石洞正中,高度只有三尺,但兩邊緊貼洞壁。洞壁已經(jīng)緊靠雙肩,石片又擋在胸前,幾乎不能攀行,十分艱難地越過去了。再深入進(jìn)去,兩邊的洞壁越狹窄,雙肩平行就容不下。側(cè)著身子前進(jìn),又有石片像先前那樣阻塞在狹隘的洞口,高度則是先前石片的一倍。我登不上去,當(dāng)向?qū)У纳死疑稀5巧先ブ,僧人也下不去了,他脫掉外衣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繞了很長時間,才得以下去。我仍然側(cè)著身子站在石上,便也脫掉外衣,奮力而下,僧人在石下扶住我,得以繼續(xù)深入。里邊洞壁稍微寬舒一點(diǎn),可以平肩行走,水也比較深,被稱為龍池。抬頭瞇眼斜看上面,高得看不見頂,只有石龍從狹窄的洞壁盡頭懸崖上直直伸下來。洞中的石頭都是赫黃色的,但唯獨(dú)這石頭是白色的,石頭紋理如同粗糙的磨刀石,形成魚鱗狀,于是就用“龍”來神化這巖石。提起燈籠看遍景物然后出去。石洞狹窄處上面逼攏而下面有石障礙,進(jìn)來時從上面懸空身子往下墜,情形還較順利,出去時則從下面?zhèn)戎碜哟┰蕉^,胸和背已經(jīng)貼緊在兩邊的洞壁上,而膝蓋還是不能伸縮運(yùn)動,石頭直刺皮膚,前后誰也不能緊接著,每一個人越過時,越著急,就貼得越牢固,幾乎擔(dān)心要和石頭融為一體了。出來后,高興得如同重獲新生,而山中的霧氣忽然散盡,要攀登的絕頂也遙遙在望。從明亮的峽谷中往前走,割去荒草,撥開荊棘,不到半里,又有一個洞。洞壁全是層層疊疊的巨石,如樓閣重疊,洞中干燥、爽朗、明亮、穿透。

          在洞中逗留了很長時間,又往上攀登重疊的山崖,二里,登上絕頂,為浮蓋山的最高處。盤坐在巖石上,西北邊的云霧頓時散開,往下看金竹里以東,石坑崩塌、山谷深墜,一層層像碧玉堆砌、綢緞輕繞,遠(yuǎn)處近處態(tài)態(tài)萬千;只有絕頂以南,還隱蔽著不露出來。沿著西邊的山嶺往下走,才知道這座峰是浮蓋山最東部。從這里往西,曲折連綿的群峰,兩次低伏兩次聳起,到疊石庵為盡頭處,是浮蓋山的西部邊沿,再下去是白花巖了。不久接連翻過兩座山峰,是從里山到大寺的第三道岡。當(dāng)我每翻越一座峰時,這座峰就晴朗開了,西邊峰上眾多的巖石,都盡情地各自顯露。走完西邊的山峰,又翻過兩座峰,峰上都有層疊的巖石。又有一座朝南位于正中的山峰,峰前聳立著兩塊巖石,一塊斜而尖,名叫“犁頭尖石”。兩塊巖石高達(dá)數(shù)十丈,稱得上是江郎山的支派,而且?guī)r石下面都連綴有數(shù)塊層疊的石頭,下面像石盤承托。假如坐到嵌空的地方,都會留連不想走。這座山峰往南延伸的一道支脈,巖石大多嶙峋,被稱為“雙筍石人,',聚集排列在大寺右邊的峰巒,都是它的支派。山峰背后分散為五座峰,五座峰環(huán)圍而分開聳立,中間藏有一塊能建蓋房屋的平地,也堪稱高峰上罕見的地勢。又往西越過兩座峰,為浮蓋山的中頂,全是巨石層層堆積而形成的,底部的像盤,頂部的像蓋,有的是數(shù)塊石頭扛一塊石頭,有的又是一塊石頭上平橫列著數(shù)塊石頭,上下都形成疊臺雙胭。取名為“浮蓋仙壇”,確實不是誣稱啊。這些巨石高峻,沒有石階,不利于攀登。登到頂上,群峰全部浮現(xiàn)出來。山頂上的石頭,四周都長有青苔,如同頭發(fā)一樣地往下垂,嫩綠的顏色仿佛漂浮的青煙,秀美可愛。往西遙望疊石、石仙等名勝,還隔著三四座山峰,但時間已經(jīng)過了中午,于是返回寺中吃飯。告別大寺后往南下,走十里就是大路,已經(jīng)到犁嶺山麓了。登嶺,經(jīng)過九牧,在漁梁下街住宿。

