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登泰山記教案

        時間:2022-03-04 14:56:24 教案 我要投稿

        登泰山記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泰山記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泰山記教案

        登泰山記教案1

          教學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

          2.理解詞類活用現(xiàn)象:西、東、道、陰、燭

          3.辨別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記敘的內(nèi)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

          教學重點及難點:本文詳略恰當?shù)奶攸c;側(cè)面烘托的手法

          教學方法:“讀——講——析——結(jié)”四步閱讀法

          教學課時:2課時

          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

          二.介紹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jīng)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

          一、補充注音:

          汶(w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顛(dian)

          徂(cu)徠(lai)岱(dai)祠 行(xing)宮 姚鼐(nai)解釋加點的字

          二、補充釋字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三、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

          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jīng)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四、.說明游蹤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模棵鑼懥嗽鯓拥膭倬埃?/p>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jié):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學案》中的練習題

          2、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記教案2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簡練的語言。

          2.在反復誦讀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教學過程和步驟:

          一、試讀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節(jié)組合:

          當其/南北分者

          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大風/揚積雪/擊面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

          極天/云/一線異色

          是日/觀/道中石刻

          其遠石刻/盡漫失

          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

          2.以下幾處凡須連讀以明確語意的,用底線標示:

          余始循以入

          磴幾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極天云一線異色

          視日觀以兩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二、第一段導讀

          1.汶水,濟水怎樣分流?誦讀原文語句。

          “泰山之陽,陽谷皆入濟”。首先介紹泰山突兀于汶、濟二水之間,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濟水淙淙東去,“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點出了萬壑爭流的壯美景觀,名山傍水,分外壯觀。

          2.古長城橫亙于哪里?誦讀原文語句。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這句既點出古長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處,成為兩水分界線,又寫出泰山形勢之險,依山筑城。

          3.怎樣介紹日觀峰?誦讀原文語句?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寫日觀峰,既點明泰山最高點,也為這次泰山之行樹起了一塊指路牌。

          4.小結(jié):這幅泰山地理概貌圖,猶如電影的遠景鏡頭,又如繪畫中的鳥瞰圖面。作者系用由“面”(兩水)到線(古長城)再到點(日觀峰)的寫法,為后文的敘述設(shè)下伏筆。

          5.誦讀。要求層次分明,字音清晰。前兩句重音在“陽”“陰”“陽谷”“陰谷”上;后兩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

          三、第二段導讀

          1.由三人分讀第二段,并全段由幾幅畫組成?

          2.為第一層內(nèi)容擬標題:旅游路線圖?/p>

          3.劃出自京師至泰安的有關(guān)動詞,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生動。“乘風雪”乃全文點睛之筆,作者悄悄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為登山之難,覽之豪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

          “歷”“穿”“越”“至”,一氣讀來感到作者不辭漫長的旅途和行程的艱辛,正頂著風雪由遠而近,快速行進,以歸返自然,縱情登山攬勝。其游興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為第二層內(nèi)容擬標題:登臨泰山圖。

          5.劃出自山麓至山頂?shù)耐緩,品讀登山之險。

          作者從南麓出發(fā),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經(jīng)由中嶺,復循西谷,到達山頂,重點表現(xiàn)一個“登”字。作者好像一個導游,引導我們一道攀登,突出“險”字!俺扇缛菀讌s艱辛”,山高達四十五里,石級竟七千有余,從中嶺到山巔,有不少山崖像門戶一樣擋著山路,人們稱之為“天門”,峰巒險峻,霧重冰堅,攀行何其艱難,正如作者在《歲除與子穎登日峰觀日出作歌》一詩中所寫:“堅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險才到頂”,登山充滿苦趣,但樂趣亦在其中。

          6.為第三層內(nèi)容擬出標題:晚清文照圖

        登泰山記教案3

          一、教材內(nèi)容剖析。

          《登泰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第二冊第六單元第三課,這是一篇課內(nèi)自讀課文。經(jīng)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學生已基本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學生課前經(jīng)過充分預習,是完全能讀懂的,這也真正體現(xiàn)了自主學習的特點。這篇課文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作者姚鼐,為清代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領(lǐng)袖,這篇文章基本貫徹了姚鼐的“義理、考據(jù)、詞章”三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理論。因此,學習本文應(yīng)該從宏觀上把握好重點和難點,同時還要注意拓展文化視野,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描述。

         。ㄒ唬┲R目標。

          1、進一步積累文言詞法、句法和文學文化常識,能熟練朗讀。

          2、欣賞精彩的寫真片斷,品味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

         。ǘ┠芰δ繕恕

          1、學習文章筆法簡練的特點,提高鑒賞能力。

          2、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創(chuàng)作理論,提高分析評價能力。

          (三)情感目標。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陶冶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ㄒ唬┙虒W重點。

          1、疏通全文,加強重點字詞句的落實,全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理出文章寫景順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結(jié)構(gòu),熟讀全文。

         。ǘ┙虒W難點。

          通過文章簡約的語言,體會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特點,并作出一定的評價。

          四、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對象:

          高一學生。

          2、學生特點:

         。1)知識能力儲備:

          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還需注重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理解并掌握詞類活用,為進一步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但閱讀不止如此,還需著重培養(yǎng)欣賞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學文化知識,培養(yǎng)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2)個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加強,學生漸漸地能夠用理論作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lǐng)域。高一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且競爭意識不斷加強。教師應(yīng)加強理論指導,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加強師生、生生的協(xié)作交流。

          3、學法:

          自主學習;協(xié)作式學習。

          五、教學策略及教法設(shè)計:

         。ㄒ唬┎呗裕

          課堂組織策略:采用漸進分化式,提出問題,逐層展開,分層次教學。

          學生控制策略:及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了解完全任務(wù),掌握獲取知識的手段和途徑,正確控制自主學習,達到認知的意義建構(gòu)為目的。

          (二)教法:

          1、談話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自身的中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中明確研究方向,相互學習,集思廣益。

          2、成果展示法:將小組通過對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內(nèi)化而形成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喜悅,激發(fā)學習熱情。

          3、檢測法: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chǔ)上,通過練習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及時鞏固書本知識,從而更好地分析課文內(nèi)容。

          六、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新課程改革下的解讀。

          1、情境導入。

          播放《泰山風光片》的片段,創(chuàng)設(shè)情景,鋪設(shè)好情感場,使學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對泰山的向往。正由于這種情感內(nèi)驅(qū)力的作用與影響,學生此時定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動機。

          2、檢測反饋。

          事先已要求學生充分預習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就文言常識設(shè)置一定的練習來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檢測分為五部分:文學常識、字詞注音、重點字詞解釋、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檢測時強調(diào)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為下面分析課文內(nèi)容奠定基礎(chǔ)。

          3、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導學生用最精練的語言歸納出文章每一段內(nèi)容要點,畫出登山線路。

          (2)細讀課文,領(lǐng)會文章內(nèi)容。

          精讀文章重點段落,體會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配樂朗讀。

          伴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過程的設(shè)置,使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深層次的理解,為進一步鑒賞課文奠定基礎(chǔ)。

          4、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

          在完成對課文基本內(nèi)容的學習后,引導學生如何鑒賞文學作品。學生結(jié)合以往學習經(jīng)驗提出了從幾個方面來鑒賞這篇文章,教師幫助梳理,最后確定為本課堂的三大學習主題。這樣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同時又為學生意義建構(gòu)夯實了基礎(chǔ)。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學由疑開始",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符合新課程要求。

