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勞亭原文翻譯及賞析
勞勞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譯文
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這送別的勞勞亭。
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不催這柳條兒發(fā)青。
注釋
勞勞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為古時送別之所。《景定建康志》: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江南通志》:勞勞亭,在江寧府治西南。
知:理解。
遣:讓。
賞析
此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以極其洗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單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以亭為題,就超越一步、透過一層,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只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別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過,這首詩的得力之處卻非上面這兩句,而是它的后兩句。在上兩句詩里,詩人為了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指出天下傷心之地是離亭,也就是說天下傷心之事莫過于離別,已經(jīng)把詩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沒有什么話好說,沒有進一步盤旋的余地了。如果后兩句只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陡然轉(zhuǎn)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兩句,別翻新意,另辟詩境。
這一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出自詩人的豐富聯(lián)想!段男牡颀垺の锷氛f:“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痹娝纪桥c聯(lián)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lián)類越廣,轉(zhuǎn)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王之渙的《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也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lián)想而言,只不過因古時有楊柳送別習俗,就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lián)系的事物聯(lián)系在了一起,而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一事與東風相聯(lián)。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干的事物聯(lián)在了一起。如果說王詩的聯(lián)想還是直接的,那么李詩的聯(lián)想則是間接的,其聯(lián)想之翼就飛得更遠了。
應當說,在古代詩歌中,從送別寫到折柳,在從折柳寫到春風的詩,并非絕無僅有。楊巨源的《折楊柳》詩“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寫得也具見巧思,但與李白這兩句相比,就顯得巧而不奇。李白的這兩句詩是把聯(lián)想和奇想結(jié)合為一的。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fā)青,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fā)青,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說,這是聯(lián)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說,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
與李白的這首詩異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之一:
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似惜長條。
對照之下,兩詩都以離亭為題,都是從離別想到楊柳,從楊柳想到春風,也都把春風寫得深知離別之苦,對人間的離別滿懷同情。但兩詩的出發(fā)點相同,而結(jié)論卻完全相反:李白設想春風因不愿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而不讓柳條發(fā)青;李商隱卻先說送別之人不忍折損楊柳的枝葉,再設想春風為了讓人們在臨別之時從折柳相贈中表達一片情意,得到一點慰藉,而不惜柳條被人攀折。這說明,同一題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寫法。詩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飛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無限廣闊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所作年代已難以確考,似為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李白漫游金陵時作。詹锳《李白詩文系年》:”為去朝以后所作,不知確在何年,姑系于此(指天寶八載)!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勞勞亭原文翻譯及賞析2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翻譯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
是那行人送別的勞勞亭。
春風也知道離別的痛苦,
不肯讓柳條生長出嫩芽。
注釋
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
知:理解。
遣:讓。
賞析
勞勞亭的故址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是古時的送別之所。李白另有一首《勞勞亭歌》,從其中的“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四句,可以想見亭周圍的秋季景色;而寫這首絕句時,春風初到,柳條未青,應當是早春時節(jié)。不過,詩人要寫的卻不是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為題來表達人間的離別之苦。它除了在語言、風格上顯示出了李白作品的明快自然、清新俊逸的藝術美外,其妙處在造意新巧,落想奇特。
此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以極其洗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單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楚辭之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以亭為題,就超越一步、透過一層,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只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別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過,這首詩的得力之處卻非上面這兩句,而是它的后兩句。在上兩句詩里,詩人為了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指出天下傷心之地是離亭,也就是說天下傷心之事莫過于離別,已經(jīng)把詩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沒有什么話好說,沒有進一步盤旋的余地了。如果后兩句只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陡然轉(zhuǎn)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兩句,別翻新意,另辟詩境。
這一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出自詩人的豐富聯(lián)想!段男牡颀堉锷氛f:“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痹娝纪桥c聯(lián)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lián)類越廣,轉(zhuǎn)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王之渙的《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也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lián)想而言,只不過因古時有楊柳送別習俗,就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lián)系的事物聯(lián)系在了一起,而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一事與東風相聯(lián)。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干的事物聯(lián)在了一起。如果說王詩的聯(lián)想還是直接的,那么李詩的聯(lián)想則是間接的,其聯(lián)想之翼就飛得更遠了。
應當說,在古代詩歌中,從送別寫到折柳,在從折柳寫到春風的詩,并非絕無僅有。楊巨源的《折楊柳》詩“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寫得也具見巧思,但與李白這兩句相比,就顯得巧而不奇。李白的這兩句詩是把聯(lián)想和奇想結(jié)合為一的。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fā)青,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fā)青,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說,這是聯(lián)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說,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贊美這兩句詩“奇警無倫”,指出其“妙哉‘知’字、‘不遣”,正是一語中的的評論。
與李白的這首詩異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之一:
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似惜長條。
對照之下,兩詩都以離亭為題,都是從離別想到楊柳,從楊柳想到春風,也都把春風寫得深知離別之苦,對人間的離別滿懷同情。但兩詩的出發(fā)點相同,而結(jié)論卻完全相反:李白設想春風因不愿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而不讓柳條發(fā)青;李商隱卻先說送別之人不忍折損楊柳的枝葉,再設想春風為了讓人們在臨別之時從折柳相贈中表達一片情意,得到一點慰藉,而不惜柳條被人攀折。這說明,同一題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寫法。詩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飛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無限廣闊的。
【勞勞亭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翻譯賞析09-01
民勞詩經(jīng)原文及翻譯12-22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2-19
勞停驛歐陽修翻譯賞析12-05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5篇)12-19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5篇12-19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7-20
《醉翁亭記》原文及翻譯賞析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