          初五日從浦城縣乘船,一共四天到達(dá)延平府。初十日又逆流沿永安溪而上,船在榕溪停泊。這地方位于南平縣、沙縣的中間,距離兩縣都是六十里。在這之前,浦城縣的溪水小,而永安溪水暴漲,所以船順流、逆流都慢。

          十一日船順著山往西南曲折地航行,兩岸亂石高峻險惡,奔騰的溪水急速流淌。航行了二十里,船撞在石上,劃船人用竹絲、綿紙包住木片釘在撞破的地方,止住溪水涌進(jìn)船來罷了。又航行十里,溪右岸有一座山,像臥伏的雄獅一樣俯視溪流,山頂上有兩層崖石,崖上建有閣,崖下幾丈高的圓石,突立在溪流中間。于是船轉(zhuǎn)頭向東航行,又十里,船在月光下駛上一灘,在舊縣停泊。十二日山谷逐漸開闊,往西北航行二十里,到達(dá)沙縣。沙縣城南臨大溪,齊肩的城墻也就是溪邊的崖壁。溪中停放著很多大船,兩旁是水輪,控制溪水以便春搗。往西航行四十里,轉(zhuǎn)南駛?cè)肷焦戎虚g。右邊的山巖石突起,形狀峻峭,而左邊的峽谷中,有股像玉筷一樣的泉水落入山坳縫隙。又往西南航行二十里,在洋口停泊。洋口有通往尤溪縣的路。東邊有里豐山,是這一帶最有名的山。昨天船駛過伏獅崖時,就遙望到這座山了,今天則環(huán)繞山的西部向南航行。

          十三日往西南航行二十里,漸漸進(jìn)入山區(qū),又航行二十五.里,到雙口。于是轉(zhuǎn)頭往西北航行,五里,到橫雙口。溪流右邊有一股水從北邊流來,永安溪從南邊流來,都流到橫雙口匯合。順那條北邊流來的溪水,船航行到巖前大約還有七十里。又航行五里便進(jìn)入永安縣境內(nèi),名新凌鋪。

          十四日在永安縣境內(nèi)航行,開始聽到猿聲啼鳴。往南行四十里到鞏川。駛上大灘航行十里,往東南航行,忽然看到溪流右岸石峰突兀。.不一會,船直接駛到石峰下面,于是突兀的石峰變得高低錯落了,形成崩塌陡削的山崖、石壁,都盤繞相連而壁立,有的形成山峰,有的形成巖石,有的像屏風(fēng),有的像柱子,一個接一個地顯現(xiàn)出來。當(dāng)中的一座山峰峰壁直削到底,有人在壁上題寫了“凌霄”兩個大字。從這里開始,溪流左岸的奇異風(fēng)光,也好像要和右岸山峰比美似地的涌出。不久船轉(zhuǎn)向西北航行,溪流左岸的山崖比較奇異,然而還有更比溪左奇異的地方,這就是桃源澗。那里的山峰一排排地突立在溪流南邊,往上直逼云天,而往下則俯視著曲折的溪流,峰底深深地裂開,泉水奔流而下,仰望峰上,彎彎曲曲的欄桿懸在空中,長長地、高低不一地圍繞著,急忙停船攀登。沿著山澗往里走,兩邊山崖之間僅裂出一條縫隙,竹影映在溪中。找到橋渡過山澗又往上走,有道門,名“長春圃”。我急急忙忙朝前奔去,溪流南邊的山峰,也就是我先前抬頭眺望的地方,已經(jīng)在門北邊了。于是往北上,路旁有一塊石頭,方正、平滑,像磨刀石一樣。此時暮色籠罩了山峰,道路縱橫交錯,分辨不清,于是進(jìn)入大士殿,找到道士作向?qū)。跟隨道士往北走,就沿著山崖,過了文昌閣,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地越過兩個亭,都是在連綿不斷的懸崖絕壁上行走。從這里進(jìn)入又高又陡的夾縫中,縫隙只有一條線那樣寬窄,往上直劈山頂,遠(yuǎn)處通向山北,縫中容不下平肩而過,便鑿開崖壁讓人通過,層層疊疊的石階斜伸上去,直通夾縫中。我見過數(shù)處“一線天”景觀,如武夷山、黃山、浮蓋山等,但從未見過像這樣巨大而狹窄、深遠(yuǎn)而工整的“一線天”。不久就看到一方天空,四周山峰湊集聳列。穿越縫隙而上,有一塊整齊的方形石,名棋坪。途中又看到一座臺,一棵樹立在空中,樹根盤繞在臺上。有座橋飛架在兩邊山崖之間,上下都是陡峭的崖壁,從橋上懸空過去,群峰湊集、石壁裂開,形成很深很大的洞,名環(huán)玉。從洞中出來,又沿棋坪側(cè)邊穿越西塢而上,有一口井,井水十分清甜。登上山峰北邊,有亭,非常開闊,只是環(huán)繞在峰下的北溪,反而因為緊靠山腳而不能俯視到。從這里往左下,又有一片泉水匯聚成池塘,因為天晚而來不及去。于是往南登上絕頂,一座八角亭立在頂上最高處。又順西邊的路下山,出到倚云關(guān),于是筆直的石階,從石壁的裂縫中垂下去百丈。原來這座山峰四周陡峭如同刀削,只有作為暗梯的一線天和作為明梯的百丈石階兩條路,游人順明梯下山而從一線天匕山,才能游遍這非同尋常的奇觀,放棄此道就沒別的路了。

