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獨游西巖》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
《生查子·獨游西巖》原文賞析及翻譯1
生查子·獨游西巖
。ㄋ未┬翖壖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
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
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譯文
聳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聽召喚,還會有誰喜歡欣賞你呢?歲暮寒冬,常到山中溪邊來吧。
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fā)現(xiàn)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
注釋
生查(zhā)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蹲鹎凹纷ⅲ弘p調(diào)。元高拭詞注:南呂宮。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
偃蹇(yǎn jiǎn):原義高聳,引申為驕傲,傲慢。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
憐:愛憐,喜歡。
歲晚:指寒冬臘月。
太寒生:比較寒冷。
生:語尾助詞,無義。
離騷:指戰(zhàn)國詩人屈原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
賞析
上片借山來自寫,又能將山品與人品相融。首句落筆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詞用來形容西巖的狀貌很恰當,也可以引申為詞人的驕傲和傲慢。一筆兩意,巧妙之極。而以“誰憐汝”這一問,更寫出詞人的自憐憐山,自傷傷山。此處的山與人,已在感情上合二為一!皻q晚”一句,也是既寫山,又寫人。如是寫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寫人,則指人的老大。這樣雙綰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詞人的心理自感,和對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詞人賦予了這樣充分的靈性甚至可說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沖出青山“喚我溪邊住”的語句,就不再突兀麗矯情。兩位歲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謀相伴,簡直再合情理不過。
下片借月來自寫,也有與上片近似的曲筆和豐富情味。過片說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頭下來了。這就如同一個絕大的懸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釋。結(jié)韻則作出生動的解釋,說這從天而降的明月,是因為被詞人讀《離騷》的聲音所打動和吸引。這解釋十分巧妙而合理,因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聽他讀書的明月,實不過是清溪里的月影。這樣的巧用,顯示出他專注于讀《離騷》的激憤心情。因?qū)P淖x書,他再無心仰望天空。偶爾一瞥眼前,只見溪中之月凝止不動,似在入神而聽。另外,這里的“夜夜”一語,又將前句瞬間的“明月來”化為夜夜的“明月來”,使詞人讀《離騷》的行為,不再是一個瞬息性行為,而在重復、延長中加深了它的意義,加強了它所含有的詞人感情的勃郁憤懣色彩。夜夜如此,長夜如此,這讀《離騷》的人,他的情感強度就不待測量而后知了。
這首詞是詞人詞作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擬人、雙關(guān)、懸念、暗示等等。而它們也使此詞在藝術(shù)表達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風味上厚重而含蓄。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天,辛棄疾被誣陷罷官,此后他長期閑居在信州上饒城北帶湖邊上、西巖是上饒城南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這首《生查子》便是辛棄疾閑居游西巖的紀游之作。
《生查子·獨游西巖》原文賞析及翻譯2
原文: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
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高高處。
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
譯文
聳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聽召喚,還會有誰喜歡欣賞你呢?歲暮寒冬,常到山中溪邊來吧。
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fā)現(xiàn)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
注釋
生查(zh。┳樱涸瓰樘平谭磺笥脼樵~牌名!蹲鹎凹纷ⅲ弘p調(diào)。元高拭詞注:南呂宮。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
偃蹇(yǎn jiǎn):原義高聳,引申為驕傲,傲慢。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
憐:愛憐,喜歡。
歲晚:指寒冬臘月。
太寒生:比較寒冷。生:語尾助詞,無義。
離騷:指戰(zhàn)國詩人屈原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半x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
賞析:
在古代游紀體詩詞中,以“獨游”為內(nèi)容的十分鮮見。“獨游”,顧名思義,就是孤孤單單沒有人為伴的游歷,同時心情又很郁悶,很顯然,作者辛棄疾此時就屬這一類。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誣陷罷官,長期閑居于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巖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yōu)美。這首詞是他閑居期間的紀游之作。
開頭“青山”兩句,寫出了詞人對青山的一片癡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獨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卻無動于衷,于是便發(fā)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誰會喜歡你呢?“偃蹇”,有高聳、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隨人俯仰,這或許就是詞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蘇軾詩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越州張中舍壽樂堂》)?磥,巍巍青山絕不同于熱衷功名利祿的市儈之輩。在辛棄疾的筆下,青山也總是被寫得氣象不凡、通達人情的。比如他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賀新郎》)。“青山欲共高人語,聯(lián)翩萬馬來無數(shù)”(《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扒嗌揭鈿鈲槑V,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間,“情與貌,略相似”,真可謂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歲晚”兩句寫貌似傲岸的青山對詞人充滿了情意。歲暮寒冬,青山勸詞人到山中溪邊來住,相互為伴,以御寒風?梢姡髡摺蔼氂挝鲙r”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層揣摩,似乎應(yīng)該把自然界的寒,理解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惡劣的政治氣候逼迫下,閑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關(guān)懷的。
下片著重寫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勸我溪邊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與詞人的情誼。“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人在山中,見不到地平線上升起的皓月;當月露山頭,已是高懸中天了。這兩句寫出了山中望月的特點。那一輪素月,是悄悄爬上山頭,關(guān)切地探望可敬的詞人呢,還是高高地亮起一盞天燈,遍灑銀輝,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種令人沉醉的意境,給詞人帶來不盡的遐想?
