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薊北歸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
自薊北歸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自薊北歸
唐代:高適
驅(qū)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
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譯文
策馬馳奔在薊門之北,北風呼嘯邊地馬鳴聲哀。
遠望山口只是蒼茫一片,走出峽谷才見胡天豁然大開。
五將已經(jīng)深入敵境,前軍只有一半返回。
還有誰憐惜我這個失意之人,只好彈著長劍獨自歸來。
注釋
、潘E(jì)北:指薊門以北。薊門,在今北京西南。
、乞(qū)(qū)馬:馳馬。
、巧n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⑷豁(hu)達:豁然通達,形容開朗。
⑸五將已深入:漢宣帝時,曾遣田廣明等五將軍,率十萬余騎,出塞二千多里擊匈奴。
⑹止半回:只有半數(shù)生還。
、碎L劍獨歸來:《戰(zhàn)國策·齊策》載,馮諼為孟嘗君門客,未受重用時多次倚柱彈劍而歌“長劍歸來”,后受到重用。詩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報國無門。
賞析
首二句“驅(qū)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起手頗奇,在律詩中運用頂針重疊的手法,前兩句中兩個“北”字前后勾連重復,營造出濃烈的“哀”氣。既有以客觀寫主觀的“邊馬”之哀,更有“驅(qū)馬”人內(nèi)心的“哀”,一筆兩到,領起全篇。
緊接著“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一聯(lián),借用上聯(lián)的意象寫“驅(qū)馬”前行,“北風”呼嘯,征途更為苦寒,將“哀”意更進一層。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一聯(lián),由前兩聯(lián)寫自然、個人之“哀”,突轉(zhuǎn)為悼唐軍慘烈大敗之“哀”,將“哀”字賦予更為深廣之社會內(nèi)容,“哀”士卒,“哀”國家,“哀”用非其人。
尾聯(lián)再照應首聯(lián)“哀”字,在前文“北風”、“邊馬”、路遙、苦寒、唐軍慘敗等邊景、邊事、邊情之記敘中,以“長劍獨歸來”的形象描寫,將詩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無以復加,抒發(fā)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全詩極富塞外特色,真實感人,不論是對胡地景色的觀察,還是對歷史事件的記述都深深打上詩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寫南行出發(fā)時悲寂的的景象,繼而刻畫塞外獨特的風光,有近有遠,形象生動;隨后曠遠的景象又觸發(fā)了詩人對時局的深深思索,當收回眼光回到現(xiàn)實中時,詩人更感悲憤莫名,感慨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全詩言辭悲壯、蒼涼,將詩人自身哀傷的感情渲染的無以復加。
創(chuàng)作背景
開元二十一年(733)閏三月,唐軍大敗于契丹和奚。該詩作于這年冬天,詩人自薊北南歸,回憶起這慘痛的教訓,感慨庸帥誤國而自己報國無門,心有所感,寫下來這首詩。
自薊北歸原文翻譯及賞析2
自薊北歸
高適〔唐代〕
驅(qū)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
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譯文及注釋:
譯文:策馬馳奔在薊門之北,北風呼嘯邊地馬鳴聲哀。遠望山口只是蒼茫一片,走出峽谷才見胡天豁然大開。五將已經(jīng)深入敵境,前軍只有一半返回。還有誰憐惜我這個失意之人,只好彈著長劍獨自歸來。
注釋:薊(jì)北:指薊門以北。薊門,在今北京西南。驅(qū)(qū)馬:馳馬。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豁(huò)達:豁然通達,形容開朗。五將已深入:漢宣帝時,曾遣田廣明等五將軍,率十萬余騎,出塞二千多里擊匈奴。止半回:只有半數(shù)生還。長劍獨歸來:《戰(zhàn)國策·齊策》載,馮諼為孟嘗君門客,未受重用時多次倚柱彈劍而歌“長劍歸來”,后受到重用。詩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報國無門。
賞析:
首二句“驅(qū)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起手頗奇,在律詩中運用頂針重疊的手法,前兩句中兩個“北”字前后勾連重復,營造出濃烈的“哀”氣。既有以客觀寫主觀的“邊馬”之哀,更有“驅(qū)馬”人內(nèi)心的“哀”,一筆兩到,領起全篇。緊接著“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一聯(lián),借用上聯(lián)的意象寫“驅(qū)馬”前行,“北風”呼嘯,征途更為苦寒,將“哀”意更進一層。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一聯(lián),由前兩聯(lián)寫自然、個人之“哀”,突轉(zhuǎn)為悼唐軍慘烈大敗之“哀”,將“哀”字賦予更為深廣之社會內(nèi)容,“哀”士卒,“哀”國家,“哀”用非其人。
尾聯(lián)再照應首聯(lián)“哀”字,在前文“北風”、“邊馬”、路遙、苦寒、唐軍慘敗等邊景、邊事、邊情之記敘中,以“長劍獨歸來”的`形象描寫,將詩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無以復加,抒發(fā)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全詩極富塞外特色,真實感人,不論是對胡地景色的觀察,還是對歷史事件的記述都深深打上詩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寫南行出發(fā)時悲寂的的景象,繼而刻畫塞外獨特的風光,有近有遠,形象生動;隨后曠遠的景象又觸發(fā)了詩人對時局的深深思索,當收回眼光回到現(xiàn)實中時,詩人更感悲憤莫名,感慨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全詩言辭悲壯、蒼涼,將詩人自身哀傷的感情渲染的無以復加。
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自薊北歸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自薊北歸原文翻譯及賞析05-23
自薊北歸原文及賞析10-15
自薊北歸_高適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歸雁原文、翻譯、賞析02-19
歸雁原文翻譯及賞析04-18
暮歸原文翻譯及賞析02-12
歸夢原文翻譯及賞析07-13
歸雁原文翻譯及賞析06-20
歸燕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7-05
《歸嵩山作》原文及翻譯賞析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