          返回到大士殿,天黑得無法出門。道士讓他的徒弟砍碎木頭點(diǎn)起火,送我到溪旁,一盞孤燈穿過綠色山塢,幾乎有點(diǎn)像墓地的磷火。道士說:“從長春圃走二里,有不塵館,旁邊還有一道百丈巖,都是值得游覽的勝景!蔽尹c(diǎn)頭贊同;氐酱希叽蛞购,船夫不同意,于是我和奴仆合力撐船。幸好灘中沒有巖石,月色漸漸明朗,二更天時,在一座廢石橋下停泊。航行了二十里,距離永安縣城只有二里了。

          十五日來到永安縣城西的橋下,橋已經(jīng)毀壞。而大溪從西邊流來,橋下的溪從南邊流來,依然是我游玉華洞時的情景。繞著城西往南走,順著南邊流來的溪水溯流而行,五十里,到長倩。溪水從右邊流出來,道路沿山左邊走,于是離開溪水攀登山嶺。越過兩道嶺,往西南過溪橋,走五里,往南過溪鳴橋。又走五里,直接登上西南山角,以為已經(jīng)窮盡了絕頂,上面則還有更高的山。不再往上走,順山腰往南行,盤旋在青翠的山間,俯瞰山底,溪澗曲折環(huán)繞山腳,只聽到波濤的怒吼聲,卻深得看不見水。原來峻峭的山巒與陡削的腸峰,互相交錯聳立如牙,溪水沖刷著峰巒底部,上邊都是叢密的河木,游人只看見空中綠樹叢叢,要不是聽到水聲,幾乎以為是一座山呢。走了很久,偶爾從樹隙中稍稍露出一點(diǎn)曲折的溪流,水色渾得像血一樣紅。又走五里和赤溪相遇,又走五里,在林田住宿。

          十六日沿山走二里,有座峰從南邊直直延伸下來。山峰東邊有條小溪,西邊則是大溪,都往北流到林田匯合,然后注入大煞嶺西邊。渡過小溪,順著山峰往南上,一共五里,到下橋。盤旋曲折地往南攀登,又行八里,到上橋。一道澗水飛流,吊橋高架,兩旁的高峰插向云天。過了橋,路更陡,走了十里,從山谷中直上兩座高峰南部,登上嶺巔;仡^看兩座高峰已在腳下,估計此嶺高峻,大煞嶺、浮蓋山都應(yīng)當(dāng)在它之下。往南下三十五里,到達(dá)寧洋縣。十七日乘船到華封。