結(jié)尾兩句,由抬頭望空中明月到低頭見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處”進入溪水中來了。詞人形影相吊,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動著的月影相陪,這是多么難得的伴侶,多么難得的友情!“夜夜”句還表明,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聽著詞人讀《離騷》呢。從明月由“來”到“去”,說明詞人深夜未眠,足見其憂憤之至。
這首詞語言簡潔,內(nèi)容深刻含蓄。初讀全詞,似乎作者寄情山水,與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輕松愉快。細加品味則不然。詞中描寫的是: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詞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長夜無眠,獨詠《離騷》。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獨而又含有晶瑩色澤的圖畫!這圖畫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難申、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的作者形象嗎?
詞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沒有世俗的偏見,高尚、正直而又純潔。當作者罷官之際,被“嚴寒”所逼之時,得到敬重的,只有它們——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為自己的知音。在章法上,上片不說自己游山,而說青山“勸我溪邊住”;下片不說自己月夜讀《離騷》,而說明月聽《離騷》。以客寫主,不僅含蓄蘊藉,情趣橫生,而且有力地襯托出作者的高潔品格。盡管他為世所棄,無從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仍然保持著“一片丹心在玉壺”的美好情操。
聽讀《離騷》,從“讀”這個行動來說,是寫實,但其中另有寓意!峨x騷》抒發(fā)了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郁憤不平之情。辛棄疾一生渴望收復中原,卻屢遭投降派排斥和打擊,不為朝廷所用,不得已閑居鄉(xiāng)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滿腔憂憤之氣,很難用一二句話表達出來,借用屈原的《離騷》,恰好充分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來,不留痕跡,卻顯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輕輕一筆,就使全詞的主題思想迅速得到升華。
《生查子·獨游西巖》原文賞析及翻譯3
生查子·獨游西巖
辛棄疾〔宋代〕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譯文
聳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聽召喚,還會有吧喜歡欣賞你呢?歲暮寒冬,常到山中溪邊來吧。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fā)現(xiàn)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仿佛驕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
注釋生查(zh。┳樱涸瓰樘平谭磺笥脼樵~牌名!蹲鹎凹纷ⅲ弘p調(diào)。元高拭詞注:南呂宮。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偃蹇(yǎn jiǎn):原義高聳,引申為驕傲,傲慢。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睉z:愛憐,喜歡。歲晚:指寒冬臘月。太寒生:比較寒冷。生:語尾助詞,無義。離騷:指戰(zhàn)國詩人屈原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
賞析
上片借賦來自寫,又能將賦品與人品相融。首來落筆就奇,接來含蓄曲折!百儒俊币辉~用來形容西巖的狀貌很恰當,也可以引申為詞人的驕傲和傲慢。一筆兩意,巧妙之極。而以“誰憐汝”這一問,更寫出詞人的自憐憐賦,自傷傷賦。此處的賦與人,已在感情上合二為一!皻q晚”一來,也是既寫賦,又寫人。如是寫賦,指賦逢寒冬;如是寫人,則指人的老大。這樣雙綰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詞人的心理自感,和對于賦的'移情了。既然賦被詞人賦予了這樣充分的靈性甚至可說是人性,那么,上片末來沖出青賦“喚我溪邊住”的語來,就不再突兀麗矯情。兩位歲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謀相伴,簡直再合情理不過。
下片借月來自寫,也有與上片近似的曲筆和豐巧情味。過片說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賦頭下來了。這就如同一個絕大的懸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釋。結(jié)韻則作出生動的解釋,說這從天而降的明月,是因為被詞人讀《離騷》的聲音所打動和吸引。這解釋十分巧妙而合理,因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聽他讀書的明月,實不過是清溪里的月影。這樣的巧用,顯示出他專注于讀《離騷》的激憤心情。因?qū)P淖x書,他再無心仰望天空。偶爾一瞥眼前,只見溪中之月凝止不動,似在入色而聽。另外,這里的“夜夜”一語,又將前來瞬間的“明月來”化為夜夜的“明月來”,使詞人讀《離騷》的行為,不再是一個瞬息性行為,而在重復、延長中加深了它的意義,加強了它所含有的詞人感情的勃郁憤懣色彩。夜夜如此,長夜如此,這讀《離騷》的人,他的情感強度就不待測量而后知了。
這首詞是詞人詞作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擬人、雙關(guān)、懸念、暗示等等。而它們也使此詞在藝術(shù)表達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風味上厚重而含蓄。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生查子·獨游西巖》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生查子·獨游西巖原文翻譯及賞析03-04
生查子·獨游西巖原文賞析及翻譯01-17
《生查子·獨游西巖》原文賞析及翻譯08-09
生查子·獨游西巖原文及賞析08-19
《生查子獨游西巖》翻譯及賞析02-18
生查子獨游西巖翻譯賞析03-17
生查子·獨游西巖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7-12
《生查子·獨游雨巖》原文及賞析08-19
生查子·獨游雨巖原文及賞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