          5、匯總交流。

          學生利用網(wǎng)上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和協(xié)同學習,學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問題在專題網(wǎng)站的討論板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展開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著重體現(xiàn)了學生對問題深入全面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加強,思維條理性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間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

          6、成果展示。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相互間合作,達成共識,形成集中性意見,同學通過學習完成建構(gòu),達不成統(tǒng)一意見的,課后可以進一步引申思考,在討論板中表述自己觀點。這樣也充分利用網(wǎng)絡(luò)學習的寬度和持久性,體現(xiàn)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九、登泰山記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孕育了眾多的奇山異水,它們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名篇佳句。

          今天我們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教師運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同步解說。

          1、課前認真預習這篇課內(nèi)自讀課文。

          2、每一位學生打開《登泰山記》專題網(wǎng)站,瀏覽教學目標。

          3、點擊“泰山介紹”后,再點擊“泰山圖片”欣賞泰山的圖片,然后再點擊“影片欣賞”,欣賞一段泰山風光片。渲染氣氛,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專題網(wǎng)站。

          (二)創(chuàng)設(shè)情景,鋪設(shè)好情感場。

          使學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對泰山的向往。正由于這種情感內(nèi)驅(qū)力的作用與影響,學生此時定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動機。

          檢測反饋下面來檢測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請大家打開檢測反饋,迅速完成檢測。教師對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進行鼓勵表揚。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完成檢測。然后對照正確答案,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思考。檢測時強調(diào)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為下面分析課文內(nèi)容奠定基礎(chǔ)。

          (三)教師的表揚創(chuàng)設(shè)競爭的學習氛圍。

          1、研讀課文。

          教師:

         。1)請同學們用最精練的語言歸納出文章每一段內(nèi)容要點,畫出登山線路。

         。2)精讀文章重點段落,體會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學生積極思考,每一段分別由一位學生簡要概括它的內(nèi)容要點。最后請同學口述登山線路。

          2、接著細細品味文章中多處描寫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隨后一名學生朗讀了這篇課文,其他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體會泰山的美、作者寫作的特點,積極思索該如何進一步鑒賞課文。利用這一過程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深層次的理解,為進一步鑒賞課文奠定基礎(chǔ)。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及時加以鼓勵、評價、表揚學生,提高其積極性。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及時加以引導,點撥,保證學生學習的目標更加明確,促使學生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動力,從其他同學的成果中獲得經(jīng)驗,彼此形成友好競爭的氛圍,不斷地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是成功教育。

         。ㄋ模﹦(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

          師:

          1、我們該如何進一步鑒賞這篇課文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結(jié)合我們以往鑒賞一篇文章的經(jīng)驗,提出自己的見解。

          2、幫助學生確定三個研究主題。學生通過預習、研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提出了一些問題,以其中的三個為代表:

          (1)怎樣從語言、結(jié)構(gòu)、描寫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記》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2)結(jié)合姚鼐的散文創(chuàng)作理論,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體現(xiàn)他的創(chuàng)作理論的?

         。3)以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創(chuàng)作特點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評價。

          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確立所要重點研究的三個主題。明確目標,縮小信息搜尋的范圍,提高效率。

          由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研究所關(guān)心的問題,真正做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這樣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同時又為學生意義建構(gòu)夯實了基礎(chǔ)。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學由疑開始",符合新課程要求。尤其是對第三個主題作出一定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辨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ㄎ澹┚W(wǎng)上學習探究。

          1、教師指導學生:“請同學們自由選擇三個主題中的一條或多條,積極使用網(wǎng)絡(luò)資源,在網(wǎng)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對主題的研究的計劃”。

          2、教師及時對個別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在線輔導:如,怎樣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題的相關(guān)材料;如何對自身搜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分類,整理,整合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學生比較主題,最終確定自身研究的主題,進入不同的主題討論板上。

         。2)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查找本專題網(wǎng)站上是否有相關(guān)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輸入本專題的關(guān)鍵字進行搜索:如輸入桐城派字樣搜索桐城派創(chuàng)作的相關(guān)資料。

         。3)對自身搜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分類,整理,整合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師跟蹤學生研究過程,及時加以引導,使得學生研究圍繞主題進行。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動力,從其他同學的成果中獲得經(jīng)驗,彼此形成友好競爭的氛圍。

          學生在搜集、整理,加工、應(yīng)用網(wǎng)絡(luò)資源的同時發(fā)展自身自主的學力,如獲取有關(guān)信息與資料的能力、利用和評價有關(guān)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等。

         。┬〗M匯總交流。

          教師一方面幫助學生整合材料,提交獨特的觀點,做好動作比較慢的同學的輔導工作,另一方面關(guān)注各個討論板上已有的觀點,圍繞學習目標,和學生一起辨別、分析這些見解的正確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時關(guān)注學生對這些觀點的總結(jié),并提出建設(shè)性見解。

          1、在自己所研究專題的討論板中署名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尋找共同點和不同點,相互補充學習,交流彼此的學習心得。

          2、和同學、教師一起,發(fā)表見解,緊緊圍繞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辨別、分析這些見解的正確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膽質(zhì)疑,提出建設(shè)性見解。

          3、綜合各個討論板的討論,積極參與多個討論板的討論,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個主題中的一部分,則通過瀏覽其他主題討論板認真學習,適當提出見解。學生利用網(wǎng)上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和協(xié)同學習,學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問題在專題網(wǎng)站的討論板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展開小組討論,集體匯報交流,著重體現(xiàn)了學生對問題深入全面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加強,思維條理性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間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

          (七)成果展示。

          教師參與整理,把三個主題研究的成果展現(xiàn)給每一位學生并加以總結(jié):“每一位同學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自身學習的特點,積極參與整個過程,自主學習,提高了自身的水平,也出色地完成預定的目標。”

          學生總結(jié):

          1、本文語言明凈簡潔,雅淡清麗,無廢詞冗句;結(jié)構(gòu)上有主有次,有詳有略;描寫時點面結(jié)合,突出重點,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動形象,色彩鮮明。全文短小精悍,讀來朗朗上口。

          2、文中寫泰山的地理形勢,登山路徑,南北西東,方位距離,無不顯示作者的學問和考據(jù)的功夫;語言明凈簡潔,描摹細致,可以看出作者錘煉語言的功力;全文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這些都完全體現(xiàn)了作者“義理、考據(jù)、詞章”相結(jié)合的散文理論。

          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內(nèi)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但“桐城派”的創(chuàng)作拘泥形式,過于追求古雅,他們的指導思想受時代的局限,有些文章的內(nèi)容甚至是反動的。

          (八)作業(yè)。

          教師:對論文加以點評。推薦優(yōu)秀論文爭取發(fā)表。寫一篇不低于800字的鑒賞《登泰山記》的小論文。

        登泰山記教案4

          一、解題

          記,一種文體,本文屬于山水游記。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jīng)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

          關(guān)于泰山的評論有:

          盧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價值,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jié)合在一起,并在人與自然的概念闊眼界,這是中國對人類遺產(chǎn)的巨大貢獻。