          十八日上午才到達(dá),上岸。漸漸地登上山坡,溪水從右邊流去,因為灘高石阻,船不能往前航行。走十里,過了山麓,又走五里,越過華封的最高處,溪水從下面轉(zhuǎn)向西去。遙望西邊數(shù)里之外,河灘上巖石層層疊疊,水勢奔騰激蕩,流到一片全是巖石的河灘時便被隔斷而看不見了,這是峽谷中最險要的地方。我想起以前因為受雨阻擋而沒能去到,為什么今天已遇良機(jī)而又失之交臂呢?于是往北下三里,在塢中有一個村莊,以為離溪水不遠(yuǎn)了。沿著山塢往西走了一里左右,想臨近溪水,找不到路,于是從甘蔗田中往下走。走完蔗田,眼前又是一片蔓生植物,花像豆落,細(xì)小的果莢還未長成。又踩著藤蔓走,土松沙傾不能落腳,正好憑借藤蔓作臺階,沒多久藤蔓沒了,到處都是荊棘刺藤,茂密得無法往里走。一開始我側(cè)著身子走,分辨不出地勢高低,時時地陷進(jìn)石坎,被樹枝樹梢掛住。不久忽然看到一條溪橫在前面,大路沿著溪流延伸。往西走三里,俯瞰近在眼前的溪流,灘聲震耳,我認(rèn)為先前遙望的溪流中斷的險灘,必定就在這里了。這時大路直直往西伸去,通往吳鎮(zhèn)、羅埠。我尋找下溪邊的路,很長時間都沒找到,看見一條小路隱藏在茂密的荊棘中,就甸甸著順小路走。一開始還有點(diǎn)路的影子,沒多久,腳下全是堆積的樹葉,有一尺多高,蜘蛛網(wǎng)蒙在樹葉上;上面則是密密麻麻的荊棘雜草,鉤住頭發(fā)、刺進(jìn)大腿,真是有一百條計謀也難逃脫;等到逃脫時,則是澗水懸空注入溪中,陡巖層疊鑲嵌而下。巖石都層疊在空間,登上巖石,才又看見溪流,但巖石上不能立足,轉(zhuǎn)身摔下茂密的荒草中。我估計不能前進(jìn)了,便立即從澗水中攀越巖石,踩著流水走,于是來到溪中的巖石上。這塊巖石有一百間房屋那么大,側(cè)立在溪流南邊,溪流北邊又被崩塌的山崖堵塞。溪水避開南邊的巨石后,往北沖向崩塌的山崖,水不能沖開障礙流過去,只好躍入縫隙而下,下去就是高低懸絕的地勢,水流倒涌、波濤逆卷,山崖都因此而倒塌,船怎么可能通行呢?我盤坐在巨石上,又攀越到突立在溪中的巖石上坐下,望著眼前的溪水往西流去,一瀉千里之勢,險要得幾乎沒有哪一處能超過。坐了很久,溯大溪而行,踐踏著亂石,山轉(zhuǎn)彎處溪邊田地層層連接,順田地走,才走到正路上。沿路往西轉(zhuǎn),過了我所盤坐的溪中石二里左右,灘聲又像前面一樣的沸騰,溪中則又有一塊高高的磯石了;往西走二里,有小路,順山脊直直俯視著溪流而下,才看見先前下不去的險灘,就在溪流的上游,而在嶺頭所看到的完全被巖石中斷了溪流的險灘,則在下游。這山嘴正好懸立在兩處險灘之間,如果不到這里,那么兩處險灘幾乎還隱蔽不露真面目呢。越過嶺后乘船出發(fā)。明天,就到漳州府司理署了。

          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明代地理學(xué)家、旅行家。自幼好學(xué),博覽群書,欲“問奇于名山大川”。21歲開始專心旅行,30多年間歷盡艱險,足跡南至云、貴、兩廣,北到燕、晉,遍及現(xiàn)在的19個省區(qū)。其考察所得,按日記載,死后由季會明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記》。徐霞客的重要地理學(xué)貢獻(xiàn)有:對喀斯特地貌的詳細(xì)考察、記述和探索,居世界先進(jìn)水平;糾正了古代文獻(xiàn)有關(guān)中國水道源流記載的一些錯誤,如否定“岷山導(dǎo)江”舊說,肯定金沙江乃長江上源的事實;觀察記述了不少植物品類及其分布的若干規(guī)律;對火山、地?zé)峒案鞣N人文地理現(xiàn)象的細(xì)致考察與記錄述。

        【閩游日記后的原文和譯文】相關(guān)文章:

        閩游日記前原文及譯文06-13

        閩游日記前的原文與翻譯11-09

        黔游日記的原文及譯文09-01

        后赤壁賦原文和譯文06-19

        最新楚游日記原文及譯文11-27

        《張中丞傳后敘》原文和譯文10-27

        《王孫游》原文及譯文09-08

        《王孫游》原文及譯文02-04

        葉公好龍的原文和譯文03-29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