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譯文

        時間:2024-02-04 18:02:26 古籍 我要投稿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譯文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譯文1

          王安石游褒禪山①記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②,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山”。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縣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③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予有嘆焉。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テ枪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予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④。

          注釋

         、侔U山:在今安徽含山北。

         、谔聘D慧褒:唐代的和尚慧褒。浮圖:或作浮屠、佛圖,梵語譯音,有佛、佛徒、佛塔等義,這里指佛徒。

         、廴A山之陽:華山之南。

         、軓]陵:今江西吉安。蕭君圭君玉:蕭君圭,字君玉,生平不詳。長樂:今福建長樂。王回深父:王回,字深父(或作深甫),宋代理學家。安國平父:王安國,字平父(或作平甫),安石之弟。安上純父:王安上,字純父(或作純甫),亦安石之弟。

          譯文

          褒禪山也稱作華山,唐代的和尚慧褒起初在這個地方建造了房舍,死后又埋藏在這里,因此后人就把這座山叫做褒禪山。今天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房舍和墳墓的所在地。距慧空禪院東邊五里,有個叫華山洞的地方,之所以叫“華山洞”,是因為它在華山南面的緣故。離洞一百余步,有塊碑石倒在路上,上邊的文字漫漶,已經(jīng)看不清楚了,只從殘存的文字中還可以辨出“花(huā)山”二字。而今天將“華”(huá)讀作“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音錯了。

          洞的下邊平坦而開闊,有一股泉水從洞旁涌出,到這里游覽和留字紀念的人很多,這就是稱作“前洞”的地方。由此向山上約五六里,有個洞穴很幽深,進入里邊很是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覽的人也沒有走到過它的盡頭,人們稱它作“后洞”。我與其他四人拿著火把進去,進入越深,就越難行走,而所看到的`景色就更加奇異。有個人懈怠而想出去,就對大家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庇谑谴蠹揖秃退黄鸪鰜砹恕4蟾盼覀兯降牡胤,還不到那些喜好游覽的人的十分之一,然而看左右的墻壁,來題字留念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峙逻M入再深一點,到的人就更加少了。當時,我的力氣還可以再深入一些,火還足夠照明。已經(jīng)出來后,就有人責備那個提議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著出來,而沒能盡情享受游覽的樂趣。

          于是我頗有感慨。古人對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往往有所收獲,這是因為他們對問題追求思索得深刻,沒有什么不加以體察的。平坦而近的地方,游的人就多;艱險而遠的地方,到的人就少。而世上奇特雄偉、壯麗怪異、不同尋常的景色,常常在艱險而遠、一般人很少到達的地方。所以說沒有毅力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毅力,不隨從別人停止,但力氣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毅力和氣力,又不隨別人而懈怠,到了幽深黑暗令人迷惑的地方,若沒有什么東西幫助,也不能到達。但是,力氣尚可到達的地方自己卻沒有到達,不僅會受他人的譏笑,并且自己也會后悔。盡了自己勇氣和毅力而不能到達的,可以沒有什么后悔的了,誰還能譏笑呢?這是我從這件事上受到的啟發(fā)。

          我對于倒在地上的碑石,又感嘆古書沒有記錄而后世的人以訛傳訛,難以搞清楚的東西,怎么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搞學問的人不能不深刻地思考而謹慎地選取的原因啊。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今江西吉安)的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今福建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王安國(字平父)和王安上(字純父)。

          評析

          本文是王安石變法前,任舒州通判時所作的一篇敘議結合的游記。通過記述他和同伴游褒禪山的過程,借物言志,生發(fā)議論,闡述人生道理,說明若要成就大事業(yè),就要有堅強的毅力,并且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作為輔助。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譯文2

          游褒禪山記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褒禪山,舊稱華(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縣城東北7.5公里),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安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兒的山腳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F(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廬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F(xiàn)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chǎn)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洞內(nèi)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nèi)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xù)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來,未能盡情享受游山的樂趣。

          對于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沒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貴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意志,也不隨從別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意志與力量,也不盲從別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jīng)]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但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情況,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謹慎采取傳聞材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安石記。(也作“臨川王某記”。這里“某”是古人寫文章時慣用的謙稱)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譯文3

          游褒禪山記

          宋代: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如今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夠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如今將“華”讀為“華實”的“華”,是(因字同而產(chǎn)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夠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庇谑,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洞內(nèi)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nèi)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繼續(xù)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對于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夠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是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夠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國,字平甫;王安上,字純甫。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的原文及譯文04-18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譯文01-29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賞析03-25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翻譯10-14

        游褒禪山記的原文及翻譯10-13

        游褒禪山記原文翻譯03-24

        游褒禪山記翻譯及原文08-11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文言文原文及譯文11-25

        游褒禪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5-18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7-0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