          郭沫若:泰山應(yīng)該說是中華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

          季羨林: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與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治學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yè)于劉大櫆,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jù)”、“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又發(fā)展劉大櫆的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并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將他們及其追隨者稱作“桐城派”。桐城派興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勢力最大的一個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所僅見。

          桐城派文論的核心是義法。明確提出義法說和對義法的內(nèi)涵進行反復闡述的是方苞。他主張“言有物”,是說文章要有內(nèi)容,基本上是宋儒的義理,但又力戒空疏,強調(diào)濟于實用;還主張“言有序”,是說文章講究表現(xiàn)形式,要有章法結(jié)構(gòu)。義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內(nèi)容、有條理、結(jié)構(gòu)謹嚴、合乎體制的文章。義與法的關(guān)系,有主有次,相輔相成,內(nèi)容和形式要成為完整的統(tǒng)一體。方苞認為,形式要為內(nèi)容服務(wù),內(nèi)容決定著形式。義法說還包括對謀篇布局“尚簡去繁”的要求和對語言文字“雅潔”的提倡。

          其后的劉大櫆在義法說方面,又加以豐富和補充,強調(diào)了散文應(yīng)具備的情感和氣勢。他認為,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固然居首要地位,但藝術(shù)本身卻有相對的獨立性,提出了神氣音節(jié)說。所謂“神”,大體是指作者的性格特征、思想修養(yǎng)在藝術(shù)上完滿而成熟的表現(xiàn);所謂“氣”,大體是指流注在作品中的氣勢及其所呈現(xiàn)出的面貌;所謂“音節(jié)”,則是指長短相間、錯綜配合的句式結(jié)構(gòu)和抑揚頓挫、瑯瑯可誦的語言因素。后來桐城派文人都把因聲求氣奉為不易之旨。

          方苞兼論義法,劉大櫆以法為主,姚鼐則擴充和發(fā)展了方、劉之說,使桐城派文論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姚鼐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見有以下三點:

          提出義理、考據(jù)、辭章的統(tǒng)一。姚鼐生當乾、嘉考據(jù)風盛之時,他將宋、漢學和辭章結(jié)合起來論述文章和學問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論文解識宏通之處。這對擴張桐城派的壁壘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選文和作文的標準,即“文章八要”的主張。他在所編選的《古文辭類纂》的序目中說:“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者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他所說的神、理、氣、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聲、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語言的音韻文采。精寓于粗,即內(nèi)容寓于形式。從而概括出散文創(chuàng)作藝術(shù)的特征,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論。

          提出文章風格的陰陽剛?cè)嵴f。他將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概括為陽剛陰柔兩大類,認為這兩種風格相互配合、相互調(diào)劑,又會產(chǎn)生多種多樣的風格來。他還認識到文章風格主要是作者才性和氣質(zhì)的表現(xiàn),可以通過藝術(shù)形象來分析和顯示作者的風格。這是對古文家在文學風格理論方面的概括和總結(jié),是桐城派文論的精彩之處。

          三、內(nèi)容分析

          各段主要內(nèi)容:

          第1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2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4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5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在文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3幅壯麗的圖畫:

          第一幅是雪后登山圖。時間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線是“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薄俺恕薄皻v”“穿”“越”“至于”這幾個動詞不但由遠及近地交待行程,而且也準確地表現(xiàn)了時令和地形。如“乘”字寫出了作者頂風冒雪趕路的情形,“穿” 形象地暗示出峽谷的幽深。下面轉(zhuǎn)入對登山的描敘!坝赡下吹恰,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是總寫他與友人的登山路線。在這幅登山圖中,作者對“南麓”“中谷”“天門”“東谷”或敘或描或議,隨意點染,然后重筆描出泰山極頂?shù)难┚埃@是一幅以視覺為主的鳥瞰圖:“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幅圖畫以南天門為主體,峰上是圓圓的晚日燭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徠,蜿蜒的汶水和鱗次櫛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負雪的群峰,這些滲透著大自然磅礴氣勢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構(gòu)成了一種無比壯美的意境,而那皚皚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飄然的霧帶又在壯美中涂上一層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紅日,靜穆的群峰與飄動的霧帶,在色彩、動靜上又構(gòu)成了對比和映襯,使這幅雪后登山圖呈現(xiàn)出一種無與倫比的絢麗色彩和生動氣勢。

          第二幅是泰山日出圖。作者仍是先交待時間、地點和動機:“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這是幅靜態(tài)的畫。但一個“待”字卻寫出了觀日出的虔誠和急迫的心情。接著描繪日出前的氣候和周圍的景色:“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边@是寫氣候惡劣,但氣候越是惡劣,也就越能反襯出作者觀日出的虔誠!吧砸娫浦邪兹魮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边@是寫日出前周圍群峰的景象,一個“稍”字點出了天氣由陰沉逐漸向晴朗轉(zhuǎn)化的過程,也暗示天出現(xiàn)亮色。下面正面寫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痹谶@段描敘述中有速度的變化,有色彩的變幻,有大海的襯托,更有紅日升空君臨天下的磅礴氣勢。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渾氣勢、斑斕色彩寫得淋漓盡致,至此作者意猶未盡,又用西邊群峰作進一步的渲染和陪襯:“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奔让枥L了旭日臨空,光照萬里的磅礴氣概,又暗示了日觀峰之高,是觀日的最佳處,再次突出了日觀峰這幅主景。

          第三幅是泰山景物圖。這是作者觀日出后游興的`余波,也是讓讀者在觀日出的強烈震動和感奮后來個間歇小憩,表現(xiàn)了作者在構(gòu)圖上疏密有致、濃淡相宜的特色。作者敘泰山景物分兩個方面,一是名勝古跡、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幾筆帶過;另一是描繪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圓、少雜樹)、三無(無瀑布、無鳥獸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寥寥幾筆就把泰山的山、水、樹、石的特點概括無余,使泰山極富有個性,很見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作者正是通過以上四幅畫面,以登覽為線索,把以日觀峰為主景的泰山風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準確而富有氣勢地描述出來。

          為什么等待戈多

          ——解謎《等待戈多》

          高二(3)程遼

          習慣于傳統(tǒng)戲劇中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和精美凝煉的對白,《等待戈多》簡直讓人瞠目結(jié)舌。然而這部廢話連篇的無戲之劇卻把無聊、空虛的境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節(jié)跌宕的傳統(tǒng)戲劇,倒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關(guān)于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戈多,卻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全劇有關(guān)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處。首先是:

          “愛斯特拉岡(后稱‘愛’)咱們到底要求他給咱們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爾(后稱‘弗’)你當時難道沒在場?

          愛 我大概沒好好聽。

          弗 哦……沒提出什么明確的要求。

          愛 可以說是一種祈禱。

          弗 一點不錯。

          愛 一種泛泛的乞求。

          弗 完全正確。

          愛 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 說他瞧著辦。

          愛 說他不能事先答應(yīng)。

          弗 說他得考慮一下。

          愛 在他家中安靜的環(huán)境里。

          弗 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愛 他的朋友們。

          弗 他的代理人們。

          愛 他的通訊員們。

          弗 他的書。

          愛 他的銀行存折。

          弗 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愛 這是很自然的事。

          弗 是嗎?

          愛 我想是的。

          弗 我也這么想。(沉默)”

          無異于廢話。再看第二處。

          “弗 哦,他是……可以說是個相識。

          愛 哪兒說得上,我們簡直不認識他。

          弗 不錯……我們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樣……

          愛 就我個人來說,我就是看見了他的面也不認得他。”

          后面兩處是寫孩子上場告訴等待著的愛和弗,戈多今晚不來了,明天準來。

          劇中并沒有明示戈多是誰或是什么。

          據(jù)說1958年該劇在美國上演時,導演問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他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可見作者也只是發(fā)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象,而謎底似乎連他自己也未能揭曉。

          根據(jù)劇中人物混亂的語言,我們大概可以拼湊出,戈多是愛、弗二人每天都在等待的人,但他倆也搞不清戈多是怎么回事,戈多每天都可能來但每天都沒來。如果說戈多是某個具體人或者某個具體事,或是代表希望,愛、弗就不必只是百無聊賴地等待,都可以去尋找、去追求,就像傳統(tǒng)戲劇中寫的那樣。他們幾次等得無聊透頂,絕望地喊:“我們干什么呢?我們干什么呢?”難道竟是他們想不到去尋找嗎?不,是他們不能尋找,因為戈多不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仇不得報的時候,哈姆雷特就會揮舞著寶劍復仇;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的時候,羅密歐與茱莉葉就會向命運宣戰(zhàn);夢中的天邊外不能到達的時候,羅伯特就會被遙遠的理想所折磨。若是羅伯特如愿以償?shù)爻隽撕,便會因為失去露絲而使理想悲劇變成愛情悲劇。為生存、為情感、為信念而奮斗,這些都是有意義的故事。人總是在追求中。但如果所有這一切的追求都有了結(jié)果呢?一個指向沒有指向的概念就產(chǎn)生了。人們就開始等待戈多。

          因為空虛,所以追求。追求到的都不是要追求的,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因為它不需要追求。它是什么?

          等待戈多,此時戈多已經(jīng)來了。他在哪兒?

          誰是戈多?

          以上三個問題有著同樣的答案。

          人人都忙。想做一件事,去做,做完了,再想做一件事,再去做。做過去的事,一件、兩件、三件……在做的事,一件、兩件、三件……要做的事,一件、兩件、三件……我們就像是等待戈多的兩個人,傳帽子當游戲,對罵是消遣,上吊來解悶。我們?yōu)槭裁磿羞@么多意義,要做這么多事?因為剝?nèi)ナ聞?wù)繁忙的華麗外衣,我們不能面對自己的空虛。心是永遠不能遺失的,卻是從人穿上外衣的一開始就被遺忘的。所以人馬不停蹄地忙碌、尋找、穿上更復雜的衣服,因為他似乎缺了點什么。哪知道缺的不是衣服,而是穿衣服的主人。等戈多的兩個人說:“嗯?咱們走不走?”“好的,咱們走吧!比缓笏麄冏粍。人能往哪兒走呢?換來換去也不過是一件衣服而已。走也沒走。沒走也走。要去的地方已經(jīng)在了,逃也逃不掉。

          所有的衣服都穿遍了,不能滿足。這時候戈多就來了,就開始等待戈多了。他既是想像中的衣服又是衣服后的人。最厲害的大力士舉不動的是自己。很無聊,很難受,但是戈多不來,你怎么離開?

          追尋戈多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化身為了花花世界。

          萬般無奈,便只有等待戈多了。

        登泰山記教案5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shè)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jié)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yīng)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模棵鑼懥嗽鯓拥膭倬埃?/p>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jié):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本文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語文第二冊教案》,本文署名馬彥英。

          附:

          桐城派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nèi)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jīng)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櫆發(fā)展了方苞關(guān)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shù)性,提出了“因聲求氣”說。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強調(diào)“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文風上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頗具特色。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促進散文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滴跛氖迥辏1706)進士。五十年,被牽連進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獄。赦出后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累官至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曾寫《獄中雜記》,揭露當時司法制度的黑暗與殘酷,具有現(xiàn)實意義。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創(chuàng)始人。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時始終以此為宗旨,文章寫得雅潔精練,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chuàng)清代古文的新風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因而發(fā)表很多文章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的思想,在當時影響極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劉大櫆(1698~177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極重文的神氣。在布局謀篇、行文寫作上喜歡鋪張排比。辭藻氣勢,較方苞、姚鼐為盛,而雅潔淡遠則不如。在描寫山水、刻畫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長大、描繪詳盡取勝。代表作有《觀化》、《息爭》、《焚書辨》、《書荊軻傳后》、《黃山記》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論文偶記》1卷。

          《海峰先生詩文集》書影

          姚鼐(1732~1815)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偲,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諸書院講席共40年。姚鼐繼承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繼承方苞的義法論和劉大櫆的聲氣論,在理論上又有所發(fā)展。①提倡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濟”。②總結(jié)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陽剛、陰柔兩大類的風格,認為兩者不能偏廢。姚鼐的文章與歐陽修、曾鞏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于“陰柔”之美。他的議論文如《伍子胥論》、《李斯論》,序跋如《老子章義序》、《海愚詩抄序》,書信如《答翁學士書》,記傳如《登泰山記》,都可看出他的風格。其缺點是氣力不能健舉,規(guī)模不夠闊大,缺少現(xiàn)實內(nèi)容。他的詩清拔淡遠,尤工近體,但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軒全集》88卷,所輯文總集《古文辭類纂》,世以為精當,流傳很廣。

        登泰山記教案6

          一、領(lǐng)會泰山的地理特點和時令特點,學習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二、體會形象優(yōu)美簡練的語言特色,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教學重難點:

          領(lǐng)會景物特征,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工具:

          電腦多媒體設(shè)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了解文章內(nèi)容,領(lǐng)會冬季泰山特征

          一、導語激趣(媒體展示“五岳獨尊”為背景的課題)

          名山大川向來備受文人騷客旅行家冒險家挑戰(zhàn)者的歡迎,有“五岳獨尊”之譽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稱,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代帝王尊崇它,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歷代文人禮贊它——孔子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妙悟,這些無不激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經(jīng)冒著風雪不遠萬里趕來登山并給我們留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簡介(課件展示)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四庫全書館纂修竺職。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書院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九經(jīng)說》等書。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整體感知

          1.熟讀課文,概括各段內(nèi)容

          明確: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小結(jié):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文章主要寫了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登山和觀景,作者通過所感所見從不同的視角寫了風雪中的泰山特點。

          2.再讀課文。本文是一篇游記,請思考:

          ①本文從登山到觀景一共有幾天的游程?

          明確:兩天。依據(jù)一:運用天干地支和書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兩天的具體日期。

          依據(jù)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頂后所觀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寫“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由此可推出他們在山頂宿了一晚,而且極有興致。

         、诘巧铰肪如何?(展示登山線路)

          明確:有兩條。一條是作者與友人從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45里);一條是古人登山路徑既從泰安——東谷——天門(山巔)

          四、具體研讀

          ㈠分析第二段

          1.請一生讀,師生評價。

          2.此段泰山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確: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險峻的。依據(jù)是:第一,作者不畏風雪不遠萬里不放棄機會,可見傾慕泰山已久,足見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級,有酈道元、古人、世人的記述傳聞,沿途有名勝就知其古老聞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霧冰滑,蹬幾不可登”更是令人膽顫心驚;其次,泰山是雄奇高遠的。石級“七千有余”已顯其高,全程45里,其遠不言而喻;山頂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盡收眼底,好一幅絢麗壯觀的夕照圖,怎不神奇?

         、尜p讀第三段

          1.大家放開聲音讀,老師巡視。

          2.泰山日出景象,提問:泰山日出有何特點?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明確:泰山日出場面壯闊宏大,景象變化多姿,絢爛多彩;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雄偉壯麗的奇景。(學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經(jīng)過)

          待日出——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主觀心情:滿懷逸興,心情急切盼日出)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自亭東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為日出作鋪墊)

          日將出——稍見山巒微露,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聚焦云色變幻)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兼繪日色云狀)

          日已出——西峰“降皓駁色”“而皆若僂”(掉轉(zhuǎn)鏡頭掃描承照陽光的山色山形)

          小結(jié)過渡:此段景物描繪極有層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寫側(cè)面烘托,比喻生動有趣,給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寫到此,泰山的詳景應(yīng)該已經(jīng)見到了,那么文章最后兩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绶治鲎詈髢蓚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從圖中進一步體會泰山冬景特點)

          從行文看,最后兩個自然段對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是略寫。這些靜物無論在哪個季節(jié)都能看見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寫。但作者略寫這些仍讓其發(fā)揮了作用:寫人文景觀突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風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靜險峻,也給游者留下了一絲遺憾。從寫法上看它與第二自然段相照應(yīng),行程有始有終,文章脈絡(luò)清晰。補寫將泰山的特點進一步完整的表現(xiàn)出來而不顯羅嗦。

          第五段寫自然景觀更見作者功力。這一段完美地寫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這段寫景補充讓人對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與土,石頭較之于土堅硬,顯得剛勁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陽剛之氣;平方意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則顯得柔和流暢,少了偉丈夫的氣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偉之勢自出;雜樹給人零亂之感,松卻傲霜斗雪,令人欽佩,風雪中那生長在石頭罅隙里的松樹,屹立在泰山之巔更顯得莊嚴肅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給了泰山一種晶瑩凝固靜穆的美;“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則寫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跡罕至和安靜神秘。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此段并非只為體現(xiàn)桐城派的考據(jù)特色,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不可缺少。

          總結(jié)過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后天晴的泰山、積雪后的泰山日出和積雪中的泰山給了作者獨特的感受,也給了我們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從第二段開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

         、璺治龅谝蛔匀欢(展示泰山地理)

          明確:文章開篇介紹“泰山之陽”“其陰”“古長城”“日觀峰”的位置由面——線——點為下文的描寫登山所見營造氛圍埋下伏筆;也正因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景觀才吸引著四方游客,吸引著作者頂風冒雪而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沒有此段后面的內(nèi)容就顯得突兀而模糊。

          總結(jié):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筆巧妙,貌似閑筆卻無一處閑筆;詳寫處濃墨重彩生動形象,略寫處一筆帶過卻又緊扣事物特征,這是本文的寫作藝術(shù)之一——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領(lǐng)會本文語言特色,掌握基礎(chǔ)知識

          導語:

          這篇山水游記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色,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放映與文中有關(guān)的泰山景觀)上節(jié)課我們對課文巧妙而嚴謹?shù)男形囊延兴娮R,而有人說登泰山記是一篇具有高度藝術(shù)成就的優(yōu)秀散文,達到了晶瑩澄澈明潤無暇的境界。那么你的觀點呢?

          一、請說出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并作賞析

          ㈠句子:

         、拧坝嘁郧∪拍晔,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話就清楚地交代了一長段復雜的旅途生活。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yīng)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四個動詞用得更是形象傳神:風雪言“乘”,好像作者駕馭風雪,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而且準確生動,富于變化,寫出了作者千里迢迢趕來登山的迫切心情。

          ⑵“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負”字以動寫靜,顯出雪的厚度,又用擬人手法,使雪山奕奕有神;“燭”字名詞活用為動詞,顯出雪光的亮度,寫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用語新穎、傳神,形象、生動。

         、恰巴砣照粘枪,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設(shè)喻形象。“居霧”以靜寫動,寫出霧的輕呈停聚不動的狀態(tài),使人感到一種寧靜氣息;“若帶”以小喻大,寫出云霧的具體形狀,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偉。

         、取盎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句寫的是旭日初升時從日觀峰俯瞰群山所見的景象。“絳皓駁色”寫色彩,抓住了時令特點(山上都是積雪,故而被日光照著的地方是紅色,未被照著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僂”以擬人手法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烘托出日觀峰的雄偉氣勢凌駕于群峰之上。

         、娑温洌

         、派巾斔^極有層次——由上而下“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從遠到近——“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

         、迫粘鲞^程描繪按時間順序極有層次(略講)

          二、總結(jié)寫法特點:

          1.寫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傳神

          小結(jié):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三、請同學們充分發(fā)揮想象用現(xiàn)代散文的筆法描繪出作者在泰山之巔看到夕陽晚照圖或日觀亭上所見的旭日東升圖。時間:10分鐘。字數(shù):300字左右。(10分鐘后交流)

          (對照網(wǎng)上下載的文章做評價)

          四、課后作業(yè):閱讀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上網(wǎng)查找今天泰山有關(guān)景觀的文字報道,比較后思考:泰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何變化?

          五、基礎(chǔ)知識檢測(見課件)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和字形全部正確的一組( C )

          A.汶( wén )水南麓( lù )

          B.樗( cū )蒲石磴( dèng )

          C.瀑( pù )水石罅(xià )徂( cú )徠須叟(yú )

          2、為下列加點的詞選擇正確的義項。

          (1)極天云一線異色( A )

          A.盡B.盡力C.至多D.非常

          (2)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D )

          A.成分不純B .辨正是非C.不允其議D.顏色錯雜

          (3)僻不當?shù)勒撸圆患巴? B )

          A .不正B .偏僻C.冷僻D.僻靜

          3、下列各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C )

          (1)最高日觀以西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2)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4)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A.(1)(2)是山峰名,(3)(4)是亭名B.(1)(3)指山峰,(2)(4)指亭

          C.(1)(3)(4)是山峰名,(2)指亭

          D.(1)(4)指山峰(2)(3)是亭名

          4、下列句子不是判斷句的一句是( D )

          A.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B.中谷繞泰山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C.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shù)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觀道中石刻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

          B.城墻有內(nèi)外之分,里面一道為“城”,外面一道為“郭”!巴砣粘枪币痪渲校俺枪狈褐赋菈。

          C.農(nóng)歷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最末一天為“晦”。

          D.桐城姚鼐記,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

        登泰山記教案7

          教學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二、掌握有關(guān)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對文章思想內(nèi)涵的了解

          教學難點:

          掌握有關(guān)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抽學生朗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1、抽學生朗讀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竄講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問: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描寫的一個重點。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qū)懗隽巳粘銮、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三、竄講有關(guān)重點字詞:

          戊申晦(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義為:昏暗,夜晚。)

          稍見雪中白若樗數(shù)十立者(“稍”,逐漸,漸漸。今常義為:稍微,略微。句意為:漸漸看見云霧中數(shù)十個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與子穎坐日觀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語“余”其句意為:我與子穎坐在日觀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天邊有一條云帶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亭東從腳下都有是彌漫的云霧。(云:云霧,名詞。漫:彌漫,布滿,動詞。判斷句用皆表判斷。)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東海也。太陽升起來,純紅如朱砂的顏色,太陽下面有紅光,跳動地承托著它。有的人說:這就是東海。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絳縞駁色,而皆如僂——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陽光的照謝,有的得不到。紅白兩種顏色相錯雜,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樣子。

          總結(jié):這一部分描寫日出的情景。按時間順序?qū),依次寫了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描寫景物的變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日將出:稍見——云中白若樗數(shù)十立者,山也。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如僂。

          講解第四自然段

          抽學生朗讀第中自然段

          向?qū)W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紹了泰山的人文景觀,行以日風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講解有關(guān)字詞:自唐顯慶以來!耙浴边B詞連接“來”。句意為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

          不當?shù)勒。當: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來不及去看?/p>

          翻譯:日觀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東岳大帝的廟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歷代皇帝行宮在碧霞行君祠的東邊。這天我們還觀看了路上的的石刻,從盲顯慶以來,那些遠古的石刻的字跡全都磨損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來不及看。

         。ń榻B古跡,表現(xiàn)泰山古老的風貌)

          講解第五自然段:

          抽學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寫了什么?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jié)束。

          講解有關(guān)字詞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后面省略介詞于。句意為:樹生在石頭的縫隙中。)至石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至:距離。至石觀峰的幾里內(nèi)沒有樹。)(少圜:圜通假字通圓,很少有圓的)

          翻譯:山上石頭多,土少,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圓的。雜樹少,松樹多,松樹長在石頭的縫隙中,都是平頂。遍地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蹤跡。到石觀峰的幾里以內(nèi)沒有樹,而積雪很厚,和人的膝蓋平齊。桐城人姚鼐記。

          全文五段以登山為線索,記敘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時間,路程,有重點地描寫了沿途所見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作業(yè)設(shè)計:課后第二、三大題

          板書設(shè)計:

          登泰山記

          總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jīng)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登泰山記教案8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yīng)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lǐng)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⒁娬n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jīng):盡。

          僻不當?shù)勒撸浩А?/p>

          3.理清思路:

          問: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huán)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

          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內(nèi)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jīng)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jīng)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shù)拿谰埃骸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生用原文復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xiàn)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jié)

          本文充分體現(xiàn)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察點,描寫日出。

        登泰山記教案9

          〔設(shè)計說明〕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chǔ)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設(shè)計就是想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設(shè)計提要〕

          本設(shè)計根據(jù)各段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畫圖法第二段:導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講解法

          〔實施步驟〕

          一、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2.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二、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根據(jù)第一段內(nèi)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后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臺的代表幫助和意見。

          〖說明本段有“陰”“陽”“東”“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詞,有“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峰”等表示地點的詞,如果能準確畫出詳細示意圖,就說明這一段讀懂了,示意圖上出現(xiàn)的問題也正是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多個示意圖一比較,孰好孰差,誰對誰錯,也就清楚了,教師再適時點撥,問題也就解決了,學習興趣也激發(fā)起來了。

          三、學習第二段

          每兩人一小組,分好工:一人根據(jù)第二段內(nèi)容畫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圖,另一人根據(jù)登山路線圖寫出游覽導游詞,二人必須緊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組抽一個小組上臺演示:一人畫一人講(邊畫邊講)。教師根據(jù)情況作些提示或指導,最后講評。

          〖說明此段是重點段,有敘述有描寫,難點較多。畫登山路線圖著重熟悉作者所經(jīng)過的地方:京師(起點)、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泰山巔、東谷、天門(終點);導游詞著重解決登山時間、行走距離、登山情況、途中所見,以及適當?shù)穆?lián)想和想象。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讀懂、讀通,而且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消除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學習第三段

          要求學生根據(jù)第三段的描寫,聯(lián)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日出的情景,分別描述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發(fā)言,其他同學對發(fā)言同學的發(fā)言作出評論,教師作。

          〖說明此段是寫得最好、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但作為文言文,今人讀來稍嫌簡略,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經(jīng)驗不夠,所以學生難以真正領(lǐng)會作者筆法的高超,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調(diào)動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積累,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

          五、學習第四、五段

          要求學生從第四段中摘錄出表現(xiàn)泰山人文景觀的詞語;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說明這兩段沒什么難點,不難讀懂,但關(guān)系到游人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不能忽視,用法做一個.,能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留下較深的印象,。

          六、學習第六段

          教師介紹“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學成就及其藝術(shù)特征和風格,重點介紹作者姚鼐。

          〖說明有關(guān)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及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是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

          七、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說明的藝術(shù)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復朗讀和背誦中,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即可體會得到,不需過多講解。

          八、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說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練習。

        登泰山記教案10

          自讀要求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結(jié)合注釋通譯課文,積累文言基礎(chǔ)知識。

          3、反復朗讀,整體理解,達到背誦。

          4、學習本文烘托、動靜結(jié)合的寫景方法。

          5、積累一點古文化常識。

          自讀程序

          1、結(jié)合注釋①和教師的講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釋自讀課文,找出文言知識點,并口頭翻譯課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問題,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儆烧n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斷出泰山和泰山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谧髡呤侨绾螐木┏堑教┌驳?

          ③敘述作者登山的過程。

          ④登上山頂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描寫了"望晚"時的哪些景物?

         、菸恼峦ㄟ^景物變化來寫泰山頂上的日出,分別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拮髡哌寫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解說:此設(shè)計旨在訓練學生的文言文自讀能力,讓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字詞的含義和用法。做思考題時強調(diào)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

          自讀點撥

          1、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辭官后,曾在江寧、揚州等地書院講學四十余年。治學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軒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創(chuàng)始人是康熙時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劉大木魁師事方苞,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強調(diào)"義理、書卷、經(jīng)濟",要求作品闡發(fā)程朱理學,同時又主張在藝術(shù)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姚鼐是劉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號是:"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jù)""辭章"為手段來闡發(fā)儒家的"義理"。因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們稱他們?yōu)橥┏桥?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礎(chǔ)知識重難點解析

         、偻僮

          A、成五采("采"通"彩")

          B、多平方,少圜("圜"通"圓")

          C。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

         、谠~性活用

          A、汶水西流濟水東流(名詞作狀語)

          B、明燭天南(名詞作動詞)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形容詞作動詞)

         、鄯e累并掌握"當""余""以""及"等一詞多義現(xiàn)象。

         、芪难悦勘硎痉

          文言文中名詞與量詞的位置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是先名詞后量詞。如"數(shù)十""云一線"在現(xiàn)代漢語中應(yīng)為"數(shù)十""一線云"。

          3、學一點古文化常識

          ①關(guān)于"陰""陽"。

         、陉P(guān)于"朔""晦""望""既望"。

         、酃糯o年、月、日、時方法。

          4、課文內(nèi)容重難點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點出泰山及日觀峰的位置,第2段寫登山經(jīng)過,第3段觀泰山日出,第4段介紹泰山古跡,第5段介紹泰山冬季景色。其中,第2段和第3段為課文重點。

          第2段寫登山經(jīng)過,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從山麓到山頂,三是到山頂以后所見到的景物。

          第3段是全文重點中的重點,也是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按時間順序依次寫了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東海和群峰為陪襯,表現(xiàn)了泰山日出的萬千氣象。寫等日出,著意寫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氛圍,以"大風揚積雪擊面"形容風力的強勁,以"足下皆云漫"顯示日觀亭高聳于云天之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等待日出,內(nèi)心自然是充滿豪情。寫日將出,則集中表現(xiàn)東方天際的變化,最初是被白雪覆蓋的山巒微微顯露出來,接著天際出現(xiàn)了一條"異色"云帶,一轉(zhuǎn)眼又變成了五彩斑斕的云霞。這一層全是寫景之筆,但從"稍見""須臾"這兩個詞語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貫注進行觀察的情狀。寫日出,只有兩句,但"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卻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最后寫日出后日觀亭以西諸峰的"絳皓駁色",另有一番妖嬈之態(tài),又用一個擬人化的比喻"若僂"來烘托日觀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5、表現(xiàn)手法

         、僮プ【拔锾卣鲝呐院嫱

          本文寫景狀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從旁烘托的寫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人在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的形象和人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來進行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來從旁烘托。作者是在嚴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著一個"寒"字,但從"大風揚積雪擊面""冰雪,無瀑水,無鳥獸跡"等句中都可以想見氣候的嚴寒。

          ②動靜結(jié)合

          動靜結(jié)合是本文寫景的又一特色。如"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皚皚白雪,覆蓋青山,銀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靜景,但作者用擬人化的"負"與用如動詞的"燭",將靜寂的遠景變?yōu)橐环曇伴_闊、氣勢宏大的動景,讓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陽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徠城辭舊迎新,作者"如畫"一筆,又將動景繪為一幀靜態(tài)水墨。"半山居霧若帶然"更是化動為靜的神妙之筆,縷縷云霧,時聚時離,飄浮不定;作者僅以"帶"繪形,"居"字描態(tài),"半山"定位,以靜寫動,寥寥數(shù)語,將畫面開闊、氣象萬千的麗色風光展現(xiàn)給讀者,讓人怦然心動,登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超乎俗眾的意境悠然于筆外。

         、蹟⑹潞喚殻Z言形象

          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卻充分表現(xiàn)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文中敘事簡練,如從京師到泰安的途程,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青,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幾句就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其中"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都很形象。

          自讀思考

          1、下面各句中加點字與"明燭天南"中"燭"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腰白玉之環(huán)

          B、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

          C、其陰,濟水東流

          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2、下面各句括號內(nèi)所填省略的詞語錯誤的一項是( )

          A、蒼山負雪,(雪)明燭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繞(以)泰安城下

          D、少雜樹,多松,生(于)石罅

          3、對下面句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流去。

          C、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

          有的得到陽光照射,有的沒有被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頭,少有土。

          4、將《登泰山記》的第3段擴寫成描寫冬天泰山日出壯麗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1、A

          2、C

          3、B

          4、略

        登泰山記教案11

          [教學目標]

          1.理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

          2.理解詞類活用現(xiàn)象:西、東、道、陰、燭

          3.辨別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記敘的內(nèi)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

          [教學重點]

          本文詳略恰當?shù)奶攸c。

          [教學難點]

          側(cè)面烘托的手法。

          [媒體設(shè)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

          二.介紹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jīng)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

          三.句讀:下列句子中停頓不當?shù)囊豁検牵?)

          A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B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皆謂之天門/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苦帶然

          D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2.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當:在。其:指泰山。

          3.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歷:經(jīng)過。限:界限。至于:到達。

          4.道皆砌石為磴 磴:山路上的石臺階

          5.余始循以入 循:沿著、順著。以:而。

          6.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道:走路,名詞作動詞。遂:于是

          7.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及:到。限:本義門檻,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8.明燭天南 明:明亮。燭:照耀,名詞作動詞。天南:定語后置,南邊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 晚日:傍晚的太陽。

          (二)一詞多義的解釋。

          1.居

          A 半山居霧若帶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

          C 居十日

          D 居廟堂之高

          E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僅僅足

          意思:停留;居住;過;處在;坐;住所

          2.限

          A 越長城之限

          B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C 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時月

          E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門檻;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 自京師乘風雪

          B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C 于是乘其厲聲以呵

          D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意思:冒著;乘坐;趁;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

          4.道

          A 道少半,越中嶺

          B 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E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F 萬戶侯豈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義;政策,方法;取道;說

          (三)內(nèi)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處?“我們”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課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觀峰。

          2.用“其級七千有余”“明燭天南”“半山居霧若帶然”,從側(cè)面點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從文中找出記敘登山路線的詞語。

          答:自、歷、窮、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復循、遂至

          4.作者描寫了哪些景色?

          答:“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肷骄屿F若帶然!

          五.作業(yè):讀誦一、二段

          第 二 課 時

          一.補充注釋: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記月,即當時的十二月;蓿涸履┮蝗眨炊湃,農(nóng)歷每月初一是“朔”,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五鼓:古代五時鐘,以打更擊鼓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兩小時,晚七點起更,五鼓相當于五點鐘。

          2.大風揚積雪擊面 揚:卷起

          3.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自:從

          4.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 正:純正

          6.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承:承接

          7.其遠古刻盡漫失 盡:全

          8.僻不當?shù)勒?僻:偏僻

          9.生石罅 罅:裂縫,前面省略“于”。

          (二)一詞多義解釋

          1.或

          A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C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國破滅,率賂秦耶?”

          意思:有的;或許;有時;有人

          2.極

          A 極天云一線異色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C 初極狹,裁通人

          D 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E 南極瀟湘

          F 屋極有窗以達氣

          意思:盡頭;盡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盡;頂點

          3.視

          A 回視日觀以西峰

          B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C 子孫視之不甚惜

          D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E

          意思:看;審察;對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較

          4.坐

          A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B 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余口盡殺之

          C 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D 停車坐愛楓林晚

          意思:與“站”相對;判罪;座位;因為

          5.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C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意思:開始;最初;才;開頭、開端。

          (三)指出下列帶點詞語的詞性活用情況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嶺

          3.明燭天南

          4.其陰,濟水東流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之。

          1.須臾成五采

          2.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級七千有余

          6.汝識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當中流

          五.內(nèi)容分析:

          1.課文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風、雪、云;日出時—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寫:泰山日出美如畫(壯觀);側(cè)面描寫:而皆若僂——泰山(高峻)。

          2.第四段寫了泰山的自然景觀,也寫了人文景觀,試列舉這些人文景觀,并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列舉: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寫泰山自然景觀的?

          答:寫土質(zhì)—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寫樹—多松,生石罅,平頂;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寫雪—冰雪,與人膝齊。寫水—無瀑布。寫鳥獸—無。

          六.作業(yè):課后練習,背誦全文。

        登泰山記教案12

          【素養(yǎng)目標】

          語言建構(gòu):積累文中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審美鑒賞:品味文章的精彩語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維發(fā)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寫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及其藝術(shù)效果。

          文化傳承:背誦全文;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課時安排】三課時

          【知識儲備】

          一、題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華北大平原東側(cè)的齊魯古國,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縱覽東部沿海廣大區(qū)域的地理形勢,泰山突兀挺拔雄偉壯麗踞高臨下,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歷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當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禪建廟塑神。泰山因而成為游覽的圣地,歷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記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記》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jù)”、“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為“桐城派”主要作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桐城三祖”。

          三、背景視窗

          這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使人們感受祖國山河的無限壯美。

          【重點梳理】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半山居霧——居:停留。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絳皓駁色——駁:雜,錯雜。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整體感知】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和你的閱讀初感受。

          【文本賞析】

          1.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2.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3.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點?怎樣進行描繪的?

          【限時檢測】

          (一)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先后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寫出了登泰山時天氣的惡劣以及路途的艱辛。

          3.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三句用很少的筆墨給我們勾畫出一幅泰山夕照圖,寫出了泰山的安詳、明媚,以及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

          4.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寫自己在泰山頂上觀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對天氣的描寫與前文“迷霧冰滑”照應(yīng),再次突顯了天氣的惡劣。

          5.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在泰山頂上看到太陽將出時的景色,奇幻無比,為下文寫日出的壯觀景色作了襯托。

          (二)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

          2.少圜()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2.濟水東流()

          3.崖限當?shù)勒撸ǎ?.道少半()

          一詞多義

          當:1.當其南北分者()2.崖限當?shù)勒撸ǎ?/p>

          3.僻不當?shù)勒撸ǎ?/p>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級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視日觀以西峰()

          限:1.越長城之限()2.崖限當?shù)勒撸ǎ?/p>

          道:1.道皆砌石為磴()2.道少半()

          有:1.其級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謂之天門云()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日: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2.其遠古刻盡漫滅()

          特殊句式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4.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5.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6.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7.復循西谷

          【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游大龍湫記戴名世

          距樂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濱海。余以歲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坐少頃,出寺門里許,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龍湫來,為錦溪。錦溪之水至此從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無所倚,高數(shù)百丈,兩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變?yōu)槭,張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變(yōu)槭,孤(lián)卧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詭狀殊態(tài),不可勝數(shù)。

          又行百余步,徑窮路轉(zhuǎn),得大龍湫,為天下第一奇觀。水自雁湖合諸溪澗,會成巨淵,淵深黑不可測。其側(cè)有石檻,中作凹,水從凹中瀉下,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tài),遠近斜正,變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驟雨,如云,如煙,如霧;或飄轉(zhuǎn)而中斷,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為深潭,觀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數(shù)十步,水忽轉(zhuǎn)舞向人,灑衣裾間,皆沾濕。忽大注如雷,忽為風所遏,盤溪橫而不下。蓋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流數(shù)丈,輒已勢遠而力弱,飄飄濛濛,形狀頓異。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tài)也。潭之外有亭,曰忘歸亭;其側(cè)有亭,曰觀不足亭。而龍湫右側(cè)絕壁,曰連云障,障上有風洞,每洞口木葉飛舞,則大風疾作。

          又有小龍湫,在東谷靈巖寺。水自石城諸溪澗來,會于霞障之右,從巖上飛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懸流,變態(tài)稍不及大龍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許,形如立劍,望之光明瑩潔而搖動,亦奇觀也。

          相傳大龍湫上數(shù)里,復有上龍湫,飛流懸瀉,亦數(shù)百丈,與大龍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無人跡,今不知其處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蕩,觀大龍湫,御風,恍惚仙去。今追而記之,不能詳也。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循錦溪而行循:沿著B.不可勝數(shù)勝:超過

          C.相去數(shù)十步去:距離D.形狀頓異頓:立刻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倚天而濱海B.忽為風所遏

          C.蓋其石壁高五千尺D.會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屬于描寫大龍湫瀑布的形態(tài)的一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tài)

          ③忽大注如雷,忽為風所遏④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

         、輳膸r上飛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風,恍惚仙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根據(jù)游蹤先后介紹了燕尾泉、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認為大龍湫是天下第一奇觀,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態(tài)豐富多變。

          C.文章除了正面描寫,還運用鋪墊、襯托和側(cè)面描寫來突出大龍湫變幻多姿的形態(tài)。

          D.文章先敘述描寫,后抒情議論,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余以歲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3分)

         。2)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tài)也。(3分)

          登泰山記答案:

          1.示例: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

          第二段:敘述從京師來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經(jīng)過以及所見之景

          第三段:寫山頂看日出的過程,描繪泰山日出前后的優(yōu)美景色

          第四段:返記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補記泰山的自然景觀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2.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4.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文言現(xiàn)象

          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

          4.戊申晦(晦,古義: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shù)學名詞)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shù)勒撸ㄏ蓿好~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一詞多義

          當:

          1.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2.崖限當?shù)勒撸〒踝,動詞)

          3.僻不當?shù)勒撸鎸,動詞)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不定的零數(shù),數(shù)詞)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3.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連詞)

          限:

          1.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2.崖限當?shù)勒撸ㄩT檻,名詞)

          道:

          1.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shù)勒、道中迷霧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shù)勒撸ㄍ希?/p>

          2.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有:

          1.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2.及既上(等到,介詞)

          3.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云:

          1.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日: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2.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3.是日(天,名詞)

          漫:

          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

          2.其遠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

          居:

          1.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乘:

          1.自京師乘風雪(冒著)

          或:

          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極:

          1.極天云一線異色(盡頭)

          視:

          1.回視日觀以西峰(看)

          坐: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始:

          1.余始循以入(開始)

          判斷句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于“都是”。判斷句)

          定語后置句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ā把孪蕻數(shù)勒摺币痪渲校跋蕻數(shù)馈睘椤把隆钡亩ㄕZ。定語后置句)

          省略句

          6.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ㄒ陨纤木渚÷灾髡Z代詞“余”)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蒼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8.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吧焙竺媸÷越樵~“于”,“于”相當于“在”)

          10.復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huán)水”)

          12.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

          1.B(盡)3.C(①寫的是錦溪小瀑布,⑤寫的是小龍湫,⑥寫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議論”“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有誤。)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從芙蓉村越過丹芳嶺,到達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著懸崖直流,沒有這種變化的形態(tài)。

        登泰山記教案1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yīng)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杜甫的《望岳》寫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記》,領(lǐng)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記名御史等,參與編修《四庫全書》。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地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jīng)說》等書。他編選的《今體詩選》《古文辭類纂》,歷來負有盛譽。在創(chuàng)作方面,姚鼐師承劉大櫆,劉大櫆師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學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創(chuàng)始人是康熙時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劉大魁師事方苞,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強調(diào)“義理、書卷、經(jīng)濟”,要求作品闡發(fā)程朱理學,同時又主張在藝術(shù)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姚鼐是劉大櫆的弟子,他的口號是“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jù)”“辭章”為手段來闡發(fā)儒家的“義理”。

          三、整體把握

          1、聽課文錄音,正音。

          2、朗讀課文。

          3、默讀課文,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泰山之陽,

          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等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

          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盡。

          僻不當?shù)勒撸浩А?/p>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記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登泰山記》文言文閱讀08-08

        《登泰山記》同步測試題及答案06-13

        《雨中登泰山》讀后感02-24

        登泰山小學作文(7篇)02-24

        登泰山小學作文7篇02-24

        登泰山游記作文(8篇)01-09

        登泰山游記作文8篇01-09

        《二翁登泰山》閱讀答案及翻譯07-16

        登泰山作文700字(精選10篇)01-11

        《三峽》《湖心亭看雪》《登泰山記》閱讀練習及答案11-0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